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華 (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qū)婦幼保健院婦產科,陜西 漢中 723000)
目前的細胞DNA倍體定量分析通過對細胞核內的DNA含量或染色體倍數進行測定來判斷細胞的生理狀態(tài)和病理改變。據臨床報道顯示[1],細胞DNA含量增高或處于增值期的細胞數目增多,均是機體惡化病變的重要生物學指征,而其中的染色體倍體異常是癌癥的發(fā)生、發(fā)展的早期事件[2]。筆者探討細胞DNA倍體定量分析在超早期宮頸癌篩查中的優(yōu)勢,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進行宮頸癌普查的673例女性為研究對象,年齡最小23歲,最大47歲,平均(36.8±2.1)歲。
1.2 方法:先有婦科醫(yī)師用陰道窺器暴露宮頸后用刷頭的中央端深入宮頸管內,周邊區(qū)刷絲放置在宮頸黏膜面上,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3~5圈后取出宮頸刷,將其刷頭浸泡在細胞保存液內。然后檢查常規(guī)的液基薄層及染色,將標本收集振蕩1 h后以800 r/min速度離心5 min,棄除上液后清洗5 min,共2次。運用分散液懸浮法進行沉淀,再分別選擇合適的細胞懸液制成標本2張,1張采用的是常規(guī)的細胞學診斷。按照Bethesda系統(tǒng)分成5個級別:①正常;②ASC-US;③LSIL;④HSIL或CIS;⑤鱗狀細胞癌。另外1張則采用細胞DNA倍體定量系統(tǒng)進行掃描,(+)的標準為出現≥3個細胞,DNA指數(DI)﹥2.5的異倍體細胞,或者是≥10%的細胞數,處于1.25~2.5之間;(-)為無倍體細胞,而(±)則為1~2個的細胞,DI﹥2.5的異體細胞,或者是≥5%但<10%的細胞數,細胞數和DI在1.25~2.5之間。若出現異常情況則在4~6個月后復查,若臨床癥狀陰性者則進行醋酸白試驗進行多點取活檢,對所有的病例進行雙盲診斷,病理診斷分成正常、宮頸炎、CINⅠ級、CINⅡ級、CINⅢ級(或是原位癌)和浸潤癌。
1.3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且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檢查方法的檢出情況比較:673例患者中共取出標本673例,在常規(guī)的細胞學檢查中陰性636例(94.5%),而LSIL以上者26例(3.9%),ASC-US為11例(1.6%)。而采用細胞DNA倍體定量分析則陰性為596例(88.6%),≥3個細胞的DI為37例(5.5%),﹤3個細胞的DI為30例(4.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檢出情況與組織活檢結果比較:細胞DNA倍體定量分析陽性37例,常規(guī)細胞學檢查陽性26例,加之醋酸白試驗異常等共有69例進行了活檢,若以CINⅡ級以上病變作為需要處理癌前病變的標準,在17例DNA倍體分析中,有13例活檢,3例4~6個月復查,僅1例漏診,而在常規(guī)細胞檢查中,有7例進行活檢,5例建議復查,5例漏診,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檢出情況與組織活檢結果比較(例)
細胞DNA倍體定量有效地結合了顯微鏡技術和圖像處理技術,能快速地對細胞核的結構和DNA的含量進行分析,能直觀地測量每個細胞,對癌前病變的性質和發(fā)展趨勢有一個良好的評估,有助于癌變的早期診斷,同時細胞的圖像會永久保留。自動化檢測,避免了人為因素,能客觀、準確、快速地診斷,避免了人為的疏漏、經驗不足,僅從單一的細胞改變來診斷的缺陷。
從本次的研究結果結合相關的臨床報道看,細胞DNA倍體定量分析在發(fā)現病變的程度和指導活檢上明顯優(yōu)于單純的常規(guī)細胞學檢查,漏診率低,僅5.9%,相比于常規(guī)細胞學的29.4%而言,能較早發(fā)現宮頸癌的病變情況。但是由于本研究沒有被研究人群的每種類型病例的真正數據作為參考標準,故在敏感性和真實特異性上未進行研究,這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
[1] 余秀榮,劉 勇,王 旭,等.細胞DNA倍體定量分析技術在宮頸癌普查中的應用價值[J].診斷病理學雜志,2011,18(4):289.
[2] 焦紅麗,冶亞平,張佳立,等.DNA倍體分析聯(lián)合HRHPV檢測在宮頸癌篩查中的作用[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24):3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