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嬋
(湖南科技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411201)
案例:
課間休息時間,某小學二年級班主任曹老師正在同另一名任課老師說話,他們聊得正開心。這時,一名學生神色著急地沖進辦公室,邊跑邊沖曹老師喊道:“曹老師!曹老師!不好了!李明明和姜磊在走廊那里打起來了!曹老師你快去看看吧!”曹老師頓時臉色有些不太好看,轉(zhuǎn)過頭對那名學生說:“去,叫他們別打了!”那名學生一聽曹老師的指示,馬上掉頭跑開了。任課老師看到這情況,關心地對曹老師說:“你班里的學生打架你要不要去看看啊?”曹老師聽了卻道:“小孩子小打小鬧難免,叫他們別打了就是?!辈芾蠋熤腊嗌夏莻€叫李明明的調(diào)皮學生,學習一般,是個電視迷,在學校與其他同學相處時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作為班主任,曹老師平時也因為他跟同學打架的事情批評過他幾次,甚至還請家長到學校來溝通過。李明明的父母工作很忙,平時在生活學習上疏于對李明明的教導,但是只要發(fā)現(xiàn)李明明學習不好,表現(xiàn)不佳的話,那動起手來從不含糊。曹老師請李明明家長來學校以后,李明明收斂了幾天又是老樣子。幾次下來,曹老師對他也是頭痛不已。
案例分析:
攻擊行為的產(chǎn)生,與孩子自身發(fā)育特點、家庭教育、社會環(huán)境、學校管理以及教師教育之間有著密切關系。
小學生正處于精力旺盛、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也是處于性格塑造、品德培養(yǎng)的階段。自身對于錯誤行為本質(zhì)缺乏足夠認識,因此,他們的犯錯有別于成年人,大多不會明知故犯。只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對其進行耐心引導,很大程度上能預防犯錯行為的產(chǎn)生。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家長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過于簡單、甚至粗暴,極易給孩子性格塑造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帶來不良影響。當今社會,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常常存在過于溺愛和關愛不足兩個極端。溺愛使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不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長。父母、各界忽視孩子良好性格的培養(yǎng),渴望引起關注的孩子會將攻擊他人這一類事件作為吸引他人關注自己的一種手段。案例中家長與孩子缺乏良好溝通,采取的教育手段簡單粗暴,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抵觸心理,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社會中的文化傳播給予孩子的價值導向作用不容忽視。電視網(wǎng)絡等傳播媒體提供著大量的信息,也是孩子們獲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中充斥的內(nèi)容無形中影響著他們。暴力信息的傳播降低了人們對于暴力的敏感度。孩子的辨別是非能力本來就不強,無法正確判斷是非對錯,信息中的暴力內(nèi)容易被孩子模仿。一旦孩子認為暴力是解決事情的一種平常、正當且行之有效的手段,這其中的潛在危害令人擔憂。
校園內(nèi)發(fā)生的學生攻擊行為其原因往往有跡可循,簡單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在校外受到了委屈,或遭遇到了讓他情緒波動的事情,他在受到刺激的時候,因為某些原因并沒有表現(xiàn)出來,而到了學校以后,周遭的同學容易成為發(fā)泄目標;(2)學生自己在胡思亂想,突然莫名其妙發(fā)作打了人而引發(fā)他人與自己之間的沖突,這屬于學生自身內(nèi)在的原因,在校園攻擊行為中較為不易察覺;(3)學生因為與他人認知有所不同而引發(fā),這一因素在校園攻擊事件的原因中占很大比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校本身的管理風格可能是學生攻擊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一個相關因素[1]。松散的管理使得校園無法形成良好教學秩序;過于嚴格的教學管理也會使學生之間關系受到負面影響,造成不融洽相處。
對待問題學生,班主任采取批評、請家長這些手段似乎并不存在問題,是什么導致了學生再次攻擊行為的產(chǎn)生引人深思。從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來分析,小學生由于性格活躍,身體發(fā)育和心理發(fā)育不成熟,在平時教學中容易產(chǎn)生很多問題。然而,很多教師認為這很正常,卻忽略了管理中積極預防、防微杜漸的重要性。簡單從表面上看認為事情沒有多嚴重,往往就是因為錯誤的工作方法和簡單的思維方式導致——“不問‘為什么’,只問‘怎么辦’,不想研究問題,卻想解決問題,這是目前相當多教師的思維方式?!保?]這也從側(cè)面反映出當代很多教師抓課堂教學很有一套,而在學生管理方面卻缺乏方法與技巧。沒有學生在學校不希望得到教師的關愛,這種溝通的需求應得到教師的重視。教師建立正確的學生觀,不只是將教育作為自己的職業(yè),更當成自己的事業(yè)對待。案例中曹老師在事件發(fā)生時并未親自處理,把它看作一次很平常的學生打鬧事件,簡單停留在阻止事情繼續(xù)發(fā)生這種表面現(xiàn)象上。這說明班主任對于學生的攻擊行為重視存在不足,在處理事件后并未得到良性反饋,導致學生行為未真正得到糾正引導從而避免學生攻擊行為的再次發(fā)生。班主任放棄了積極的干預手段,采取一種消極的應對方式,在處理上存在問題。
在平時的交往活動中,孩子之間經(jīng)常會有一些小摩擦,其中部分導致攻擊行為。分析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對于了解學生攻擊行為的發(fā)生,對校園攻擊事件的干預能起到積極作用。
通過多渠道教育,使小學生自身充分了解校園攻擊行為的危害性。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來呵護,從小培養(yǎng)健康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非常重要。小學生應在生活中多參與安全教育學習,加強其自身修養(yǎng),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認識到校園攻擊行為的危害;通過參與校園活動、社會活動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通過多渠道的健康活動,學習解決問題的技巧,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zhì)。
首先,家長應該從子女的個性特點出發(fā),多與子女進行溝通。其次,作為家長,尤其是帶子女外出務工和留守兒童的家長,應主動學習保護子女的相關知識、對孩子的教與養(yǎng)以及解決問題等技巧。再次,在平時家庭教育中,家長可有意識教導孩子如何自我保護、如何自我情緒管理等知識,將保護子女自身的安全教育放在同知識教育同樣重要的位置。切不可教育子女“以暴制暴”這種錯誤的處理方式,也不能灌輸“以德報怨”的懦弱方式屈服于暴力威脅。
良好的信息對于減少學生攻擊行為有一定作用。職能部門應制定相關政策法規(guī),規(guī)范電視網(wǎng)絡媒體等行業(yè)發(fā)展;合理規(guī)劃,為學生打造專屬的綠色健康的信息平臺;在學生閑時增加健康向上的信息傳播。
校方通過建立定期與家庭的交流活動,及時與家長進行互動,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特點,為孩子建立互動的生活和學習平臺,打造和諧安全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做到“開開心心來學校,平平安安回家去”。一旦面臨學生攻擊行為,作為學校管理人員在處理這一類型的問題時,必須端正態(tài)度,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1]。須本著盡可能保護師生安全,防止事態(tài)擴大,控制事件再發(fā)生的目的來處理,這點校方必須予以明確。
“教書育人”是師德規(guī)范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必備素質(zhì)[3]。凡事不可想當然。若只從事情表面入手,不充分認識事件的嚴重性,久而久之很可能造成老師認為學生不受教,缺乏耐心對待學生,也可能造成學生“打人并沒有什么大不了的”想法、甚至自暴自棄的錯誤觀念,導致其認知偏差,長此以往必然造成惡劣影響。低年級小學生行為缺乏自控,教育者要尊重這種“未成熟狀態(tài)”[4]。學校班主任應當耐心地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通過科學的干預手段來幫助學生,進而使得學生擁有正確認知以及健康心理,從根本上杜絕學生攻擊事件發(fā)生。干預學生攻擊行為時做到可防可控,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班主任一種能力的體現(xiàn)。提高教師處理技巧可采取以下措施:(1)班主任面對學生攻擊行為時應該臨危不亂;(2)積極傾聽學生的聲音,收集當事雙方及第三方的信息進行及時了解溝通,但是不要做出權威之議;(3)應避免狀況惡化,避免出現(xiàn)“非贏即輸”的事情,有必要的話,應該隔離雙方;(4)保持解決問題的正確情緒,切忌出現(xiàn)責罵、歇斯底里甚至過激反應;(5)必須對相關學生進行追蹤,獲得反饋,以達到持續(xù)干預。值得一提的是,班主任在降低學生攻擊行為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通過引導,與學生共同制定班級規(guī)章制度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提高學生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對于預防學生出現(xiàn)攻擊行為的發(fā)生有著重要作用。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社會、學校的共同努力。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如何轉(zhuǎn)變觀念,采取符合孩子成長規(guī)律的科學教育方法來進行教育一直值得我們研究。對于學生攻擊行為的發(fā)生,我們應正確認識,做好干預工作。引導其健康發(fā)展,傳授學生生活中的知識,提供有助于學生減緩或處理壓力的策略訓練及努力培養(yǎng)其同他人交往的能力。社會對于孩子的教育多承擔一份責任,提供健康向上的傳播信息,為孩子的成長營造和諧的大環(huán)境。學校對可能存在問題的孩子應更多關注,在發(fā)現(xiàn)問題之前,校方及班主任應該制定系統(tǒng)的、科學的、合理的方案來積極應對,以預防為主[5]。而在攻擊行為發(fā)生后,學校尤其是班主任對學生應做到懷有愛心,耐心地處理,并在處理后繼續(xù)關注學生的反饋信息,真正有效地干預學生攻擊行為。
[1]Amold P Goldstein.學生攻擊行為——預防與管理[M].林麗純,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2]王曉春.今天怎樣做教師——點評100 個教育案例(中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周秀榮,周險鋒.加強師德建設 重構教師權威[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3(9).
[4]杜 威.民主主義與教育[C]//現(xiàn)代西方資產(chǎn)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5]楊穎秀.教育管理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