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 劉愛書
摘要:相關(guān)研究表明,父親缺位會對女童的認知發(fā)展、學業(yè)成績、性別角色發(fā)展、人格發(fā)展、社會性發(fā)展和青春期與性行為等方面產(chǎn)生影響。
關(guān)鍵詞:父親缺位;女童;心理發(fā)展;影響
中圖分類號:G4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3)01-0143-03
2005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關(guān)于“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發(fā)展狀況調(diào)查”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在5 438名被試中,僅有10.0%的少年兒童認為心情不佳時,最能理解、支持自己的是父親;僅有15.5%的少年兒童認為最尊重自己、讓自己感到自信的是父親;僅有6.9%的少年兒童表示,空閑時,和自己在一起的時間最長的是父親;僅有15.3%的少年兒童表示在遇到困難時,愿意向父親求助[1]??梢姡赣H與孩子在情感交流、尊重陪伴、提供問題解決方面所提供的支持都不夠。目前,家庭教育中“父親缺位”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值得重視。
一、父親缺位的內(nèi)涵
父親缺位源于英語的“Father Absence”,對該詞的解釋尚未達成一致的意見。目前,相關(guān)文獻對此詞的解釋有三種。楊麗珠在《父親缺失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影響》中將“Father Absence”譯為父親缺失,指由于分居、離婚、死亡等原因而導(dǎo)致的兒童缺少父親的關(guān)懷、缺少父愛的現(xiàn)象[2]。在凌文銓、方俐洛主編的《英漢心理學詞典》中將“Father Absence”譯為父愛缺失[3]。由李立波翻譯的斯托普所著《與爸爸和好吧》一書,將“Father Absence”翻譯為父親缺席,且認為父親缺席包含以下幾種情況:1)由于父親去世、離棄家庭或父母離婚,導(dǎo)致家中的確缺少父親;2)有些父親,由于自身的原因,和孩子在情感上很疏遠,實際情形和家中沒有父親一樣;3)有些父親認為,撫養(yǎng)孩子是女人的事情,就對孩子撒手不管,遠離了孩子的生活;4)有些父親雖然在家,但是撫養(yǎng)孩子的方式方法不當[4]。
本文中采用的定義是父親缺位,又叫父親教育缺位或父親角色缺位,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少得到父愛或父親很少參與子女教育,甚至沒有得到父愛或父親幾乎不參與子女教育的狀況。突出表現(xiàn)在父親對子女教育的時間投入方面,跟孩子見面的時間很少甚至沒時間見面[5]。
父親缺位對家庭中的孩子影響深遠。但由于男童和女童在生理發(fā)育和心理發(fā)展中存在差異,導(dǎo)致父親缺位對女童的影響不同于男童。
二、父親缺位對女童的影響
克羅恩(Krohn)和博根(Bogan)的研究指出,與父女關(guān)系穩(wěn)定的女孩相比,父女關(guān)系不良的女孩有如下特點:1)早婚的可能性增加0.53倍;2)早孕的可能性增加1.11倍;3)成為單親母親的可能性增加1.64倍;4)離婚的可能性增加0.92倍[6]。從這些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父親缺位對女童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1.父親缺位對女童認知發(fā)展的影響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母親對待孩子時會比父親更多地擁抱和撫慰孩子。而父親與孩子的交流多是通過游戲?qū)崿F(xiàn)的。父親會采取一種男性化的方式與孩子互動,如高舉、扔來扔去等。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導(dǎo)致兒童從其雙方獲得不同的知識。父親與兒童的交往方式有助于擴大兒童的活動范圍,豐富兒童的活動內(nèi)容,訓練兒童的動手操作能力,開發(fā)兒童的想象力,培養(yǎng)兒童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展兒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而父親對兒童的認知發(fā)展影響深遠。希恩(Shinn M,1978)研究指出,父親缺位會影響兒童的認知發(fā)展[7]。后來,薩基(Sagi A,1982)經(jīng)研究證實,父親較多地與兒童交往能逐漸提高兒童的認知技能和成就動機[8]。
格瑞米(Grimimm-Wassil C,1994)等人調(diào)查分析了擁有大學學歷的女性在小學和中學時期的表現(xiàn)。這種系統(tǒng)的研究是為了考察父親對女童教育發(fā)展過程的影響。最后他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父親缺位會影響女童的認知發(fā)展和學業(yè)成就[9]??肆_恩和博根(Krohn FB & Bogan Z, 2001)指出,父親缺位會導(dǎo)致女童認知發(fā)展緩慢和不適當?shù)膶W校表現(xiàn)[6]。
2.父親缺位對女童學業(yè)成績的影響
波普諾(Popenoe D, 1996)指出,父親會影響女童的志向和抱負,女兒會從父親那里得到一種信心,就是這種信心增強了女兒的成就愿望。而且父親能幫助女兒發(fā)展獲取成功的能力[10]。
杜內(nèi)(DowneyDB,1993)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與父親生活在一起的女童具有較高的教育期望,并且在自然科學、數(shù)學、語文和歷史等標準化成就測驗中比那些只與母親生活在一起的女童獲得更高的分數(shù)[11]。這是因為,有父親陪伴的兒童自幼從父親處了解了外界的規(guī)則,并始終以此要求自己,將外部規(guī)則內(nèi)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這些兒童和只與母親成長的兒童相比,能更好地接受外界知識的灌輸,并且由于幼時父親的教導(dǎo),兒童更容易接受、吸收這些知識。例如,與母親相比,父親的思維更為理性。費根(Fagan J,1999)的研究結(jié)果是,受到父親教育較多的兒童更會表現(xiàn)出提高數(shù)學成績的意愿[12]。研究者對此的解釋是:父親的男子氣及理性特點是與數(shù)學的特點相一致的,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易于使孩子對數(shù)學感興趣[12]。
父親缺位也影響女童的學歷,這種現(xiàn)象更多地出現(xiàn)在與母親生活的單親家庭中[12]。由于父親缺位,家庭經(jīng)濟狀況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這使女童較少擁有受更高教育的機會。擁有較低的教育程度又限制了這些女童,她們只能進行較低層次的工作,這又導(dǎo)致她們生活貧困。
3.父親缺位對女童性別角色發(fā)展的影響
性別角色是指社會規(guī)定的經(jīng)常與某一性別相對應(yīng)的一系列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兒童的性別角色的發(fā)展是指兒童在其生理性別基礎(chǔ)上,按照社會所期望的性別觀念所形成的性別認同和性別行為。性別角色的發(fā)展是其社會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父親缺位對女童的性別化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父親對不同性別兒童的不同的教育方式引導(dǎo)著兒童的性別角色發(fā)展。父親在對待女兒時較對待男童更溫柔,這種對待的方式促使了女童性別角色的定型。美國謝弗(ShafferDR,1998)的研究發(fā)現(xiàn):父親在與孩子游戲時會嚴格按照符合社會價值的性別角色來要求孩子。父親會要求孩子所做的游戲是與孩子的性別相匹配的,否則會懲罰孩子。他還發(fā)現(xiàn),在游戲中孩子會從與父親的交往中獲得安全感,擺脫其情緒的失控和彌補社會性的發(fā)展[13]。
另外,父親為女童展示了一種男性的行為參照模 式[14]。心理教育學家尼金·瑪洛曾指出,在進入青春期后,女兒會更重視自己與父親的感情,更關(guān)注父親的言行舉止。父親的行為會使女兒捕捉到一些具深遠意義的信息,這些有助于增強女兒生活的信心和獨立自主的能力。處在青春期的女兒會把父親看作異性伴侶,甚至是未來丈夫的模式[14]。早期女兒與父親的關(guān)系以及父親的性別行為也會對女童的性別行為和婚姻關(guān)系產(chǎn)生影響[15]。
4.父親缺位對女童人格發(fā)展的影響
父女間的交往能使女童形成更加堅強、自信、樂觀和果斷的人格品質(zhì),相反,父親缺位家庭中的女童,因為缺少父親作為一種保護因素,更易發(fā)展出敏感多疑、自卑孤獨等不良情緒以及對待男性的不健康的看法[16],這甚至會影響她們今后的婚姻狀況[15]。父親缺位會導(dǎo)致女童在生活中缺少自信或擁有較低的自尊和自信[17]。巴伯(Barber BK,1986)等人發(fā)現(xiàn),女兒的自信與父女關(guān)系和母親支持有 關(guān)[18]。不同程度的父親缺位會給家庭中的女童留下不同程度的情感傷害。富蘭克林和博根(FranklinBK & Bogan Z, 2001)的研究指出:父親缺位家庭長大的女兒會對異性持有消極的看法,她們會更多地尋求男性的關(guān)注,以填補父親缺位的空虛感[19]。羅內(nèi)爾和布拉澤斯(RohnerRP & Brother S,1999)的研究表明,患有邊緣人格障礙的女性更多地受到了父母的拒絕,其中父親拒絕與母親拒絕相比,更能預(yù)測這些女性的心理調(diào)節(jié)能力[20]。
5.父親缺位對女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
美國國家負責任父親網(wǎng)絡(luò)資料庫(National Responsible Fatherhood Clearinghouse)的調(diào)查指出,在父親缺位家庭中成長的女童更可能表現(xiàn)出社會退縮行為。他們對于此種結(jié)果的假設(shè)是:父親缺位家庭中沒有一個能做出果斷性表現(xiàn)的男性榜樣,女童們無法進行觀察學習,結(jié)果就導(dǎo)致女童較為內(nèi)向,更可能出現(xiàn)社會退縮行為。多米尼(Dominy,2000)指出親子關(guān)系影響個體飲食習慣的發(fā)展,他發(fā)現(xiàn)與正常女性相比,有飲食障礙的成年女性更多的報告其童年體驗到父親的拒絕,并且父親的拒絕大于母親的拒絕[21]。
利弗席茲(Lifshitz,1976)指出,早期經(jīng)歷父親缺位的女孩會導(dǎo)致其脫離群體、家庭和其他親密關(guān)系,例如同伴關(guān)系等[22]。赫瑟林頓(Hetherington,1978)發(fā)現(xiàn),父親缺位會導(dǎo)致一些嚴重的問題,如學業(yè)和認知成績、社會適應(yīng)、同伴關(guān)系障礙等問題[23]。父親缺位還會影響女孩與男性交往時的態(tài)度:她們可能出現(xiàn)兩種極端行為,要么避免與男性的接觸,要么盡力尋求男性的關(guān)注[9]。另外,父親缺位會影響女童的道德發(fā)展,帕里什(Parish,1981)等人在調(diào)查了50名父親缺位的女大學生后對比發(fā)現(xiàn),父親缺位的時間越長,她們的心理需求越得不到滿足,她們的道德很難發(fā)展到更高的水平[24]。
6.父親缺位對女童青春期提前和較早性行為的影響
有研究指出,父親缺位家庭的女童會更早出現(xiàn)胸部發(fā)育和性器官發(fā)育,更可能較早地進入青春期[25]。得出相同結(jié)論的還有貝斯基(Belsky J,1998)[26]、埃利斯(EllisBJ,2003,2004)[27],[28]等。貝斯基(Belsky J,1998)等人認為,兒童早期的成長環(huán)境會影響個體的生殖策略,尤其是4~5歲時存在父親缺位[26]。厄普丘奇(Upchurch,1999)等人的研究在控制了女童的貧富、人種、出生時母親是否成年、鄰里情況、父母管教類型和家庭功能這些變量后,仍得出結(jié)論:父親缺位提高了女兒早期性行為和早孕發(fā)生的概率[29]。
不同理論對這一現(xiàn)象持有不同的解釋。進化心理學認為女童的生殖策略是與家庭中父親和母親的性態(tài)度相關(guān)聯(lián)的[30]。女兒將父母的生殖策略信息作為發(fā)展的衡量標準,這一內(nèi)化行為或多或少地導(dǎo)致女童青春期的提前。而父親缺位的家庭意味著不穩(wěn)定的家庭結(jié)構(gòu),進化心理學的觀點是繁衍有助于家庭的穩(wěn)定[19]。因此,女童為了獲得穩(wěn)定的家庭結(jié)構(gòu)就較早進入青春期,較早進行性行為。另有理論認為:女童較早的性行為是由于特定的人格和父親缺位共同造成的[31]。特定的人格包括喜怒無常的人格特點、消極的情感行為和較差的自控能力。父親缺位又造成女童在發(fā)展過程中沒有父親作為榜樣,以及在出現(xiàn)問題時家庭中沒有強大的力量制止這種行為[32]。而生活史理論則認為,并不是父親缺位直接造成女童的這些發(fā)展與行為,而是與父親缺位有關(guān)的各種各樣的壓力源引發(fā)了女童較早的性生活和早孕[33],[34]。例如,父親缺位家庭的母親為了應(yīng)對生活和對子女的開銷,她們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工作上,而沒有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教育與管理。
但楊(Yang S, 2010)的研究發(fā)現(xiàn),女童提前的青春期和較早的性行為僅發(fā)生在來自高收入家庭的女童。針對這種現(xiàn)象的另一個解釋是:出生在高收入家庭的女童更可能接觸到更多的人工光源(在動物中進行過類似實驗,提前了動物的繁殖期),這些光源促使女童青春期的到來[25]。這些人工光源包括:電視、電腦和其他類似設(shè)備等。
青春期的提前不僅僅是提高了較早的性行為和早孕發(fā)生的概率。西亞特(Hiatt RA,2009)的研究對比了青春期提前的女童與正常發(fā)育的女童間的差異,指出:較早進入青春期的女童不僅增加了生殖癌癥發(fā)生的概率,易使女童患氣喘等疾病,而且她們更可能出現(xiàn)藥物亂用和濫交問題[35]。
德國哲學家E·弗羅姆(Fromm E)在其《愛的藝術(shù)》中說:“父親雖不能代表自然界,卻代表著人類存在的另一極,那就是思想境界的世界、科學技術(shù)的世界、法律秩序的世界、閱歷和冒險的世界等等。父親是孩子的導(dǎo)師之一,他指給孩子通向世界之路?!盵36]父親對女兒身心發(fā)展的影響是重要且深遠的,社會及家庭應(yīng)重視父親對女兒的教育,促進女童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 兒童的名字是今天:當代中國少年兒童 發(fā)展狀況藍皮書[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7:167.
[2]楊麗珠,董光恒. 父親缺失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影響[J]. 心理科 學進展, 2005,13(3):260-266.
[3]凌文銓,方俐洛. 英漢心理學詞典[K].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04.
[4]斯托普. 與爸爸和好吧[M]. 李麗波,譯.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5.
[5]盧清,曾彬. 對當前子女教育中“父親缺位”現(xiàn)象的思考[J]. 西 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6)78-80.
[6]Krohn FB, Bogan Z. The effects absent fathers have on female development and college attendance. College Student Journal[J]. 2001,35(4):598-608.
[7]Shinn M. Father Absence and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Psychol Bull[J]. 1978,85(2):295-324.
[8]Sagi, A.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various degrees of pa ternal involvement in child rearing: The Israeli project. In M. E. Lamb (Ed.), Nontraditional families: Parenting and child develop ment.Hillsdale, N J:Lawrence Erlbaum,1982:205-282.
[9]Grimm-Wassil, C. Wheres daddy: How divorced, single, and widowed mothers can provide whats missing when dads miss ing. Woodstock, NY:Overlook Press, 1994.
[10]Popenoe, D. Life without father.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hup.harvard.edu/,1996.
[11]DowneyDB, Powell B. Do Children in Single-Parent House holds Fare Better Living with Same-Sex Parents[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93,55(1):55-71.
[12]Fagan J, Lglesias A. Father Involvement Program Effects on Fa thers, Father Figures, and Their Head Start Children:A Quasi- Experimental Study[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999,14(2):243-269.
[13]ShafferDR.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M]. California: The Family, Brooks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Pacific Grove, 1998:.
[14]張麗華. 試論父親在兒童性別化過程中的作用[J]. 遼寧師范 大學學報,1998(2):38-40.
[15]李丹. 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7.
[16]周波. 美國兒童發(fā)展中父親影響作用研究綜述[J]. 當代青年 研究,2004(2):47-51.
[17]Amato P, Booth A. A generation at risk:Growing up in an era of family upheaval[M].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
[18]BarberBK, ThomasDL. Dimensions of Fathers and Mothers Supportive Behavior: The Case for Physical Affection[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86,48(4):783-794.
[19]FranklinBK, Bogan Z. The effects absent fathers have on fe male development and college attendance[J].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2001,35(4):598-609.
[20]Rohner R. P., Brothers S. Perceived parental rejection, psycho logical maladjustment,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J]. Journal of Emotional Abuse, 1999,1(4):81-95.
[21]Dominy NL, Johnson WB. Perception of parental acceptance in women with being eating disorder[J].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0,134(1):23-36.
[22]Lifshitz, M. Long-range effects of father loss: The cognitive complexity of bereaved children and their school adjustment[J].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1976,49(2):189-197.
[23]Hetherington, E M. Effects of father absence on personality de velopment in adolescent daughters[J]. Development of psycholo gy, 1972,7(3):313-326.
[24]ParishTS, CopelandTF. The Impact of Father Absence on Moral Development in Females[J]. Sex Roles, 1981,7(6): 635-636.
[25]Yang S. Father absence Linked to Earlier Puberty among Certain Girls. Media Relations. http//www.newscenter.berkeley.edu/ 2010/09/17/puberty.
[26]Belsky J, Steinberg L, Draper P. Childhood experience, inter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ve strategy-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socialization[J]. Child Development, 1998,62(4): 647-670.
[27]EllisBJ, BatesJE et al. Does Father Absence Place Daughters at Special Risk for Early Sexual Activity and Teenage Pregnancy· [J]. Child Development, 2003,74(3):801-821.
[28]EllisBJ. Timing of Pubertal Maturation in Girls: An Integrated Life History Approach[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4,130(6): 920-958.
[29]Upchurch DM, Aneshensel CS, Sucoff CA, et al. Neighbor hood and family contexts of adolescent sexual activity[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99,61(12):920-933.
[30]Draper P, Harpending H. Father Absence and Reproductive Strategy: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Anthological Research, 1982,38(3):255-273.
[31]EllisBJ, McFadyen-Ketchum S, et al. Quality of early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timing of pubertal maturation in girls: A longitudinal test of an evolutionary model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77(2): 387-401.
[32]McLanahan SS. Father absence and the welfare of children. In Coping with Divorce, Single Parenting, and Remarriage:A Risk and Resiliency Perspective[M]. Hetherington EM,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9:117-145.
[33]Chisholm JS. Death, hope and sex: Steps to an evolutionary ecology of mind[M].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 ty Press,1999.
[34]Silverstein LB, Auerbach CF. Deconstructing the essential father [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9,54(6):397-407.
[35]Hiatt RA, Haslam S, Osuch J. The Breast Cancer and the Envi ronment Research Centers: Transdisciplinary science for the role of the environment in breast cancer etiology[J]. Env Health Per spect, 2009,117(12):1814-1822.
[36]弗洛姆. 愛的藝術(shù)[M].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