魏影
(1.吉林大學文學院長春130012;2.黑龍江大學黑龍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哈爾濱150080)
·史學研究·
清末民初黑龍江移民社會保障述論
魏影
(1.吉林大學文學院長春130012;2.黑龍江大學黑龍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哈爾濱150080)
清末民初,由于中原地區(qū)災荒匪患盛行,大量漢人生路已絕,他們紛紛涌入包括黑龍江在內(nèi)的東北地區(qū),但因其乃是逃荒之舉,因此,對移民的救濟就成了刻不容緩的問題。于是,各級政府、慈善救濟機構和沿線運輸機關在移民的招集、輸送、安置等方面采取了種種社會保障措施,確保了成千上萬的關內(nèi)農(nóng)民順利移至黑龍江。這不僅使當?shù)氐娜丝跀?shù)量急劇增加,更使得黑龍江地區(qū)的人口結構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最終導致日俄所謂“滿洲問題國際化”落空。同時,黑龍江地區(qū)的土地也得以快速開發(fā),對減少內(nèi)亂、實邊固防具有重要意義。
清末民初;黑龍江;移民;社會保障
所謂社會保障(social security),即是指國家和社會通過立法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對社會成員特別是生活有特殊困難的人們的基本生活權利給予保障的社會安全制度。它一般由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yōu)撫安置等組成??梢哉f,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社會保障政策如何,對該國該地區(qū)人口遷移的規(guī)模和速度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清末民初,大量關內(nèi)移民涌入黑龍江,此“乃為逃荒之舉,其對于自身前途的命運全無把握。徒以故鄉(xiāng)生路已絕,不得不迫而出此。至于出關以后之生路,亦惟有聽之天命而己。”因此,“移民的救濟問題,是刻不容緩之問題,不可不急救解決者也。”[1]于是,各級政府、慈善救濟機構、沿線運輸機關紛紛制定各項規(guī)章制度,建立各種移民社會保障機制,在移民的招集、輸送、安置等方面采取種種優(yōu)待措施,確保了黑龍江移民工作的順利進行。
清代的黑龍江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清前期黑龍江地區(qū)的空間范圍理論上指的是黑龍江將軍所管轄的范圍及寧古塔將軍轄區(qū)的東北部和北部地區(qū)。大致范圍西接今內(nèi)蒙古東部,東至鄂霍次克海,南到松花江流域,北至外興安嶺這一廣大地區(qū),面積覆蓋了我國今黑龍江省轄區(qū)和俄羅斯遠東地區(qū)以及蒙古東部地區(qū)。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中上游的廣大地區(qū)由黑龍江將軍管轄,黑龍江下游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qū),包括庫頁島在內(nèi)由寧古塔將軍管轄。清咸豐八年(1858年)中俄簽訂了不平等的《璦琿條約》,中俄兩國國界由外興安嶺分水嶺南移到黑龍江,沙俄攫取了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致使黑龍江地區(qū)的總面積銳減。之后,清政府對包括黑龍江在內(nèi)的整個東北地區(qū)放棄了封禁政策。黑龍江地區(qū)的移民自咸豐十一年(1861)年部分開禁后急劇增加,特別是在光緒三十年(1904)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日俄兩國重新劃分了在東北的勢力范圍,沙俄加緊了在黑龍江地區(qū)的殖民統(tǒng)治?!扒逋⒁喔袞|北之急需開發(fā),故除多設官司,改善交通外,復于各重要市鎮(zhèn)設置驛站,以致人民聞風向往者日眾?!保?]非但如此,清政府還從移民實邊的角度出發(fā),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由黑龍江巡撫程德全奏準并刊布了《沿邊招墾章程》五章二十四條[3],全面開啟了黑龍江沿邊移民招墾的法制化進程,為移民進入黑龍江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民國時期,哈爾濱是移民進入黑龍江地區(qū)的主要通道,各移民機構都有招墾員常駐于此。比如各省同鄉(xiāng)會往往派員在車站、移民收容所及一切移民可能寄宿的地方,探聽有無由哈爾濱溯江去東部地區(qū)的開墾者,若有之則相待于旅館。并隨時為之確定船與汽車的開出時間,指導移民乘車搭船各種事宜。同鄉(xiāng)會還代省招墾總局發(fā)給移民證明,每家一份。上面記有移民姓名、家眷人口,內(nèi)容是“今有某某攜家族若干名,赴黑龍江某縣開墾,特為證明?!保?]24到達指定地點后,各縣也都有招墾員以此證為憑給予安置。移民墾殖公司亦設置招募人員在哈爾濱等地招徠移民,其招募對象多是在黑龍江地區(qū)沒有親朋可以投靠而目的地尚不明確的移民。此外,各移民機構還在當時剛剛興辦的報刊上刊登招墾廣告,招徠關內(nèi)農(nóng)民出關墾殖。在此種種社會保障政策的推動下,關內(nèi)北方各省的貧苦農(nóng)民更加蜂攢蟻聚至黑龍江地區(qū)。
為了招攬更多的移民,保持移民的效果,清末民初社會各界對前往黑龍江地區(qū)的移民在移送過程中也給予了很大的保障與援助。主要涉及到移民的交通工具、路費、生活費用的籌措等方面。
光緒三十三年(1907),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與黑龍江省巡撫趙爾巽聯(lián)合上“奉請寬免遷民路川兩費”書。要求“郵傳部遇有前赴江人民準將所需路價輪船費概行豁免,以利遄行,實于邊省殖民要政大有裨益”[5]。當時清政府正處于內(nèi)憂外患之中,財政十分困難,這種“路價輪船費概行豁免”的做法是很難實現(xiàn)的。不過,在第二年,即光緒三十四年(1908),清廷在《沿邊招墾章程》中進一步做了折中處理,規(guī)定對前來黑龍江省屯墾的移民“減收船費,火車票也一律減收半價,其隨帶口眷更是概免收費”[3]??梢哉f,為了招徠更多的移民前往黑龍江,在當時的情況下,地方官員們在移民移送問題上盡其可能地提出了保障措施,而這種減收車船費的收費方法對于華北地區(qū)一貧如洗的難民來說有著莫大的吸引力。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做法直到民國時期仍在沿續(xù)。
進入民國時期,各級軍閥政府所管轄的鐵路亦制訂了許多移民移送法令及具體施行辦法。如1913年11月5日、1914年10月22日,京奉、津浦鐵路管理局兩次發(fā)布“津浦、京奉鐵路局減收小工車價廣告”,內(nèi)容包括“直隸貧民每歲赴東三省一帶充當小工,往返之時歷經(jīng)鐵路減收票價在案?,F(xiàn)屆該小工旋里之時,其中籍隸山東工人尤多,茲由京奉、津浦兩路聯(lián)合售賣通票,可由奉天直達山東各處?!保?]1925年4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了《京奉、京綏兩路發(fā)售移民減價票規(guī)則》,具體包括“凡移民及其家屬乘車,票價按規(guī)定章程減至十分之四五,至孩童年在十一歲以下者,及移民本身攜帶之農(nóng)具、均予一律免收車費”[7]。1927年11月,膠濟鐵路局局長趙藍田通電沿線各路局:“魯省比歲以來,災患頻降,民生凋敝,今夏旱蝗告侵,生計日蹙。今當秋冬交迫,各縣人民乘膠濟火車赴外省謀生者日多,困苦流離之情令人生憫,應速設法救濟。望貴路援照辦理設小工票車,以利災民,共速實行!”[8]39此令下達后,膠濟鐵路首先將其第20次列車作為運送移民的專列。第二年2月,因每日由濟南開往青島的火車在發(fā)車時就已客滿,膠濟鐵路局又連續(xù)增發(fā)23次、38次、72次、74次四趟列車和5—10輛四等客車[9]130。列車自濟南開發(fā),經(jīng)青島連運直至大連的車費只需大洋4元[8]39-40。
當時橫貫東北三省的中東鐵路除歸日本人管轄的南滿線外,其余各線均奉當局命令準許移民減價乘車。同時規(guī)定“每個車廂免費運送五名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和十歲以下的小孩”[10]88。1929年6月,東北交通委員會制訂了更加優(yōu)惠的《運送墾荒難民暫行章程》,章程規(guī)定“凡墾戶難民持有免費憑單者,無論男女老幼概行免費;持有減價憑單者一,按普通三等票價核收三成,小孩在十二歲以下者免費?!保?1]
除了交通運輸部門減免車船費用之外,在難民所經(jīng)之處,黑龍江省還派出地方官員在沿線各站或入境要路接待前來的移民,為其提供幫助,使其了解適于墾殖的地方以及前往這些地方的方法。并以極敏速方法報告所往地方官吏預籌交插,有遇貧者、無資者并須募款救濟,若募款不足時,得由公款量為補助,務令存活。對于難民無投靠者則為之介紹傭工處所在。各地同鄉(xiāng)會、移民墾殖公司等移民機構也在哈爾濱等移民中轉(zhuǎn)城市派駐人員對移民加以指導、給予幫助。這些舉措極大地解決了移民在遷移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為移民大批進入黑龍江提供了便利。
與此同時,移出地的地方當局和社會團體并沒有袖手旁觀,特別是在災民較多的河南和山東兩省,當?shù)氐纳鐣F體、慈善機構采取了一系列的救助措施,以減輕移民的遷移負擔。如旅平河南賑災會[12]、華洋義賑會和各地河南同鄉(xiāng)會主要負責移送河南到黑龍江的難民。旅平河南賑災會給前往黑龍江的難民“每人每日雜面饃2斤。自河南各地到鄭州,按距離的遠近,計日發(fā)給,候車期間給養(yǎng)仍逐日照發(fā)。”[13]118而山東省賑災辦事處則制定了《山東賑務辦事處移民簡則》、《山東賑務辦事處難民招待所簡則》等條例。對前往黑龍江的山東移民在補助、食宿上都進行了詳細周到的安排。此外,在移民所到之地還設有招待處,由當?shù)氐拇壬萍液痛壬茩C構提供各種資助。如在天津華北販災會設有招待處,發(fā)玉面饅首(頭),在山海關萬國紅十字會設有粥廠,在打虎山直魯豫難民救濟所發(fā)放高粱米飯,長春收容所的難民“每天吃小米糊及鹽煮黃豆”,營口收容所的難民“每天吃高粱米、咸菜,咸蘿卜”[14]23。除食物之外,因黑龍江地處嚴寒,難民必須有足夠的過冬衣物,這對于一貧如洗的難民來說是很難能夠置辦的。有的慈善機構還發(fā)給難民棉衣,如旅平河南賑災會就曾送給河南流亡到黑龍江的難民“9角大洋一身的舊棉衣袴?!保?4]23
以上這些社會保障措施,雖然比之巨大的移民需求來說只是杯水車薪,但限于移民的財力,如果沿線各級政府、慈善救濟機構、運輸機關不鼎力相助的話,他們“是很難到達墾荒地的”[15]128,因此可以說,有相當一部分移民是通過這些社會的幫助和救濟得以順利到達黑龍江,這對移民運動無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進入黑龍江的人口多為在家鄉(xiāng)已經(jīng)喪失土地的農(nóng)民,因躲避天災或人禍而流亡他鄉(xiāng)的災民,實際上都屬于難民,他們所攜帶的盤纏大多在路上消耗殆盡,到了移民地,沒有基本的生存條件,沒有住處、沒有金錢、沒有農(nóng)具、沒有糧食,除了一身力氣,一無所有。
受到政府有組織安插的移民,較之那些各自逃生、自由遷徙的農(nóng)民來說,初到黑龍江的生活相對要好一些。據(jù)旅平河南賑災會調(diào)查報告記載,“送到黑龍江省城的難民,由各縣農(nóng)會代表擔任旅費分批領去。到各縣后,由縣政府分配給各鄉(xiāng)區(qū);由各鄉(xiāng)區(qū)警察官再分配給各屯長。各屯按地抽捐暫時接濟難民的糧食和草屋,或由屯中百戶長立即把難民分送各糧戶。”[14]28“據(jù)《國際協(xié)報》1927年5月3日報道,地方行政當局對集體移民給予幫助,要求首先撥給居住區(qū)用地,在居住區(qū)里應為每五個人修建一間簡易住房,為每五百人打一眼井,設一盤簡陋的碾磨。建筑物應由公家出材料,但由移民出資。此外,公家發(fā)給每個移民購買一把鐮刀、一把鋤頭、一把丁字鎬的錢,一石五斗谷物實物,還特別發(fā)給十美元,以購置家庭用具。所有這些貸款均由移民擔保方能供給?!保?0]87
對于移民來說,除了供給糧食、住房等生活必須品外,最為重要的就是為其找到合適的工作,使其能夠自食其力地解決自己及家人的吃飯問題。旅平河南賑災會送到興安屯墾區(qū)的難民,除一部分被雇為鐵路苦力外,多數(shù)寄食在軍隊里,有些因迫于生計竟投降了土匪。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移民來說,到黑龍江還是要依靠土地來生存的。
為安置移民,光緒六年(1880),清政府對土地使用規(guī)定:“(一)凡可耕未墾之地,每百畝定價四串,賣與人民,但每人以購千畝為限。又無資購買,愿領地耕作者,每百畝納地稅六百文。(二)官有荒地,付民間開墾,初免稅五年。俟墾地基礎固時,每百畝納租金六百六十文。此五年免稅,專為墾地最少者而規(guī)定之。至開墾達數(shù)千畝以上者,經(jīng)若干年納稅之后(以墾之多寡定年限之長短),即歸為己有矣。(三)毗連南烏蘇里地方,氣候寒冷,地味亦瘠,熱心開墾者甚少,故凡愿移居此地者,不獨免納租稅,且政府補助經(jīng)費二十一兩,藉資購置農(nóng)器牛馬,建設家屋。半納現(xiàn)金,半給食料。”[15]24這是清政府全部開放東北地區(qū)后,為鼓勵移民在土地開發(fā)政策上的一大舉措。
但是,隨著黑龍移民的不斷增加,這一規(guī)定在很多方面越來越不能滿足招民開墾的需要,加之其只是特別針對于黑龍江沿邊地區(qū),因此進入民國時期后,黑龍江各地紛紛根據(jù)自身情況對此政策做出相應調(diào)整。1914年,黑龍江省頒布了《黑龍江省清丈兼招墾章程》,在移民安置過程中采取土地放荒、招墾、清丈三者同時并舉的政策,相應地制定了《黑龍江省放荒規(guī)則》、《黑龍江省招墾規(guī)則》、《黑龍江省清丈規(guī)則》三個具體條款,并對領地限制也有所放寬,規(guī)定“墾戶有犁一具,準其承墾四方”。“墾戶如有火犁者其承領荒地數(shù)目隨時酌定”。但要求承墾荒地“一律取具三戶以上連環(huán)保結”。但是,這一政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因為到黑龍江的移民大多來自災荒地區(qū)的難民,他們沒有任何的墾荒資本,不要說價格昂貴的火犁,即便是普通的犁杖,對于新來的移民來說都是很難置備的,所以大多數(shù)移民到黑龍江后首先還是依靠雙手做地主的佃戶。比如“1929年5月山東慈悲社送難民2000人到黑龍江東興縣。原擬分配難民在各大糧戶家寄食幫耕;因為該處多稻田,山東人不慣種稻,所以縣政府分給他們荒地每戶5晌。另給村基200晌,設8個村。草屋、籽種、食糧等完全由慈悲社供給,每戶合需150元。”[14]28可以說,這種租佃形式確實給了剛到黑龍江的移民以極大的幫助。
清末民初,在各級政府、慈善救濟機構、沿線運輸機關的幫助和救濟之下,山東、河北甚至河南、安徽等地的難民得以順利到達黑龍江。這不僅使當?shù)氐娜丝跀?shù)量急劇增加,更為重要的是它使得黑龍江的人口結構發(fā)生了根本變化。
據(jù)《黑龍江省人口志》統(tǒng)計,明末黑龍江地區(qū)原有人口90萬左右,由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60多次派兵征討和收撫黑龍江地區(qū)及邊境各地少數(shù)民族,當?shù)鼐用裼械乃烙趹?zhàn)火,有的逃往朝鮮。至順治元年(1644)前,只有84萬多人。清軍入關,黑龍江地區(qū)的八旗兵及其隨行家屬大約有20萬人遷走,余下的人口就不足70萬人了。清初招民開墾,大批漢人流入??滴醵哪辏?685)雅克薩戰(zhàn)役時,由福建調(diào)入藤牌軍,由吉林調(diào)入水軍,由遼寧調(diào)兵屯田,吳三桂的降卒也調(diào)到黑龍江地區(qū)充當驛站站丁?!赌岵汲l約》簽訂后,沙俄的侵略被制止,黑龍江地區(qū)進入長達170年的和平時期,居民得到了很好的休養(yǎng)生息,關內(nèi)的流民雖然來得很少,但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提高了。到嚴格封禁的乾隆五年(1740),黑龍江地區(qū)的人口回升到約80多萬人。據(jù)嘉慶十三年(1808)統(tǒng)計,黑龍江地區(qū)有13.6萬戶,戶均7人,人口達到95.2萬人。到道光二十年(1840),即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的那一年,黑龍江地區(qū)的人口總數(shù)又增長至120萬人[17]84。但這120萬人中少數(shù)民族占有絕對優(yōu)勢。主要包括分布在黑龍江地區(qū)東部與南部地區(qū)的滿族、赫哲族、朝鮮族;居住在西部地區(qū)的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錫伯、蒙古等族人;此外還有集中于中南部地區(qū)及各城鎮(zhèn)的柯爾克孜與回族;而漢族人口則廣布于黑龍江城鄉(xiāng)各地區(qū)。
到了清末民初,移民開墾黑龍江地區(qū),是清朝與民國政府的重要舉措。對納入開發(fā)視野的地區(qū),各級政府及沿線運輸機關無不制定優(yōu)惠政策,鼓勵移民墾殖。這一方面是為了緩解東北邊疆危機,另一方面是由于黑龍江的移民事業(yè),無論形式如何,各方面均有物質(zhì)的利益,“東三省之文武官僚,多為新辟地方之大地主,故地方官吏,因難民移住,而得勞力之供給,工資又極低廉,二、三年后,荒地化為良田,地價自然增高。故救濟移民,自為官吏所樂為。至于海陸機關,則可以增收運資,又可以希望將來荒地開墾后,間接促進鐵路之發(fā)達?!薄肮蕱|三省各鐵路對于難民乘車,一律免費或減收?!保?]20再加上關內(nèi)軍閥混戰(zhàn),連年災荒,民不聊生,遷往黑龍江的難民眾驟增[18],尤其是在1927—1929年的3年里,關內(nèi)發(fā)生天災,河北、山東、河南災民紛紛到黑龍江謀生[19]。到1930年總人口數(shù)已達6,298,812人[20]316。1931~1945年又有470多萬移民進入。
大量漢人的涌入,使得黑龍江的人口結構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從過去以少數(shù)民族人口為主轉(zhuǎn)變?yōu)橐詽h族人口為主。這對后來俄國與日本的滿洲戰(zhàn)略是致命的打擊??梢哉f,正是由于有了這幾千萬散布在黑龍江各地的漢族移民,才使日俄后來無論怎樣往此處移民,在人口數(shù)量上都是少數(shù),最終導致其所謂的“滿洲問題國際化”落空。
在人口急劇增加的同時,黑龍江地區(qū)的土地也得以快速開發(fā)。咸豐十年(1860年),黑龍江省“各類墾地近三十八萬八千坰”[19]222,到1915年,黑龍江省的耕地面積為3,012,339坰,1930年,黑龍江省的耕地面積已經(jīng)達到7,314,686坰[19]316。短短幾十年,便在以前人煙稀少的邊荒地區(qū)興建起了許多由移民組成的村屯聚落,之后,由村落而城鎮(zhèn),由城鎮(zhèn)而都市,繁衍不絕。
綜上可以看出,各種公私機構為了推動移民事業(yè)的進行,采取了鼓勵和支持移民的政策,非常有效地招徠、輸送、安置移民,確保了成千上萬的關內(nèi)農(nóng)民順利移至黑龍江,改變了黑龍江地區(qū)“地曠人稀”、“彌望棒蕪”的現(xiàn)狀和長期封閉落后的狀態(tài),對減少內(nèi)亂、實邊固防具有重要意義。
[1]朱契.滿洲移民的歷史和現(xiàn)狀[J].東方雜志,1928,(12):9.
[2]龔維航.清代漢人拓殖東北述略[J].禹貢,第6卷第3、4合期:106.
[3]程德全.沿邊招墾章程[N].盛京時報,宣統(tǒng)元年(1909)二月初一日.
[4]朱家驊.浙江移民問題[M].杭州:浙江省民政廳,1931.
[5]徐世昌趙爾巽.奉請寬免遷民路川兩費書[J].盛京時報,光緒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二十日.
[6]北洋政府交通部.交通部直轄京奉、津浦鐵路管理局減收小工車價廣告[N].大公報,1914-10-23
[7]北洋政府交通部.京泰、京綏兩路發(fā)代移民減價票規(guī)則[N].華北新聞報,1924-04-10.
[8]張振之.人禍天災下之山東人民與其東北移民[J].新亞細亞,1931,(3):39.
[9]滿鐵庶務部調(diào)查課.民國十七年の滿洲出稼者[Z].大連: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1929年日文版.
[10]宋嗣喜.一九二七年的北滿移民運動[J].黑河學刊,1989,(3):86-89.
[11]黑龍江省檔案管藏.黑龍江省政府檔案[Z].檔號62-7-484.
[12]蘇新留.旅平河南販災會活動始末[J].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4,(2):33-36.
[13]河南省賑務會.十八年豫災紀實[M].鄭州:河南省賑務會,1930.
[14]陳翰笙.難民的東北流亡[J].臺灣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集刊,1930,(2).
[15]滿鐵庶務部調(diào)查課.民國十七年の滿洲出稼者[Z].大連: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1929年日文版.
[16]劍虹.漢族開拓滿洲史[J].民鐸雜志,1916,(3)..
[17]黑龍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黑龍江省人口志[Z].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
[18]李春環(huán).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河南災荒述論[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
[19]高樂才.近代中國東北移民歷史動因探源[J].東北師大學報,2005,(2):29-35.
[20]孫占文.黑龍江省史探索[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
Discussion on Social Security of Heilongjiang Imm igration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WEIYing
(1.College of Art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2.Research Center of Heilongjiang Valley Civilization,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in early Republic of China,for the prevailing famines and banditry in the central China,many people could notmanage to make a living and be forced to leave their homeland,flooding into the northeast of China including Heilongjiang area.This wave of immigration was in essence flee from famine,therefore,the issue of immigrants relief posed a pressing task.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charity and reliefmechanism and the transport authority took all sorts of social securitymeasures in the aspects of immigrants calling,conveying and placement to ensure tens of thousands of farmers in the area inside the GreatWall smoothly transferring to Heilongjiang.This not only caused a sharp increase in the local population,butalso resulted in the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Heilongjiang,and eventually led to the so-called"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Manchuria issue"in vain.At the same time,the land of Heilongjiang area had been rapidly developed,which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reducing the civil strife,enriching the frontier and consolidating border defens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Heilongjiang;immigration;social security
K25
A
1009-1971(2013)05-0123-05
[責任編輯:鄭紅翠]
2013-05-30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1批面上資助項目“近代以來移民與東北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問題研究”;2010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清代人口流動與黑龍江流域開發(fā)”
魏影(1974—),女,遼寧海城人,副教授,副院長,史學博士,博士后研究人員,從事清史、東北地方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