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凡
(廈門大學 哲學系,福建 廈門 361005)
皮浪(Pyrrhon,公元前365 或360 年——公元前275 或270 年),愛利斯人,他是古希臘著名的懷疑派哲學家,由于他的懷疑主義思想相較其先驅(qū)者更徹底,又被認為是懷疑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據(jù)說,他原本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畫匠,于公元前344 年左右作為宮廷哲學家隨著亞歷山大軍隊遠征印度,期間,他與當?shù)厣硕嘤薪煌?,對印度哲學有所了解,形成了自己的哲學思想。回到故鄉(xiāng)之后,他開始了宣講自己思想的生活,并在這個過程中吸引了眾多擁護者,受到人們的尊重。他的一生并沒有留下著作,只是由門人和朋友記錄下他思想的只言片語,雖然這些言語都只是提出了一些懷疑論的思想,沒有進行系統(tǒng)論證,也沒有形成體系,但卻可以說是古希臘懷疑論的開端。他的哲學以追求靈魂的寧靜為終極目標,他認為沒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因為對任何一個命題我們都可以說出與之相反的命題。他認為最高的善就是不做任何判斷的懸置判斷,這樣才能避免妄下斷言,從而達到一種“活在當下”的境界,而這種境界恰恰是對事物更深刻的認識。坊間流傳著很多關于皮浪的軼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有一次,皮浪在船上遇到風暴,同船的人都十分害怕,這時皮浪指著船上仍在安靜吃東西的小豬說道: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像這只豬一樣不動心。由此可以看出,皮浪的哲學是一種追求內(nèi)心寧靜的哲學,蘊含比較深刻的人生哲理。
皮浪的這些哲學思想,不僅與他先天性格特點以及后天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有關,更與晚期希臘和羅馬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密不可分。皮浪所處的時代正是希臘城邦制瓦解的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人們迫切渴望早日恢復寧靜安定的生活。因此這時候的哲學家們開始轉(zhuǎn)移目標,把更多的關注放在如何獲得生活的幸福這個問題上,而非追求真理。與此同時,羅馬人的實用主義和東方的宗教思想開始侵蝕古老的、以追求真理為終極意義的希臘哲學。皮浪順應這一時代潮流,貢獻出一種符合當時社會情緒的哲學思想,他不拘泥事物的本真,教導人們不要一味地去追尋某種固定的目標,不要執(zhí)著、更不要教條,在他看來追求絕對的真理簡直就是徒勞的嘗試、無聊的舉動,他的哲學思想主要著重于人生意義層面的討論,而不是事物本身。雖然現(xiàn)在看來皮浪的哲學思想帶有一些消極的成分,但卻是十分符合當時人們的心態(tài),成為幫助人們掙脫煩惱,獲得內(nèi)心安逸和尋找幸福的一種工具。
根據(jù)皮浪的門人蒂蒙記述,皮浪認為人的一生要過得幸福,必須弄清楚三個問題:第一,事物的本性是什么?第二,我們對它們應該采取什么態(tài)度?第三,我們采取的態(tài)度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這三個問題概括了皮浪懷疑主義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F(xiàn)在我們依次來看皮浪對于這三個問題的回答。
第一個問題,事物的本性是什么?皮浪認為,我們既不能從我們的感覺,也不能從我們的偏見來說明事物的真假,我們所能認識到的,僅僅是事物所呈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而它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它的真相和本質(zhì)何在,這些完全是不可知的。皮浪的這種認識延續(xù)了智者學派的理論,是始于理性的視角,我們的確無法了解事物的本質(zhì),要想通過它所呈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聲音、影像、味道等要素去窺探它的本質(zhì)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些“表象”所帶給我們的看似真實的感受,都和我們個人的生活經(jīng)驗和身體機能密不可分,而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和身體機能都是有限的。皮浪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做出的判斷是武斷。
第二個問題,我們對它們應該采取什么態(tài)度?皮浪認為,哲學的意義在于追尋內(nèi)心的寧靜,而寧靜由何而來?答案在于——“懸置判斷”。懸置判斷是一種境界,是在生活的體驗中得出的。當人們希望依靠判斷感覺和思想的諸對象之不同來獲得寧靜的時候,發(fā)現(xiàn)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只好對判斷懸而不決,而這時人們突然發(fā)現(xiàn)夢寐以求的寧靜竟然隨著這種“懸置”一起到來了。正如一個例子:一個孩子在畫麋鹿的時候,想通過紅色顏料來表現(xiàn)出麋鹿的鼻子,但是怎么畫都覺得不好看,于是他放棄了這個想法,他隨手把沾滿紅色顏料的抹布扔在畫板上,沒想到正中麋鹿鼻子的部位,麋鹿栩栩如生的面部特征瞬間被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孩子欣喜若狂。
第三個問題,我們采取的懸置判斷的態(tài)度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皮浪認為,懸置判斷的好處在于擺脫煩惱,獲得寧靜。那是不是成為皮浪這樣的人就會完全擺脫煩惱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只能說皮浪的煩惱比普通人少一些,因為普通人在經(jīng)歷痛苦的時候,不僅僅在肉體或心靈上經(jīng)歷痛苦,同時又被一種認為這些痛苦本質(zhì)上是“惡”的信念所折磨。而皮浪不存在這種多余的信念,因此不需要受雙重痛苦的折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雖然皮浪哲學的目的是追求內(nèi)心的寧靜,而在涉及不可避免的痛苦時,他的目的在于減輕痛苦。
皮浪認為懸置判斷其實就是把事物對立起來,用事物的反面去駁斥它的正面,從而得出“沒有所謂真相”的結(jié)論。懸置判斷的方法主要有四個。
第一,是把現(xiàn)象和現(xiàn)象對立起來。比如,我們說一件衣服,在光線好的室外看時,它是藍色的,在光線差的室內(nèi)看時,它是灰色的。又如一個咖啡杯,當它被擺放在高高的櫥柜上時,我們認為它是圓形的,可當它被拿到我們面前時,我們恍然大悟它原來是方的。在我們中國也有一首古詩: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也同樣是說明了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離,看待事物的形象和感覺都不一樣,因此對于“身在此山中”的我們來說,事物到底是什么樣子,沒有千篇一律的定論。
第二,是把思維和思維對立起來。比如,有人說上帝是萬能的,我們?yōu)榱速|(zhì)疑上帝是萬能的,就問,上帝能否制造一個連他自己都搬不起來的石頭。
第三,是把思維和現(xiàn)象對立起來。比如,有人為了攻擊蝴蝶是飛行的,就說,蝴蝶是由毛毛蟲變來的,毛毛蟲是爬行的,因此蝴蝶也是爬行的。
第四,是把思維和過去或者將來的現(xiàn)象對立起來。我們沒有辦法駁倒一種理論,但是我們也可以這樣講,在這個理論完全確定之前,我們雖然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是其一直發(fā)揮著作用,與此情景相同,也許存在一種和此理論相反的理論,其后來被確立是極有可能的。比如,牛頓的絕對時空觀。
皮浪堅持事物無所謂善與惡、美與丑,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因此皮浪對任何事物都不做判斷,他的這種哲學思想和生活態(tài)度主要有四種表達方式。
第一,不做斷言的表達方式。這里所說的斷言是指肯定和否定兩種意思,比如“這是黑的”或者“這不是黑的”,皮浪拒絕肯定什么,也拒絕否定什么,對事物持一種懷疑的態(tài)度,因此不做斷言是皮浪懷疑主義的表達方式之一。
第二,不做決定的表達方式。皮浪認為我們并不知道什么,因此對任何事物都不能做出決定,甚至對于“不做決定”這件事情也不能做出決定。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皮浪所說的“不做決定”并不是指不同意某些顯而易見的問題,而是對自己當下心理狀態(tài)的一種表達。當皮浪在說:“我對這件事情不做決定的時候?!币馑际?,他只是處于當下的心理狀態(tài),他既不否認也不肯定現(xiàn)在成為問題的這個事物。因此不做決定的表達方式即用簡單卻并不武斷的方法描述出事物本來的樣子,同時也表明了描述者自己“活在當下”的心靈境界。
第三,不做比較的表達方式。皮浪認為我們不能,也沒有理由認定兩種事物的優(yōu)劣,每一個事物都有另外一個相反的事物與之對立,在這種情況下做任何判斷都是沒有意義的,必須停止判斷,并將判斷懸置起來,因此我們可以選擇用“并不更加”作為它的表達方式。
第四,不可知的表達方式。皮浪認為一切事物都是不可知的,但這種不可知同獨斷論者認定某種事物是不可知的意思不同,皮浪的不可知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可以理解為,因為有第一種不做斷言的表達方式,即我們對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知道什么,所以沒有任何觀點能影響我們的立場。
綜上所述,皮浪懷疑主義的表達方式有一個要點,那就是,對所有事物的真實性都不做判斷。因為我們所做的任何判斷、任何斷言和比較都有可能被其自身推翻,理由是它們也屬于懷疑的范圍之中,這種情況就如同手術中注射的麻醉劑,不僅麻痹了手術部位,其它的身體部位也會隨之失去知覺。
可以說皮浪的懷疑主義思想是當時紛亂復雜的社會現(xiàn)狀的產(chǎn)物,但這種產(chǎn)物也并不限于當時的環(huán)境,皮浪懷疑主義的核心部分是超越時代的。
第一,皮浪崇尚自我裁決,遵循自己的感覺。他的這種哲學態(tài)度在某種意義上甚至較傳統(tǒng)獨斷論更為謹慎,它立足于現(xiàn)象,滿足于現(xiàn)象,是另外一種追尋“善”的表現(xiàn)。皮浪懷疑主義的出現(xiàn)使獨斷主義在經(jīng)驗和邏輯方面的荒誕性暴露無疑,將獨斷主義的一切判斷批駁為武斷的見解,再通過“懸置”將其高高掛起。皮浪的這種強調(diào)主體自我判斷的哲學思想的出現(xiàn)標志著西方哲學主體意識的覺醒。針對獨斷論所強調(diào)的真理絕對性和普遍性,皮浪的懷疑主義從反面提出疑問,而在這個認識過程中所涉及的真理標準、邏輯前提、感性與理性等問題,都有助于增進人們的思考能力,推動認識論的發(fā)展。
第二,如果哲學的目的之一是追求心靈的平靜和生活的幸福,那么,皮浪的懷疑主義思想無疑在當時所處的那個社會動亂的時刻,給人們送來了一顆安心丸和一股可以讓心靈寧靜和平和的力量,使人們能夠在亂世中求幸福,這也是皮浪的思想能吸引眾多擁護者的魅力所在。
第三,從個人幸福的角度上看,皮浪的懷疑主義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個人內(nèi)心世界的力量,它引導人們通過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內(nèi)心來面對外部世界發(fā)生的種種變化,無論處于何種逆境之中,都能夠在心靈上擺脫困境,達到一種“幸?!钡木辰?。皮浪的這種幸福觀,是一種具有獨立意識的幸福觀,他認為幸福不需要依賴任何人,也不需要考慮外部因素,幸福是個人修身養(yǎng)性的結(jié)果,只有通過自身漫長修心之路的錘煉,才能體會幸福的真諦。
皮浪的懷疑主義思想在對真理的理解和追求幸福等方面確實有很多獨到之處,表達方式也十分精彩,為今后知識論的發(fā)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是仔細思考其理論自身,也存在著一些缺陷。
第一,皮浪的懷疑主義思想雖然是以求得靈魂的安寧為目的,但總是讓人感覺帶有一種消極的情緒。皮浪認為,一切事物沒有美丑,沒有善惡,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也沒有所謂的客觀標準,所有的判斷都是人主觀感覺的結(jié)果,是不可靠的,所以在生活中不要做判斷,只要遵從習俗就可以了。他的這種思想雖然從心理上免除了因為做了“不正確”的行為而自責的內(nèi)疚感,但卻流于表面,沒有從深層次解決問題的內(nèi)在矛盾。
第二,皮浪主張遵從自己的判斷,在他看來,人們要想獲得幸福,不需要依靠外部的環(huán)境,僅僅從個人的方面就可以獲得,但是他忽略了人的社會屬性。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人的本質(zhì)在其現(xiàn)實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脫離了社會群體的個人,就失去了其為人的意義。因此,皮浪的懷疑主義多少帶有一些頹廢的色彩,是當時人們無法擺脫痛苦的社會現(xiàn)實,無奈之下只好從外界退回到內(nèi)心的消極表現(xiàn)。
第三,皮浪的懷疑主義思想似乎進行得不夠徹底,這可以從兩個例子上得到證明,皮浪曾經(jīng)因為一些小事惱火地怒斥他的姐姐,別人知道后批評他言行不一,他辯解說:男子不該對弱女子無動于衷。還有一次,當一只惡狗撲向皮浪,他立即嚇得爬上了樹,于是就有人嘲笑他堅持的理論上哪去了,皮浪卻狡辯道:人的劣根性是很難完全鏟除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皮浪的懷疑主義思想多少有些不現(xiàn)實的成分,就算是皮浪本人也很難將這種思想始終如一地貫徹到生活中。
[1][古希臘]賽克斯都·恩披里可.懸置與寧靜——皮浪主義文集[M].楊適,張妮妮,盧海燕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分店出版,1991.
[2]陳嘉明.知識與確證:當代知識論引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徐向東.懷疑論、知識與辯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徐陽鴻.希臘懷疑主義獨斷論的詰難[J].現(xiàn)代哲學,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