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岳宏
【摘 要】自許淵沖先生針對文學翻譯提出“優(yōu)勢競賽論”以來,在中國翻譯界引起強烈反響,爭論此起彼伏,至今余波未息。然而,譯界對“優(yōu)勢競賽論”多有誤解、曲解之處,本文將探本溯源,解析“優(yōu)勢競賽論”, 指出“優(yōu)勢競賽論”是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新譯論。
【關鍵詞】文學翻譯;優(yōu)勢競賽論;創(chuàng)新
許淵沖先生是蜚聲中外的學者和翻譯家,他學富五車,譯著等身,自稱“書銷中外六十本,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沖不僅譯作很多,還提出了許多翻譯新理念,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翻譯學說。許淵沖翻譯理論中引起強烈反響的就是他的“優(yōu)勢競賽論”。但一經(jīng)提出,引發(fā)的爭論就此起彼伏,至今還在爭論著。何以“優(yōu)勢競賽論”幾十年還讓中國翻譯界爭論不休呢?本人也來解析一下“優(yōu)勢競賽論”。
一、關于“優(yōu)勢競賽論 ”的論爭
許淵沖的“優(yōu)勢競賽論”提出后,一石激起千成浪,翻譯界反響強烈,爭論不休,贊同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最早響應的是翁顯良,他1982年在《翻譯通訊》中說:“英譯漢應該因漢語之宜,或分或合,或伸或縮,靈活處理,充分發(fā)揮我們在運用本族語方面所固有的優(yōu)勢;這樣才有可能做到譯文與原文二者藝術效果大致相同,這樣才是忠實與原作,......原著的藝術越高,越要發(fā)揮漢語的優(yōu)勢?!眲⒓敬阂哺叨仍u價了“優(yōu)勢競賽論”,在其編寫的教材《實用翻譯教程》上說:“嚴復以來,如果說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是我國翻譯理論研究的第一次飛躍的話,許淵沖的揚長避短,發(fā)揮譯文語言優(yōu)勢便是第二次飛躍。”但也有反對的聲音:董樂山說,“現(xiàn)在有一種說法,叫做發(fā)揮漢語優(yōu)勢,就不是一種科學的提法。我不懂什么叫漢語優(yōu)勢,如果是濫用中文成語,什么南柯一夢、黃粱美夢、寅吃卯糧等等,一部外國文學作品成了中文陳詞濫調(diào)的堆砌,這就不可取。至于什么風流女皇、交上了桃花運,也就更是等而下之了,中文成語要用得恰到好處才是?!?/p>
2000年,許淵沖先生又在《中國翻譯》上撰文《新世紀的新譯論》,進一步闡述了“優(yōu)勢競賽論”的思想。他的觀點使中國翻譯界再次沸騰起來,支持者與反對者唇槍舌戰(zhàn),爭論不休:支持者認為,發(fā)揮譯文語言優(yōu)勢與忠實于原文并不矛盾。反對者,如江楓,認為許淵沖的“優(yōu)勢競賽論”不甚妥當,翻譯工作應該提倡精益求精的競賽,而精益求精的翻譯前提,只能是對原作完整而正確的理解,切不可以與原作者競賽之說為錯譯辯解,認為與原作競賽,出了原著頭的譯作是過猶不及、翻譯出頭就是錯。宋學智認為,把兩種規(guī)律不同的語言放到一起搞競賽,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宋學智又從作品的審美價值到社會價值,從譯者的審美判斷到讀者的審美期待來分析競賽論和優(yōu)勢論的不恰當,認為,競賽論和優(yōu)勢論,將會削弱和破壞原作的審美價值,剝奪讀者追求異國情調(diào)的審美期待。他還認為,競賽論和優(yōu)勢論變“譯意”為“創(chuàng)意”,變橋梁為跳板,與翻譯活動的本質(zhì)不相符合,與文化交流的宗旨相抵觸。
二、解析“優(yōu)勢競賽論”
1.“優(yōu)勢競賽論”的起點和理論基礎
要理解“優(yōu)勢競賽論”,首先要看它的起點和理論基礎。許先生說,“20世紀的中國翻譯(尤其是文學翻譯)的理論和實踐,已經(jīng)在世界上占有領先的地位。全世界沒有一個外國人出版過一部中英互譯的文學名著,而中國出版了中英互譯作品的人卻不在少數(shù),因此以實踐而論,中國翻譯家的水平最高。中英兩種語文之間的差距遠遠大于西方語文之間的差距,只有西方語文互譯實踐的翻譯家,不可能提出解決中英互譯問題的理論,因此就理論而言,也是有中英互譯實踐的理論家最高?!痹凇斗g的藝術》前言指出,“中國文學翻譯工作者對世界文化應盡的責任,就是把一部分外國文化的血液,灌輸?shù)街袊幕衼?,同時把一部分中國文化的血液,灌輸?shù)绞澜缥幕腥?,使世界文化愈來愈豐富,愈來愈光輝燦爛?!庇纱丝梢钥闯?,許先生的“優(yōu)勢競賽論”的起點是東西方文化平等、譯者與原著作者平等。理論基礎是中國傳統(tǒng)翻譯理論的精華——提倡以信為本。
2.對“發(fā)揮譯語語言的優(yōu)勢”的理解
“發(fā)揮譯語語言的優(yōu)勢”是譯界爭論的焦點。有人錯誤以為,許先生是倡導譯者使用漂亮華麗的辭藻,采用歸化策略與原文展開競賽,而不考慮原文的形式甚至于內(nèi)容,最終導致翻譯的“不忠”??梢哉f,這是對“優(yōu)勢競賽論”最大的誤解或偏見。在《翻譯的藝術》一書中,許淵沖說:“在原文高于譯文的時候,應該盡可能忠實于原文的內(nèi)容和形式,發(fā)揮原文的語言優(yōu)勢;在譯文高于原文的時候,也可以揚長避短,發(fā)揮譯文的語言優(yōu)勢?!边@里,許先生強調(diào)了“原文的語言優(yōu)勢”和“譯文的語言優(yōu)勢”的雙重“發(fā)揮”,而很多人卻忽略了許先生說的也要發(fā)揮原文的語言優(yōu)勢論。而對于如何發(fā)揮原文的語言優(yōu)勢,我們可從《翻譯的藝術》一書知曉答案,“總之,如果外國語的表達形式比本國語更精確,更有力時,可以直譯,吸收外國的新鮮用語。反之,如果本國語的表達形式比外國語的更精確、更有力時,則可以意譯?!?/p>
3.對“競賽論”的理解
許先生認為“文學翻譯是兩種語言、甚至是兩種文化之間的競賽,看哪種文字能更好地表達原作的內(nèi)容”,此觀點受到翻譯家宋學智的反駁,他認為雖然譯語之間的競賽是“正當可行”,“理所當然”的,但兩種語言和文化之間的競賽并不存在??墒?,翻譯是選擇的藝術,一個句子,我們可以有多種翻譯方法,選擇哪個最好,這才是確定最后譯作是否優(yōu)秀的關鍵。要進行比較,讓不同譯語競賽,分出優(yōu)劣勝負。許淵沖的“盡量利用最好的譯語表達方式,看哪種文字能更好地表達原作的內(nèi)容”也可以理解為這個意思。在《再談〈競賽論〉和〈優(yōu)勢論〉——兼評〈忠實是譯者的天職〉》這篇文章中,許先生列舉翻譯實例:毛澤東詞《昆侖》“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中三個“一截”的兩種譯文:one piece和one part,而他卻“發(fā)揮英語優(yōu)勢”來和這兩種譯文比賽,把三個“一截”分別譯成crest,breast和rest。比賽結果孰優(yōu)孰劣,讀者自有評判。
許淵沖認為,語言都有各自的優(yōu)勢和劣勢,翻譯時就要充分利用譯入語的優(yōu)勢,發(fā)揮了譯語優(yōu)勢的譯文可能勝過原文。關于漢語相對于西方語言的優(yōu)勢,辜正坤教授也曾有過深入的研究。他指出,“漢語是描寫性特強的語言,英語則是邏輯性特強的語言(用海德格爾的話來說,是所謂‘形而上學思維的語言,因此,相對說來,漢語多華麗修飾語,而印歐語要少得多。也就是說,漢語言文字先天地就在藝術表達上更富于表現(xiàn)性,更具美感性?!辈煌褡宓奈膶W語言在表達能力上有差異,而在翻譯中譯者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彌補。例如,中國文學作品譯成西方語言,可近似程度地將漢語的華麗色彩淡化為西語的本色。從翻譯實踐來看,有的譯文確實在文筆上超過了原作,這種現(xiàn)象在中外翻譯史上都有例證。如龐德把漢武帝的《落葉衰蟬曲》譯成英文時,最后加了原詩所沒有的一行: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h-hold.把漢武帝寵妃的陰魂比作了一片依戀門檻的樹葉,結果這首譯詩成了意象派的名作。譯文勝過原作,是就審美效果而言的,許先生引用亞里士多德的名言“正確就是用最好的方法取得最好的效果”,指的也是這個意思。對于“優(yōu)勢競賽論”,我們需要整體地理解和把握,萬萬不能斷章取義。
4.“優(yōu)勢競賽論”所體現(xiàn)的翻譯標準
中國傳統(tǒng)翻譯理論以“信”為本,對于“信”,許先生解釋為“忠實準確”。許先生所提倡的“忠實”,并非是字對字的忠實于原文,“優(yōu)勢競賽論”的忠實是以準確為基礎,并追求意美、音美和形美。許淵沖先生在《三談意美、音美、形美》中說:“一般說來,詩詞都具有意美、音美、形美,如果只再現(xiàn)原詩的意美,無論程度大小,即使是百分之百,也不可能是忠實于原詩的。正相反,如果譯詩作出一點犧牲,不那么意似了,但卻在更大程度上保存了原詩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總的看來,應該說是更忠實于原詩的?!庇纱丝梢姡S先生追求的是把原詩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在譯作中再現(xiàn),這才能讓讀者品讀到“原汁原味”。他認為如果保留原語形式能夠保存原作魅力,自然可以保留原語形式,但如保留形式而不能保存魅力,或不保留形式卻能保存魅力,那就應該舍形式而取內(nèi)容,舍原語形式而取藝術魅力。例如《詩經(jīng)》中“死生契闊,與子成說”的英譯為例:
Meet or part, live or die,
We've made oath, you and I.
如果保留原語形式,那就應該改成:Die or Live, meet or part, /With youve made oath. 許淵沖認為后一種譯文不能體現(xiàn)原作的藝術魅力。
許淵沖譯著等身,從他的翻譯實踐來看,都是以“信”為基礎的。他把許多外國文學名著翻譯成漢語,又把體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精粹的《詩經(jīng)》、《楚辭》、唐詩、宋詞、元曲、毛澤東詩詞譯成了法語、英文。他翻譯的中國經(jīng)典詩詞《中國不朽詩三百首》被英國著名的企鵝出版公司收入“企鵝叢書”出版,這是中國人翻譯的中國文學作品首次被收入西方的經(jīng)典文學叢書。
5.對“為了求美,甚至不妨失真”的解讀
“為了求美,甚至不妨失真”意思并不是讓譯者恣意發(fā)揮,只追求辭藻華麗,譯文漂亮,這正是目前中國翻譯界對優(yōu)勢競賽論的最大的誤解。面對各種誤解、曲解甚至責難,許淵沖不無感嘆:“知我罪我,只好見仁見智了?!痹S淵沖的“不妨失真”,并非是無條件的。他說:“為了求美,甚至不妨失真。……不過這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譯作應該是好的文學作品,豐富了譯語的文學?!痹S淵沖還說:“字面準確有時反倒不確,不如字面上不求確,結果反而正確。”這話正是其翻譯經(jīng)驗的總結,因而不乏真知灼見?!盀榱饲竺馈?,即為了“結果正確”;“甚至不妨失真”,即“字面上不求確”——如此理解,則更可見許氏譯論之道理。許淵沖說:“一般說來,譯詩要在不失真的條件下,盡可能傳達原詩的意美、音美、形美,使讀者知之好之,樂之?!庇终f:“詩要求美,譯要求真;把美的詩譯得不美,不能算是存真;只有在不失真的條件下盡量求美,才是譯詩的原則?!边@些話,可作為“為了求美甚至不妨失真”的最佳解釋。
三、“優(yōu)勢競賽論”的價值
鄭海凌曾說“我們認為,在中國,許氏理論是革新翻譯的藝術觀念的酵母,是新的翻譯藝術觀念的先聲,對中國文學翻譯的發(fā)展有導向意義?!薄皟?yōu)勢競賽論”突破了以“信”為本的傳統(tǒng)翻譯理念,進行了創(chuàng)新,這是我國翻譯理論研究的一個新的里程碑。雖然它還有待于完善,雖然還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但是,它的理論價值和對文學翻譯活動的指導意義會終為人們所接受。他所倡導的“譯學要敢為天下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也值得我們欽佩和學習。
參考文獻:
[1]董樂山.譯余廢墨[M].北京:三聯(lián),1987.
[2]劉季春.實用翻譯教程[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 6.
[3]江楓.“新世紀的新譯論”點評[J].中國翻譯,2001,(3):21-26.
[4]宋學智.忠實是譯者的天職[J].中國翻譯,2000(6).
[5]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84.
[6]許淵沖.新世紀的新譯論[[J].中國翻譯,2000(3).
[7]許淵沖.再談《競賽論》和《優(yōu)勢論》——兼評《忠實是譯者的天職》[J].中國翻譯,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