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英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南充637002)
論《論語》深入淺出的風格
唐小英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南充637002)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藝爭鳴,思想自由,儒、墨、道、法各家形成自己的言論。《論語》是語錄體散文,它是儒家經(jīng)典的代表,它具有深入淺出的風格,它的語言凝練簡潔,深入簡出,微言大義;它的內(nèi)涵豐富,對人生的感悟涵蓋面廣,具有深沉的憂患意識?!墩撜Z》的這種特色跟孔子所生活的時代以及他的成長背景與人生經(jīng)歷、閱歷相關(guān)。
論語;語言與內(nèi)涵;深入淺出
1.肺腑之言,自然流暢,通俗易懂??鬃幽晟贂r,家境貧寒,在平民學校學習,常幫助母親干農(nóng)活,種稼、種菜、放牧??鬃踊貞浧饋恚锌卣f:“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笨鬃忧髮W,親自考查,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強調(diào)“德不孤,必有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以自我的人格魅力吸引著眾多學生,他平時強調(diào)“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謀道不謀食”,所以,無論在怎樣的境遇里,他的諸多弟子不離不棄,一起度過了為官、逃命、流浪、歸魯?shù)娜兆???鬃咏虒W,珍惜人才,因材施教,在弟子當中看到未來的希望,感嘆“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孔子的話語從心中流出,自然生動。
2.長短不拘,錯落有致?!墩撜Z》中的小則篇幅較短,字數(shù)不等。如,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代的求學者是為了充實自我,而今天的求學者是為了向別人炫耀,在寥寥數(shù)語中,在古今對比中,古學者與今學者優(yōu)劣可見。又如,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边@一小則,就是一句話,它不像律詩,講究嚴格的字數(shù)相等與押韻,它是字數(shù)不等,押韻寬泛,行云流水般自由,朗讀,感覺人物的風趣那一面,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無效果,還不如學習呢。另如,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七個字,字字珠璣,不可刪減,精煉地表現(xiàn)了追求的方向,早上懂了大道理,晚上就死了,也知足了。“人所謂的高尚,在于可以為道殉身,為真理而犧牲。因為道或真理,代表了大多數(shù)人的普遍利益?!保?]
(一)對人生的深刻感悟
仁者愛人??鬃邮侨寮覍W派的開創(chuàng)者,核心思想是“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名句,傳達愛人的原則,已流傳千古。
生命的最高價值,為他人,為天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反映了人生的最高價值。人具有兩重屬性,不但有自然屬性,還有社會屬性,個體有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社會價值是最高的層次。孔子先后在衛(wèi)、宋、曹、鄭、陳、蔡、楚等國東奔西走,周游列國十多年,未實現(xiàn)自己將道散布天下的理想,有時也想到過退路,如《公治長第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孔子想過,若主張行不通了,子路會隨行漂流過海。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教導子路別一味血氣方剛,要善于剪裁、約束自己。退隱,后人范蠡與西施泛舟五湖,蘇軾“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人生的另一種追求是歸隱,道家尤其將花草樹木、臨池別院視為心靈的歸宿之地,孤獨之中尋求一絲慰藉,“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2]。孔子在陳曰:“歸于!歸于!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笨鬃釉陉愂芾?,甚至沒有飯吃,發(fā)出歸去之嘆,家鄉(xiāng)的那批有志向、有能力、有文采的學生,還不知道該如何對他們進行剪裁培育呢。孔子知進知退,在失意時能自我解嘲。當回魯國時,已六十八歲的白發(fā)人。孔子將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文獻整理與教育學生,希望道能由弟子繼承傳播下去。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體現(xiàn)了三人不同的價值取向,孔子將兩個弟子的價值觀發(fā)展到最高,那就是讓年老的人安寧地過日子,讓朋友信任自己,讓年輕人能夠得到關(guān)懷。
安貧樂道。如《雍也第六》,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贊揚顏回貧窮不減其樂,能夠過別人不愿也不能忍受的貧窮日子,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自在,自得其樂。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笨梢娍鬃訉ι畹膽B(tài)度,對物質(zhì)追求極低,只需要最基本的生存條件,能夠有粗糧吃,有淡水喝,彎著手臂當枕頭睡覺,快樂就在其中。而那些不正當?shù)臋M財,對于他來說,是浮云,不值得去追求。君子之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有才之士早逝,無可挽留。如《雍也第六》,袁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溺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鳖伝啬陜H四十一歲,英才早逝,讓孔子極為惋惜與悲傷,不是真的再沒有好學的人,而是顏回在他的心中位置極高。這體現(xiàn)了孔子對弟子的一片癡心,失去了優(yōu)秀的弟子,便覺得從此便空了好學的人。另一則也表現(xiàn)他對顏淵的痛惜,如,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孔子曾大力贊揚顏淵的才學與德行,如今顏回的早逝,不為他痛哭而能為誰呢。顏回死后一年,追隨孔子四十多年的子路在衛(wèi)國被殺害,孔子悲痛,昔日與弟子的情誼怎可忘懷,而那逝去的一切無可挽留,他嘆息著“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無法言說的孤獨。
(二)具有深沉的憂患意識
1.對立足社會的憂患意識。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深沉的憂患意識,如《里任第四》,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比怂鶓?yīng)該憂患的是憑什么立足這社會,而不用去擔心無處可施展自己,不要去擔心沒人了解自己,要擔憂的是有什么才華與德行讓別人去知道。后人哀嘆著無人賞識的愁苦,可以在孔子的言論里找到釋懷的理由,人最主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才干與本領(lǐng),“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真正要擔憂的是自己有沒有才能去讓人賞識,“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何人不識君”,是金子總會被挖掘出來的。除了擔憂自身是否有才能外,還需要擔心自己是否了解別人,如,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痹趹?zhàn)場上講究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但在社會人與人的交往中也需要去了解別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才能去“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參照他人之下內(nèi)觀自己,從而完善自我。
2.對生命的憂患。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薄跋病笔且驗楦改高€健在,“懼”的是怕其衰老得太快,接近死亡。盡管愛之越深,依戀越深,怕對方老的越快,怕對方在某天消失了,怕失去的痛苦難以承受,但還是要知道父母年歲漸高,日漸走向回歸之路的事實,所以應(yīng)當善待父母,珍惜那有限的生命,珍惜與父母相聚的時光。另一方面,生命短暫,要好好地把握時光,充分利用時光。子罕第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如同流水,不分日夜的向前奔流,不為任何人而停留,且一去而不復返,無論對方是多么的才華橫溢,無論對方多么的苦苦哀求它停下,它只顧著往前不停奔流。那么人呢,只能在白駒過隙的時光里好好地去奮發(fā)圖強,不斷超越昨天的自己,達到真實的高貴。
3.對明天的憂患意識,未雨綢繆,居安思危。子路第十三,子曰“人不遠慮必有近憂”,這告訴后人,人不能只看到眼前,除了對近日事物深思熟慮外,還應(yīng)對明天作長遠打算,不然,當出其不備的禍患降臨時,令人措手不及。
4.對道德衰微的憂患意識。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子憂患人們不去修養(yǎng)道德,不去追求學問,聽到義不去實踐,有了不善的事卻不去改正。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笨鬃诱J為和一個品質(zhì)低下的人一起待奉君主是件痛苦的事,他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已經(jīng)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擔心丟了官職,那他就什么事都能干得出來了。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孔子所處的時代已經(jīng)與上古時代不同了,上古時期人們的狂、矜、愚雖然也是毛病,但還能讓人接受,而今天人們的這三種毛病演變得惡劣,變得放蕩不羈、蠻橫無理、虛偽欺詐??鬃诱J為需要用道德的力量加以約束懲戒,同時也希望有這三種毛病的人能夠自審改正。
《論語》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表達深刻的道理或人生感悟,孔子關(guān)注民生、民情,宣揚仁愛,憂患道德衰微、生命短促,而無所作為、無所立足,鼓勵人不斷地自我反思、提高修養(yǎng)、增加才干,實現(xiàn)自我價值,能夠被人懷念與敬仰。構(gòu)成《論語》這一特色的原因,首先,孔子生活的時代背景,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春秋末期,天子共主,名存實亡,社會進入動蕩的局面,“禮崩樂壞”,因此孔子把維護周天子的統(tǒng)一天下和重建文武周公事業(yè)為己任,提出了以德治國,提倡“仁”學,“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其次,孔子成長背景,孔子三歲喪父,家境貧寒,但他勤學好問,被認為是博學多才的人。來自沒落家庭的他,經(jīng)歷了人生的苦難,具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關(guān)注社會的底層,貧窮的百姓、勤學苦練的學生,呼吁惠民、平等分配的政策,對學生采取因材施教、適當剪裁。再次,孔子的人生經(jīng)歷與閱歷豐富,他在魯國做過地方官、司空、司寇、宰相,后來離開了魯國,周游列國,在流浪的十多年里,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他經(jīng)過匡地時,被人當成陽虎,險遭殺害。經(jīng)過宋國,司馬桓魋要加害于他。在陳國、蔡國一帶時,曾被人圍困,幾乎餓死?!保?]《論語》當中有那么多的憂患意識跟他的經(jīng)歷分不開。當他再次回到魯國時,不甘平庸的的他將精力用在古籍整理與教學上?!翱鬃拥囊簧?,碰了不少的壁,遇到了不少的難堪事……他的做法是,一方面自己很執(zhí)著,癡心不該,無怨無悔;另一方面又很寬厚平和,很樂天知命,對于各種橫逆之事能很輕妙的應(yīng)付過去,談笑中撥云見月,還心靈一片寧靜,一片任和,一片慈憫,成為一種不可企及的渾涵博大?!保?]
總而言之,《論語》具有語錄體的獨特魅力,語言雋永,故事生動,它將深刻的思想貫穿于全文,活現(xiàn)了孔子的思想、性格、才能,以及其他人物的風貌,可窺見那個時代的風俗人情、社會面貌?!皾h武帝時,司馬遷東游至魯,瞻仰孔子遺跡而緬懷留連,并為之傳,題名《孔子世家》,載入史記”[4]。易中天問于丹“孔子是什么顏色”,她的回答是“沒有顏色,只有溫度”[5],可見,孔子的思想跨越著時空,能夠被后人感知。經(jīng)典的經(jīng)得起時光考驗,時讀時新。
[1]李申.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蔣振華.唐宋道教文學思想史[M].長沙:岳麓書社,2009.
[3]李旭.孔子執(zhí)著人生[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
[4]張秉楠.孔子傳[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5]于丹.《論語》心得[M].北京:中華書局,2006.
[責任編輯:金穎男]
On the Sim ple yet Profound Style of“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ANG Xiao-y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Xihua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 637002,China)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Warring States period,the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ed.In the environment of thought freedom,Confucianism,Mohist School,Taoism,and Legalists formed their own comments.“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is a collected work of quotations prose,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with a simple yet profound style and concise yet deep language.Its connotation is rich,with a wide coverage of feeling of life and a deep sense of anxiety.The characteristics of“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ackground era Confucius lived and his life experience.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language and connotation;simple yet profound
book=79,ebook=84
唐小英(1986-),女,湖南邵陽人,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I206
A
2095-0063(2013)05-0079-03
201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