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沒有歷史?!边@是馬克思說過的一句話??捎《仁俏拿鞴艊?,有幾千年的文明史。馬克思這句話的含義可能是指印度歷史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印度缺乏有正式文字記載的可信的歷史,它的歷史是同神話攪合在一起的;第二,印度歷史上屢遭外族入侵,它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為外族征服的歷史;第三,印度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內處于四分五裂狀態(tài)。
只有神話無信史
印度古代有發(fā)達的神話故事和宗教經(jīng)典,但史書奇少,根本沒有像中國的《史記》和西方希羅多德的《歷史》那樣的歷史典籍。印度人喜歡講故事,提到歷史,他們喜歡說:“從前有個國王……”,至于該國王的真實姓名、籍貫、生卒年月、在位時間等基本材料,幾乎全無。幸存的極少的史書,幾乎每一頁都摻雜著大量的空想和傳說,使人無法判斷究竟是歷史還是神話故事。被認為正宗的史書有兩部,一部叫《諸王世系》,一部叫《大史》,但這兩部書又都不可靠。
《諸王世系》被認為是一個叫卡蘭納的人寫的,該書記載了歷史上的社會狀況以及各類人物的活動,但其內容想象的成分太多。整部書是以詩歌的形式寫成的,彌漫著詩意和感情的氣氛。作者不滿意以日常用語來平鋪直敘事實,而是在寫事件和人物時,不斷插入神話故事,對人物加以美化。于是,歷史成了理想化的產物,人物成了神。這大大減低了該書的價值。
《大史》被認為是南亞最翔實、最可信的歷史著作。成書于錫蘭(今斯里蘭卡),作者是摩訶男馬。該書主要記載島國的歷史。但在對君主的描寫中充滿了神話、傳奇的故事,同樣彌漫著神秘的氣氛。在讀這部史書時,必須用心地鑒別神話故事與歷史事實。
印度的歷史記載沒有統(tǒng)一的紀年,不同時代、不同地區(qū)采用不同的紀年。印度使用的紀年多達20種以上。搞不清楚每個紀年的準確年代,以及各紀年的前后聯(lián)系。中國古代以帝王的年號紀年,歷史紀年也不統(tǒng)一,但中國各朝代都十分注重歷史記載,設有坊門的史官,記錄下皇帝的一舉一動,因此每個朝代的歷史都能搞清楚。印度則不然,只重宗教,不重歷史,宮廷有為皇帝舉行祭祀的專家,卻沒有史官。所以,印度的歷史可以說是一本糊涂帳。
印度歷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是靠外國人的記錄才大體了解的。例如,印度歷史上有個叫戒日王的人,曾建立過一個強盛的帝國,但印度典籍幾乎沒有關于他的可靠記錄。在他治世的時候,中國一位叫玄奘的高僧來到這里,并在他的著作里提到過戒日王。因為玄奘離開中國,到達印度及歸國的時間都有清清楚楚的記錄,所以戒日王在世的大體年代就可以確定了。
再如,印度的傳說以及佛經(jīng)等材料,都曾提到印度一位偉大的君主叫阿育王,他是旃陀羅笈多的孫子,曾創(chuàng)建了一個偉大的帝國。但具體年代不詳。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31~323年進攻過印度西北部地區(qū),遇到孔雀王朝的旃陀羅笈多的激烈抵抗。此事清楚地記錄在古希臘歷史學家阿里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中,于是旃陀羅笈多以及他的孫子阿育王的大體年代也可以確定下來了。
游牧民族征服史
印度歷史是一部“不斷為異民族征服的歷史”,印度的文化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地接受異質文化挑戰(zhàn)、不斷與異質文化交流的歷史。一次次異族的入侵帶來了印度種族的雜交以及文化上的對立、沖突、交流和融合,對印度文化也帶來一些新的因素。這是印度社會文化具有無比多樣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入侵印度的有較大影響的游牧民族有雅利安人、塞種人、鮮卑人、貴霜人、土耳其人、匈奴人、蒙古人等。
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有一支操“印歐語”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從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次大陸。這大概是印度有文字可查的最早的被外來民族征服。他們首先占領了印度“五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旁遮普地區(qū)),同當?shù)氐耐林褡澹〒?jù)認為是達羅毗荼人)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結果,雅利安人征服了后者,并逐漸向東擴張,侵入到富饒的恒河平原地區(qū)。雅利安人在征服次大陸的過程中,逐漸放棄游牧方式,從事農業(yè)定居生活。他們把被征服的土著人當作奴隸,讓他們從事低賤職業(yè)。這次征服可以說是一次時間最早、影響最大的游牧民族的征服。它對印度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婆羅門教的起源,均與這次征服有關。
塞種人原是住在伊梨河流域的游牧民族。約在公元前160年前后,塞種人受大月氏人的驅趕,向南遷徙,通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南亞,消滅了幾個希臘人王朝,建立了政權。塞種人的王朝除了北印度大部分以外,向西南到達今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地區(qū)。塞種人統(tǒng)治了100多年,大約在紀元初衰落,印度現(xiàn)在沿用的傳統(tǒng)歷法(塞歷),就是起源于此時。
貴霜人也曾在印度(主要是北印度)建立過政權。貴霜人原是一個居住在蒙古高原西部的游牧民族,我國古籍稱之為“大月氏”。公元前176年前后被烏孫人擊敗,向南遷移到今阿富汗境內,征服大夏國后進而向南、向東挺進,建立了一個囊括整個北印度的貴霜帝國,同西方在經(jīng)濟和文化上有密切交往,是一個重要的時代。這個時代佛教文化出現(xiàn)繁榮。因為貴霜帝國受希臘文化的影響,所以當時印度文化與西方文化發(fā)生了密切的接觸和相互影響。
10世紀初,穆斯林開始進入南亞次大陸。1206年,土耳其人在北印度建立統(tǒng)治,史稱“德里蘇丹王朝”。這個王朝經(jīng)歷了五個時代,約320年,是印度歷史上統(tǒng)治時間最久的異民族建立的王朝。
公元14世紀下半葉,一支與成吉思汗有血緣關系的蒙古人勢力漸大,首領叫帖木兒。這一支蒙古人雖已放棄了游牧生活,定居在今塔什干一帶,但仍保留著許多游牧民族的特征。后在中亞細亞的薩馬爾罕建立了統(tǒng)治。他們信奉伊斯蘭教,凡決定做一件事,喜歡先念一段帶激勵性的話:“?。∠戎?,請將戰(zhàn)爭之禍加諸于這些異教徙及不信教的人們,并嚴厲懲罰他們?!碑敃r的印度多數(shù)是異教徙,基于這種信念,帖木兒王于1398年渡過印度河,長驅直入,攻占了德里,殺害了10萬之眾的俘虜,摧毀了當時阿富汗人建立的王朝,將全部財富掠奪一空,并驅使眾多的婦女與奴隸將這些財物搬運到薩馬爾罕,還將大批工匠掠奪到薩馬爾罕,幫助帖木兒王建造宮殿。在他們的足跡所及的地方,留下了殺戳、饑饉和瘟疫。
(轉載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