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秀美
(池州學院 中文系,安徽 池州 247000)
詞起源于民間,本是伶工樂伎之作,隨著文人的介入,逐漸雅化。宋代又是一個以文官政治為核心的社會,士大夫意識尤為突出。作為宋代士大夫階層代表的歐陽修以一代文宗的身份染指小詞,必然帶有這個階層新的時代特征,使詞向著雅的方向、詩化的方向發(fā)展。徐度《卻掃編》說:“其后歐、蘇諸公繼出,文格一變。至為歌詞體制高雅,柳氏之作殆不復稱于文士之口”[1]。同時歐陽修又是以“閑人”自居的,何謂“閑人”?歐陽修晚年曾自豪地說“吾家藏書一萬卷,集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豈不為‘六一’乎?”這可視作其“閑人”人格的最好注腳。那么“閑人”必唱“雅歌”?!伴e人雅歌”就是詞應(yīng)更多地歌詠士大夫高雅的思想情趣。那么,歐陽修又是如何使詞從俚俗的民間狀態(tài)和柔媚綺艷的花間境界中走出來的呢?
詞從花間詞的鼻祖溫庭筠開始,就逐漸形成了以寫男歡女愛、離情別緒為中心的柔媚惻艷之詞。歐陽修有相當一部分詞受花間詞的影響,表現(xiàn)男女情思,描繪女子容貌舉止,但是他的詞卻是因循中有變化:色彩不再那么香艷綺麗,風格不再那么香而軟,情感不只是一味的纏綿悱惻,而是顯示了一種高雅的情調(diào)。如《蝶戀花》:
越女采蓮秋水畔。窄袖輕羅,暗露雙金釧。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絲爭亂。
鸂鶒灘頭風浪晚。露重煙輕,不見來時伴。隱隱歌聲歸棹遠。離愁引著江南岸。
起首三句點明人物身份和人物活動的環(huán)境,我們仿佛看到一群美麗的少女在荷塘里,用靈巧的雙手采擷蓮花的情景。“暗露雙金釧”寫出了金釧在玉腕上時隱時露,閃閃爍爍那種妙不可言的美感,顯得含蓄朦朧。“照影摘花花似面”越女伸手采蓮花,自己的影子映在水中,臉如美麗的蓮花一樣(此處卻說花如人面一樣)。其實這里是以花喻人,把惜花與惜人的溫柔情懷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時“荷花”又蘊藏著女子那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感情,俗中見雅。“芳心只共絲爭亂”諧音雙關(guān),“芳心”指越女那美好的心靈,“絲”指從折斷的蓮梗中拉出來的絲,隱含了女子纏綿的相思之情以及對美好的情感生活的一種向往。葉嘉瑩曾評此詞“有品格,有內(nèi)容,有境界”[2]。
“詞為艷科”是指詞在內(nèi)容上集中于表現(xiàn)女性生活情感以及與女性相關(guān)的男女情愛,具于綺麗哀婉的陰柔美。但是在表現(xiàn)男女之情這一點上,歐陽修還是受到傳統(tǒng)詩歌中含蓄蘊藉藝術(shù)的影響。張炎《詞源》說“詞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為情所役。則失其雅正之音”。“志”就是一種理性化的有節(jié)制的情感,如果“一為情所役”,寫得過于直露就不是雅正之音了,也有失藝術(shù)的含蓄原則。含蓄即“意不淺露,語不窮盡,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己”[3]。歐詞盡管有不少言情之作,但所表達的感情卻溫柔敦厚,委婉含蓄。王灼在《碧雞漫志》云:“晏元獻公、歐陽文忠公,風流蘊藉,一時莫及?!比缢摹短ど小?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害。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閨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這首詞寫的是離愁別緒的傳統(tǒng)題材。開頭三句描繪了游子旅途中所見所感:候館旁的梅花凋謝得只剩下幾朵殘英,溪橋邊的柳樹剛抽出細嫩的枝葉,顯得還很纖弱。綠草茸茸,暖風習習,草香陣陣。讀到這我們仿佛看到一個游子就這美好的環(huán)境中搖動馬韁,趕馬行路。這三句不單是寫景,還隱含著深沉的感情,鐘嶸《詩品·序》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梅、柳、草,是最易挑動離情的景物,作者把不可捉摸索的“離情”寓于實實在在的春景中,實中含虛,虛中見實,虛實相生,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三四句詞人將抽象的愁緒用形象的春水表現(xiàn)出來,行人愈走愈遠,愁也就無窮無盡……以水喻愁,寫得自然貼切而又柔美含蓄。詞的下片是行人設(shè)想家中思婦之詞:“寸寸柔腸,盈盈粉淚?!卑藗€字從內(nèi)心到外形生動地寫出了別后的相思之情?!皹歉吣j@倚”,是行人心里對淚眼盈盈的閨中人深情的體貼和囑咐:別上高樓癡癡地倚欄而望了,你最遠處也只能是望到一片平曠的草地,它的盡頭是青煙淡靄籠罩的青山,而我此時卻已經(jīng)在青山之外了,把旅人與思婦心心相印的情感以及思婦心隨人去的動人情景以深婉的語言表達出來,既哀婉欲絕又意味深長。王世貞評“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淡語之有致者”(《藝苑卮言》),也就是說歐陽修詞中脂粉氣息較“花間”詞有所淡化,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出一種純情化的傾向。楊慎《詞品》認為“平蕪”兩句可以與石曼卿的詩句“水盡天不盡,人在天盡頭”相比。全詞以貼切的比喻、新穎的構(gòu)思,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的種種復雜情思,營造出委婉含蓄的風格。
這種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復雜思緒流轉(zhuǎn)變化的詞還有很多。如《蝶戀花》中“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泵仁妗豆沤裨~話》評這二句“層深而渾成?!闭Z言渾成與情意層深往往是難以兼具的,但歐詞這兩句卻把它統(tǒng)一起來。這兩句詞表現(xiàn)了四層情感:第一層寫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淚;第二層是寫因淚而問花;第三層是花兒一旁緘默,無言以對;第四層寫花兒不但不語,反而象故意拋舍她似地紛紛飛過秋千而去。詞人借客觀景物層層烘托、反襯人物主觀感情,又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自然生成的。也正是這種“層深而渾成”之句將愛情體驗表達得如此情濃、韻永、味深。正是這種含蓄蘊藉的風格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以至于有的讀者認為此詞“微言大義”,借這個不得丈夫之愛的女子寄寓自己的政治感慨。
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時,寫了十首吟詠穎州西湖的《采桑子》,極游賞之樂,可謂清雅閑適。詞前有段《西湖念語》敘述了他當時恬適閑雅的生活情趣和心態(tài):
昔者王子猷之愛竹,造門不問于主人;陶淵明之臥輿,遇酒便留于道上。況西湖之勝概,擅東穎之佳名。雖美景良辰,固多與高會;而清風明月,幸屬于閑人。并游或結(jié)于良朋,趁興有時而獨往。鳴蛙暫聽,安問屬官而屬私;曲水臨流,自可一觴而一詠……,因翻舊闕之詞,寫以新聲之調(diào),敢陳薄技,聊佐清歡。
那西湖勝概,清風明月,曲水鳴蛙,都凝聚了作者的賞愛喜悅之情,仕途的沉浮,人生的得失,所有讓人痛苦感傷的一切在大自然的美景下顯得那樣微不足道。如《采桑子》(其一):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詞人“輕舟短棹”游湖,心情悠然,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幅清麗而空靈的景致:青青的春草,綠瑩瑩的春水與綿長的湖堤相互掩映;在春風吹佛下隱隱約約傳來了悠揚宛轉(zhuǎn)的笙簫,它處處隨著詞人的船,仿佛是為詞人而深情歌唱。這寥寥數(shù)筆,就營造出一片安謐、恬靜的環(huán)境。下片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三句 以靜寫動,以琉璃的滑溜澄澈來比喻風平浪靜時水面的晶瑩澄澈,結(jié)句“驚起沙禽掠岸飛”以動襯靜,寫出了漣漪微動驚飛沙灘上的水鳥的情景。作者以寧靜輕靈的意象表現(xiàn)了西湖的幽靜秀美,近人錢仲聯(lián)評此詞“清空一氣,正如素面佳人,不施粉黛,便能動人。”而作者在描繪這一特點時,又將自己的閑雅情思融于秀美寧靜的西湖之中。真是“閑雅處自不可及”[4]。
再看《采桑子》(其三)“畫船載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盞催傳,穩(wěn)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俯仰留連,疑是湖中別有天?!弊髡弋嫶d酒泛舟湖上,畫船中人們在急管繁弦中酒杯頻傳。熱鬧的氣氛勾勒出作者與友人的豁達情懷?!胺€(wěn)泛平波”描繪了湖面之無風無波,畫船之從容蕩漾,游者之逍遙閑適?!叭巫砻摺眲t表明詞人飲酒已多,醉臥船頭,表現(xiàn)了詞人縱情適意,嘯傲湖山無所顧忌的名士風度。 下片詞人描繪出一個清幽空靈的美好境界:碧天白云倒映在清明澄澈的湖面下,此時,云動、舟動、影動,作者那束縛已久的閑適而曠達之心也隨之被撥動起來,他俯視綠水漣漪,仰觀云卷云舒,留戀忘返,沉醉難解,懷疑湖中別有洞天。逍遙極了,愜意極了!若非閑適之心能有這種閑適的生活和閑適之情嗎?
《采桑子》(其四):“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潭漾,垂楊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攏。雙燕歸來細雨中?!北磉_的也是這份閑情雅思。唐圭璋說:“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靜。通篇于景中見情,文字極疏雋。風光之好,太守之適,并可想象而知也”[5]。劉永濟評曰:“此詞意雖在寫暮春景物,而作者胸懷恬適之趣,同時表達出之。作者此調(diào)皆從世俗繁華生活中滲透著一層著眼。蓋世俗之人多在群芳正盛之時游觀西湖;作者卻于飛花、飛絮之外,得出寂靜之境。世俗之游人皆隨笙歌散去;作者卻于人散、春空之后,領(lǐng)略自然之趣”[6]。
總之,歐陽修《采桑子》聯(lián)章體筆觸清新、疏淡,馮煦在《宋六十家詞選例言》中稱贊歐陽修的詞“疏雋開子瞻,深婉開少游”是很有見地的。此外,他的《浣溪沙》“綠楊樓外出秋千”中,“出”字用得極妙,它寫出了明媚秀麗的春景中秋千和打秋千的人,人們仿佛隱約聽到了綠楊蔭中的枕水人家傳出的盈盈笑語,好象看到了秋千和宛如燕子般嬌美的身姿,突出了景色的幽美,春意的盎然。晁無咎說:“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處?!边@正是本詞的閑雅之處:試想若非閑適之心,哪能注意到大好春光中那悠閑的秋千呢?,歐詞以憂生惜時代替閨閣綺怨,以山水風光代替瓊肌玉貌,頗具文人雅趣。
作為一代名臣的歐陽修在四十年多的宦海生涯中,忠君憂國,嫉惡如仇,直言敢諫,屢遭貶謫。曾貶于夷陵、滁州、亳州。歐詞中有不少作品表現(xiàn)了自己在飽經(jīng)政治打擊后的深沉感慨以及達觀坦蕩的胸懷?!冻写搿肪褪沁@類詞中的代表作:
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此詞為餞別之作。首句“平山闌檻倚晴空”,從空間上寫出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無比,使人感到氣勢磅礴,為后面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邁的基調(diào)?!吧缴袩o中”寫憑闌遠眺江南,青山隱隱約約。詞人此時此刻情不自禁地想起平山堂,想起堂前的親手植的楊柳。“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以垂柳的變化表現(xiàn)了時間的流逝,以垂柳寫揚州、對朋友的深婉之情,“幾度春風”寫經(jīng)過了幾次春風的吹拂,自己種下的楊柳該是生機勃勃了吧!這又給人以欣欣向榮的感覺,因而顯得婉而不柔,深情又豪放。過片“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更是刻畫了一個瀟灑豪邁、才華橫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表面上抒發(fā)了人生易老、必須及時行樂的痛苦和無奈,更主要地是表現(xiàn)出歐陽修豪邁之氣與豁達灑脫的性格。黃寥園評此詞:“按君子進德修業(yè),欲及時也。無事不須在少年努力者,現(xiàn)身說法,神采奕奕動人”[7]。此詞由于貫以豪邁之氣,雖為餞別但并不給人低沉之感,反有一股蒼涼郁勃的情緒奔瀉而出,表現(xiàn)了歐陽修在政治逆境中達觀豪邁、笑對人生的曠達胸懷,為后來蘇軾豪放詞開了先路。他的《采桑子》(平生為愛西湖好)抒寫了二十年前曾知潁州的詞人舊地重游,抒發(fā)了“富貴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的人生感慨:這二十年,他從被貶謫外郡到重新起用、歷任要職、到再度受黜,最后退居潁州,不但個人政治上屢經(jīng)升沉,而且整個政局也有很大變化,因此他不免深感功名富貴如同浮云般變幻,其中還夾雜著韶華閃逝、世事滄桑等等復雜的情愫。而詞中又化用了孔子“富貴于我如浮云”之語,《搜神后記》中丁令威化鶴歸來的典故,顯非普泛類同、個性喪失的伶工之詞所能比。
歐陽修還有一些詞體現(xiàn)著對人生的思考,具有哲理性。如《浪淘沙》: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偸钱敃r攜手處,游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上髂昊ǜ?,知與誰同。
公元1032年春,歐陽修與友人梅堯臣在洛陽城東舊地重游,有感而作此詞,詞中傷時惜別,抒發(fā)了人生聚散無常的感嘆。
首句寫詞人端起酒杯,希望東風姑且與人從容流連,千萬別匆匆離去。詞人要勸東風留住,這當然是癡心夢想,然而心愈癡而情愈真,愈有感人的藝術(shù)魅力。接下來三句描寫了繁華的洛城之東,寬闊的街道兩旁,垂柳依依,暖風吹拂,天氣宜人,去年此時,也是在這里,我和你攜手相伴,在花叢中歡樂游玩。下片詞人深深地感嘆“聚散苦匆匆”,是啊,本來相聚就很難,而現(xiàn)在剛剛見面,卻又要匆匆作別,這怎能不給人帶來無窮的悵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從古到今,親人朋友之間聚散匆匆的惆悵和哀怨,莫不如此。聚會這么不易,今年的花又比去年的花開得更加繁盛、更加鮮艷,本來應(yīng)該多多觀賞,然而友人就要離去,怎能不使人痛惜?這里寫的是鮮艷繁盛的景色,表現(xiàn)的卻是感傷的心情。這首詞以惜花寫惜別,把別情融于賞花中,從追憶昔日攜手游玩的歡樂,到今日獨自賞花的孤獨,再到嘆惜明日渺茫不可預料的苦悶,在時間上跨了去年、今年、明年,空間上由聚合到分散,在感情上由歡快到悲恨,詞的境界一層一層開拓深化,而語言既樸素自然,又婉麗雋永。近人俞陛云稱它“因惜花而懷友,前歡寂寂,后會悠悠,至情語以一氣揮寫,可謂深情如水,行氣如虹矣”?!队駱谴骸芬彩怯上嗨茧x別引發(fā)出對人生的思考:“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guān)風與月”。相思別離是中國文人傳統(tǒng)的抒情題材,但在這首詞中,作者借對眼前情事的反省和思考,推廣到對于整個人世的認知。他認為,人是富有感情的生命,世間一切痛苦與外在的風月美景沒有關(guān)系,而在于人生的缺憾和人的“情癡”。 只有讓自己的感情得到充分地抒發(fā),人生才不會留有遺憾。詞人勸慰自己不要為眼前的離別憂愁,應(yīng)趁人還在、花還開之時去盡情地欣賞春天的美景,盡情地享受眼前的歡樂,然后與春天輕輕松松地告別,這就是歐陽修深情而豁達的個性。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此詞“于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
從“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到“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痹俚饺松允怯星榘V,此恨不關(guān)風與月”等都是作者經(jīng)歷了人生坎坷之后對生命意義的深沉體悟,揭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命意蘊。在一定程度上對擴大詞的題材。當然,這類作品在歐陽修詞集中還很多,如《采桑子》(十年前是尊前客)抒寫了在宇宙的永恒與人生的瞬逝中,感受著光陰老去的驚懼與無奈?!妒o憂》(世路風波險)則抒發(fā)了生命短暫,聚散無常,世途險惡,宦海沉浮的感慨。
一般來說,詞娛情詩言志,而歐陽修這類詞表現(xiàn)了士大夫的情懷,抒寫了自己對于政治沉浮、人生遭遇后的感受,顯然屬于言志。雖然歐陽修并非是第一個在詞中言志的人,但是歐詞在人生沉浮面前卻顯示了獨特的平和沉著的個性。此外,這類詞風格清疏高潔,已經(jīng)脫去了詞的脂粉氣息,透著一股“雅”氣,更接近唐代七絕的風神韻味詞,這些都足以證明歐詞已具有了詩化的色彩。
在宋代詞史上,歐陽修是主動向民歌學習的第一人,他借鑒并吸取了民歌的“定格聯(lián)章”等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作了兩套吟詠十二月節(jié)氣的 《漁家傲》“鼓子詞”分別以正月、二月等為開頭,寫春耕、端陽、七夕、中秋和冬至等民俗節(jié)慶活,把文人詞的寫作范圍做了更大的拓展。我們不妨舉幾首《漁家傲》詞:
正月斗杓初轉(zhuǎn)勢。金刀剪彩功夫異。稱慶高堂歡幼稚??戳狻F珡臇|面春風至。
十四新蟾圓尚未。樓前乍看紅燈試。冰散綠池泉細細。魚欲戲。園林已是花天氣。
八月秋高風歷亂。衰蘭敗芷紅蓮岸。皓月十分光正滿。清光畔。年年常愿瓊筵看。
社近愁看歸去燕。江天空闊云容漫。宋玉當時情不淺。成幽怨。鄉(xiāng)關(guān)千里危腸斷。
這些作品把自然景色、風俗民情融合在一起,繪出一幅幅風景畫、風俗畫,既保持了純正的民歌世俗的風味,又具有了文人的氣息;既有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又提高了藝術(shù)水平,又諧音合律便于傳唱,從而達到雅俗共賞的境界。如“八月秋高風歷亂”這首詞既流露出文人悲秋的情緒,又抒發(fā)了思鄉(xiāng)之情,還運用了宋玉、庚信的典故,體現(xiàn)出化俗為雅的藝術(shù)追求。再如“十二月嚴凝天地閉。莫嫌臺榭無花卉。惟有酒能欺雪意。增豪氣。直教耳熱笙歌沸。
隴上雕鞍惟數(shù)騎。獵圍半合新霜里。霜重鼓聲寒不起。千人指。馬前一雁寒空墜?!边@首詞上闋描繪了天氣寒冷時節(jié),作者不為嚴寒讓笙歌沸騰助興,縱情飲酒驅(qū)寒的場面。下片寫觀獵,雖然了天氣寒冷增加與圍獵的難度,但圍獵人員的技藝精湛與豪邁灑脫的氣魄,終于使圍獵成功。在惡劣的環(huán)境面前,詞人始終以樂觀的態(tài)度欣賞著既可愛又讓人無奈的大自然,既顯示出作者豪放灑脫的個性,也使本詞具有了詩歌的豪放特點。
歐陽修還用《漁家傲》詞牌寫了六首采蓮曲,勾勒出一幅幅生動逼真的采蓮圖。在碧水藍天綠葉紅荷的映襯下,采蓮姑娘或采蓮歡歌,或憧憬著純真的愛情,做到景美,人美,情更美,這些詞清新活潑,健康明朗,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劉尊明曾在《從綺思艷情到閑情逸趣———唐宋詞抒情化的歷史進程及其詞史意義》一文中提出:唐宋詞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或者從一個側(cè)面來看,“也就是詞的娛樂性不斷弱化與淡化,而抒情性不斷強化與深化的歷程;抒情性的嬗變堪稱是唐宋詞史演進的一條重要線索,是唐宋詞史不斷雅化、詩化、文人化的一個重要表征”[8]而歐陽修正是加快這一進程的一個重要作家。
[1]徐度.卻掃編[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
[2]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3]沈祥龍.論詞隨筆[M]//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
[4]許昂霄.詞綜偶評·宋詞[M]//唐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出局1986.
[5]唐圭璋.唐宋詞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釋[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7]唐圭章.詞話叢編[M].上海:中華書局,1986.
[8]劉尊明.從綺思艷情到閑情逸趣——唐宋詞抒情化的歷史進程及其詞史意義[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7(3):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