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劍林,馬春玲
(1.集美大學 政法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2.龍巖學院 思政部,福建 龍巖 364012 )
略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境界及其提升
郭劍林1,馬春玲2
(1.集美大學 政法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2.龍巖學院 思政部,福建 龍巖 364012 )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如何與教師的教學境界息息相關。授課教師境界不同,他所追求的教學目的及學生的感受和收獲也不相同。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授課重心和教學效果為標準可以把教師的教學境界分為萌芽境界、成長境界、成熟境界和理想境界。不同境界之間導致差異的因素各不相同,越是高層次的境界提升所需要的條件越是艱難。境界的提升既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理論水平、社會實踐,以及精神層面上的不斷提升,也需要學校和社會提供和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來促進這一提升。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境界;提升;因素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從教學效果來看一直是存在爭議的。作為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zhì)的重要課程,如何真正達到希望達到的目的,受到學生的歡迎,一直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思索的最主要課題。而提升教師的教學境界,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最直接有效方式之一。
所謂教學境界,是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能達到的高度而言。不同教師對教學目的、教學宗旨的理解和付出各不相同,各自對教學規(guī)律的認識和把握也不同,教學方法各有千秋,因此,對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的評估難以量化比較,思想政治理論課尤其如此。高校在解決這一問題時更多地從教師語言表達是否清晰流暢、是否運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學手段、是否準確表述和運用理論、師生互動性如何等具體的指標入手,而實際上,這些指標僅僅只是體現(xiàn)教學效果優(yōu)劣的外在表現(xiàn)特征,符合這些特征并不等同于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常??梢园l(fā)現(xiàn)符合這些指標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的狀況。筆者以為,真正能體現(xiàn)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反映教師教學效果的,就本質(zhì)而言,關系更密切的是教師的教學境界。
境界本身是比較含糊的一個概念,如何界定境界自然是一個問題。對不同境界的所處狀況作探討從而歸納本境界的基本特征,是界定境界的一個有效方法。在這方面,馮友蘭先生提出的“人生四境界說”中關于境界的劃分,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境界的一個途徑和方法。
馮友蘭先生以“覺解”的程度為依據(jù)把人生分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這四個境界分別代表的是初始的基礎時期、開始成長的時期、發(fā)展比較成熟時期和完美的理想時期。而如果以這四個為參照標準來衡量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樣也可以分為萌芽境界、成長境界、成熟境界和理想境界四個層次。本文主要探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境界的分層及其主要特征,并以此為基礎來探討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境界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所謂萌芽境界,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起步階段、初始時期。從對象來看,主要是指初步接觸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教師。或是剛畢業(yè)開始工作的新教師,或者是從其他行業(yè)調(diào)整過來的老教師。他們的主要特點是:由于是初步接觸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對其教學內(nèi)容不是非常熟悉、教學要求和目的不是深入的了解、對教學方法和要求實效的特殊性還不能很好的領會。所以表現(xiàn)在教學上,只能是做到普通教學的最基礎要求。而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這一境界上的教學表現(xiàn)主要為兩種狀況:一種是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等同于純粹的知識傳授課程,對課程教學所要求的內(nèi)容特別是重要知識點一一闡釋說明,較為注重理論性,但又對理論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以開闊的視野多向度的論證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如何運用理論引導解決學生的現(xiàn)實困惑迷茫,以及運用理論分析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能力等方面明顯薄弱,因此,授課既難深入又乏生動,難以吸引學生。另一種是在授課范圍內(nèi)、主題較為明確的前提下,注重各種現(xiàn)實案例材料的收集和選擇,課堂講授也以案例為主。一些年輕的兼職教師如輔導員兼職上課的,由于有比較豐富的學生工作經(jīng)驗,同時精力時間有限或缺乏興趣不能充分備課的,往往是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相對第一種是增強了生動性和趣味性,但理論性明顯不足,而且不留神就會把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成故事會或者學生工作總結會,所以效果同樣不好。新教師由于對課程的把握和理解不能到位,在教學初期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可以理解,但這樣的教學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且容易損害思想政治理論課形象,甚至可能會傷害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這樣的教學境界并不高,需努力盡快提升。
所謂成長境界,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師在熟悉課程之后,理論基礎相對比較扎實,教學經(jīng)驗有所積累,同時認識到了本課程的特殊性,因此開始探索和思考如何提高教學效果的時期。從對象來看,一般有責任感和事業(yè)心的教師都能較快地進入這一境界。他們深切認識到:枯燥的講理論沒人聽,滿堂課都是案例沒內(nèi)容。必須將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既要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又能夠傳授理論,只有這樣才能初步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目的,同時也是對學生負責。作為對教學效果的重視的表現(xiàn),在教學內(nèi)容上,既有理論的傳授講解,也包含具體的事例分析;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各種教學方式的運用,課件制作認真,運用案例或深入分析理論以吸引學生的興趣,能夠注意學生的反應和師生之間的互動。
這一時期是一個教師教學風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如何能有好的教學效果是這一境界中教師關注的重點。但限于本身能力水平所限,在自身現(xiàn)有情況下我們所能達到的最佳教學效果應該是什么呢?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理解并作出不同的選擇。最主要的表現(xiàn)也可以歸納為兩種,其實也是萌芽境界兩種狀況的延伸。一種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自然是以理論灌輸為主,理論闡述清晰,從深度上和廣度上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是我們應該主要追求的教學效果。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在當前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程普遍不夠重視的情況下,如果不能調(diào)動學生聽課興趣,教師講授再高深的理論也是自彈自唱。因此我們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于如何在課堂上調(diào)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上。二者之間其實存在著一個共識: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應該理論聯(lián)系實際,應該是理論性和生動性的有效結合。分歧在于限于現(xiàn)有的水平,在理論性和生動性不能兩全的情況下應該側(cè)重何方。兩種教學方式正是兩種不同選擇的結果。而這一境界從課堂教學來看最主要的特征也正是認識到理論性與生動性結合的重要性,又有較為明顯的不成熟和偏頗。
成長境界其實是一個在不斷摸索、不斷思考中不斷前進的境界,具有比較明顯的過渡特征。大部分教師能在這個過程中成長成熟從而進入一個新的境界,但也有部分教師或者是因為摸索遭遇挫折失去信心或者是因為喪失前進動力而就此停留于這個階段。從萌芽境界進入成長境界并不艱難。教師本身的責任心和不斷進步的要求是境界提升的內(nèi)在根本原因。作為一個教師,如果僅僅是將教學作為謀生的手段而不思進取,這一提升也必將顯得艱難。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部門培養(yǎng)體系的完善和優(yōu)秀教學團隊的扶助,則是教學境界提升的外在條件。部門內(nèi)部應該有對新教師的聽課和評課制度,這既可以保持一定的壓力促使其認真努力去提升,又能幫助他們確立前進的方向。部門內(nèi)部還應建立對新教師的培養(yǎng)體系,由優(yōu)秀教師對新教師進行“傳幫帶”,幫助他們解決理論上與教學上的疑惑和困難,避免走彎路。這較之于新教師的獨立摸索,可以大大縮短提升境界所需的時間。
能夠稱之為成熟境界者,應該是在教學上各方面都比較成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上的成熟,必須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我們所要實現(xiàn)的教學目的來衡量。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首先是理論課,這要求任課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讓學生接受才能發(fā)揮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有較為高超的教學藝術。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最終的教學效果體現(xiàn)在學生遇到實際問題有否以及如何思考和運用理論,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必須理論聯(lián)系實際,針對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分析,培養(yǎng)學生運用理論的能力。因此,所謂成熟境界的“成熟”,既表現(xiàn)為理論上的成熟,也表現(xiàn)在教學藝術上的成熟,從效果上說,還應該能解決學生困惑和提高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成熟境界的教師首先必須能夠以理論本身的魅力來吸引人??傆腥苏J為理論是枯燥的,難以有吸引力,這是一種誤解。理論本身所閃耀的思想火花、其所具有的嚴密性和邏輯性,都使得理論本身具有很強的美感。理論水平提升對學生思維、認識能力直接促進足以吸引學生,而理論收獲帶來的喜悅又會進一步增強學生理論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而教學上理論的成熟標志正在于能否挖掘出理論本身的魅力。馬克思說: “而理論只要徹底, 就能說服人?!敝v理論最忌諱的問題有兩個:一是把理論弄得非常復雜,晦澀難明,教師獨樂樂,學生云里霧里。二是拒絕理論和現(xiàn)實的溝通,無法解釋理論和現(xiàn)實的差距。解決第一點要從提高教學藝術入手,解決第二點要從教師本身的實踐程度入手。
就教學藝術而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離不開各種教學方式的運用。教師授課或是深入淺出,或是旁征博引、或是廣泛對比、或是嚴密的推理論證,這都是已經(jīng)證明行之有效的方法。至于運用現(xiàn)代教學技術提高教學實效方面,研究的文章很多,但不能忘記多媒體技術只是一種服務于教學目的的手段。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的有效運用是教學藝術成熟的體現(xiàn)。陳秉公先生認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中理論境界是第二層境界,藝術境界是第三境界,[1]這從教師本身的教學水平提升過程來說是合理的,但就整體效果而言,能夠真正把理論講好就已經(jīng)是比較理想的境界了,教學的藝術性是服務于理論的傳授的。
此外,理論要闡釋得透徹,離不開生動的素材和案例,教學藝術上的成熟,既表現(xiàn)為能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吸引學生,也在于通過運用生動事例的講解讓學生更好地熟悉和掌握理論。而案例和素材應該包含兩個方面:既有過去的典故或者是已有定論的事例,更有當前存在的實際問題。講過去主要是為了學生熟悉掌握,講現(xiàn)在是為了讓學生運用和信服,兩方面必須相輔相成。當然,從事例總結出理論的教學方式容易,而運用理論解決現(xiàn)實問題則相對顯得艱難?,F(xiàn)實狀況和理論的脫節(jié)甚至矛盾,始終是困擾和限制教學實效性的一個關鍵性因素。一方面是任課教師如何能夠回答問題,另一方面教師的回答如何能夠為學生信服,這都是難題。事實上,解決這個問題已經(jīng)不是閉門造車式的理論思考可以解決。成熟境界的教師未必能夠完美地解決這兩個難題,但至少應該能夠引導方向。
讓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師隊伍的教學更多地達到成熟境界,是當前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追求目標和重心所在。教師要從發(fā)展境界達到成熟境界,必須朝理論、藝術、實踐三個方面努力。就教師個人而言,理論的深入鉆研要自覺,教學的藝術要結合個人特點去琢磨,而實踐更需要個人走出書齋深入社會和生活。學校和社會要努力使教師成熟,也必須在這三個方面創(chuàng)造條件。事實上,當前國家和社會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方面采取的諸多措施,也主要是為了這三個目的。如《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zhì)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改進教學方法,把教材優(yōu)勢轉(zhuǎn)化為教學優(yōu)勢,增強教學實效。制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guī)劃,加大全員培訓、骨干研修、攻讀博士學位、國內(nèi)外考察等工作力度?!边@里所指的全員培訓、骨干研修、攻讀博士學位,自然是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而國內(nèi)外考察,即是為了增強教師的實踐性。筆者以為,理論水平和教學藝術的提高,更多地需要教師本人的自覺,部門的作用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形成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門教研機制,學習中小學的講課評課制度以保障其實效性。二是培養(yǎng)骨干教師帶動教師隊伍理論和教學的提升,骨干教師要能起到帶動的作用。上級相關部門主要應做好三項工作:一是建立精心選擇并針對明確課程和章節(jié)的資料庫以及推廣性強的示范課體系,讓教師明確目標并能更快成熟。二是培訓應該形成針對性強的體系,理論、教學、實踐各有機制。三是實踐方面,既可以通過實踐性強的專家了解具體社會真實情況,更應該組織有效的全方位考察加深認識。教師個人能力和機會有限,在這方面國家和社會應該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給予更多的選擇權。
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yōu)秀課程,這是黨和國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寄予的厚望,也是每個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努力追求實現(xiàn)的目標。這是個難度很高的要求,以成熟境界教師的標準也未能達到。因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本身所要求達到的目的,并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思想認識的提高和對人生實踐的引導,這不僅僅是說清楚知識和理論,以教學藝術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就可以達到的。一般而言,知識傳授是以“懂”為目標,而思想政治理論課除這之外,還必須“信服”才具有真正的意義。讓學生“真懂得”是成熟境界,讓學生“真信服”才是理想境界。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要以理服人,但由于社會普遍對待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特殊對待心理和學生本身所處年齡段容易產(chǎn)生的懷疑心理,使得許多學生存在“你是老師,我當然說不過你”和“你說得有道理,但未必是對的”等口服心不服的現(xiàn)象。成熟境界的教師就教學效果對學生而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我聽得明白,但我不相信”。如何讓學生不不僅“入耳”,而且“入腦入心”呢?關鍵就在于要讓學生“信服”,而要讓學生信服,教師本身必須有崇高的精神品質(zhì)和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能夠與學生進行心靈層次的對話和溝通,同時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熏陶學生。
首先,教師必須以高尚的精神品質(zhì)感染和熏陶學生,獲得學生的敬重。人格的崇高、進取的精神、道德的高尚、為人處世的風采,讓學生在課堂不僅是收獲知識和理論,更能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和人格的熏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的教育意味著人和人心靈上最微妙的接觸?!焙\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碧K霍姆林斯基談到的“心靈上最微妙的接觸”和黨的十七大強調(diào)的“心理疏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上的運用便是“心靈對話”。[2]心靈只有用心靈才能觸動,靈魂只有用靈魂才能震撼。一個思想政治教師的人格魅力來自于精神領域的高貴和正義。在世俗功利影響下,大學生精英意識弱化,對空洞的說教有膩煩的心理,但是內(nèi)心對于精神世界的追求還是向往和認同的,高尚的精神品質(zhì),特別是高校的大學精神能夠激發(fā)大學生的心理認同,排除授課的心理障礙。同時也只有在高品位的精神氛圍熏陶之下,大學生才能真正感悟、理解,思考,凈化靈魂,升華人格。
其次,教師必須以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營造心靈溝通的教學環(huán)境。教師一定要能給學生一種境界上的影響、一種文化的思考、一種人格的力量、一種生命的狀態(tài)。……教師以此創(chuàng)造這樣一種境界:一種能激發(fā)興趣,產(chǎn)生好奇心,寬容、寬松、平等,能點燃學生頭腦中智慧火種的境界;一種能夠喚起美感,喚起人性,喚醒沉睡心靈的那樣一種境界;一種能夠排除外界干擾,靜靜地去讀書,用思想去學習,去提升人格與內(nèi)質(zhì)的境界。[3]這一切要求教師本身必須有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而且,高尚的精神品質(zhì)只是心靈溝通的前提,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才讓心靈溝通成為可能。這種素養(yǎng)不是體現(xiàn)為知識的賣弄,而是通過內(nèi)在的人文素養(yǎng)的積累和沉淀打造課堂的深度和厚度。通過深厚素養(yǎng)散發(fā)出來的氣質(zhì)和底蘊,在課堂教學中營造一種充盈著生命感悟或是歷史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的教學情境,突破學生的心理壁壘,觸動學生的心靈,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和互動,才能真正有效地影響學生的精神層面的提升。
再次,教師必須以堅定的信仰打動學生。教育部副部長李衛(wèi)紅看望大連海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優(yōu)秀教師賈鳳姿時強調(diào),“要講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教師要有真信念、真本事”。 教師本身必須具有崇高的信仰,因為只有教師對所弘揚的理論一往情深、堅定不移,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有飽滿的激情并以此打動學生心靈,讓學生信服,堅定學生正確方向的選擇,惟有信仰,“才能激發(fā)學生用其自身真實的生命體悟去生成一種正確而崇高的信仰,并內(nèi)化為自覺的行為?!拍茏寣W生心悅誠服地接受系統(tǒng)知識和理論邏輯,才會自覺地在你的信仰的感召下去生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正確的理想和信念”。[4]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目的的特殊性,決定了授課教師最理想的教學境界是讓學生信服和真心喜愛,這又決定了理想境界教師所應該具備的不同于僅僅是知識傳授的教師素質(zhì),他必須觸動和感染、引導學生的心靈。而這所需要的精神品質(zhì)、人文素養(yǎng)和理想信念,依靠外在的因素所能起的效果顯然有限,最主要的還必須依托教師本人的精神追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想達到教學的理想境界,還必須通過不斷的追問和學習完善自身的素養(yǎng),達到精神上的理想境界。而如何達到這點,則是一個久遠而復雜的問題了。
[1]陳秉公.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的教學規(guī)律與教學境界[J].江漢論壇,2007(6):93.
[2]朱紅梅,崔慧霞.心靈對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理想境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72.
[3]楊紅英.關于高校德育中重構大學精神的思考[J].韶關學院學報,2008(7):131.
[4]謝春紅.“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境界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28):38.
ClassNo.:G641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
OntheLevel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iesTeachingandTheirEnhancement
Guo Jianlin1,Ma Chunling2
(1.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China;2.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Longyan College, Longyan, Fujian,364012, China)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achers’ teaching levels which decide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students’ gains from the teaching. By the standard of teaching centre and teaching effects, the teaching level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four groups : initial level, growing level, developmental level and ideal level. There are different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each level, but the enhancement of a higher level requires more conditions for it. The enhancement of the teaching level involves teachers’ improvement of their teaching method, theoretical level, humanity accomplishment and social experiences. Besides, it demands that both the school and the society should creat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enhanc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level;enhancement;factor
郭劍林,碩士,副教授,集美大學。
馬春玲,碩士,副教授,龍巖學院。
福建省教育廳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境界與教師素質(zhì)培養(yǎng)研究”(JA12628S);集美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境界分層及其提升途徑研究”。
1672-6758(2013)04-0008-3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