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思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哈克貝利·芬恩歷險記》是一部享譽世界的經(jīng)典之作,小說以19世紀美國南方為背景,聚焦于兩位追求自由的青少年,描述了他們倆人在逃亡途中的所見所聞。作者馬克·吐溫以兒童理想的世界觀審視資本主義分裂的文明,反映了人們對種族平等、政治民主、信仰自由的渴望。其藝術魅力不僅表現(xiàn)在它深刻的主題思想,還表現(xiàn)在語言幽默諷刺具有地道的美國味。馬克·吐溫在寫作上進行了大膽創(chuàng)新,在語言上突破了傳統(tǒng)小說中標準英語的語法規(guī)則的束縛,靈活應用美國南方方言和黑人英語,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口語化文學語言,簡潔生動,膾炙人口,是英語文學經(jīng)典之作。這部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全世界發(fā)行,僅在中國就有10多種譯本。本文選取張萬里1984年的版本和成時的2004的版本為研究對象,他們倆人譯文風格迥異,用不同的語言特色再現(xiàn)了原著不朽的藝術價值,深受中國讀者喜愛。本文以功能文體學中的前景化概念為基礎,從語音、詞匯和句法前景化三個方面,對比分析兩個譯本在處理前景化語言特征上的異同之處,探索翻譯中重現(xiàn)原作文體特色的最佳策略。
“前景化”(foregrounding)最初是繪畫方面的概念,指的是畫家為了達到藝術效果將某種形象從背景中凸顯出來,構成前景化的效果。俄國形式主義將前景化原理應用于研究詩學和詩歌文體。俄國形式主義學派的代表什克羅夫斯基(Shkwsky)認為前景化是一種偏離常規(guī)的藝術形式。日常所使用的的語言趨于“自動化”和“慣例化”,這種自動化削弱了人們對藝術美的敏感,不為人們所關注。詩學語言是一種晦澀難懂的,偏離常規(guī)的語言。使人感覺新奇,陌生,從而延長人們對于藝術美感的感知過程。在什氏的“陌生化說”的基礎上,20世紀30年代布拉格學派著名的語言學家和文學評論家穆卡羅夫斯基(Jan Mukarovsky)將前景化理論作了進一步的闡釋,他認為前景化是對標準常規(guī)的系統(tǒng)違反,是引人注目的,新穎的。(Mukarovsky,1964)在穆氏看來,詩歌語言新穎,富有美感,語言簡潔,蘊意豐富,是對標準語言進行有意違背。太過直白的語言會導致詩歌失去多層蘊意,不能感染讀者。韓禮德(Halliday)對前景化理論進行了更為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形成了具有功能文體特色的前景化理論。(Halliday,1973)韓禮德認為:“前景化是有動因的突出(motivated prominence)。”韓氏指出:“突出”(prominence)是個概括性術語,指語言顯耀現(xiàn)象,是以語境為背景,語篇中的某些語言特征以某種方式凸顯出來;但只有當“突出”與具體文本的主題和語言情境相關時,這種突出才屬于語言的前景化,才具有文體價值。英國文體學家利奇(Geoffrey N.Leech,1969)認為:前景化是一種對藝術的有目的的偏離,他又將偏離細分為八類:詞匯偏離,語音偏離、語法偏離、書寫偏離、語義偏離、語域偏離、方言偏離和歷史時期偏離。他曾經(jīng)說過:“創(chuàng)造性運用語言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作者有創(chuàng)見地選擇并運用已經(jīng)被規(guī)定下來的可能表達方式;二是作者能超越常規(guī)的表達方式,創(chuàng)造出語言中尚未出現(xiàn)的新的可能表達方式?!?/p>
在《哈克貝利·芬恩歷險記》中,馬克·吐溫運用了非常獨特的寫作手法,采用密蘇里黑人土語,密西西比河流域、西南邊疆地區(qū)的方言和兒童英語等多種語言變體,繪聲繪色地塑造了生動的人物形象,再現(xiàn)了美國南方社會生活。這部小說是創(chuàng)造性運用語言的范例,從某種意義上講,口語化的文學語言也是將前景化理論表現(xiàn)到極致的一種藝術形式。
該小說中的語言模式突破了傳統(tǒng)小說語言的常規(guī)模式,美國方言與兒童語言經(jīng)過作者雕琢加工后,獲得了特殊的藝術效果。本章從語音變異、詞匯變異和句法變異三個方面分析小說語言的前景化特征。在翻譯中譯者應最大限度地尋找再現(xiàn)原語前景的表達方法,形式與意義之間達到一種平衡,再現(xiàn)原文的藝術感染力,以期達到閱讀原文與譯文大體相同的美感享受。下面將張萬里譯本和成時的譯本個案進行對比,討論前景化語言的翻譯策略。
語音前景化指的是對語音常規(guī)的偏離,具體包括某一語音或音節(jié)重復和缺省(如押韻、疊音、增音等)、發(fā)音錯誤(如變音、重音轉移、音長變化等)。作者運用不規(guī)則的語音刻畫逼真的人物形象,傳遞出非同尋常的音韻美和藝術效果。譯者需領會原文作者使用語音變異的創(chuàng)作目的,探索最佳的翻譯策略,創(chuàng)造性地重現(xiàn)原作的韻味,忠實地傳遞原文意義。
1.省略
就語音變異而言,也有三種形式:非重讀詞首音的脫落、中音省略和尾音消失。如發(fā)音時常常省略詞中的某個音節(jié)或者音素。并用省略號“’”表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如何重構這種獨特的語音特征,使譯文更加忠實于原文?
例1 The whole bilin'of 'm 's frauds!Le's duck 'em!Le's drown 'em!Le's ride 'em on a rail!’(Mark Twain,2009:226)
張萬里譯:他們這一幫東西全是騙子手!咱們把他們按到水里去,灌他們!咱們把他們淹死算了!要不就叫他們坐木杠游街。(1984:252)
成時譯:這一群東西都是騙子!來,讓我們把他們按到水里去!讓我們來淹死他們,讓他們騎著杠子去游街!(2004:184)
這個例子選自二十九章,一群人正在大聲罵兩個大騙子——這兩個人戲弄了他們。這句話有八處音節(jié)或者音素的省略?!痬和’em指的是them,省略了them前幾字母;Le’s是省略了中間的字母t;bilin是省略詞尾的輔音字母g。這群人由于憤怒造成語速過快,發(fā)音短促,咬詞不清。作者有意模仿語音特征進行書寫,雖然一些單詞的部分字母或音素省略了,但是沒有改變句子的意思。兩位譯者在進行翻譯的時候都采用類似的方法,將前景化的語音進行了常規(guī)化的翻譯,拋棄原文的變異形式。兩種譯法都傳遞了原文意義。
李靖民、徐淑華(2003)認為“在翻譯實踐中大量帶有原語語言體系特征的表達方式都需要經(jīng)過處理,使其符合目的語的常規(guī),避免造成不應有的前景化”。每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語音和書寫形式。英語是一種字母文字,以語音為單位。一個詞的語音模式可以在書寫中體現(xiàn)出來,進而能夠達到交際效果。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根據(jù)人物的不規(guī)范發(fā)音拼寫單詞,讀者也能將其意思解讀出來。而中文是屬于表意文字,漢字的讀音是由拼音而來,從書寫上完全看不出來,大多數(shù)漢字不是音節(jié)符號,而是意義符號。由此可知,語音變異在譯語中比較難以找到對應形式,譯者首先要確保忠實傳譯原文意義,其次是重塑原作神韻。因此,譯者們采用常規(guī)的目的語來傳譯是一種可行的權宜之策。
2.特殊發(fā)音
為了生動地勾畫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塑造人物形象,馬克·吐溫在人物語音設計上頗具匠心??谡Z和方言是芬恩和吉姆語言的最大特色。下面主要分析譯者是如何將原文前景化語言特征在中文翻譯中重構的。
例2"Say,who is you?Whar is you?Dog my cats ef I didn'hear sumf'n.Well,I know what I's gwyne to do:I's gwyne to set down here and listen tell I hears it agin."(Mark Twain:9)
張譯:“喂——你到底是誰呀,你在哪兒呢?我要是沒聽到什么動靜,那才叫活見鬼呢。好啦,我有辦法。我就坐在這兒聽著,非再聽到那個聲不可。”(1984:6)
成譯:“說呀——你(史)是誰?史什(模)么人?我約要沒聽到什么(摸)才見鬼哩。嗯,我知道約怎模辦。我約坐在這兒,等到再聽到響聲才息(歇)。”(2004:12)
黑人英語是一種不規(guī)范語言,在語音方面形成系統(tǒng)的“變體”。作者用非常地道的美國口語和方言勾畫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葉子南(2001)強調(diào)“譯者確實應該對作者故意違背原語常規(guī)所造成的語言前景給予重視,譯者有責任還原語前景為漢語前景”。譯者要盡可能地保留源語特征,盡可能地忠實于原作,再現(xiàn)“前景化”語言的藝術效果。因而,在這部作品中,黑人英語的漢譯對譯者來說是一項艱難的工作。張譯將黑人的不規(guī)范語言進行了規(guī)范化的翻譯,語言生動,讀起來通順流暢,注重意義上的等同;但稍微有些不足,在黑人英語翻譯中,要關注源語中的異質(zhì)成分。在語音變異方面,適當?shù)夭捎昧四撤N“陌生化”的方式進行重構,進而保留了原作的前景化語言特征,也能激發(fā)讀者對黑人英語的興趣。成譯為了達到“前景化”的效果,再現(xiàn)原作的美學價值,在語音變異上做了大膽的嘗試,使用語音飛白法這種補償手段呈現(xiàn)原文的意象;然而,還有些瑕疵,成譯過于關注源語獨特的語音特征,對整體意義有所忽略,影響譯文的可讀性。括號內(nèi)的同音字或諧音字,使整個語篇看上去有點冗雜,影響了語言的生動性。
詞匯結構前景化指的是作者在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違反構詞常規(guī)來編造或組合新詞。這種反常規(guī)的構詞法通常只在特定的場合使用,也因此被稱為“臨時造詞”。文學作家通常采用3種構詞法來創(chuàng)造新詞:構詞詞綴,復合詞和轉化。在《哈克貝利·芬恩歷險記》中的變異詞匯主要分為兩類:復合和轉換。
1.復合詞
馬克·吐溫借助反常規(guī)的構詞法創(chuàng)造了一些新詞,其中復合詞在文章中比比皆是。這些新詞的運用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體現(xiàn)了馬克·吐溫的語言創(chuàng)造力。作者通過復合產(chǎn)生新詞,從而使描述的對象活靈活現(xiàn),真實自然。譯者們在翻譯過程中應該運用恰當?shù)脑~匯再現(xiàn)這一源語特色。
例3(they)has such a powerful lot to say about faith,and good works,and free grace and preforeordestination.(Mark Twain:127)
張譯:盡說什么誠心誠意信上帝嘍,多做好事嘍,還有什么上帝無窮恩惠嘍,命中天數(shù)嘍,說了一大堆。(1984:107)
成譯:還滔滔不絕地談信仰啦,樂善好施啦,上帝普濟眾生啦,前世天命注定啦,沒完沒了的一大套。(2004:114)
教會中有兩種信條:命中注定和前世宿緣。馬克.吐溫編造了一個新詞preforeordestination,這詞是由predestination和foreordination合成的。雖然人們談論的都是些善事,但是哈克還是對這些繁文縟節(jié)很厭倦。他覺得這實際上就是一種不堪入耳的說教罷了。為了表現(xiàn)哈克的心不在焉,讓表達具有幽默感,譯者在翻譯復合詞的過程中,張譯將其歸化翻譯成命中天數(shù),沒有將其前景化的特征凸顯出來;而成譯的“前世天命注定”是“命中注定”和“前世夙緣”兩個成語的合成,體現(xiàn)了源文反常規(guī)詞法的使用。
例4 Don't do anything but just the way I am telling you,if you do they will suspicion something and raise whoopjamboreehoo.(Mark Twain:396)
張譯:你們只要照我說的這么做就行了,千萬不要有其他的舉動:如果你們輕舉妄動,他們就會疑心出了問題,鬧得天翻地覆。(1984:339)
成譯:千萬要依著我的話辦,如果你們不照辦,他們就會疑心出了事,索性嘩啦啦地大鬧一場。(2004:351)
上面的例子摘自信上的最后兩句話。為了救出吉姆,湯姆和哈克企圖通過寫匿名信警告當?shù)氐娜?,讓人們相信吉姆是被一群窮兇極惡的強盜偷走了。為了合理地敘述情節(jié),生動地刻畫哈克這一人物,馬克·吐溫編造了一個很長的新詞讓讀者能夠直觀地解讀出這個詞是哈克脫口而出的,它反映了哈克很直率的性格。
張譯將這個詞翻譯成天翻地覆,成譯將其翻譯成大鬧一場,這兩種翻譯都能表達出哈克的意圖。但經(jīng)仔細揣摩,中文中的成語“天翻地覆”和“輕舉妄動”一般是受過一定教育的人才會這樣表達,而哈克是一位只受過七個月學校教育的青少年,因此這種譯法不符合人物身份。成時的“索性嘩啦啦地大鬧一場”體現(xiàn)了小孩的口吻,成功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2.詞性轉化
詞匯的語法功能的轉化指的是詞的形式不變,但是暫時有了新的語法功能。
例5"Who done it?We've heard considerable about these goings on down in Hookerville,but we don't know who 'twas that killed Huck Finn."(Mark Twain:52)
張譯:“是誰干的呢?我們在忽克衛(wèi)就聽見許多這樣的傳說,可是我們不知道是誰把哈克·芬給弄死的?!?1984:69)
成譯:“誰殺的?這事兒,我們在呼克維爾聽人講的不少,可不知道誰殺了哈克·費恩?!?2004:79)
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打破詞匯的常規(guī)用法同樣構成了詞匯變異。從這個例句,我們不難看出,在標準英語里面動詞heard后面應該使用副詞即considerably。對于這一詞匯變異,張萬里和成時都采用變異常規(guī)化的翻譯策略。建議譯者仿照原文,把形容詞轉化成副詞來表現(xiàn)黑人英語的詞匯變異。
王守元(2000)認為,句法變異指的是對語法規(guī)則的違反。句法前景化表現(xiàn)為語序顛倒、句法混亂、句子殘缺和句子成分重疊。馬克·吐溫采用符合人物心理特點的各種方言和兒童語體,給讀者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增強了描述的真實性。以下對比分析譯者如何將這一話語模式在譯文中呈現(xiàn)。
1.否定形式的變異
例6"Please take it,"says I,"and don't ask me nothing——then I won't have to tell no lies."(Mark Twain:22)
張譯:“請您拿去吧,”我說,“什么話也別問我——那么我就省得撒謊了?!?1984:22)
成譯:“請您收下吧,”我說,“什么也別問我——這樣,您就不至于逼我說假話啦。”(2004:27)
從邏輯上講,雙重否定等于肯定,中英文都遵循這一語法規(guī)律,而黑人英語是雙重否定等于否定。針對黑人英語的語法變異現(xiàn)象,譯者必須考慮到原語與譯語是屬于不同的語言體系,不能用漢語的雙重否定對應黑人英語的雙重否定,而是要將黑人英語中雙重否定結構進行自動化處理,使譯語符合目的語的規(guī)范。在無法還原原語的前景化特征的情況下,無須拘泥于原文形式,應另辟蹊徑進行傳譯。
2.主謂不一致
例7"Well,I don't know.Some of them gets on the police,and some of them learns people how to talk French."
"Why,Huck,doan'de French people talk de same way we does?"(Mark Twain:92)
張譯:“那我也不知道,他們有些人跑去當警察,有些人教人說法國話?!?/p>
“怎么?哈克,法國人跟我們說話不一樣嗎?”(1984:97)
成譯:“嗯,我不知道。這些人有的當了警察,有的教人講法國話?!?/p>
“怎么,法國人講話和我們(布)不一樣嗎?哈克?!?2004:108)
以上例句有明顯語法錯誤——主謂不一致。標準英語的語法規(guī)則是只有第三人稱單數(shù)做主語的時候,才改變謂語動詞的形式。而句中some of them gets,some of them learns,we does都違反了語法規(guī)則。主謂不一致的現(xiàn)象在整部小說屢見不鮮。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是為了更為細致地呈現(xiàn)兒童語言,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在語法上,漢語和英語有很大的不同,漢語中的謂語動詞沒有時態(tài)和數(shù)的變化。譯者們在翻譯的過程,不能將這一前景化特征再現(xiàn)出來,因而采用了合乎漢語常規(guī)的譯法。
本文將功能文體學前景化理論應用于翻譯實踐,從語音、詞匯和句法三個層面去識別那些偏離常規(guī)的語言現(xiàn)象。通過對比分析兩種譯本在處理前景化語篇的翻譯方式,兩位譯者都傳譯了原作的思想內(nèi)容,但采用了不同翻譯方法,成時更加忠實于原作的風格特征,在語言細節(jié)上充分發(fā)揮漢語優(yōu)勢,采用多種手段還原小說人物的語言風格,成功地再現(xiàn)了原文藝術風格。在盡可能還原原著語言的前景化特征同時,又不破壞譯語的語言規(guī)范。張譯本將原著思想內(nèi)容的完整再現(xiàn)放在首位,譯文有很強的可讀性,語言生動傳神,體現(xiàn)了原著的精神。但在風格翻譯上略遜于成譯本??梢钥闯龀蓵r的譯文中較多保留了馬克·吐溫源語的風格特征,呈現(xiàn)了原文的意象,以前景對前景,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詩學價值,翻譯語言特征比較明顯。
[1]Twain M.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M].San Francisco:Ignatius Press,2009.
[2]Geoffrev N L.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y[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69.
[3]Halliday M A 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London:Edward Arnold,1973.
[4]馬克·吐溫.哈克貝里·芬歷險記[M].張萬里,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5]馬克·吐溫.哈克貝利·費恩歷險一記[M].成 時,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6]李靖民,徐淑華.前景化與翻譯批評[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1).
[7]葉子南.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8]王守元.英語文體學要略[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