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瓊
(上海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上海 222293)
行為文化:大學文化建設的關鍵
周華瓊
(上海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上海 222293)
大學文化是大學的靈魂。一所優(yōu)秀的大學必有優(yōu)秀的文化傳承。大學文化建設,精神文化是核心,行為文化是關鍵。文化建設的成效要通過全體大學人共同遵循的行為方式來實現和檢驗。當前教師的治教、治學行為,學生的學習、道德行為,學校的行政行為存在一定的缺失。由此建議,以行為科學理論為指導,發(fā)揮校長的核心表率作用,采取真抓、實抓、狠抓等有效措施;以常抓不懈、長期堅持的恒心,使行為文化建設彰顯碩果。
大學文化;行為文化;行為科學;行為文化建設
近年來,我國高校在經歷了升格、更名、轉型、合并、圈地、擴招等外延拓展之后,終于可以靜下心來專心致志搞內涵建設了。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對大學而言,文化強校已成眾多大學共識。校長們意識到,要真正辦好一所大學,有充足的經費,有氣派的大樓,有博士點、碩士點,能擠進重點高校之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先進的大學文化,要真正認識大學的本質、大學的使命和社會責任,遵循教育規(guī)律、科研規(guī)律,重塑良好的教學氛圍和科研氛圍,重塑大學的社會形象,這就是當前大學文化建設的目標和任務。本文擬就大學行為文化的重構進行全面探討。
按大學文化的一般概念和分類,大學文化可以分為四個層面:精神文化、物態(tài)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1],其中精神文化是大學文化的核心、靈魂、支柱,它涵蓋了大學的辦學宗旨、辦學理念、教育思想,凝聚了大學的文化底蘊,集中體現了大學的價值取向。物態(tài)文化包含學校校舍建筑、園林綠化、人文景觀和教學設施等組成的物理空間以及由物理空間體現的人文意境。物態(tài)文化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條件保障,也是大學精神的物化。制度文化是指以其大學自身的文化精神而建立起來的組織結構、管理體制、運作機制和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及其相應的組織制度理念。制度文化是大學文化的載體,同時又是大學文化的制度性、規(guī)范性保障。行為文化是人們作為行為人,在具體的日?;顒又兴N含的文化形態(tài)的總和,行為文化并不等同于行為,而是透過行為(如思維方式、行為習慣、人際交往、生活旨趣等)折射出人們的信仰、精神、素養(yǎng)、價值取向、文化品位。大學的精神文化、物態(tài)文化、制度文化的作用、效果,即大學的文化力,最終是通過全體師生員工的行為顯露出來的,正如一個人的穿著打扮、行為舉止,甚至一顰一笑,無不顯示這個人的氣質、素養(yǎng)和文化品位一樣。一所大學,如人們常說的“北大人”、“清華人”、“復旦人”、“交大人”,他們在百年名校學習、工作、生活,受到學校特有文化的長期熏陶,在“潤物細無聲”的環(huán)境中,使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會帶有學校獨特的文化烙印。在這里一所大學的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能被世人切實感受??梢哉f,有什么樣的大學文化,就有什么樣的大學行為。正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樣,檢驗一所大學文化建設的效果,不必設置繁瑣的評價指標,可以從教師、學生、員工的言行舉止中處處感受到。有“中國居里夫人”之稱的吳健雄就曾經說過:“什么叫一流大學?只要在周末晚上去看看那里的燈火是否輝煌?!保?]看學風,你只要看圖書館有多少學生在埋頭閱讀?看學校的管理水平,你只要看隨機抽查的學生宿舍是否整潔?校園里有紙屑是否有人俯身拾起?一場演出結束了,曲終人散,場內是一片狼藉還是干干凈凈?看學生素養(yǎng),可看師生路上相遇,是禮貌招呼還是形同陌路?食堂吃飯、周末乘車回家,人多擁擠,是自覺排隊依次等候還是插隊、擠占?采血車進校,不作動員有多少人慷慨撩膊無償獻血?又有多少人加入志愿者行列踴躍參加社會公益服務?可見,一所大學的文化建設,最終還是要由行為文化來檢測,行為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關鍵所在。
當前,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大家的興奮點還是集中在精神文化、物態(tài)文化、制度文化層面。辦學時間較長的學校都在努力發(fā)掘、重拾失落的歷史文化傳統。水平較高的學校都在探討、借鑒國外名校的辦學經典,構劃各自的辦學理念、治校模式,還推出了林林總總凝練文化精華的校訓。在物態(tài)文化建設方面,連綿多年的校園、校舍建設高潮,使辦學條件大有改善,有的甚至已有過度奢華之嫌。在制度文化建設方面,這幾年由于教育部教學評估的推動,學校各項規(guī)章制度也已相對完善,雖然這些規(guī)章制度有的并不合理,有的還只是停留在紙面上,但畢竟是有了?,F在,大學文化建設最薄弱、最滯后,也是最有難度的,應該是行為文化建設了。俗話說,“知易行難”、“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如果行為文化建設不早抓、真抓、實抓、狠抓,學校風氣未有實質性改觀,則學校文化建設只是虛功一場。
毋庸置疑,國人對如今大學的狀況并不滿意,這主要是因為大學的辦學行為,教師治學和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行為和道德行為的缺失,甚至是嚴重的缺失,以至我國高校難出杰出人才和杰出成果。
(一)教師治教、治學行為的失范
現在有些教師上課,學生來不來,他不問;上課紀律差,打手機、玩游戲、打瞌睡,他不管;學生學習狀況,他不聞。上課的內容往往像放了多年的老唱片,懶得花精力更新,一下課,馬上離開教室,跑的無影無蹤。課外,對學生沒有作業(yè)和閱讀要求,即使有作業(yè),也不批改。臨考前以復習為名,有意泄露題目,以虛假成績,圖皆大歡喜。研究生導師,一年沒跟自己的弟子見幾次面,甚至還有叫不出學生名字的,所以《科學時報》上曾有一篇題為“上次見老師是多久以前的事?”的文章,反映了學生的不滿和期盼。其實大學是授知者、求知者共同的精神家園,師生關系無論是心靈上還是空間上都應非常密切,大家靠的很近,可以隨時坐而論道??上КF在的師生情疏遠了,冷漠了,有人感嘆教師這個最神圣的事業(yè),現在僅是謀生的職業(yè),甚至是副業(yè)了。
在治學上,受浮躁世風影響,急功近利,追求快速成名,快速致富,那種“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甘愿寂寞、甘愿清貧、執(zhí)著研究的人的確少了。不是說中國出不了諾貝爾獎得主嗎?楊福家在他的一次講話中提到以色列222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達·尤內斯,她和她的團隊曾經歷了25 222次失?。?]。這樣的代價,我們愿意耗嗎?現在有的教授,只是憑以往的聲望四處找關系,拿課題,拿經費,然后打包給研究生去做,自己只是個科研老板,長此以往,能指望出大的成果嗎?
(二)學生學習行為、道德行為的失落
大家都在抱怨,當今的大學生學風不正,刻苦學習的少了,混文憑、混學歷的多了,道德行為不端的也多了。楊東平編的那本《教育:我們有話要說》中有篇《丑陋的大學生》[4]寫得尖銳,讀來令人震驚。文中指出:我們的大學生,沉湎于舞廳、歌廳、餐廳、游戲機、麻將臺;考試作弊成風,成績差的只求“雄糾糾氣昂昂,跨過及格線”,成績好的只是為了博取獎學金;學生宿舍湊錢雇保姆打掃衛(wèi)生;女學生進娛樂場所陪酒陪舞;還有堂堂高等學府大張旗鼓開展的“文明修身運動”,要求學生做到的竟然只是小學生都能遵守的基本行為規(guī)范;有的學校提出口號,要求學生上課“三帶三不帶”,即帶課本、帶筆記、帶筆,不帶零食飲料等,這還是對小學生的啟蒙要求。有一位北大研究生,因家貧受人捐助,但他隱瞞早已退學的事實,繼續(xù)索要資助,用以開辦公司,購買住房。真相暴露后,氣得捐資人將其告上法庭[5]。所以人們有理由懷疑,這難道是我們要的大學生?是將來的社會精英、國家的棟梁之才?
(三)學校行政行為的失當
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在說要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可結果呢?是知識分子更尊重官員了。試看學校凡有慶典,主席臺官員排位,誰前誰后,誰中誰邊,煞費苦心,而在國外,教授們坐在臺上,官員們坐在臺下,那是很正常的事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原校長朱清時說:“大學教授沒有話語權,只能去迎合權力,或者主動去做官,特別是最近這十多年,大學行政化越來越嚴重,學術精神萎縮得很快”,“十多年前,給教授一個行政職務,他還會猶豫,怕耽誤了學術,現在呢?一個副處長、處長的職位都會有好多教授去競爭,在行政化的教育體制下,大學里追求卓越的風氣變成了追求官位,崇尚學術變成了崇尚權力,權力變成了學校運轉的中心”[6]。只可惜好多苦學多年卓有才華和造就的學者也義無反顧地風風光光步入官場,這不知應該是榮耀還是悲哀?難道這“學而優(yōu)則仕”的鐵律真的不可改變嗎?原教育部高教司司長王冀生在“提倡由教育家辦學”一文中,也尖銳地指出:“官僚化的行政體制對我國大學的侵襲十分嚴重,大學內部的運行機制幾乎完全行政化,校部機關臃腫,權力過大,人浮于事,不像學府更像官府了?!保?]一些大學領導關心的是眼前的政績,對于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熱心去做,對隱性的、后效的事就沒興趣。領導作風也過于強勢,缺乏民主精神,以行政權力指揮學術,而不是將服務職能放在第一位,為教師服務,為學生服務。大學行政權力、行政機構的強化,使大學作為教育機構、學術機構的性質日趨弱化。
改變一個人的思想觀念難,改變一個人長期形成的行為習慣更難。大學文化建設也是這樣,提出、闡述大學文化精神不易,但要成為全校師生員工共同遵循付之實施的行為更不易,這將是一個漫長的不懈努力的磨練過程。在行為文化建設方面,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轉變四風:校風、教風、學風和行政作風。這里就大學行為文化建設提幾點建議。
(一)要重視行為科學的研究
錢學森生前十分主張創(chuàng)建有中國特色的行為科學,他把行為科學列為現代科學技術九大門類之一。行為科學是研究人的行為規(guī)律的,認為人的行為都是由動機引起的,而動機是由于人們本身內在的需要而產生的。依此理論,在行為文化建設時,不但要看到學校各類人員的行為是否失當,更要透過行為現象,分析產生不當行為的動機、背景和原因,簡單地禁止、批評甚至處罰的做法并不可取。楊福家在分析教師到處兼課兼職現象時舉例說,他聽一位教師的實話實說:“現在的工資制度是基本工資加崗位津貼,而崗位津貼大大超過基本工資。我們退休后,崗位工資沒了,收入大大減少,養(yǎng)老、醫(yī)療怎么辦?我的一個同事在心臟里裝一個支架就要7萬多,全部自費。我現在不抓緊掙錢行嗎?”看來要解決教師的“走教”問題,光有師德之類的說教還不行,背后還有工資待遇問題、社會保障體系問題。還有,青年教師住房解決不了,結不了婚,成不了家,他怎么能安心工作呢?
人的行為不但是人的本能和心理需求所驅,還與環(huán)境的影響密切相關。行為科學的環(huán)境論學派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看作是與特定環(huán)境相聯系的產物”[8]。按此理論,在看待大學校園的不當行為時,要分析社會大環(huán)境和學校的小環(huán)境的影響。社會大環(huán)境的改變,學校鞭長莫及,但學校的小環(huán)境的改變卻是大有作為?,F在要從小環(huán)境改良著手,從學生宿舍、班級最基層抓起,營造正氣,逐步轉變學風、教風、校風。
(二)行為文化建設要真抓、實抓、狠抓
知行理論告訴我們,“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真能知則真能行”。現在討論大學文化已有時日,或者說已有認識,也有頭緒,但如果不能付之實施,化為行為,則只能說明我們對大學文化的意義、內涵尚未真知,所以不能真行。
似乎已經習慣于空談,現在的很多講話、文章,只是提出目標和要求,至于如何去實施,對不起,沒想過,沒想好,這好比我們的目標是過河,然而怎么過不知道,結果目標永遠達不到。大學文化建設也一樣,現在的關鍵是拿出實施辦法、措施來。其實不是沒有辦法,只是愿不愿意去認真做,如:
(1)既然認識搞學術研究,需要獨立、自由、寬容,那么為什么不下決心改變那種急功近利的科研管理行為、給科研人員更多的研究自由呢?按照現在的考核辦法,陳景潤多年不出論文,恐怕年年過不了關,甚至連教授、博導等資格都危險。據說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益川敏英竟然對英語一竅不通,這樣的人如果在中國,外語考不出,升不了職,當不了教授,有什么前途?不是嗎,我國有很多頗有才華的人因外語較弱被卡下去了。還有在楊福家報告中常舉的普林斯頓大學的兩個例子:一位叫懷爾斯的教授9年沒發(fā)表文章,校長、系主任也不問不管,9年后,他解決了世界數學362年未解決的難題―――費馬大定理,獲得當今數學最高獎。還有一位納什教授常年患精神疾病,學校關心他,給他溫暖,為他創(chuàng)造研究條件,32年后才出現奇跡,1994年他獲得了諾貝爾獎[9]。如果在我國,是否能寬容他們這么長時間不出論文,不出成果嗎?
(2)既然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那么為什么不下決心改變滿堂灌、填鴨式、僅把學生的頭腦當作知識倉庫的教學行為呢?現在大學里已有很多海歸教師,他們在海外都做過學生,當過教師,都懂得如何開展課堂討論、辯論,如何培養(yǎng)學生好奇心和興趣,如何鼓勵求異思維、發(fā)表獨立見解?,F在大家都認為教學就應該這么做,否則不可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那么為什么不能移植國外先進的教學范式呢?
(3)既然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實際能力的重要,那么為什么不下決心加強實踐訓練呢?據《北大批判》的作者薛涌對北大的回憶:“我在堂堂的中文系讀了四年,除了畢業(yè)論文外,總共就有過兩次寫作經歷,加在一起才三四千字?!倍榻B說,“在耶魯,一門課一周至少要閱讀222頁的書,還要寫一篇二三十頁的論文?!保?2]原來美國學生實際能力強是這樣訓練出來的,那我們?yōu)槭裁床荒軐W一學呢?所以講得嚴重一些,其實并不是不知道怎么做,也不是不會做,而是不想這么辛苦的做,只要真想做了,就會成功。
(三)行為文化建設既要培育文化共性,又要鑄就文化個性
人們?yōu)槭裁磳Υ髮W懷有特殊的敬意和羨慕?因為在人們的心目中,作為大學人,學識淵博,溫文爾雅,品格高尚,不媚權,不媚錢,不媚俗,這應當是大學人的本色。作為大學,人們以為那是知識圣地、學術殿堂,所以,大學應當堅守學場的本質,而不應當蛻變?yōu)闇使賵?,準商場。我們應當回歸大學的原旨,這是當前大學文化建設的共性。
然而在共性的基礎上,大學還應當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文化,世上著名的大學學府大都是這樣。如北大、清華,同是中國頂尖大學,但在長達百年的辦學歷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個性文化。筆者在網上曾看到一篇描述兩校文化差異的文章,作者認為,在民主與科學方面,北大人似乎“民主”色彩更濃,清華人“科學”精神更深;北大人更強調個性自由,清華人更推崇團隊合作;北大人思想更活躍,清華人做事更務實;北大人遵循“道并行而不相?!保瑢π涡紊南敕?、意見包容度大,清華人遵循“行勝于言”傳統,不尚空談,因此有“北大人醒的早,起得晚”,北大人“想法多”,清華人“辦法多”之說。當然這種差異只能意會,只是一種模糊認識,很難說準,且只是“量”的差異,而非“質”的差異,然而這種描述有一定的社會認可度。兩校文化各有特色,但決無高下優(yōu)劣之分。我們總是說目前我國大學千校一面,沒有特色,若要改變,從文化特色做起,不失為一個好主意。
(四)行為文化建設的關鍵是校長的表率
陶行知說過:“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想評論一個學校,先要評論該校的校長?!笨梢哉f一所好學校,必曾有過一位或多位具有崇高辦學精神和治校理念并身體力行的著名校長。當初張伯苓辦南開,千方百計籌款無數,但他自己生活很儉樸,他從住家到學校有好幾里路,可他不坐汽車,刮風下雨,天天來校上班。他常邀請教授一起吃飯,有時還會光顧教職工的住宅,了解其家里情況。炎熱天,他家有一臺冰箱,他會與大家一起分享冰塊,有人從新疆給他送來哈密瓜,他也會分給大家共享,這就是一位著名校長的平民風范。又如梅貽琦剛就任清華校長,就宣布削減自己的校長權力,以“我從眾”的民主方式治校,開會討論校務工作,他很少先發(fā)表意見,總是聽大家講,一旦形成決議,他會堅決執(zhí)行。他不強勢,不居高臨下,卻贏得了師生的心,成了中國著名的教育家。李登輝主政復旦時,他規(guī)定“每日每餐,輪流邀請學生四五人與他在膳廳同桌共餐,以此了解學生情況,聽取學生意見”。李登輝一生培養(yǎng)學生數以萬計,主持復旦大學42年,但他“自奉儉節(jié),不事資產”,“在他逝世的那天,他的侄輩打開他的保險箱一看,空無所有”,[11]這樣的校長,值得后人在復旦建“登輝堂”,以資永久懷念。再有建國初,北大校長馬寅初,他曾將自己健身的心得經驗寫成文章,送到北大學報主編翦伯贊那里,翦認為校長這篇文章學術性不夠,不予發(fā)表。一個學報主編敢拒發(fā)校長文章,而校長竟然也不以為忤,一時傳為學界美談。
當前大學的文化建設,期盼校長的就是能在各方面發(fā)揮表率作用。
(五)行為文化建設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我們似乎已經習慣搞運動了,總想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大張旗鼓,熱熱鬧鬧,轟轟烈烈。筆者發(fā)現一些學校抓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往往總是先成立校一級整頓校風、教風、學風領導小組,一把手掛帥(實質是掛名),然后抽調干部成立工作小組和辦公室,學院、系也成立相應機構,然后是召開動員大會、誓師大會,拉橫幅、貼標語,接下來學習文件,對照檢查,制訂措施,最后是總結交流,大談成績,一套完整的程序走完了,事情也就“告一段落”了。這樣做,也許能奏一時之效,也可顯示領導的政績,但真能持久見效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試圖畢其功于一役,是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扇〉淖龇?,還是要打持久戰(zhàn)。臺灣有所東海大學,他們把培養(yǎng)學生勞動習慣視為美德,該校沒有清潔工,校園、教室、宿舍、廁所清掃全部由學生承擔,勞動作為一門必修課,計學分。他們常年堅持不放棄,學生勞動蔚然成風,勤勞美德,廣受贊揚,東大畢業(yè)生成為用人單位首選。看來,我們也要這樣,看準了目標,就要不放棄,不動搖,堅持到底,必有成效。
[1]蔡勁松.大學文化的四個層次[N].中國教育報,2227-11-13(4).
[2]楊福家.建世界一流大學靠什么[J].教師博覽,2225(3):2-3.
[3]楊福家.對教育改革,必須有更大的作為[N].文匯報,2212-21-28(2).
[4]楊東平.教育:我們有話要說[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82.
[5]裘沛然.人學散思[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228:79.
[6]朱清時.大學的文化:浮夸與創(chuàng)新[J].煤炭高等教育,2227(6):1-5.
[7]王冀生.提倡由教育家辦學[J].現代大學教育,2227(5):52-57.
[8]王一多,孟昭勤.當代行為科學天性論與環(huán)境論之比較[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版),1995(6):42-48.
[9]楊福家.當代大學的使命與大學生的責任[J].世界科學,2226(6):33-38.
[12]薛涌.北大批判―――中國高等教育有?。跰].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2229.33.
[11]鐘叔河,朱純.過去的大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225(12):148,247.
Behavioral Culture:the Ke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Zhou Huaqiong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200093,China)
The soul of a university is its culture.An excellent university must have its own splendid university culture.I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it’s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ulture that is the core,while the key stays behind the behavioral culture.The effects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w ill be tested and performed by the behaviors of all the people of the university itself.There have been many defects in nowadays’university behavioral culture,such as the inappropriate behavior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by the teachers,the retrogradation of study and moral behaviors by the students,and the improper adm inistrative behavior of the university.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behavioral culture could only be effective when we follow the rules of scientific behavior,let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 play a leading role,take strong measures,lay stress on the effects,and keep them thatway for a long term.
university culture;behavioral culture;behavioral science;construction of behavioral culture
G 112
A
1229-895X(2213)22-2161-25
2212-29-21
周華瓊(1963-),女,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教研究、德育研究。E-mail:hqz292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