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英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北京100191)
電影《一九四二》改編自劉震云的紀(jì)實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張國立、徐帆及奧斯卡影帝安德里安·布羅迪等一批國內(nèi)外優(yōu)秀演員共同演繹。該片不夸張,不煽情,而是以敘事性手法講述了1942年河南發(fā)生的大逃荒以及老百姓逃荒過程中的故事。影片塑造了一批鮮活而立體的人物形象,真實展現(xiàn)了活著的人生哲學(xué)。正如作者劉震云所說,“這是中華民族最黑暗的一個時刻,同時又是最溫暖的時刻。”這部反映中國歷史和人民苦難的影片在國際上備受贊譽,可見成功的字幕翻譯有助于電影更好地融入國際市場,成功進行跨文化交流。
字幕翻譯作為一種應(yīng)用翻譯,是一種以傳遞信息為主要目的、注重信息傳遞效果的實用性翻譯(方夢之2003)。其特有的功能決定了在翻譯時,原文的形式和內(nèi)容往往要服從于譯文的需要,服從于譯文的交際功能和目的,充分考慮目的語的文化規(guī)約和讀者期待。本文就以電影《一九四二》為例,具體來討論功能翻譯理論在實踐中的應(yīng)用。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產(chǎn)生于20世紀(jì)70年代,主要由四部分組成:賴斯的文本類型理論,弗米爾的目的論,赫爾茲-曼塔利的翻譯行為理論以及諾德的功能加忠誠理論,是一個動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完善的理論體系(李文革2004)。該理論的最大特點在于提出了翻譯功能與目的的重要性,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譯文的翻譯目的,所面對的譯入語讀者,翻譯情境等,基于這些因素選擇適當(dāng)策略,而不僅以原文本為惟一參照標(biāo)準(zhǔn)。下面簡要介紹這四種理論:
文本類型理論由賴斯提出,她認為語言有說明、表現(xiàn)和呼喚的功能。在一篇文章中,至少有一種功能會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在此基礎(chǔ)上,賴斯將文本分為注重內(nèi)容或信息、注重語言形式以及注重對讀者的影響這三類,后來又補充了以聲音為媒介的文本。概括起來,即信息型、表達型、感染型、視聽媒體型四類。本文所探討的字幕翻譯屬于第四類:視聽媒體型,這種類型的文本也被稱之為“超類型文本”,因為它可以與前面三種文本進行組合,伴隨聲音、影像等傳播媒介同時呈現(xiàn)出來。
賴斯認為,對于不同類型的文本所應(yīng)采取的翻譯策略也是不同的。因此,譯者在翻譯之前首先要確定原文的文本類型,從該文本的特點和功能出發(fā),然后才能選擇恰當(dāng)?shù)姆g方法。正如前面提到的,字幕翻譯作為一種獨特文本類型,有其特殊之處:瞬時性、簡潔性、時空限制性要求字幕不能過長,可能要采取簡化、省略等翻譯策略;通俗性要求語言符合人們?nèi)粘?谡Z特點,避免復(fù)雜、難懂的詞匯和句法等等。
賴斯的學(xué)生弗米爾發(fā)展了賴斯的理論,提出了以文本目的為翻譯過程的第一原則,即目的論(skopos),這也成為功能翻譯理論中最重要的準(zhǔn)則。根據(jù)這一理論,譯者在翻譯實踐中應(yīng)遵循目的法則、連貫性法則和忠實性法則。目的法則認為整個翻譯過程,包括翻譯方法和策略的選擇,都要由翻譯行為的目的決定,其中包括譯者的目的、譯文的交際目的以及使用某種特殊手段所要達到的目的(吳文安2003)。連貫性法要求譯文必須能夠讓目的語讀者理解,并在目的語的交際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意義,屬于語內(nèi)連貫(intratextual coherence)。忠實性原則要求譯文必須忠實于原文,強調(diào)的是語際連貫(intertextual coherence)。
應(yīng)用于字幕翻譯中,目的論要求譯者要充分考慮導(dǎo)演意圖、目的語觀眾心理期待、文化差異等因素。一方面,力爭準(zhǔn)確傳達導(dǎo)演通過影片想要表達的思想,使目的語觀眾更好地了解源語文化,欣賞藝術(shù)魅力,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另一方面,又盡力做到簡潔、流暢、地道,不給目的語觀眾增加負擔(dān),讓他們能夠輕松通過字幕獲取影片信息。
曼塔利又在弗米爾的基礎(chǔ)上做了進一步拓展,將行為理論引入功能翻譯理論中,并重點討論了翻譯過程的行為、參與者的角色和翻譯過程發(fā)生的環(huán)境等問題,提出了所謂的“翻譯行為理論”(馬紅,林建強2007)。他將“翻譯行為”定義為“為實現(xiàn)信息跨文化、跨語言轉(zhuǎn)換而設(shè)計的復(fù)雜行為?!保ㄞD(zhuǎn)引自李文革2004)字幕翻譯正是這樣一種復(fù)雜的跨文化交際、跨語言轉(zhuǎn)換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譯者要充分利用文字、符號、聲音、圖像等手段的有效結(jié)合向目的語觀眾傳達一種文化訊息。
最后,諾德在“目的論”基礎(chǔ)上,提出了忠誠原則,即“功能加忠誠理論”。該原則要求譯者在翻譯時對原文作者和目的語讀者有忠實于原文的雙重責(zé)任,要在考慮譯文功能和目的的同時,注重對原文的忠實,這也是對原作者的尊重(周覺知2006)。
在字幕翻譯中,譯者既要考慮到目的語觀眾的背景知識、文化差異、心理預(yù)期、審美觀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對原語文本做出縮減、增添或使用歸化等手段,以幫助觀眾理解;同時,也要注意盡可能忠實原文,對于譯入語中缺少對應(yīng)的文化專有項的異化翻譯等等。
據(jù)電影網(wǎng)新聞,《一九四二》在北美20家影院上映首周即取得了10萬美元的票房成績,超過2011年同期在北美上映的《金陵十三釵》,并迅速躋身全球票房榜第五位,先后獲得了第七屆羅馬國際電影節(jié)—青年陪審團金蝴蝶最佳影片獎、意大利攝影家協(xié)會最佳攝影獎,第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最佳視覺效果等多項大獎。一部反映中國解放前黑暗歷史與艱難歲月的影片,能夠得到國外媒體的高度贊賞和觀眾的入場支持,除了演員們?nèi)肽救值木勘硌?,可以說字幕的成功英譯也起到了助力作用。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該片的英文字幕為了能讓觀眾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和影片中人物當(dāng)時所處的環(huán)境,充分運用了功能理論的多種翻譯策略,在傳遞源語信息同時,采用了更符合譯入語習(xí)慣的表達方式,并且注重了字幕語言的特點,做到了簡潔、通俗。下面我們通過具體事例來看一下具體的翻譯策略是如何體現(xiàn)的。
由于字幕翻譯本身具有的功能和特點,即在幾秒鐘的短暫時間內(nèi)向觀眾傳達關(guān)鍵信息,這就要求字幕必須同步、盡可能對應(yīng)、簡潔、通俗易懂,因此省略、句式調(diào)整和口語化等策略的運用必不可少。
(1)爺一時糊涂。
A moment of weakness.(省略主語)
(2)你有萬貫家產(chǎn)有什么用?
What good did his wealth do him?(省略修飾語)
(3)兒被殺了,家被燒了,他就躲到縣城里哭去了。
His son dead,his home burnt to the ground,nowhere to turn but the country seat.(省略be動詞和動詞“哭”)
(4)英軍一個師加一戰(zhàn)車營七千多人被困。
More than 7,000 British troops and trucks are trapped.(省略描述細節(jié)的數(shù)詞)
(5)上帝會聽到您剛剛所說的。
From your mouth to God’s ears.(通過轉(zhuǎn)換句式縮短句長,同時更形象生動)
(6)來了個洋人!
A foreigner!(省略動詞)
(7)你死哪去了?
Where are you?(省略與核心句意無關(guān)詞,“死”在這兒主要用于加強語氣,無實義)
(8)怎么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
How to go from rags to riches?(rags和riches都是地道的英文表達,既簡潔,又易懂)
(9)這風(fēng)車不能換!
No?。ㄖ髡Z、謂語統(tǒng)統(tǒng)省略,只留一個表達否定意思的“No!”加強語氣)
(10)日本人進攻河南的手段這么毒辣。
Those treacherous Japanese.(轉(zhuǎn)換句式,同時省略修飾語,因為根據(jù)上文語境已知)
(11)是不是又出什么岔子了?
What now?(只用一個“what”不僅完整表達意思,而且富口語化特征,體現(xiàn)對話緊湊感)
(12)叫他信,他不信。
He was warned,and still he refused.(調(diào)整句式,省略可通過上文獲得的信息,即“相信上帝”)
通過以上實例,我們可以看出在電影字幕中,省略、句式調(diào)整等策略常常交替使用,同時字幕語言在詞匯選擇上傾向于使用簡單、口語化詞匯。這既可以滿足在短時間內(nèi)傳遞有效信息的要求,同時也使得字幕語言更加簡潔、流暢,減輕了目的語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的負擔(dān),從而將他們的注意力綜合地保持在畫面、聲音等各個方面,使影片可以更好地被目的語觀眾所理解和接受(虞毅2011)。這也是曼塔利“翻譯行為理論”的一個很好體現(xiàn),因為譯者通過平衡觀眾注意力而達到了利用文字、符號、聲音、圖像等多種手段和途徑傳達文化訊息的目的。
替代法是有效的補償手段,在字幕翻譯中也常用到,尤其是當(dāng)源語詞匯在目的語中缺乏對應(yīng)項時,譯者通常會選擇一個表達相近意思的目的語詞匯或短語來替代(殷玲2008)。這種做法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償源語意義的虧損,而且有時候甚至?xí)鸬疆孆堻c睛的作用,使兩種文化的交流更通暢。
(1)上回由著你哥的性子,他的命就沒有了。
Your brother got a bright idea too and it cost him his life.(“性子”被替換成了“a bright idea”)
(2)搞什么名堂?
What are you trying to say?(“名堂”被替換成了“say”,信息更明確、具體)
(3)你們都很有口才,看誰去見蔣鼑文。
You all like arguing so much.Why don’t you go argue with Jiang Dingwen?(“有口才” 替換為“l(fā)ike arguing”,“見” 替換為“argue with”,充滿諷刺意味)
(4)三天兩天死不了,且讓他們盼著呢。
I won’t die in the next few days.They still have to put up with me for a while.(“盼著”替換為“put up with me”,一種自嘲口吻)
(5)過年的時候到爺爺家里來,爺爺給你發(fā)壓歲錢。
You come visit us at Chinese New Year and I’ll give you a nice present.(“壓歲錢” 替換為“a nice present”,缺少對應(yīng)項)
(6)這就叫“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不死心?!?/p>
This is called “not shedding tears until one sees the coffin.”It must be a rude awakening.(由于兩個并列句意思一樣,只翻譯前半句,后半句采用釋義方法)
通過以上幾例可以看出,譯者通過替代策略的使用,不僅更為準(zhǔn)確、具體傳遞了信息,而且把人物的心態(tài)也拿捏得很到位。如例(3)中的話是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對河南各地各部門官員說的。當(dāng)時大家為了搶中央政府撥下來的救濟糧吵得不可開交,可是當(dāng)聽說國民黨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蔣鼑文扣押了糧政廳和財政廳廳長,需要有人去談判時,全場鴉雀無聲。此處顯然“有口才”不是真的夸獎,而是充滿了諷刺意味,因此譯者選擇了“argue”這個詞來替換。“argue”在英語中有吵鬧、爭吵的意思,用在此處比較妥當(dāng),將人物話語的真實意圖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樣,例(4)中是實業(yè)家張鈁的母親對蔣介石說的一番話,“盼著”顯然是老人家自嘲的一種說法,并非真實意思,所以不能選用look forward to、hope這樣的詞。譯者在此處用了“put up with”,在英語中有“忍受”的意思,人物自身風(fēng)趣幽默的特點躍然紙上。
中西方文化存在著很大差異,如前所述,有些詞在目的語中并沒有對應(yīng)項。這部影片反映的又是建國前河南農(nóng)民在逃荒中的一段歷史,因此其中有很多中國文化特有的成語、俗語等等,即文化專有項。對于文化專有項,譯者在翻譯時充分考慮到了跨文化的差異,主要采取了闡釋的方法。英文字幕的目的是為了向譯入語讀者更好傳遞影片內(nèi)容,因此闡釋也要更符合目的語觀眾習(xí)慣表達,即歸化法。
(1)老天爺,你是怎么了?/老天爺/我的天爺呀!
God,why me?/Heaven preserve us!/My god!/My goodness!(中國文化中的“老天爺”在西方文化中的對應(yīng)項應(yīng)為God)
(2)培基一到河南,也跳進了水火。
Coming to Henan was like boarding a sinking ship.(“水火”在漢語中是一種比喻性修辭,此處用了目的語觀眾更為熟悉的說法“a sinking ship”,意思傳達準(zhǔn)確,同時形象生動)
(3)給大爺個面子吧!
Show a little respect! (“面子”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此處結(jié)合語境,換成了“respect”)
(4)望主席在撥救濟糧的時候,明鏡高懸。
When the time comes to distribute relief grain,I trust you will treat Yanjin County favorably.
(5)蔣司令率威武之師奔赴前線,河南三千萬民眾簞食壺漿。祝司令長官馬到成功,旗開得勝。
As Commander Jiang prepares to lead his forces to the front,the 30 million people of Henan greet your troops with food and drink.We wish you and your soldier a swift,decisive victory.
(6)這不正是因為僧多粥少,咱才不能撒胡椒面。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re is not enough to go around that we can’t distribute grain at random.
(7)如果不是十幾萬警察忍饑挨餓地維持社會治安,河南早出了洪秀全、李自成了。
If it weren’t for the thousands of police braving hunger and enforcing law and order,we would already have had a revolution in Henan.(“洪秀全”“李自成”都是中國早期農(nóng)民起義的代表人物,此處暗示的意思其實就是“a revolution”)
(8)人一喝墨水,就是條喂不熟的狗。
A girl gets a little education and she thinks she’s special.(漢語中“喝墨水”意味著受教育、有文化,但英語中沒有這樣的意思,只能直接闡釋)
(9)眼前還飛蛾子,能紡花。
My sight is blurry,but I can still weave.(“飛蛾子”為民間俗語,闡釋意思更妥)
(10)咱現(xiàn)在是砂鍋搗蒜,一錘子買賣。
We’ve had nothing but bad luck at every turn.(民間歇后語,根據(jù)意思進行闡釋)
以上我們用具體實例討論了釋義法在電影字幕中的應(yīng)用,這種方法尤其在翻譯文化專有項時非常有效。從功能理論目的論的角度出發(fā),英文字幕的目的或者說導(dǎo)演的目的肯定是準(zhǔn)確傳達影片中信息,因此在處理一些目的語觀眾不理解的詞匯或短語時,不如將其改為他們更熟悉的表達方式。雖然不能保留原汁原味的源語文化,但至少影片的意義得到了有效傳遞。這應(yīng)該是翻譯的首要目標(biāo),在此基礎(chǔ)上,如有余力,可在細節(jié)上再進行二次加工,看是否可以找到更好的表達方式,既能傳達意思,又能傳遞濃郁的源語文化特色。
縮略法、替代法和釋義法(主要是歸化法)是影視字幕翻譯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三種策略,但由于翻譯的復(fù)雜性,有時也會靈活使用其他策略,如異化法、增補法、重構(gòu)法等等。不管使用哪種策略,字幕翻譯者在翻譯時都必須盡力做到:尊重并盡可能忠實于源語文本,這同時也是對導(dǎo)演和觀眾的尊重;始終牢記字幕的特點,力求簡潔、通俗;充分考慮文化差異,以最大程度傳遞影片信息為目的,采用目的語觀眾易于接受的表達方式。
功能翻譯理論自20世紀(jì)70年代創(chuàng)立以來,并沒有停滯,而是不斷修正自己的理論,不斷發(fā)展、完善,成為一個適用范圍廣泛,實踐指導(dǎo)意義強大的理論體系。除了字幕翻譯之外,它還被應(yīng)用于詩歌、小說、新聞、廣告等多種文學(xué)形式的翻譯中。下面簡要歸納對該理論的三點思考:
首先,目的論是功能翻譯理論中最重要的原則,也是它區(qū)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之處。在此之前,翻譯理論多重視原文文本,更多的強調(diào)忠實性原則,較少考慮到翻譯的功能、目的,譯入語讀者的期待,文化、習(xí)俗等反面的差異。但是,在實際翻譯中,完全的忠實于原文幾乎是不能的,尤其是在文化專有項較多,譯入語中缺乏對應(yīng)的情況下。目的論的提出,使人們的視角開始轉(zhuǎn)向譯文的功能、譯入語讀者或觀眾的期待、不同文化間差異等方面,尤其對字幕、廣告等特殊藝術(shù)形式的翻譯提供了新的思路,為采取縮略或簡化、增補或注釋、替代、歸化等策略提供了理論依據(jù)(葛雅靜2013)。
其次,功能翻譯理論作為西方翻譯理論經(jīng)典流派之一,豐富了翻譯理論。整個20世紀(jì)被譽為“翻譯的時代”,這一時期涌現(xiàn)出許多日后成為經(jīng)典的翻譯理論,如本雅明的解構(gòu)主義翻譯思想、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翻譯觀、喬治·斯坦納的闡釋學(xué)翻譯模式等等。功能翻譯理論既對它之前的理論有繼承,同時也有批判,比如它認為奈達的對等理論只適用于特定范圍內(nèi)、特定條件下。另一方面,它也對后來的學(xué)說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總之,功能翻譯理論以其相對完整的體系,較強的科學(xué)性和可操作性,促進了當(dāng)時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和完善,同時也為其之后的發(fā)展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然而,任何一種理論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無懈可擊的,功能翻譯理論也有其局限性。首先,“目的論”的提出固然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但它是否可以完全取代對等理論還有待于實踐的檢驗。其次,“目的論”在實踐中具體應(yīng)如何操作,如何避免譯者出于自己的某種利益考慮而扭曲原文作者意圖、隨意篡改原文等仍值得深入討論。
2012年對中國電影業(yè)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我們有很多部華語影片在國際上亮相,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雖然中國電影很早就開始走出國門,但以往不論票房還是影響力都遠遜于歐美大片在中國的巨大反響。隨著《一九四二》的熱映,相信今后還會有更多反映中國歷史文化與現(xiàn)實,敘說卑微普通的小人物故事,滲透中國人生存哲學(xué)的影片走向國際舞臺,促進中西方文化的更進一步交流。
要走好這一步,英文字幕的成功翻譯是重要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對于那些已經(jīng)成功走出國門,傳遞中國文化的影片進行不同視角的字幕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將為今后的字幕翻譯提供理論與實踐的指導(dǎo)。在此過程中,也需不斷探索功能翻譯理論更大的應(yīng)用價值,使其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繼續(xù)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從而為各個領(lǐng)域的翻譯實踐提供理論支撐。
方夢之(2003).實用文體漢譯英 [M].青島:青島出版社。
葛雅靜(2013).從功能翻譯理論角度看電影字幕翻譯——以電影《國王的演講》為例[J].影視翻譯(7)。
李文革(2004).西方翻譯理論流派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
馬紅,林建強(2007).功能翻譯理論及其翻譯原則和方法 [J].外語學(xué)刊 (5)。
殷玲(2008).功能翻譯理論看電影字幕翻譯中文化詞語的處理[J].外國語言文學(xué)研究(2)。
虞毅 (2011).功能翻譯理論看影視字幕翻譯 [J].外語研究 (6)。
周覺知(2006).德國功能翻譯理論述評[J].求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