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珊,田知君,葉 明(廣州醫(yī)學院,廣東廣州 510182)
淺析國家助學貸款貸后管理問題及對策
劉宇珊,田知君,葉 明
(廣州醫(yī)學院,廣東廣州 510182)
國家助學貸款;問題;對策
國家助學貸款是黨中央、國務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國普通高校資助政策體系,加大對普通高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項重大措施[1]。國家助學貸款是由政府主導、財政貼息、財政和高校共同給予銀行一定風險補償金,銀行、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共同操作的專門幫助高校貧困家庭學生的銀行貸款。借款學生不需要辦理貸款擔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諾按期還款,并承擔相關法律責任[2]。借款學生通過學校向銀行申請貸款,用于彌補在校學習期間學費、住宿費和生活費的不足,畢業(yè)后分期償還。
1999年我國開始建立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動用國家金融手段幫助高校貧困學生解決暫時的經濟困難,更好地保障了我國高等人才教育的順利發(fā)展。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實施十幾年來,取得了重大成效。據中新網介紹,僅2011年全國國家助學貸款新增審批學生117.8萬人、比2010年增長3.5%,新增審批金額132.8億元、比2010年增長15.6%,新增審批人數和金額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加上往年已審批在2011年繼續(xù)發(fā)放的金額,2011年實際發(fā)放金額達136.5億元,資助人數242.5萬人。但隨之也出現了較多貸后管理問題。
1.1 學生個人信用制度不完善由于現行的國家助學貸款是無擔保貸款,而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健全,高校學生信用檔案建設也比較滯后,學生個人信用制度匱乏,大學生信用意識較低[3]。因此導致國家助學貸款違約率高,甚至出現惡意欠款現象。以某高校為例,2009年該校學生貸款違約率高達25%。
1.2 畢業(yè)生流動性大,貸款風險突出近年來畢業(yè)生就業(yè)形勢嚴峻,就業(yè)壓力大,初次就業(yè)收入普遍較低,工作流動性大,還款能力較弱,貸款風險突出。
1.3 國家助學貸款違約成本低現行的機制對借款人違約行為約束力不強,違約成本低,社會信用體系對違約責任人沒有統一和嚴格的懲處措施。即使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和銀行通過新聞媒體和網絡等信息渠道公布違約人的姓名、公民身份號碼、畢業(yè)學校及具體違約行為等信息,如就業(yè)單位未注意相關信息或對相關信息置之不理,就不會對畢業(yè)生造成明顯影響。
1.4 學生對違約責任不清晰畢業(yè)生對違約責任不清晰也是造成違約率高的一個原因。由于前期宣傳不到位,導致部分畢業(yè)生不知道自己的個人基本信息和還款情況將會被錄入中國人民銀行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以供全國各金融機構依法查詢。如違約情況嚴重,將影響其向金融機構申請辦理其它個人消費信貸。
1.5 獎懲機制和激勵措施不完備學生違約成本低,違約后無有效的懲罰措施,正常還款和提前還款所給予的相關激勵或者獎勵措施力度不足,導致學生還款積極性不高。
2.1 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加強對違約責任的宣傳高校和社會應共同承擔營造誠信氛圍的責任。作為學生學習生活的單位,高校應加強對學生誠信教育的力度和對違約責任的宣傳,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使學生樹立良好的貸款求學意識和信用意識,明確違約應承擔的責任,珍惜自己的信貸信用和名譽,自覺履行還款責任。銀行也應及時加強對貸款誠信教育和違約責任的宣傳,督促學生及時還款。
2.2 建立完善的學生信用體系目前,廣東省正在推廣建立學生誠信檔案,對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貸款還款情況、就業(yè)去向等登記備案,有條件地提供查詢服務。個人信用記錄應列入全國聯網,對出現過的助學貸款信用污點永久記錄在案,并對此類人員視情況降低其信用等級,增加其今后的貸款成本。
2.3 建立貸后風險預警制度高校和銀行要共同聯手,建立健全的貸后風險預警系統,進行貸后回訪和及時追蹤,對貸款學生的情況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及時發(fā)現風險,抓住化解風險的有利時機。要關注貸款學生的風險預警信號,及時發(fā)現不良苗頭,防患于未然,如學生學習成績嚴重下滑、無法按時畢業(yè)、發(fā)生意外事故、違反規(guī)章法紀等。對此類在校生的再次貸款要求,可拒絕以規(guī)避風險。對已畢業(yè)進入還款期的畢業(yè)生,要及時關注其去向,定期回訪,一旦發(fā)現貸款學生不及時還款或者無法聯系,應立即進入追債系統。對有惡意欠款企圖的貸款人,應及時運用法律手段維護銀行債權。
2.4 成立專門機構進行貸后管理國家助學貸款已經是高校和銀行的一項常規(guī)性工作,隨著貸款人數的逐年增多,貸款量也隨之增加,銀行的風險加大。不論高校還是銀行,都應該成立專門機構對國家助學貸款進行規(guī)范的貸后管理,盡量降低風險,便于助學貸款的長期有序進行。
2.5 鼓勵生源地貸款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是指國家開發(fā)銀行等金融機構向符合條件的家庭經濟困難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發(fā)放的,學生和家長(或其他法定監(jiān)護人)向學生入學戶籍所在地的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或金融機構申請辦理,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支付在校學習期間所需的學費和住宿費等。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為信用貸款,不需要擔保和抵押,學生和家長(或其他法定監(jiān)護人)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擔還款責任。
應鼓勵采用和推廣生源地貸款形式,國家助學貸款開展生源地貸款的形式具有多方面的意義:①有利于調動更多的基層銀行參與高校貧困生工作,抓住拓展信貸新業(yè)務的機遇。②容易把握貧困生的家庭收入和畢業(yè)后學生的去向,確保資金貸得出、收得回,降低國家助學貸款的風險。③生源地學生相對分散,可避免就學地銀行業(yè)務集中、人手不足和審貸時間長的難題。④通過在助學貸款工作中逐步建立個人信貸信息庫,有利于促進基層征信體系的建設和我國個人信用體系的完善;為確保生源地貸款的順利實施,現行就學地貸款的貼息辦法等政策也應在結合擴大國家助學貸款經辦主體的基礎上同時適用于生源地貸款[4]。
2.6 適當引入擔保人制度現行的國家助學貸款實行無擔保人制度,由于社會信用體系尚不完善,建議像生源地貸款一樣,適當引入擔保人制度。擔保人可以是貸款學生的家人或親屬,在學生不能按時歸還貸款時起到督促提醒的作用;在貸款人嚴重違約、惡意欠款時,擔保人也應承擔一定比例的債款清還責任。以此動用更多的社會力量,降低借款人惡意欠款的風險。
2.7 建立還款提醒信息平臺在銀行內部建立還款提醒信息平臺,對已進入還款期的學生,在還款期限的前一個月、前三天進行信息提醒。對違約的畢業(yè)生,同時建立電話和郵件追討系統,通過電子語音或郵件提醒貸款者按時還款。
2.8 建立國家助學貸款獎懲和激勵機制建立合理的獎懲機制,對在校期間提前還款的學生在利率方面給予一定的優(yōu)惠措施,或者按照還貸比例給予一定的獎勵。對學生信用評級的情況定期在網絡或學校媒體公布,對信用評級高的學生,銀行、學校可給予他們其它方面的獎勵和優(yōu)惠,如在獎學金評定上優(yōu)先考慮等。如果學生出現違約的情況,應讓學生體會到違約損失要遠遠大于違約收益,將會讓違背誠信的行為人終身受害。對信用等級低于警戒線的學生在國家助學貸款網上及時公布,提出警告,并在學校獎學金評定和銀行發(fā)放后續(xù)助學貸款方面實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對損信的學生,記入國家助學貸款個人信用網的違約黑名單,要以學校為單位將損信學生的姓名、身份證號及違約行為,定期在媒體公開曝光。失信記錄應納入今后全國個人信息系統,永久記錄在案,以后個人的交易行為都將受到影響,達到一次失信影響終生的強效的社會監(jiān)督效果。
[1]劉艷珍.談國家助學貸款的貸后管理問題[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21(2):44-45.
[2]史凌芳.完善高校國家助學貸款貸后管理對策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59-60.
[3]羅銳,肖堅.我國國家助學貸款實施中的困境及對策探討[J].北方經貿,2006,(4):77-79.
[4]劉建民,江子福.完善國家助學貸款管理的思考[J].教育財會研究,2006,(4):27-30.
F832.4
C
1004-6879(2013)04-0355-02
201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