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紅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是英國哲學家奧斯汀(J.Austin)在《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1962)中提出的。言語行為語用學的研究重點,自誕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廣泛關(guān)注并起到極大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言語行為理論不僅在理論上越來越完善,取得不少新的變化和發(fā)展,同時它的應用價值不斷提升,應用領(lǐng)域也越來越廣。如今,言語行為理論已被應用于研究語言中的多種現(xiàn)象,并且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果。本文主要綜述我國近十年以來言語行為理論在不同領(lǐng)域中的應用。
言語行為理論的哲學淵源可以追溯到維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學思想,他“把語言視為一種游戲,是對語言的分析從語形和語義的層面轉(zhuǎn)向于語用層面,語言的意義就在于它的使用,語言只有在使用中才有價值”[1]。奧斯汀在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論”和“意義使用論”的啟示下,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
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在初始階段,奧斯汀劃分了“表述句”(constatives)和“施為句”(performatives)。奧斯汀把表達有所述之言的句子稱為“表述句”,而把表達有所為之言的句子稱作“實施行為句”,簡稱“施為句”。表述句的目的在于以言指事,而施為句的目的是以言行事[2]。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fā)現(xiàn)這種簡單的兩分法并不科學,表述句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做是施為句。所以在這種理論的缺陷上,奧斯汀又發(fā)展了他的言語行為理論,提出了言語行為三分說,也就是奧斯汀言語行為理論的第二階段。他把言語行為分為“以言指事”(locutionary act)、“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三類。在這三類行為中,語用研究最關(guān)注的是言外行為,因為它與說話人的意圖一致。所以學術(shù)研究主要集中在言外行為上。
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美國哲學家塞爾(J.R Searl)繼承并發(fā)展了奧斯汀的理論,“把對言語行為的理論和對話語意義的研究提升到對人類交際的研究”[3]。塞爾認為奧斯汀對以言行事行為的分類只是對施為動詞的分類。塞爾把以言行事行為重新分為五類:斷言類(assertives)、指令類(directives)、承諾類(commissives)、表達類(expressives)、宣告類(declarations)。塞爾對言語行為理論的另一個發(fā)展是他提出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就是解決說話人如何通過“字面用意”來表達間接的“言外之力”。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語句的字面意思和說話人的言外之意的關(guān)系問題,同時強調(diào)了語境和交際者雙方共有的知識在理解話語時的重要性[4]。
奧斯汀和塞爾對言語行為理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言語行為理論的提出無論對語言研究還是對應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用學、語言交際以及語言習得研究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它讓語言研究從以句子本身的結(jié)構(gòu)為重點轉(zhuǎn)向句子表達的意義、意圖和社會功能方面,從而突出了用語言做事或言語的社會功能。與此同時,也提高了言語行為理論在多個領(lǐng)域中的應用價值,拓寬了應用的范疇。
言語行為理論自誕生之日起,它的應用價值就得到了廣泛關(guān)注,很多專家和學者也著力于開發(fā)其應用價值。言語行為理論被應用在多種文化和語言當中,應用研究的成果相當顯著。本文中主要選取我國近十年來,對言語行為理論在多種文化和不同領(lǐng)域中取得的應用成果進行簡單的綜述。
語篇分析是語篇語言學的研究焦點。對于語篇分析,胡壯麟認為:“語篇分析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語法約束的,在一定的語境下表示完整意義的自然語言……,目的是為了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實現(xiàn)具體的交際任務或完成一定的行為?!保?]黃國文認為:“語篇分析是指對比句子或語段更大的語言單位所作的語言分析,研究語篇中句子排列與銜接和連貫,是一種超句法分析,其目的在于解釋人們?nèi)绾螛?gòu)造和理解各種連貫的語篇?!保?]不難看出,語篇分析的內(nèi)容主要是語篇的銜接與連貫、語境和體裁。而言語行為理論研究的是脫離語境的句子或話語所實施的單個的行為。語篇分析和言語行為理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兩者結(jié)合起來能更好地揭示語言運用的規(guī)律和語言的意義。
苗興偉在《言語行為理論與語篇分析》一文中很好地分析了言語行為理論和語篇分析之間的關(guān)系,他認為“在言語行為和語篇分析的發(fā)展過程中,言語行為理論為語篇分析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語篇分析又進一步促進言語行為理論的發(fā)展”[7]。劉森林運用語篇語用學的方法探討了“語篇分析和言語行為理論之間密切的關(guān)系”[8]。這兩篇文章都總結(jié)性地陳述了語篇分析和言語行為理論的關(guān)系,同時由于語篇分析的主要內(nèi)容是語篇的銜接與連貫、語境和體裁,故而之后討論關(guān)于語篇和言語行為之間的關(guān)系的文章都呈現(xiàn)具體化的趨勢。即語篇分析內(nèi)容具體化,不僅是指從言語行為理論分析語篇的銜接和連貫,而且還意味著語篇體裁的具體化。
陳海慶和張紹杰從語篇的言內(nèi)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的不同層面探討語篇連貫的問題,提出了“語篇在言語行為不同層面上連貫的有形性、隱形性和無形性的理論模式”[9],用言語行為理論解釋語篇連貫就可以從語篇的內(nèi)外關(guān)系、說話人的意圖、受話人的認知和反應等方面完整地把握語篇連貫,更好地抓住語篇的實質(zhì)。而卞鳳蓮和裴文斌則從語篇翻譯的連貫性角度考察言語行為理論對語篇連貫之間密切的聯(lián)系,認為“連貫的關(guān)鍵不是其語法成分的線性組合,而是對其中交際意圖的揣摩和考量”[10],因此運用言語行為理論分析語篇的連貫性,能注重作者意圖、隱喻等分析,從而有助于語篇的整體連貫的實現(xiàn)。
至于語篇體裁的具體化是指不總結(jié)性地分析語篇與言語行為之間的關(guān)系,而是細化要分析的語篇體裁,比較常見的語篇體裁有廣告體裁、商務信函、合同體裁等等。如:欒吉斌、單軍娜從“語篇的言內(nèi)、言外和言后行為的三個層面討論了廣告語篇的連貫”[11],并結(jié)合實例分析了言語行為理論對廣告語篇連貫的解釋力;蒲琴、李瑩將言語行為理論與商務語篇結(jié)合起來,“剖析言語行為在國際貿(mào)易英語函電中的表現(xiàn)和作用,論證作為言語行為的國際貿(mào)易英語函電是如何以言行事的”[12],為商務函電類語篇體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從上述中可以看出,言語行為理論與語篇分析的結(jié)合越來越具體化,研究也逐漸細化,應用價值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
翻譯學有著很悠久的歷史,翻譯研究也從研究翻譯標準、翻譯方法等逐漸轉(zhuǎn)向為翻譯和其他學科理論的結(jié)合研究。翻譯學和語言學的聯(lián)系歷來就很緊密,很多語言學中的理論都對翻譯研究有指導作用。Basil Hatim&Ian Mason在其著作《語篇與譯者》中就系統(tǒng)地分析了各種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的指示意義,其中言語行為作為一種語言學理論對翻譯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在我國近些年對翻譯和言語行為結(jié)合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其中有概述性討論翻譯與言語行為理論的,也有具體的翻譯文本、各種學科翻譯在言語行為理論框架下的分析。
翻譯在實踐過程中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的,有來自于源語文本方面,也有目標文本方面的,還有文本之外的因素,同時也受到譯者主體性的制約。而言語行為理論能夠在目標文本更準確反應源語文本的目的和意圖。因為翻譯要看源語文本在語境中的含義,翻譯中根據(jù)語境辨認原文的言外行為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字面意義往往不是原作者的真正用意。
作為譯者無論采取何種翻譯標準,他的首要任務就是將源語語言中的各種含義恰當?shù)貍鬟f給目標讀者,而“采用語用翻譯視角,爭取源語語言和目的語之間的語用等效”[13],可以幫助譯者在給定的語境中翻譯出源語語言文化方面的含義,當然“為完成這個任務譯者不僅需要運用句法、語義、文體等知識,也需要運用語用知識對文本的言外功能進行細致、深人的分析,然后在處理源語文本時才能確保翻譯的最佳等效性”[13]。很多時候,原文和譯文的絕對等值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在實際翻譯過程中譯者往往不得不舍棄一些層面的等值,因為“譯者的使命就是要盡量使譯文與原文保持最大程度的等值,即表意、行事和取效三種行為的等值”[14],所以在三種言語行為無法同時取得等值的時候,應該舍棄言內(nèi)行為意義而追求譯文與原文在言外行為意義和言后行為意義上的和諧統(tǒng)一??偟膩碚f,言語行為理論框架下研究翻譯,能夠很好地傳達出原文的意圖,達到翻譯的語用或功能對等,順利地實現(xiàn)語言交際。
言語行為理論和翻譯應用研究不僅在理論上取得了成果,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司顯柱根據(jù)“言語行為框架中形式、功能、情景間的互動關(guān)系以及據(jù)此得出的評價譯文質(zhì)量的標準”[15],并且根據(jù)這一標準分析了同一原文本的三個漢譯本的得失之處。兩年后,司顯柱結(jié)合文學翻譯實例論述了文學翻譯應該“忠實于原文神韻、精神和意旨,而不是拘泥于對原文字眼的亦步亦趨”[16]。對于翻譯界的難題——英漢雙關(guān)翻譯,艾琳“從言語行為理論的視角,提出英漢雙關(guān)最理想的翻譯就是實現(xiàn)原文與譯文在言內(nèi)、言外、言后行為意義層面的完全對等”,并強調(diào)“最可行的翻譯在于追求兩者在上述三個層面的最大限度的接近”[17]。皮維以英語諺語為例論證了基于言語行為理論的翻譯模型,這個模型“綜合了言語行為分析模塊和語境分析模塊,并通過指令性和非指令性兩類諺語的實證分析論證了該模型對于諺語翻譯過程的有效性”[18]。從以上的應用研究看出,言語行為理論和翻譯的應用研究結(jié)合越來越深,對翻譯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并且對翻譯實踐也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在言語中掌握語言現(xiàn)象;在言語中提高理解話語的能力;在語言能力和言語能力提高的基礎(chǔ)上正確地使用語言。而言語行為理論是研究語言使用問題的基本理論,沖擊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模式和方法,對外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促進了外語教學中心的轉(zhuǎn)變。
在我國英語是第二語言,因此本文中所指的外語教學主要是英語教學。孫桂英從言語行為理論的關(guān)聯(lián)理論視角,認為教師的話語如何能使學生在文化背景、情感及認知過程方面獲得最大的關(guān)聯(lián)性是至關(guān)重要的,并通過實例分析得出結(jié)論:“言語行為理論使諸多研究從以語言知識研究為中心轉(zhuǎn)向以交際功能為中心;也使外語教學從以語言形式和教學方法為中心轉(zhuǎn)向以語言功能和教學內(nèi)容為中心。這樣,使學習者不但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和語法知識,知道了正確的句子結(jié)構(gòu),而且還學會了如何正確使用語言以避免出現(xiàn)語用錯誤?!保?9]
同樣也有從文章理解的構(gòu)建層面上分析兩者的關(guān)系,在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中把對文章的理解建立在詞、句子層面上,側(cè)重于逐詞逐句的分析,因此對文章的研究內(nèi)容主要是語言和形式;而高桂珍、時真妹探討了在言語行為理論框架下的外語教學應該將“逐詞逐句的句子層次的教學變?yōu)槠聦哟谓虒W”[20],這樣才能走出句子的界限,在一個更廣闊的范圍和視野上對語言教學進行分析和研究,學生會高效地學習掌握語言、學會使用語言以避免語用錯誤。在這之后,也有不少人對言語行為理論和外語教學之間的關(guān)系做了研究,有討論言語行為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影響;也有直接探討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和外語教學的關(guān)系。這些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論證了言語行為理論對外語教學起到的積極作用。
言語行為理論作為語用學研究的重點,其應用價值自誕生之日就得到了廣泛地關(guān)注。本文粗略綜述了近十年言語行為理論在我國的應用,其中詳細分析了言語行為理論在語篇分析、翻譯研究、外語教學方面的研究應用成果,這些成果反映了言語行為理論的應用價值,也反應出其應用范圍和領(lǐng)域越趨寬廣,研究深度逐漸加強。同時也注意到,言語行為理論的應用研究是一個多層次多領(lǐng)域的研究,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應繼續(xù)加強對言語行為理論與其他學科結(jié)合的應用研究,促使言語行為理論取得新的發(fā)展和應用價值。
[1]郭貴春,賀天平.現(xiàn)代西方語用哲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2]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3]朱慧敏.繼承與發(fā)展:從言語行為到交往行為理論[J].同濟大學學報,2010(4).
[4]朱慧敏.語言哲學視野中的言語行為理論發(fā)展評述[J].山東社會科學,2009(3).
[5]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6]黃國文,王宗炎.語篇與語言的功能[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7]苗興偉.言語行為理論與語篇分析[J].外語學刊,1999(1).
[8]劉森林.語篇語用分析方法論研究[J].外語教學,2001(6).
[9]陳海慶,張紹杰.語篇連貫:言語行為理論視角[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6).
[10]卞鳳蓮,裴文斌.言語行為理論與語篇翻譯的連貫性[J].山東外語教學,2009(3).
[11]欒吉斌,單軍娜.廣告語篇連貫的言語行為理論解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報,2007(1).
[12]蒲 琴,李 瑩.作為言語行為的國際貿(mào)易英語函電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2).
[13]付鴻軍,劉 敏.言語行為理論在翻譯中運用的意義[J].新疆大學學報,2003(4).
[14]汪克慧.言語行為理論對翻譯實踐的影響[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2(2).
[15]司顯柱.言語行為框架理論與譯文質(zhì)量評估[J].外語研究,2005(5).
[16]司顯柱.言語行為框架·翻譯過程·文學翻譯[J].外語教學,2007(4).
[17]艾 琳.言語行為理論與英漢雙關(guān)翻譯[J].上海翻譯,2010(1).
[18]皮 維.基于言語行為理論的翻譯模型及其實證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1(12).
[19]孫桂英.言語行為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闡釋力[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9).
[20]高桂珍,時真妹.言語行為理論與語言教學[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