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舟,陳廷湘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
國民黨二大開會地點之爭及其政治學檢討
蘇 舟,陳廷湘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
國民黨二大開會地點之爭,實際上是孫中山逝世之后,誰來領(lǐng)導國民黨之爭。以籌開“二大”為主要議題的國民黨一屆三中全會首開于北京,續(xù)開于廣州。會議期間及會議之后,國民黨內(nèi)兩派為奪取黨的領(lǐng)導權(quán),在國民黨二大會址定于廣州還是北京問題上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互不相讓,最終導致了國民黨的徹底分裂。這是國民黨歷史上一次影響巨大的派系沖突。此爭論愈演愈烈而至最終分裂,不僅是派系黨權(quán)之爭不可調(diào)和的結(jié)果,也是國民黨采取的委員會制、民主集權(quán)制等域外制度在本土運作陷入困境的表征。
國民黨二大;委員會制;民主集權(quán)制;政治學檢討
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高層疊經(jīng)震蕩,終至多名“中央委員”在京召開西山會議,在滬另立中央?;洝醒胂群蟾髯哉匍_二大,國民黨至此公開分裂。既有研究中,學者們已從權(quán)力斗爭、國共關(guān)系及共產(chǎn)際的作用等角度對導致分裂的原因、經(jīng)過及影響做了十分透辟的研究①。這一議題似已無再行討論的必要,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揆諸史實,始于一屆三中全會前后各方關(guān)于二大開會地點的爭論伴隨該黨此次分裂全程,而且最終未能形成共識,雙方各自在粵滬召開二大,導致國民黨正式分裂。足見關(guān)于二大開會地點的爭論與國民黨的分裂關(guān)系甚密。此點并未引起學術(shù)界重視,迄今未見相關(guān)研究。同時,既有研究對分裂原因的討論側(cè)重人事層面,對制度因素未予關(guān)注。因此,重建二大開會地點爭論之史實,從政治學視角分析并闡明其與國民黨走向分裂之聯(lián)系,亦應是此論域的重要議題。
國民黨一屆三中全會先后在北京和廣州召開。但是,在相當多重要著述中,見載者卻只有廣州會議,鮮有論及北京會議者。大陸出版的各種以國民黨史為題的著作多未述及在京首開的會議②,臺灣出版的《中華民國史事紀要》、《中華民國史事日志》等影響極大的著作也未詳細論及本屬該黨黨史重要組成部分的北京會議。即便那些為數(shù)不多的述及北京會議的史著亦不視其為中央全會,于語焉不詳中冠以“不顧廣州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之決議”、“擅自”召開的“非法”會議之名[1](P59)[2](P242)。 揆諸史實,此論不確。
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直接緣起乃為籌備二大。按照黨章,全國代表大會應每年召開一次。但因?qū)O中山北上及染病,籌備工作未能及時開展,此情遭致年初成立的護黨同志會攻擊,指責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后簡稱“中執(zhí)會”)任期已過數(shù)月而不遵章改選,數(shù)次通電否認其存在[3][4]。因此,各委員亦主張從速召集二大,重新改選,以塞反對者之口[5]。1925年2月3日,中央執(zhí)行委員和政治委員聯(lián)席會議決定3周內(nèi)召集三中全會,5個月內(nèi)召集二大[6]。但因?qū)O病情加劇,召開三中全會之議未遑實行。孫逝世后,國民黨出現(xiàn)權(quán)力真空,原本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更趨激烈、公開,召開三中全會籌開二大刻不容緩。
在謝持日記中,3月27日開議于帥府園六號的會議被其視為“本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全體委員”所開的“全體會議”[7]。但據(jù)鄧家彥是年5月談話,3月27日確為三中全會的原定開會日期,但因是日出席者不足法定人數(shù),改開北京執(zhí)行部執(zhí)委會議;4天之后,三中全會于干面胡同11號李烈鈞宅正式召開,24位中央執(zhí)行委員中14位出席,符合過半數(shù)的法定條件。會議議定以后開會到8人即可成會[8]。鄧氏雖未言明具體出席者,但胡漢民、廖仲愷、張靜江、楊希閔、譚延闿、林森、譚平山、柏文蔚、熊克武、葉楚傖等10人當時均不在京,無法與會,不難推知31日的與會者為李大釗、汪精衛(wèi)、戴季陶、鄒魯、居正、于右任、李烈鈞、于樹德、石瑛、石青陽、覃振、王法勤、丁惟汾、恩克巴圖。4月13日后,因人數(shù)不足,皆成流會,以致原定的19日閉會儀式未能舉行即被迫延會[9]。
鄧氏所言會議情形在媒體的即時報道及與會者回憶中得到印證。京滬諸報對會議的稱呼大同小異,有的徑呼“全體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8][9],有的則稱“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議”[10][11]。居正、鄒魯、戴季陶等與會者會后的記敘均稱之為三中全會。居正言“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開會于北京”,但未畢會,后“繼續(xù)開會于廣州”[12]?!睹反ㄗV偈》中述其“以意見不合,未終會而散。 ”[13](P119)鄒魯記曰:“在北京舉行的第三次全體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全體會議,議決將遺囑原件由我?guī)Щ貜V州……我到了廣州,續(xù)開第三次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14](P260)戴季陶當年12月致信蔣介石也稱該會為 “第三次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全體會議”,破裂后于廣東續(xù)開[15](P985)。
國民黨最初的正式表述亦視北京會議為三中全會。4月20日,中央執(zhí)行委員、監(jiān)察委員、各部長聯(lián)席會議(后簡稱“聯(lián)席會議”)在廣州召開,其會議錄三次記前此在京召開的會議為 “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全體會議”[16]。 28日,“中執(zhí)會” 發(fā)出第 142、143號通告,分別依據(jù)于3月31日在京召開的“第三次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全體會議”決議案,通令各級黨部一體知照并切實遵行[17]。5月11日,丁惟汾、鄒魯在中執(zhí)會第80次會議上報告 “北京全體委員會議經(jīng)過情形”[18]。12月12日,中執(zhí)會發(fā)表召集二大宣言,亦稱北京會議為“第三次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全體會議”[19]。但次年1月4日,汪精衛(wèi)在廣州二大上報告接受總理遺囑經(jīng)過,提及的“第三次執(zhí)行委員全體會議”僅指在廣州續(xù)開的會議,不再包括在京首開的會議了③。
由上可見,一屆三中全會于3月31日在京首開,4月13日后皆成流會但未閉會,5月18日至25日在粵續(xù)開。由于北京會議的檔案材料未能留存④,清晰描述會議實情和準確重建全部史實似已不可能,但據(jù)現(xiàn)有材料仍可清楚獲知二大開會地點之爭是其重要議題。
國民黨總章對全代會召開地點及其決定權(quán)限并無明確條文[20](P25)。此點被希冀二大就地舉行的廣州當局抓住,搶先將總章中并無規(guī)定的開會地點確定在廣州。3月5日,聯(lián)席會議通過胡漢民“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為自由安全討論黨務起見應在粵開會請決定案”,議決廣州為二大開會地點[17]。但該案遭到一些駐京委員反對,他們認為駐粵中委只有胡漢民、廖仲愷、譚平山數(shù)人,“不能以少數(shù)而議決此重大問題”[5]。二大開會地點之爭迅即展開。3月27日,北京執(zhí)行部開會,多數(shù)主張二大在廣東召集。但此議僅屬京部意見,自無多大效力。三日后,在京中央執(zhí)委、政治委員聯(lián)席會議圍繞開會地點展開激烈爭論。汪精衛(wèi)、戴季陶、鄒魯、吳稚暉、李大釗等主廣東,張繼、居正、謝持、石青陽、石瑛、鄧家彥等主北京。主粵者以事實為根據(jù),認為廣東“系革命之發(fā)源地,且在黨政府管轄下,言動較為自由”。主京者則著眼于主義之發(fā)展,指出 “國民黨主義在黃河流域向少宣傳機會”,“代表大會開于北方,既免囿于一隅之譏,且可乘勢廣播改造種子?!盵10]雙方舌戰(zhàn)難分高下,遂交由次日召開的三中全會議決。
由于胡、廖、譚等主粵者無法赴京與會,主京中委遂成多數(shù),形勢對主粵者極為不利。圍繞開會地點的爭論在4月3日和13日兩次會議上達到白熱化。3日會議出席委員11人,李大釗、王法勤、丁惟汾、于樹德、鄒魯力主廣州,認為國民黨“在北京缺乏武力,不能令黨員絕對服從命令,而北京又處軍閥及帝國主義威力之下,不能自由行動”。鄧家彥等主京者逐條駁之。表決結(jié)果為贊成及反對者各5人,主席于右任遂聲明下次會議再議[21]。13日的會議,雙方“爭執(zhí)辯難,歷四小時”,贊成在京開會者有石瑛、居正、石青陽、李烈鈞、覃振、鄧家彥6人。主張在粵開會者有王法勤、戴季陶、于樹德、鄒魯4人。主席丁惟汾以主張在京者多,形勢不佳,乃避往他室,不肯即付表決,被居正等強行牽出,警以“革其黨籍”,丁被迫回席付表決,主京者取得勝利[5]。二大在京召開遂成決議,“經(jīng)秘書于樹德列入會議錄,當眾宣讀一過,眾無異議”[8]。
此后,雙方在會外展開系列博弈。為打消在京開會決議,汪精衛(wèi)、李大釗等主粵者請加拉罕出面,于俄使館宴請在京全體中委,從事調(diào)解[22]。未果后,丁惟汾稱病就醫(yī),于樹德借事他出,鄒魯避往西山,相率以停止出席為消極抵制,致連日皆成流會,連宣布閉會都不可得,只好延會[8]。鄒魯還私下約談謝、鄧、石、覃等主京者,婉陳不宜在京開會之意,勸其撤銷前議,回粵開會,仍未獲結(jié)果[23]。為捍衛(wèi)在京開會議案,主京者也針鋒相對,毫不示弱。李烈鈞、居正窺破主粵者以避會謀抵制意圖后,一面邀集同人留京“繼續(xù)政治奮斗,并擬召集大會,討論黨務進行”,一面竭力疏通汪、鄒等人[24]。主京者甚至準備宣言否認時已任滿之中執(zhí)會,由改組前的上海本部召集在京開會[9]。雙方各執(zhí)己見,分歧不可調(diào)和。主粵者遂決意南歸“謀增厚勢力”[25](P21),以推翻前議。 4 月 16日,聯(lián)席會議決定5月2日前在粵續(xù)開三中全會[26],并電京、滬執(zhí)行部“通知全體委員屆期與會”[27]。汪、鄒等遂相繼南下。主京者則將二大在京召開決議案通電各級黨部,令其“即慎查照”并“函知下級黨部”[28]。
為制造反對在京開會輿論以向主京者施壓,增加推翻前議之聲勢及正當性,汪精衛(wèi)指使浙江臨時省黨部率先通電反對[29]。江蘇、山東、綏遠、內(nèi)蒙古、湖南、湖北等省黨部相繼在各大報發(fā)出通電,反對在京開會,指認在京開議之說系“報紙風傳”、“敵黨故意造謠”,甚至集矢于主京者動機,責其“欲借代表大會自重,以與安福政府妥協(xié)”[30][31][32][33]。安徽宿縣、江蘇吳江等縣黨部亦對二大在京召開決議案表示“曷勝駭異”、“恐系考慮未周”,要求中執(zhí)會復議,務使二大在粵舉行,否則“絕不承認?!盵34][35]即便處于組織系統(tǒng)最底層級之區(qū)分部,如上海第四區(qū)第二分部、江蘇丹陽縣第一區(qū)第一分部,亦通電反對,主張在粵開會[36][37]。
主京者亦奮起抗爭,維護原議。當浙江省黨部發(fā)出反對在京開會通電后,杭州黨員聯(lián)合會籌備處迅即痛斥此舉“盜用名義”、“膽大妄為”,仍主在京開會[29]。5月18日,嚴伯威等256人以“國民黨員”名義致電各級黨部,指出二大在京開會經(jīng)三中全會議決,“已成鐵案”,但“少數(shù)不良份子”運動“多數(shù)無知之徒”,圖謀變更地點,此等舉動“既無正當理由,復違本黨議事法程”,“一旦成為事實,吾黨前途固屬危險,而來日黨紀之淆亂,黨綱之墮落,其禍源則已肇于此矣”,希望全黨“勿為亂論所惑,務須一致尊重黨綱,服從議案”,仍以北京為二大開會地點[38]。
5月18日,三中全會于廣州續(xù)開。汪精衛(wèi)、胡漢民、廖仲愷、鄒魯、戴季陶、于樹德、丁惟汾、恩克巴圖、譚平山、林祖涵、林森、沈定一、邵元沖等出席,推翻京會有關(guān)二大問題議決案是此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李烈鈞、居正、石青陽、石瑛、覃振、于右任、鄧家彥、謝持等主京者均未與會,主粵者遂居絕對優(yōu)勢,幾乎未遇任何阻力即推翻前議。18日,第一次預備會議通過“修正第三次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全體會議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地點及時間問題案”,將二大地點 “定在廣州或開封”(關(guān)于開封為會議地點,后詳)[39]。至此,主京者主張被否定,但他們并不甘心就范。31日,胡漢民致電李烈鈞、石青陽、覃振、鄧家彥,“望即來粵,共策進行”,但他們認為“前次已議決在京開二屆大會”,廣州“妄用名義,在粵召集”,不但“對此項來電,均主不復”,且決定“登報否認”[40]。雖經(jīng)三中全會兩次決議,但諸中委對開會地點設(shè)在哪里仍各執(zhí)一端。
隨著廣東戰(zhàn)事節(jié)節(jié)勝利,沿海地區(qū)被平定,滇、桂客軍被解決,軍政、財政及民政實現(xiàn)統(tǒng)一,主粵派勢力和影響大增。同時,段祺瑞執(zhí)政府敵視國民黨,控制北京的國民軍失勢及奉張軍隊入京,在京召開二大越發(fā)沒有可能,開會地點的爭論趨于平息,但分歧以及爭論所致的敵意并未消除。三中全會閉會后,廣東軍政格局急劇變動,如期召開二大遠非急務,二大籌備受之影響頗巨,以致會期一再推延[41][42]。10月30日,中執(zhí)會更以“現(xiàn)時交通不便,各代表來往頗為困難”為由,決定二大“應即展緩,侯交通恢復再行決定”[43](P68-69),二大至此變得開會無期、遙不可及,后因西山會議問題發(fā)生才得以迅速召開。11月23日,西山會議在京舉行,廣州中央為爭取主動,搶先于1926年元旦日召開二大,并處分了西山會議諸人。為求自身組織合法及同廣州中央爭黨統(tǒng),西山會議諸人亦以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為根本解決之途徑,次年3月29日在滬召開了二大。由粵滬兩個二大產(chǎn)生的兩個中央從此分庭抗禮,此即后來紛爭不休的黨統(tǒng)之爭的歷史源頭。
二大開會地點的京粵之爭與國民黨在孫中山逝世后走向分裂的過程相始終,亦是該黨改組后施行的委員會制、民主集權(quán)制等域外俄制[44](P1-27)在本土運作困境的具體表現(xiàn),從政治學視角檢討,可增進對導致國民黨分裂的制度性因素之認識。
改組前,國民黨實行以孫中山為總理的黨首制,但孫為使該黨不因自己而“有所興廢”,改組時決定以委員制為國民黨的根本決策制度[45](P136-137)。據(jù)黨章建立起來的組織系統(tǒng)分為中央黨部、省黨部、縣黨部、區(qū)黨部及區(qū)分部等各級組織,由各級黨員代表大會選舉額定的執(zhí)行委員組成各級執(zhí)委會處理黨務;全國代表大會是最高權(quán)力機關(guān),由其選舉產(chǎn)生的中執(zhí)會在其閉會期間是最高黨務執(zhí)行機關(guān)[46](P46-47)。由于孫中山被黨章明文規(guī)定為該黨總理,仍具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委員制在孫逝世前并未實際運行。孫死后,委員制方正式運行。
著名政治學家薩托利指出,委員會是一個制度化的決策小團體,由其決策是“一種得到廣泛實踐的有效的決策制度”,但人們并不真正理解委員制的運作機制及機理。為此,薩氏分析了委員制和票決制的區(qū)別:決策團體達成協(xié)議的機制“主要就是由溫和派向激烈派讓步組成的”。在委員制下,委員間可以形成選擇的序列,達成不以第一選擇為基礎(chǔ)的協(xié)議,能有效利用選擇強度的差別作出所有成員皆有所得的“正和決策”;而票決制采用多數(shù)原則,無法調(diào)和選擇強度的差別,參與者只能表達第一選擇,其決策是“多數(shù)全贏而少數(shù)全輸”式“零和的結(jié)果”;是否采用多數(shù)原則是判定委員會真?zhèn)渭坝袩o成效的重要標準,委員會決策一般不付諸投票,即使投票也只是形式,其決定大都全體一致通過,如果使用多數(shù)原則“不是例外而成了常規(guī)”,該委員會就無法正常有效運作;委員會制的工作常規(guī)是“相互捧場、討價還價、妥協(xié)解決和互相調(diào)整”,其成效全視其成員服從其工作模式之程度而定,一旦破壞這一工作常規(guī),“所失便要大于所得,“最終會使決策成本上升到無法承受的地步”[47](P256-261)。
以上述政治學原理檢視,則可見國民黨諸人并未深諳委員制工作常規(guī),嚴重偏離了委員制運作的機制及機理,肇致決策制度失效。其一,一再付諸票決形成決議案,以致未能出現(xiàn)委員制決策通常應出現(xiàn)的全體一致同意的局面。當廣州聯(lián)席會議搶先將二大開會地點議決為廣州,在京中委即以駐粵中委只有胡、廖、譚等少數(shù)人為由否決此議。由于在京中委主京者居多數(shù),首開于京的三中全會以票決方式形成在京開二大的決議案。但主粵者亦以牙還牙,相率避會致使13日后皆成流會且無法閉會,并相偕南歸以制造在粵續(xù)開的三中全會上主粵者居多數(shù)的局面,同樣亦以票決的方式推翻前議,作出在粵開二大的決議案。各方一以貫之的邏輯及所操持的利器皆是訴諸多數(shù)原則的票決制,顯然與委員制的運作機制及機理相悖。其二,爭論中充滿著卓絕的不妥協(xié)精神,未能慮及各方“選擇強度的差別”,不允許“選擇的序列”存在,雖經(jīng)激烈爭論,未能以中間方案解決告終,以致一再出現(xiàn)“多數(shù)全贏而少數(shù)全輸”的“零和的結(jié)果”。
二大在京開議決議案形成后,汪精衛(wèi)等主粵者請加拉罕出面從事調(diào)停,鄒魯亦私下邀集主京者疏通,均無結(jié)果。主粵者以避會謀抵制,不顧主京者疏通,南下續(xù)開三中全會以推翻前議。主京者甚至準備宣言否認現(xiàn)行任滿之中執(zhí)會,由改組前的上海本部召集二大在京開會。為挽回分裂之勢,三中全會續(xù)開前,汪精衛(wèi)派王法勤赴豫宣傳折衷辦法,并致電主京諸人,表示愿以在河南開會相調(diào)停,但主京者不予理睬[48]。事實上,與國民黨淵源較深的國民軍胡景翼部于3月控制河南,國民黨遂可在豫公開活動,黨勢擴展極其迅猛,河南省黨部亦于5月正式成立,成為繼廣東省黨部后的第二個正式省黨部,全省黨員數(shù)至10月已愈3000,居北方15省區(qū)之冠[49]。在豫召開二大既可免去主粵者的外力壓迫不能自由之虞,亦可實現(xiàn)主京者的在黃河流域宣傳主義、乘勢廣播改造種子之主張。在主京、主粵之爭不可開交且將因之呈分裂之際,在豫召開二大不失為一種雙方皆可接受的“正和的結(jié)果”,但主京者寸分不讓,堅主不理。續(xù)開的三中全會決議二大開會地點為 “廣州或河南”后,主京主粵雙方仍各執(zhí)一端,只專注于京粵之爭,均未側(cè)目河南。爭論雙方均以表達各自第一選擇、堅拒對方為能事,互無妥協(xié)之余地,將委員制的“工作常規(guī)”破壞無余,終致決策成本升至不能承受的地步。
僅就薩托利的政治學理論而言,委員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政治運作體系。但是,在孫中山逝世以后國民黨實際運作中,委員制卻完全無效。個中緣由,從當時國民黨中央處理另一大政的過程中可以窺探得十分清楚。1925年3月26日,唐繼堯通電就職副元帥,中執(zhí)會討論應對之策,有人主張將胡漢民之代帥及唐之副帥同時取消,由每省黨員各推一人赴粵組建委員會,主持軍政兩務[50]。不久,廣州大元帥府改組為采用集體領(lǐng)導的國民政府,目的在“借委員制緩和楊希閔、劉震寰圍逼”以“消弭沖突”,但許崇智不以為然,致電胡漢民表示“委員制不足以解糾紛”[51](P77-83)。由此看來,委員制似乎完全無用。其實并非如此,鮑羅廷當時指出委員制是有效的,但必須具備有一權(quán)威人物主持于中這一條件。據(jù)張國燾回憶,鮑羅廷贊成國民政府采取委員制,同時指出:“委員會如果缺乏中心人物和實力來支持,那將一事無成。”[52](P248)鮑氏此論確乎道出了委員制在國民黨政治運作中失效的個中要害:在蘇俄,其決策機構(gòu)政治局中存在斯大林這樣的“中心人物”,因而能有效運作和迅速決策,而國民黨中執(zhí)會中并不存在類似的“中心人物或?qū)嵙Α?,遂致“一事無成”。此制在國民黨政治運作中的失敗和鮑羅廷的見解也確乎指出了薩托利有關(guān)委員制的政治學理論本身的一大缺陷。
改組后,國民黨以民主集權(quán)制為組織原則。一大關(guān)于民主集權(quán)制決議規(guī)定:黨員既有應享之權(quán)利,亦有當盡之義務;其權(quán)利為“參與黨內(nèi)一切問題之決議及黨外政策之確定,選舉各級執(zhí)行黨務之機關(guān)”;其義務則為一旦討論終了,決議形成,黨員就必須“遵守此等決議案或命令并實行之”。該規(guī)定被一大名為“民主主義的集權(quán)制度”,續(xù)開的三中全會亦冠以“民主的集權(quán)制”[53](P28,123)。 可見,這一組織原則并非民主與集權(quán)并重,而是更加強調(diào)集權(quán)。同時,由于通過改組建立了一套由中央黨部、執(zhí)行部、省黨部,市(縣)黨部、區(qū)黨部及區(qū)分部組成的有層級隸屬關(guān)系的垂直黨務系統(tǒng),民主集權(quán)制亦即意味著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有論者論及該制度的“特質(zhì)”時指出,黨員有向所轄黨部建議之權(quán)但“不能越級”,未曾表決前有自由討論之權(quán),但一經(jīng)表決,即便對決議案不贊成亦不能背抗,只有“俟下次開代表大會或干部全體會議時修正”,可謂不無所見[54](P191)。
但民主集權(quán)制這一組織原則在爭論中未能切實履踐,且被踐踏無遺。中央全會是全代會閉會期間最高權(quán)力機構(gòu),首開于京的三中全會作出的二大在京召開之決議案,本應得到全黨遵行,但主粵者在討論終了后仍積極設(shè)法打消該案,并最終通過續(xù)開三中全會形成另一個決議案推翻前議。此舉顯然違背民主集權(quán)制的組織原則,當時即被媒體指為“實屬違反黨議”[8],更有黨員責其已肇“來日黨紀之淆亂,黨綱之墮落”之“禍源”[38]。在此前后,各地黨部及黨員個人公然越級通電,互斥不合己意之決議案為非法,不僅有損中央權(quán)威,且造成各黨部及各黨員間的敵對情緒?!渡陥蟆酚浾咭浴熬滞馊恕鄙矸菥痛朔顒瘛跋蛞宰o法為職志”的國民黨人“最好能一衡議決案,在該黨總章上無法律之根據(jù),以定從違”,否則“一味斥之感情,恐未來之糾紛,愈爭愈多”[21]。局外人的議論實際上亦指出當時國民黨上下均未遵照民主集權(quán)制的組織原則行事,已將其本應具有的權(quán)威踐踏無遺。
政治學原理指出,權(quán)威可視為具有合法性的根據(jù),每個政治系統(tǒng)都設(shè)法增加其權(quán)威,以減少獲取服從的成本,加強系統(tǒng)的秩序和穩(wěn)定[54](P10)。馬克斯·韋伯認為政治系統(tǒng)中的權(quán)威源于傳統(tǒng)、法律和魅力領(lǐng)袖[55](P241)。國民黨時以革命黨自居自詡,以反傳統(tǒng)為職志,其魅力領(lǐng)袖孫中山逝世后的繼起者尚不具備與之媲美的魅力氣質(zhì)。因此,該黨能否闖過魅力領(lǐng)袖棄世這一難關(guān),重建政治系統(tǒng)的權(quán)威性,只能倚靠包括民主集權(quán)制在內(nèi)的政黨制度化力量。但在爭論中,各方罔顧民主集權(quán)制的相關(guān)規(guī)約,競相不以“一種在目的和手段上以一種制度為取向的”“有規(guī)則的競爭”為然[55](P68),僅把黨視為達到其目的的一種手段,這不僅是其制度化力量不足的表征,亦必然致使國民黨這一政治系統(tǒng)權(quán)威缺位,獲取服從的成本節(jié)節(jié)攀升。
民主集權(quán)制的制度權(quán)威未能確立,還導致國民黨這一政治系統(tǒng)的“一致性”出現(xiàn)問題。政治學原理認為:“每一政治系統(tǒng)在相關(guān)價值和相關(guān)問題上的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是它長期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沒有一致,政治系統(tǒng)就會瓦解,就會因社會沖突而毀滅。”[56](P28)改組后,國民黨內(nèi)各方在反帝、反軍閥及扶助農(nóng)工的革命目標上并無多大分歧,但對實現(xiàn)目標所應取的斗爭方式未能取得共識。據(jù)李烈鈞回憶,在京中委曾集會討論此后行動方針,一些人以為以往革命重南輕北,以致“革命事業(yè)未能徹底完成”,遂主張“今后應改變觀念,糾正昔年之方法與方向”[56](P96)。李氏此言對各方所持斗爭策略之敘述雖顯含糊,但確乎道出斗爭路線分歧所在。東方雜志即敏銳地指出京粵開會地點之爭事關(guān)國民黨的斗爭路線。
主京者李烈鈞、居正、石青陽、謝持等人均與西南實力軍人如唐繼堯關(guān)系非同一般,欲借唐氏主導的“聯(lián)治”旗幟,在京“為公開的活動,以攻擊現(xiàn)政府,攫取政權(quán)”,自然在京召開二大便于此斗爭方略的展開;而主粵者胡漢民、汪精衛(wèi)、鄒魯?shù)热艘蚱鋭萘Ω趶V東,堅持“仍以廣州為根據(jù)地,一面盡量的發(fā)揮黨義,一面擴大民眾的勢力,以期三民主義的實現(xiàn)”[57]。其時加入國民黨的共產(chǎn)黨人則致力于推動國民黨的左傾化,極力主張在粵召開二大,因為“廣州有左派的群眾,可以包圍大會,使之左傾。 ”[58](P103-104)
上述狀況表明,國民黨在其委員制因缺乏權(quán)威人物不能有效運作,組織原則民主集權(quán)制不具權(quán)威的情況下根本無法獲得其政治系統(tǒng)得以維持所必須的“一致性”,走向分裂勢所必然。
注:
①相關(guān)深入討論可參閱:李國祁:《民國十四年汪精衛(wèi)的爭權(quán)》,《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李云漢:《從容共到清黨》,(臺北)中華學術(shù)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年版;楊奎松:《容共,還是分共?—1925年國民黨因容共而走向分裂的歷史考察》,《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期;楊天宏:《蘇俄與20年代國民黨的派別分化》,《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尚紅娟:《從分化到分裂:再論西山會議之緣起》,《社會科學》2008年第6期。
②肖效欽:《中國國民黨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季鴻生:《中國國民黨史綱》,百家出版社1990年版;李文:《中國國民黨史》,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彥奇:《中國國民黨史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馬尚斌:《中國國民黨史綱》,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茅家琦:《百年滄桑中國國民黨史》,鷺江出版社2009年版,等。
③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6頁。當時,廣州中央指西山會議為非法的一個重要論據(jù)即是中央全會必須在政府所在地的廣州舉行,西山會議諸人即援引三中全會曾首開于京這一事實加以駁斥,汪精衛(wèi)自此不再指認北京會議為中央全會可能與此有關(guān)。參見:《中國國民黨告同志書—為取消共產(chǎn)派在本黨的黨籍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北京執(zhí)行部1926年1月印行,上海檔案館藏,檔案號:Y4-1-0000864。
④國民黨全會權(quán)威史料集,如《中國國民黨歷屆歷次中全會重要決議案匯編》(《革命文獻》第79輯,國民黨黨史會1979年版)、《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榮孟源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年版)等,僅收錄廣州會議的材料。
[1]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組.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大事記:第十一輯[M].北京:中華書局,1978.
[2]劉健清.中國國民黨史[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3]孫文病中之國民黨[N].晨報,1925-02-16(3).
[4]國民黨裂痕已顯著[N].大公報(長沙版),1925-04-10(2).
[5]國民黨在京開大會[N].晨報,1925-04-15(3).
[6]邵元沖日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7]謝持日記未刊稿:第4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8]國民黨大會地點尚未解決[N].晨報,1925-05-27(3).
[9]民黨紛爭未已[N].晨報,1925-04-21(2).
[10]凈因:北京通信[N].申報,1925-04-10(5).
[11]國民黨二次大會地點問題[N].上海商報,1925-04-19(1:4).
[12]居正.清黨實錄·序言[M].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
[13]居正.居正先生全集(上)[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14]鄒魯.回顧錄[M].上海:上海書店,1989.
[15]戴季陶先生文存:第3冊[M].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出版,1959.
[16]國民黨第七十六次會議紀[N].廣州民國日報,1925-05-09(7).
[17]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之通告[J].黨聲周刊,1925,(62).
[18]國民黨第八十次會議紀[N].廣州民國日報,1925-06-30(7).
[19]中國國民黨召集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J].政治周報,1925,(3).
[20]榮孟源.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上[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
[21]國民黨左右兩派大爭執(zhí)[N].晨報,1925-04-08(3).
[22]凈因.國民黨決定在京開代表會[N].申報,1925-05-03(6).
[23]國民黨又內(nèi)訌[N].晨報,1925-05-03(3).
[24]國內(nèi)專電[N].大公報,1925-04-15(3).
[25]鄧家彥先生訪問紀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26]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議錄補志[J].黨聲周刊,1925,(65).
[27]國民黨召集中央會[N].申報,1925-04-22(14).
[28]國民黨決定在京開大會[N].晨報,1925-05-07(3).
[29]國民黨代表會地點[N].晨報,1925-04-27(2).
[30]國民黨之大會地點問題[N].申報,1925-05-03(13).
[31]國民黨代表大會地點問題[N].上海民國日報,1925-05-14(1:2).
[32]湘民黨主張在粵開大會[N].上海民國日報,1925-05-15(2:6).
[33]湖北省黨部致中央黨部函[N].廣州民國日報,1925-05-15(6).
[34]國民黨大會問題[N].上海民國日報,1925-05-10(2:6).
[35]吳江黨部主張在粵召集代表大會[N].廣州民國日報,1925-05-16(6).
[36]上海黨部主張在粵開代表大會[N].廣州民國日報,1925-05-26(6).
[37]江蘇區(qū)黨部主張在粵開代表大會[N].廣州民國日報,1925-05-27(6).
[38]國民黨大會地點問題[N].申報,1925-05-19(14).
[39]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會議錄[J].黨聲周刊第,1925,(66).
[40]胡漢民勸李等回粵[N].晨報,1925-06-02(3).
[41]國民黨全體中央委員會[N].上海民國日報,1925-08-19(1:3).
[42]國民黨二次代表會展期[N].上海民國日報,1925-08-19(2:1).
[43]金泳信.西山會議派之研究(1923-1931)[D].臺北:(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1997.
[44]王奇生.黨員、黨權(quán)與黨爭[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
[45]孫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
[46]蕭繼宗.革命文獻:第70輯[M].臺北:國民黨黨史會,1976.
[47]喬·薩托利.民主新論[M].馮克利,閻克文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48]國民黨大會地點[N].晨報,1925-05-10(3).
[49]北京執(zhí)行部報告書[J].黨史研究資料,1980(13).
[50]唐繼堯就副元帥之京訊[N].申報,1925-04-01(5).
[51]季嘯風,沈友益.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第11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52]張國燾.我的回憶[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
[5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上[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54]楊幼炯.中國政黨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55]馬克斯·韋伯.經(jīng)濟與社會上卷[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56]李烈鈞.李烈鈞將軍自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7.
[57]內(nèi)外時評·聯(lián)治運動的勃興[J].東方雜志,1925,(22).
[58]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統(tǒng)一戰(zhàn)線檔案選編[M].北京:檔案出版社,1990.
The Fight over Venue for KM T’s Second National Congress:a Political Science Approach
SU Zhou,CHEN Ting-xiang
(Sichu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History&Culture,Chengdu,Sichuan 610065)
Starting March 1925,the Kuomintang held the 3rdPlenary Meeting of its first Congress first in Beijing then in Guangzhou which was to prepare for its 2ndNational Congress.However,thismeeting wasmarred by incessant infighting between two factions over KMT’s future leadership,and the failure to reach a compromise resulted finally in the split of the Party.This struggle for leadership power has far-reaching impact in the history of the KMT.It not only reflects the evil and irreconcilability of intra-party factionalism,but also shows the difficulty in adapting foreign systems (such as the committee decision-making and democratic centralism)to China’s political reality.
2nd KMT National Congress;committee system;democratic centralism;political science approach
K 26
A
1000-260X(2013)02-0142-07
2012-10-21
蘇舟(1978—),男,安徽無為人,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的思想與學術(shù);陳廷湘(1948—),男,四川彭州人,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的思想與學術(shù)研究。
【責任編輯:陳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