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剛
(秦皇島燕山第二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站,秦皇島 066000)
慢性頸淋巴結腫大屬中醫(yī)學“瘰疬”范疇?,F(xiàn)代醫(yī)學包括慢性淋巴結炎與淋巴結結核。本病起病緩慢,初期多無明顯全身癥狀,當引起患者注意時,已于頸部一側或兩側出現(xiàn)腫大的淋巴結,多發(fā)生在胸鎖乳突肌前后緣和頜下部。最初,淋巴結如豆大或小指頭大不等,互相分離,按之堅實,推之可動,不覺疼痛,皮色不變,一般無明顯全身癥狀;中期淋巴結逐漸增大,淋巴結周圍發(fā)生慢性炎癥,使淋巴結互相之間與周圍組織及皮膚發(fā)生粘連,這時推之不動,呈串珠狀,疼痛加重。病情繼續(xù)發(fā)展,淋巴結發(fā)生干酪性壞死變性、液化,成為寒性膿腫,局部有波動感。皮色漸轉暗紅,可發(fā)生破潰而不易愈合的潰瘍或瘺管,流出稀薄米湯樣或夾有豆腐渣樣的膿液。早在《內經》中已知瘰疬的發(fā)病與內臟痰瘀之間的緊密關系(見《靈樞經·寒熱》)。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多由郁、痰而生。筆者采用針刺治療慢性頸淋巴結腫大37例,現(xiàn)報道如下。
患者37例,年齡最小16歲,最大45歲;病程最短3星期,最長7年。發(fā)病部位在頸左右側或兩側皆有。
取豐隆、天樞、委陽、太沖、天井(或臑會)、曲池(或臂臑),采用瀉法,即以右手持針,捻針時候拇指向后。在腫大淋巴結半寸范圍內經絡處施以瀉法按摩,以中指指腹按摩,整個頸項前側為坐標,逆時針旋轉為瀉法。每天治療40 min。依病情輕重分別持續(xù)3~15 d。
37例患者經治療, 29例頸淋巴腫大與膿塊完全消失,8例縮小到原1/3至1/2不等。疼痛與不適感消失,隨訪1年后無復發(fā)。
痰濕生于臟腑,而行于經絡。而淋巴節(jié)腫大是痰濕郁結于頸部經絡產生的結節(jié),通常腫大部位為頜下部淋巴結與胸鎖乳突肌內側淋巴結。頜下部淋巴結是陽明經所過之處,胸鎖乳突肌內側淋巴結是三焦經所過之處,可依病變位置取其施治經絡。瀉豐隆(胃經絡穴)、天樞(大腸募穴),意在瀉胃、大腸中之痰濕;瀉委陽(三焦下合穴),意在瀉三焦腑中痰濕;瀉太沖(肝經原穴),意在使津液運行正常,痰濕自去;瀉三焦經天井穴(或臑會穴),瀉陽明經曲池穴(或臂臑穴),即起到清除經絡中痰濕的作用,經氣通暢,腫大淋巴結慢慢減小。在腫大淋巴結半寸范圍內經絡處施以瀉法按摩,意在直達病所,疏經散結,消除腫大,可去其標。
筆者所接患者皆為中西醫(yī)治療無效或有效后復發(fā)者。淋巴結腫大為腑實經瘀成病,以經絡瘀堵腫大結節(jié)為主要病象。藥物先入脾胃,吸收后再入經絡臟腑中,有遠水不解近渴之弊端。因郁結在頸項經絡,在經絡上直接針刺可直達病所,以逸待勞,其效甚快。本法標本兼顧,經絡與臟腑痰濕皆除,所以治愈而不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