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武佳
(四川大學 經濟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
近年來,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高度發(fā)達的經濟在帶給了人們諸多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導致了資源短缺、環(huán)境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全球氣候變化等諸多生態(tài)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有自然的因素,更多的則是人為所致。本文通過對莊子《齊物論》中“真我”思想與經濟人假設中“假我”思想的辨析,認為“真我”思想不僅能對在當今社會中重塑“天人合一”、“萬物齊一”的價值觀有重要支撐作用,更能從“真我”的觀念出發(fā),尊重并回歸人、萬物以及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本性,從而化解人與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諸多矛盾。
“齊物論”是體現(xiàn)莊子哲學思想的重要章節(jié),與“逍遙游”一并構成莊子哲學思想的主體?!洱R物論》開篇即說道:“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①郭慶藩:《莊子集釋》,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第43 頁。以及隨后的“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②郭慶藩:《莊子集釋》,第45 頁。都突出強調了“喪其耦”與“吾喪我”,這是《齊物論》論述“真我”思想的精髓所在。
在歷代名家對莊子這種“吾喪我”思想的解釋中,作者比較認同晉郭象、唐成玄英的詮釋。郭象《莊子注》云:“吾喪我,我自忘矣;我自忘矣,天下有何物足識哉!故都忘外內,然后超然俱得”。他認為“吾喪我”是一種自忘的狀態(tài),有些學者理解為“坐忘”③如陳引馳在他的著作《莊子精讀》(第106 頁)中認為,“這個‘隱機而坐’而達致的‘喪’的境界,大約就是《大宗師》中所說的‘坐忘’?!恰畨欀w,黜聰明,離形去知’,擺落的是身、心兩個方面;這與‘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所涉及的‘形’、‘心’兩方面,正是相應的”。,即內外合一,也符合莊子“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將自我融入自然的整體思想。成玄英《莊子注疏》說:“喪,猶忘也。子綦境智兩忘,物我雙絕。”他認為“吾喪我”等同于“喪其耦”。“喪其耦”是指忘記了身軀,“境智兩忘”是指忘記了自己所處的境況,將其置身于天地萬物系統(tǒng)之中;“吾喪我”則指忘掉了那個“假我”。成玄英在這里所指的“智”是指人間的“大知小知(智)”,而非天地大道。
而現(xiàn)代學者陳靜、陳引馳、張睿等人也對“吾喪我”做出了詮釋,都認為“吾喪我”是齊物論的核心思想,也在其論文中提出“吾”、“我”的區(qū)別,如陳靜認為:“‘我’是對象性關系中的存在,永遠處于物我、人我、彼此、彼是、是非的對待性關系之中,相對于不同的對象,‘我’又具體地展現(xiàn)為形態(tài)的和情態(tài)的存在,作為形態(tài)的存在,‘我’總是被動地陷溺于現(xiàn)實的困境之中……而真正的‘我’,莊子稱為‘真君’、‘真宰’、在‘吾喪我’這個吾、我對舉的表述中,也就是‘吾’?!雹訇愳o:《“吾喪我”——〈莊子·齊物論〉解讀》,《哲學研究》2001年第5 期。
由此可見,“吾喪我”中的“我”是指“陷溺于現(xiàn)實的困境之中,自以為有世智辨聰智慧”的“假我”,而吾就是“真我”。莊子認為只有喪失了注重軀殼、注重人間知識、注重是非曲直的“假我”,“真我”(莊子在齊物論中表述為“吾”、“真君”、“真宰”、“至人”或“真人”)才能浮現(xiàn)出來,才能超然俱得。
《齊物論》的后文又通過三籟之說,以及多個寓言說明了“假我”存在的根源是因為人的私欲、成心和偏見所造成的。最后通過莊周化蝶的故事描述了去除“假我”,回歸真我后達到的境界,就是一種“物我界限消解,萬物融化為一”的境界,也是“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由此可見,《齊物論》的核心思想即是一種回歸“真我”的思想。
首先,“回歸真我”是莊子“天籟”價值觀的體現(xiàn)。莊子認為世間萬物雖然千差萬別,但萬物的道性是一致的(即“萬物齊一”),因此我們要平等地去看待萬物,尊重他們本來的習性和本來的樣子,這才是對天的尊重,對道的尊重。在《齊物論》中,莊子將老子的人、地、天、道、自然的五者關系簡化成人、地、天三者關系,以人籟、地籟、天籟的形式加以體現(xiàn)。莊子將天與道同等看待,將“天”提升到與最高本體“道”同樣的位置。在莊子看來,天、道、自然都具有了本體意義,都是萬物的總根源。由此可見,“齊物論”又是莊子的“造化論”,通篇肯定天籟(道)的最高存在,堅信萬物由天而生,為天所使,復歸于天。而且,莊子還強調指出,人籟、地籟都屬于天籟,都要復歸于天籟。莊子在《齊物論》中還特別將“天”與“人”對舉,以此來強調天人的關系。莊子曾在兩處給“天”以明確的界定:“無為為之之謂天?!薄昂沃^天?何謂人?……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雹诠鶓c藩:《莊子集釋》,第509 頁。也就是說,無為、順應自然就是天(道)。更進一步說,本真的、自然而然的、無人為意識的,是天(道);經人有意識加工的是人(道)③徐小躍:《莊子天人觀與齊物論思想新探》,《江蘇社會科學》1997年第6 期。。由此可見,天籟是自本自然的,地籟也是如此。但人籟由于有成心,有知(智)有我,總要爭個是非曲直,則往往不符合天籟的本性。如要符合天籟,就要無為,順應天意,回歸“真我”,盡量保持萬物本來的自然屬性,還其本真。
其次,“回歸真我”是莊子“萬物齊一”系統(tǒng)觀的體證和路徑。莊子認為可以通過“吾喪我”達到“真我”的狀態(tài),“真我”的狀態(tài)是“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忘我”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由于將人的生命置身于無限的時空范圍來考察,因此更能理解萬物的變化無常,達到“道通為一”的覺悟,從而建立“萬物齊一”的系統(tǒng)觀。對于變化無常的理解,莊子最為經典的表述是:“……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崩斫饬松撬赖拈_端,死是生的開端,萬物處于不停的變化之中,就能平等地看待生死,從而平等地看待是非,平等地善待萬物。
最后,“回歸真我”是一種長生久視之道?;貧w“真我”才能達到身心自由的“逍遙游”境界。莊子以對地籟與人籟的形容對比指出,注重人間知識,注重是非曲直,注重軀殼的“我”注定是“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④郭慶藩:《莊子集釋》,第56 頁。的境地;而達到“吾喪我”的圣人、至人卻是“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①郭慶藩:《莊子集釋》,第96 頁?;貧w“真我”對于人自身來說是一種大安心、大自在的長生久視之道。同時,對于自然萬物也是如此,“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以明”就是懂得無用之用,懂得保持萬物本來的樣子。那么回歸“真我”也是保持自然萬物回歸到本初的狀態(tài),返回根本,也是自然的長生久視之道。
回歸“真我”的方法是什么呢?莊子認為回歸“真我”的方法就是要達到真人、圣人的境界。真人、圣人的行為又是如何呢?《齊物論》中論道:“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雹诠鶓c藩:《莊子集釋》,第74 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達至第一境界者,也就是真人、至人,認為萬物生于“無” (道之體)。降至第二境界者,認為萬物生于“有”(道之用),但這“有”沒有局限而無所不在。降至第三境界者,認為每物皆有局限,但此物與彼物不存在是非。降至第四境界者,是非紛起,造成道之虧損。道之虧損,由人之偏愛造成。③張遠山:《〈齊物論〉奧義——萬物齊一的莊學“平等”論》,《社會科學論壇》2007年第4 期。因此,這句話進一步說明,要成為真人所要做的就是去偏愛(第四境界),去是非(第三境界),去有(第二境界),體會“無”(第一境界),才能達到至人境界,才能回歸“真我”。
《齊物論》中,莊子認為,人生就是一場大夢。人由于置身于夢中,不知道在做夢,夢中有夢,夢過后,才知道是夢?!胺狡鋲粢?,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④郭慶藩:《莊子集釋》,第104 頁。人的一生相對于無限的時空而言,是極為短暫的,是像夢一樣的“假我”在驅使著我們的行為。而要回歸真我,就只有“參萬歲而一成純”,也就是圣人將自身置身于無限的時空范圍,而參透了古往今來變異、沉浮,體悟到了那個永恒不變的“一”,體悟到什么是無常,對物我、生死、是非等都能超脫對待。圣人懂得無為之益,乃行不言之教,雖然物質貧乏但內心充實安定祥和,安貧樂道,因而能遨游于世俗之外。因而并不像世俗的人一樣去追名逐利,不爭辯,不回避災害,不喜好貪求,不因循世俗成規(guī);從而能自身卻渾成一體,不為紛雜錯異所困擾,而到達“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真我狀態(tài)。當眾人用世俗的“假我”價值觀來看圣人的行為時,就會覺得他們很愚鈍,行為總是與常人相異。這與老子的“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有異曲同工之妙。但老子在這里的“我”就是“真我”,而不同于莊子吾喪我中的“假我”。
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1776年發(fā)表的《國富論》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經濟人”思想,約翰·穆勒則依據亞當·斯密對經濟人的描述和西尼爾提出的個人經濟利益最大化公理,明確地提煉出了“經濟人假設”,即:在經濟社會中,人天生具有追求個人利益的動機;人通過市場活動實現(xiàn)個人利益的同時也會增進社會利益。這是斯密及穆勒“理性經濟人假設”的核心和精髓。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總會存在沖突,斯密把解決沖突的方法寄希望于一只“看不見的手”,通過市場競爭機制這只“無形的手”把經濟人對自身利益的追求引導到促進社會利益的軌道上去。⑤呂紹昱:《關于“經濟人假說”的文獻綜述》,《財經政法咨訊》2007年第1 期。
從《國富論》關于理性人的經典描述中,可以看到斯密將所有生產者的目的都歸結于自利的心態(tài),并且認為喚起他們的自利心要比喚起他的利他心更能讓其做事。 “他如果能夠刺激他們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訴他們,給他做事,是對他們自己有利的,他要達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覀兠刻焖璧氖澄锖惋嬃希皇浅鲎酝缿?、釀酒家或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自于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的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雹賮啴敗に姑?《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年,第13-14 頁。由此可知,這種假設實際上是資本家利用人的欲望,激發(fā)其自利心來為自己辦事,它像魔鬼一樣引誘大家激發(fā)利己的欲望,而使大家忽視利他的天性。由于這種思想的蔓延,早在17—18 世紀的歐洲思想界,“利欲”就已經逐漸被人們理解為一種具有“穩(wěn)定性、不可消除性和同一性”的特點,以至于“貪欲”之類的行為也不再受到道德的譴責。正如赫希曼所說:“由于不可思議的扭曲……現(xiàn)在貪得無厭成了一種美德,因為它意味著一種持久性。”②艾伯特·奧·赫希曼:《欲望與利益(資本主義走向勝利前的政治爭論)》,李新華、朱進東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45-51 頁。這種觀點顯然是有失偏頗的,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天然地具有利他的心理,比如父母養(yǎng)育兒女,或是救濟貧困家庭,乃至更廣泛的慈善行為與助人為樂思想。馬克思就認為:對于經濟人本質的揭示應從當前的經濟社會事實出發(fā)。
近些年來,許多文章都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斯密理論的局限性。有些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關系理論出發(fā),認為斯密的假說忽視了社會關系;③喬榛:《馬克思“社會經濟人”假定與西方經濟學“經濟人”假定之比較》,《當代經濟研究》2010年4 期。有些則從心理學“為己利他”行為的角度說明“經濟人假設”的狹隘,認為斯密的觀點只是注重了人的動物性,忽視了人的社會性。④朱富強:《現(xiàn)代經濟學中人性假設的心理學基礎及其問題——“經濟人”假設與“為己利他”行為機理的比較》,《經濟學家》2011年第3 期。多數文章主要批駁了“經濟人假設”的諸多附帶假設條件的局限性,如資源供給不受限制、市場信息對稱、人的知識水平足夠、市場機制充分有效等,認為這些假設條件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會出現(xiàn)偏差或者不存在,因而經濟人不可能絕對理性。
斯密在其《國富論》中還認為,人本身有一種“改良自身狀況的愿望”,“雖然這種愿望是冷靜的和沉著的,但是我們從出生一直到死,從來沒有放棄過這種愿望。我們從生到死的過程中,幾乎沒有一個人會有一刻對自身地位覺得完全滿意,沒有人不求進步,不想改良。怎樣改良呢?一般人都覺得,增加財產是必要的手段,這手段最通俗,最明顯”。⑤亞當·斯密:《國富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年,第187 頁。在這里,斯密假設所有的人都是不滿足的,都是貪得無厭的,而且還將一般人改良自身狀況的手段限定為增加財產,這明顯是強調一種假我膨脹的思想。事實上,改良自身狀況有多種方法,最為直接的應該是身心健康,思想充實;更進一步則是道德完善,幫助他人;然后則是保護和改善自己的生存生活環(huán)境,如使天更藍、水更綠等。因此,可以說斯密只是描述并引導了蕓蕓眾生的一種錯誤的生存狀態(tài),但后來的人卻將其作為普世價值來加以宣揚,以至于現(xiàn)在許多人為了追求一些非自然的享受而道德淪喪、破壞生態(tài)、損害他人。
與此相反,莊子則從負面角度為我們描述了許多被自己欲望所羈絆的人所表現(xiàn)出的狀態(tài):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以心斗??z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fā)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喜怒哀樂,慮嘆變蜇,姚佚啟態(tài)——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 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⑥郭慶藩:《莊子集釋》,第51 頁。
莊子這段話描寫了有欲望(成心)的人所表現(xiàn)的喜怒哀樂,他們被物欲充斥整個心靈,患得患失,最后猶如秋冬的草木,日益衰敗悲慘地老去。莊子認為欲望就是“是非”的發(fā)端和緣由,主張大家要去成心,去是非,去假我,而達到一種齊萬物、齊生死、齊是非、豁達開朗、逍遙自在的人生境界。這說明莊子知道所有人都有“假我”和“真我”,而且人們往往會沉湎于“假我”而不能自拔,率真的“真我”卻被隱藏起來了。
其實在亞當·斯密晚年,他也意識到經濟人假設的局限性,從而提出了“道德人”的思想,這就是著名的“斯密悖論”。在《道德情操論》中,亞當·斯密提到,“無論人們會認為某人怎樣自私,這個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在著這樣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雖然他除了看到別人幸福而感到高興以外,一無所得”。①Adam Smith,“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edited by Knud Haakonse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p.11.當然,即使斯密提出了“道德人”,他也只是認為人性中存在善的一面,人們除了利己心也存在利他心,但他認為人的利他行為不會給自己帶來好處,他沒有看到消除“假我”給人帶來的大安心、大自在的逍遙游境界,從而無法促使人們自覺自愿地去消除“假我”,這一點與莊子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別。
綜上所述,“經濟人假設”就是一種追求假我的思想。它激發(fā)了人的假我膨脹意識,使人的“假我”越來越凸顯而喪失了那個“真我”,使整個社會更加地逐利,更加地道德喪失??梢哉f,“經濟人假設”的根本局限性主要在于它對人性的錯誤引導,這也是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越來越失靈、產生了越來越多負面作用的根本原因。
前文已分析,經濟人假設的根本局限性在于對人性的錯誤引導,從而導致人們的價值取向發(fā)生了錯位。經濟人假設不斷地刺激人的物欲,從而使人的“假我”意識不斷膨脹,最終使人終生勞頓,直到死亡。而“齊物論”則是以“吾喪我”的路徑來消除假我意識,忘我而還其“真我”和“本真”,達到“逍遙游”的境界。本文認為,莊子的“真我”思想將對我們保護和改善現(xiàn)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提供強有力的思想基礎與價值支撐。它讓我們去除“假我”,重建“天人合一”的價值取向;讓我們體察“真我”,樹立獨特的全息系統(tǒng)觀;讓我們尊重萬物的本性,保持生態(tài)文化系統(tǒng)的多樣性;讓我們順應自然的本真狀態(tài),增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我修復功能,從而最終實現(xiàn)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往復。
莊子的“真我”思想對重建“天人合一”的價值取向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看到,當今社會許多人之所以唯利是圖、道德缺失,其根本原因是喪失了正確的價值取向。而且,由于類似于“經濟人假設”的各種理論將人類的貪婪合理化,并且誘使人們的欲望膨脹,致使人成為自己欲望的奴隸?!敖洕思僭O”企圖通過“看不見的手”使人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同時達到社會利益的最大化,但實際上,由于沒有劃定追逐利益的道德底線,追逐個人利益被演化成了唯利是圖,因而在很多情況下并不能帶來社會利益和環(huán)境利益的最大化,對于整個社會和自然來說反而成了“不經濟”,比如現(xiàn)在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環(huán)境污染問題就是明證。因此,斯密的“經濟人假設”其實是一種“天人割裂”的價值取向。
相反,莊子的“真我”思想主張少思寡欲,去除“假我”,提倡人籟要順應天籟,追求身心自由,進而達到真人的境界。反之,就會身心俱疲,被是非、生死、七情六欲所奴役。莊子將人們的道德準線劃定在是否“順天”這一標準下,順應天,就是合乎道,合乎自然。不順應天,就是不合乎道,就是沒有道德。因此,莊子認為,順應天、順應萬物的本性去發(fā)展,才合乎自然之道。
同時,莊子的“真我”思想給予“天”以最高本體的地位,也即是給道、自然等范疇以最高本體的地位。按照這種觀點,對于當前流行的生態(tài)文明思想,不應像部分專家所說,是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相并列的一種文明形態(tài),而應是高于其他文明形態(tài)的宇宙文明形態(tài)。也就是說,生態(tài)文明是一切政治行為、社會行為、經濟行為的行動綱領,一切人類活動的總原則和總標準應該看其是否符合“天”、符合“道”、符合“生態(tài)文明”?,F(xiàn)在全社會由于受“經濟人假設”概念的誤導,把經濟發(fā)展作為第一價值取向來追求,這正是當今世界混亂的結癥所在。
綜上而論,莊子的“真我”思想有助于人們忘“假我”,返“真我”,順應天道,使身心獲得自由。也就是說,我們要樹立生態(tài)文明第一性的觀念,給“天”(道、自然)最為尊貴的位置,避免因個人私欲的膨脹而造成資源浪費、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等系列問題。①納日碧力戈:《共生觀中的生態(tài)多元》,《民族學刊》2012年第1 期。
上文提到,“經濟人假設”是一種“天人割裂”的價值觀。同時,由于它將個人利益與自然利益割裂開來考慮,因而也是一種狹隘的系統(tǒng)觀,必然造成在追求個人經濟利益的時候,會以犧牲社會利益和生態(tài)利益為代價。如果自然資源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是既定的,人消耗得越多,人對地球資源的不當行為越多,那么資源短缺、森林耕地減少、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就會越演越烈。而《齊物論》關于人和萬物平等的觀點,則源于莊子的宇宙全息系統(tǒng)觀,“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②郭慶藩:《莊子集釋》,第79 頁。莊子將極小的事物與極大的事物平等對待,是因為他將萬物都放在一個無限的時空范圍內來考慮,認為萬事萬物無論大小都具有道性,因此在道性上是萬物齊一的。相對于“經濟人假設”,這種系統(tǒng)觀是一種更為開放、更為全面、更為生態(tài)的系統(tǒng)觀。
這種系統(tǒng)觀認為人與天地萬物同源同稟,同構同律,它們都是道在自身的大化流行過程中的產物,在無限的時空范圍內,大中有更大,小中有更小,所謂“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因而道家有“人身一小宇宙,宇宙一大人身”的說法,認為地球乃至宇宙都是有機的生命體,它有呼吸、有活力、有意志。英國大氣學家拉伍洛克(James.E.Lovelock)提出的蓋婭假說(Gaia Hypothesis)也持有類似的觀點,其核心思想認為地球是一個生命有機體,因此,如果要研究宇宙,就首先要內視存神,求諸于己,理解了人自己本身那個“一”,就能理解天地萬物的那個“一”。這種思想,莊子在其《外篇·胠篋》中也有體現(xiàn):“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雹酃鶓c藩:《莊子集釋》,第79 頁。
莊子《齊物論》的要義在于“吾喪我”,“吾喪我”的目的是“齊萬物”和“逍遙游”。由此可知,莊子實際上是要通過體察“真我”來體察天地萬物的奧妙,也就是說,莊子是通過體察“真我”的路徑來了解這個宇宙全息生態(tài)系統(tǒng)。實際上,體察“真我”的思想在老子那里也有所表述,“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牖(以)現(xiàn)天道”,河上公注道:“圣人不出戶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現(xiàn)天下也。天道與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氣相貫。人君清凈,天氣自正;人君多欲,天氣煩濁。吉兇利害,皆由于己?!雹芡蹩c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83-184 頁。
古代明君認為君為政源,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由此治國安邦依君德為本。如《貞觀政要》記載:貞觀十三(639)年,太宗謂侍臣曰:“林深則鳥棲,水廣則魚游,仁義積則物自歸之。人皆知畏避災害,不知行仁義則災害不生。夫仁義之道,當思之在心,常令相繼,若斯須懈怠,去之已遠。猶如飲食資身,恒令腹飽,乃可存其性命?!蓖醌曨D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由此可見,唐太宗認為行仁義則災害不生,并將施仁義當作吃飯一樣重要,把其當作抵御災害和國家得以生存的重要法則。因此,當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或災害發(fā)生時,我們要善于求諸于內,而不能總是去找一些客觀原因,許多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是與我們人類的不當行為密切相關的。⑤蔡華杰:《生態(tài)環(huán)境視閾下馬克思的生產力發(fā)展觀——西方學界的詰難與辯護》,《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 期。因此,全息系統(tǒng)觀的建立,有助于人們在遭遇生態(tài)問題時,更多地求諸于內,體察“真我”,認識到對自然的破壞,實際上是人類在自掘墳墓;要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必須從自身的修養(yǎng)做起,從人自身做起。
莊子認為天地萬物雖然表現(xiàn)形式不同,但都在于返回自身,在其“真我”,因為萬物均由天所生,道所生,因而都具有天性和道性。“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栗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蟣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猶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鰍與魚游”。①郭慶藩:《莊子集釋》,第93 頁。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們睡在潮濕的地方就會腰部患病甚至釀成半身不遂,泥鰍也會這樣嗎?人們住在高高的樹木上就會心驚膽戰(zhàn)、惶恐不安,猿猴也會這樣嗎?人、泥鰍、猿猴三者究竟誰最懂得居處的標準呢?人以牲畜的肉為食物,麋鹿食草芥,蜈蚣嗜吃小蛇,貓頭鷹和烏鴉則愛吃老鼠,人、麋鹿、蜈蚣、貓頭鷹和烏鴉這四類動物究竟誰才懂得真正的美味?猿猴把狙當作配偶,麋喜歡與鹿交配,泥鰍則與魚交尾”。因此,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獨立的、不可替代的內在價值,它們都在按照道的運行法則去實現(xiàn)它。我們要尊重萬物的本性,尊重其自然的屬性,盡量減少人為的干預,不然就會出現(xiàn)社會秩序的混亂。②王彬彬:《論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生態(tài)基礎》,《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 期。
具體來講,就是莊子所說的“圣人不從事于務,不就利,不違害,不喜求,不緣道,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游乎塵垢之外”。③郭慶藩:《莊子集釋》,第97 頁。圣人不從事瑣細的事務,不因為追逐私利而破壞自然,比如獵殺瀕危動物獲取其皮毛和器官等來獲取短暫的經濟利益。不妨害萬物的生存法則,按照其本來的生活習性來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比如對于大熊貓的保護,應該在大熊貓棲息地進行生態(tài)走廊建設,通過竹子等適生植物的生長,將分割開來的大熊貓棲息地連接起來,加強各山系被分割的小種群互相溝通,這樣才能有效地保護大熊貓族群的繁衍生息,而不是簡單地將大熊貓關起來人工飼養(yǎng)。不喜好貪求,不因循世俗成規(guī);不要有什么特殊的偏好,要知足常樂,不要因為特殊的偏好而破壞自然,偏離正道,不迷信權威或經驗,應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去看待他。如果圣人這樣做,就是老子的“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的具體體現(xiàn),就是最大程度地尊重自然規(guī)律,尊重萬物“真我”,從而保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發(fā)展,與自然和諧共處。
莊子認為,隨著時間的流逝,萬事萬物都會返樸歸真,都會復歸于道,復歸于一,復歸于天。尊重并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本真狀態(tài),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最為積極的長生之道。比如災難對于我們人類來說,可能是一種破壞或者傷害,但以莊子“齊生死,齊有無”的觀念來看,災害對于自然來說,也是一種自我調節(jié)和修復的過程,是一種返樸歸真的方式。特別是當地震、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災害之后,我們應該認真地清理災害垃圾,對災害地進行隔離與保護,創(chuàng)造條件讓生態(tài)系統(tǒng)自我修復,而不應該急于大搞建設。這就好比對一個嚴重受傷的運動員,我們應當做的是要及時清理、包扎傷口,之后要適當放松、療養(yǎng),讓傷口逐漸恢復直至痊愈;而不是繼續(xù)進行劇烈運動,增加受傷部位的負擔,甚至造成多次、重復性地受傷,以至于再也無法恢復健康。
當我們回頭總結汶川大地震后的災后重建工作,雖然我們感動于人們以頑強、毅力、勤奮和團結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人間奇跡,但同樣無法回避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以及對脆弱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反復破壞。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以“經濟人”的慣性思維去處理災害問題,急功近利,沒有充分認識到生態(tài)的自我修復的規(guī)律所在。比如2009年“8·13”特大山洪襲擊了清平、綿竹、映秀、龍池、虹口、北川、青川、廣漢等“5·12”地震中飽受重創(chuàng)的地區(qū),剛修好的房屋、橋梁、公路、工業(yè)園區(qū)、地震博物館也大面積地被泥石流或洪水吞噬,造成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的浪費,也給災區(qū)人民一次又一次心靈的挫傷。無怪乎著名生態(tài)學家艾南山先生說道:“地震之后,洪水、泥石流等次生災害不斷,地震之后山體更為破碎,滑坡、泥石流將更發(fā)育,人與災害只能和諧相處,人類理應給滑坡、泥石流留下發(fā)育的空間?!雹馨仙?《災后重建的地理學思考》,內部論文集,2008年,第58 頁。
推而廣之,災后過渡安置地的選擇、居住點選址、新城鎮(zhèn)與新設施的重建等,都應避開地震活動斷層、生態(tài)脆弱地區(qū)、可能發(fā)生重大災害的區(qū)域,避開自然保護區(qū)、歷史文化古跡、水源保護地以及震后形成的有保留價值的新景觀。①艾菊紅:《宗教圣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民族學刊》2013年第2 期。現(xiàn)在,災區(qū)產業(yè)重建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應順應自然,按照生態(tài)產業(yè)化和產業(yè)生態(tài)化原則,慎重選擇、嚴格把關,不搞“饑不擇食”、“拿來主義”,要切實恢復農業(yè)林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切實發(fā)展返樸歸真的有機農業(yè),切實保持水土、保護環(huán)境;要對高污染、高耗能工業(yè)企業(yè)堅決說“不”,建設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huán)、可持續(xù)的綠色區(qū)域產業(yè)體系。總之,懂得“萬物復歸于道、復歸于天”的道理,就是要讓我們順應自然的本真狀態(tài),讓生態(tài)系統(tǒng)有進行自我修復的空間和時間,通過自身強大的調節(jié)機制實現(xiàn)循環(huán)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