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不同來源出處“王梵志”詩語言比較研究

      2013-03-24 04:55:55盧巧琴
      關(guān)鍵詞:梵志詩話副詞

      盧巧琴,方 梅

      (1.浙江大學(xué) 漢語史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310058;2.浙江經(jīng)濟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浙江 杭州310018)

      “王梵志”詩主要來源于敦煌石室,大藏經(jīng)及唐宋詩話筆記所收為少數(shù)。不同來源、出處的“王梵志”詩,在詞匯學(xué)、造句學(xué)及形態(tài)學(xué)等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的語言現(xiàn)象,如詞綴發(fā)達,縱予連詞豐富,指示詞“言、惟、唯、斯、茲”等文言詞匯不再出現(xiàn),疑問代詞倒置現(xiàn)象消失,“把”字句、“將”字句用介詞“把”、“將”使賓語提前等等。我們在此,把目前所能見到的所有“王梵志”詩作為一個封閉系統(tǒng),通過對敦煌所出三卷本、一卷本、法忍抄本及唐宋詩話筆記中所收“王梵志”詩的窮盡性比對,試圖勾勒不同來源、出處的“王梵志”詩的語言特征及其差異,以及常用語詞的使用狀態(tài)與演變軌跡,為構(gòu)建完整、系統(tǒng)的語言研究尤其是語言比較研究方法體系提供具體例證。

      一、語言組成成分及其比例的比較

      漢語是聲調(diào)語言,也是文字語言,這使?jié)h語在類型學(xué)上,與印歐語系甚至是同一漢藏語系中的其他語言,都不盡相同。先秦的文言已有這種表現(xiàn)。漢魏以降,文言與白話的差距漸趨明顯,六朝開始出現(xiàn)一種比較接近口語的書面語——古白話[1]后,漢語語言組成成分更顯多樣。晚唐五代敦煌語料的出現(xiàn),使古白話趨于成熟,為漢語發(fā)展提供了更大的驅(qū)動力。漢語詞匯、語法的表征方式漸趨復(fù)雜,詞匯、語法體現(xiàn)意義的精密度也越來越高,類型學(xué)特征更顯豐富。

      (一)“王梵志詩”的歸類及其語言組成成分

      黃家全曾將“王梵志詩”分為兩類,一類稱之為“原王梵志詩”;另一類主要是在流傳過程中摻入的,稱之為“類王梵志詩”[2]。源于敦煌的“王梵志”詩,兼容“寫本文獻”的復(fù)雜性及“民間文本”的隨意性特征。其中的三卷本,大部分可歸于“原王梵志詩”,一卷本、法忍抄本與唐宋詩話筆記所收的,大部分可能只是“類王梵志詩”或稱之為“梵志體詩”。無論是“原王梵志詩”,還是“類王梵志詩”,基本語言組成成分都不外乎中土固有語言、外來語言兩種。其中又以中土固有語言成分為主,這包括文言成分、先唐口語詞和唐代新興語詞。從語言類型學(xué)的角度看,純正的漢語是唯一結(jié)合了SVO語序和中心詞居后雙重特點的語言[3]。但幾乎所有的“王梵志詩”,都或多或少包含著外來語言成分。外來語言使“王梵志詩”的語言組成成分更趨多樣,同時也使“王梵志詩”兼具了翻譯語料才包含的、源語與目的語的雙重語言結(jié)構(gòu)。

      總體看來,“原王梵志詩”與“類王梵志詩”、源于敦煌的“王梵志”詩與中土詩話筆記所收的“王梵志”詩,中土固有語言、外來語言這兩種語言組成成分及其比例都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

      (二)語言組成成分及其比例的比較

      我們秉承詞與詞組優(yōu)先的原則,不能成詞者以字為單位進行統(tǒng)計,以義項為基,從“王梵志”詩中析出外來語言成分、唐代新興口語成分、文言成分等三種主要語言組成成分,進行窮盡性比勘。發(fā)現(xiàn)敦煌所出“王梵志”詩中的外來語言成分、唐代新興語言成分所占的比例較高,其中三卷本與“法忍抄本”又比“一卷本”高。中土詩話筆記所收的“王梵志”詩,外來語言成分與新興語言成分所占比例更低。有些外來語言成分的源頭可上溯到元魏、北涼、北周等時期的北方譯經(jīng),如“姿首”,“縱使無姿首,終成有禮儀”(一八四首)。“姿首”一詞,元魏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jīng)》已見用例,“或作男子,顏容端正;或作女人,姿首美妙”(《正法念處經(jīng)》卷十七,T17no721p97c19-20)。隋唐用例逐漸增多,“世人多以脂粉等事,瑩飾姿首,維摩不爾”(隋慧遠撰《維摩義記》卷三,T38no177p489c27-28)。被認為對一卷本“王梵志”詩有直接重要影響的敦煌本《太公家教》亦有例,“女人游走,逞其姿首”。又如“圓融”,“性少由方便,圓融莫遣知”(一七五首)?!皥A融”一詞,在北涼失譯《金剛?cè)两?jīng)》中已見使用,“總持諸德,該羅萬法,圓融不二……”(《金剛?cè)两?jīng)》卷一,T09no273p371b9-14)。北周法上撰《十地論義疏》也有例,“十地之旨圓融一味如蜜,萬行斯舉眾德具足如甘露也”(《十地論義疏》卷一,T85no2799p769b25-26)。一般地,外族語言的影響,總是沿著合乎本族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的方向起作用[4]?!白耸住薄ⅰ皥A融”兩詞的語素本是中土古有的,成詞后的語義卻是佛學(xué)東漸后才有的。語言意義的變化本是連續(xù)不斷的,被提取出來用作成詞的中土古有語素,卻僅僅只在新詞的位置上形成空位(gap)或語跡(trace),成了語言發(fā)揮作用及其演變的必要代價。“王梵志”詩中的一些外來詞,就是選擇以這樣的方式阻斷其他發(fā)展道路的可能性。

      (三)語言組成成分及其比例差異的語用分析

      語言意義的形成,建立在個體共同參與的基礎(chǔ)之上。究其實質(zhì),“類王梵志詩”是不同作者從其自身的時代習俗、生活經(jīng)驗、文化性格以及審美趣味等方面出發(fā),通過對“原王梵志詩”源語作品的理解分析,在目的語中努力尋找順乎自然的、最切近的對等語,再加工后的呈現(xiàn)。這一過程是眾多作者當下的、介入了主體意識的個體創(chuàng)造性行為,隱含著一種語境到另一種語境的轉(zhuǎn)換。依附于源語結(jié)構(gòu)而得以存在的“原王梵志詩”的語境,詩句間的語境、詩句中詞間的語境,構(gòu)成了遞進的、潛在的語言與文化的意義?!邦愅蹊笾驹姟闭w語言風格與意義的建構(gòu),不僅包括對“原王梵志詩”表面語言文字的靜態(tài)呼應(yīng),更隱含著語言形式下深層的、動態(tài)而多層次的種種銜接。外來語言、口語、文言等語言成分組合之后形成的詩句,意義的表達已經(jīng)語境的催生而同處在一個認知域。僧侶與民間知識分子作為“王梵志詩”的主要作者,他們根據(jù)實際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則或方式,選擇和突出認知域中的他們個人易感知和易辨認的某些方面,使不同語言組成成分通過其所在的詩句結(jié)構(gòu),進行意義分配。通過凸顯詩句中某一種語言成分,使自己建構(gòu)的意義解讀過程能更容易地進行。“王梵志”詩語言組成成分及其比例的差異,首先是不同時段、不同層次的作者,對“原王梵志詩”語用環(huán)境主觀識解的直接結(jié)果。

      二、語詞的比較

      非“一人一時”之作的“王梵志”詩,內(nèi)含豐富的新、舊語素與語法形式及其交替演變的痕跡,但使用最多的還是常用詞。常用詞代表著“普通語言使用者應(yīng)用的詞匯層級的認知觀”[5]。語境所賦予或規(guī)定的所指意義,由于語境參數(shù)較多,建立在語境之上的意義很難保持一致[6]。但基于各種規(guī)約形成的常用語詞,其源義和目的義的意義潛勢,在任何語境的作用下都是不能輕易取消的。因而,對語言的演變路徑和方向起根本性作用的,還是常用語詞。我們嘗試從同義異詞與常用詞更替演變的角度進行考察,進一步印證其與不同來源“王梵志”詩年代的對應(yīng)情況。

      汝/你

      “王梵志”詩中,第二人稱基本上用“你”,少數(shù)用“汝”,“爾”已退出使用?!澳恪钡氖褂妙l率約達70次。其中三卷本為28次,卷五15次,法忍抄本22次,唐宋詩話筆記中的“王梵志”詩約5次;“汝”約3次,都出現(xiàn)在三卷本。敦煌所出一卷本《王梵志詩》不用第一、第二人稱代詞,只有少量第三人稱代詞“他”。

      漢語第二人稱代詞發(fā)展到魏晉南北朝時,基本上只有“汝”、“爾”兩個保存下來,“你”被認為是從“爾”演變而來的。在唐人編撰的《北齊書》、《北周書》、《隋書》里已有“你”的較早用例。學(xué)界大多贊成,“你”的最早例證是“你父打我時,竟不來救”(李百藥《北齊書·太原王紹德傳》)。李百藥《北齊書》的部分內(nèi)容可能取材于隋王劭的《齊志》。百藥本人則是由隋歸唐的中書舍人。隋的創(chuàng)建者楊堅,曾是北周重臣,北周為鮮卑化的匈奴宇文氏所治。李百藥所撰的《北齊書》也是關(guān)于鮮卑化的北齊政權(quán)。“你”在《北齊書》中的較早出現(xiàn)及其后在唐代較高頻率地使用,一定程度上可表明,“你”在當時可看作西北方言[7]?!稄V韻》也有注“乃里切,秦人呼傍人之稱”,據(jù)此可知,西北長安一帶第二人稱是用“你”的。

      “王梵志”詩有較多“你”的例證,其在敦煌所出三卷本(28例)、法忍抄本(22例)、敦煌所出一卷本(0)中逐漸呈現(xiàn)出的式微之態(tài),可能也不是純屬偶然。因為敦煌所出三卷本、法忍抄本、一卷本“王梵志”詩的年代在微觀層面也存在差異。

      口語性強的“你”在隋唐之際,已經(jīng)通行到“修史的文人或謄寫的鈔胥敢于錄用的程度”[8],“汝”則逐漸退出?!叭辍痹凇巴蹊笾尽痹娭?,也只在學(xué)界大多認為語料年代可視為初、盛唐的三卷本中檢到3例。早在先秦,隨著“汝”在領(lǐng)格上限制的消失,“汝”在主格、賓格、領(lǐng)格等三格上的出現(xiàn)頻率和比例都高于“爾”。之后“爾”只以極低的頻率出現(xiàn),到唐五代已處于衰亡狀態(tài)。“王梵志”詩中也未見“爾”?!叭辍痹凇巴蹊笾尽痹娭辛阈浅霈F(xiàn),可能是因為它尚未脫離口語而轉(zhuǎn)變成書面語。據(jù)吳福祥推測,“你”在口語中取代“汝”而作為第二人稱代詞的唯一形式,可能是在北宋中晚葉。

      唐宋詩話筆記中的“王梵志”詩只用“你”,不用“汝”。這不僅僅只是替代“原王梵志”詩中對應(yīng)語言項后的結(jié)果,使詩句在避免同一語言成分重復(fù)使用的同時,又體現(xiàn)出不同層次的語義連貫。或許也還隱含著若干與吳氏結(jié)論相符的線索。

      亦/也

      “王梵志”詩中表示類同語法意義的副詞有“亦”和“也”。副詞“亦”達30例,其中三卷本占15例,卷五占6例,法忍抄本占7例,唐宋詩話筆記中見2例。一卷本未見副詞“亦”,這可能跟它的表達內(nèi)容有關(guān)。見2例“也”,但不作副詞。

      (1)損失酬高價,求嗔得也磨?(一八九首)

      (2)將他物己用,思量得也磨?(二二五首)

      兩例“得也磨”均表口頭語氣,猶言“行嗎”。語素“磨”作疑問語氣詞解,“也”在日本奈良寧樂美術(shù)館藏、伯二六0七、斯三三九三等中作“夜”,可見此處“也”還是個記音詞。

      相對于“亦”來說,“也”是后起的副詞。“也”與“亦”讀音相似,分布大體相同。兩者可能屬于同一系統(tǒng),是一個詞位的兩種變體[9]。副詞“也”的早期用例,南北朝時期可見。

      從太田辰夫、李宗江等所舉的例子看,“也”的早期例證大多在南方。庾信雖也有例,但庾信是文人由南入北的代表,其語言習得的黃金時期不在北方。盡管對王梵志的生平,學(xué)界至今仍無定論,但他的活動年代應(yīng)該是承接南北朝的隋唐,大體的活動范圍是在長江以北,這是可以肯定的。在敦煌所出“王梵志”詩中,未能檢索到副詞“也”,副詞“也”只在唐宋詩話筆記中見1例:

      (3)倖門如鼠穴,也須留一個。(三二○首)

      此例收在宋陳巖肖《庚溪詩話》,各版本未見異文。金華人陳巖肖,其父死靖康之難,紹興八年,以任子中詞科,仕至兵部侍郎,成于淳熙中的《庚溪詩話》可能蓋其晚年之筆。

      副詞“也”自南北朝產(chǎn)生后,有唐一代用例仍不是很多,“亦”還處于絕對的優(yōu)勢地位;晚唐五代,“也”的使用開始增多,但仍不能壓倒“亦”。南宋末期,“也”的用量才占到兩詞出現(xiàn)總數(shù)的90%以上,元明時期,“亦”已少見[10]。從這一情況看,《庚溪詩話》中的“也”,與敦煌所出尤其是三卷本“王梵志詩”是有明顯差異的。

      尋/覓(覔)

      表“尋找”義的“尋”,出現(xiàn)年代不晚于東漢。另一個表“尋找”義的“覓/覔”,較早的確切用例要遲至兩晉。晉代以降兩者常用?!巴蹊笾尽痹娭校皩ぁ?、“覓”并用。“覓”約25例,“尋”約8例。兩詞的使用情況伯仲可分。其中三卷本“覓/覔”10例(“覓”7例,“覔”3例),“尋”1例;卷五“覓/覔”7例(“覓”2例,“覔”5例),“尋”2例;法忍抄本“覓”7例,“尋”4例;一卷本“覓”1例,“尋”1例。

      顧野王《玉篇·見部》:“覔,同覓,俗?!笨梢娏捍延小耙挕迸c“覔”。一般說來,相對正字,俗字會是后起的。盡管“覓”、“覔”的早期例證出現(xiàn)在年代尚未確切的語料中,也不排除“覓”先于“覔”出現(xiàn)的可能。將“覓”出現(xiàn)的例證上溯到晉代是穩(wěn)妥的。從汪維輝的具體考察看,“覓”存在地域差異,初始時它在北方文獻中用得很少,南方口語則以說“覓”為主[11]。至隋唐,“覓”的使用范圍逐漸擴大,北方文獻也以說“覓”為主了,敦煌所出“王梵志”詩也是這樣的情況。唐宋詩話筆記中的“王梵志”詩未見“尋”與“覓/覔”,也未見“找”,這可能跟它無需涉及“尋找”語義相關(guān)?!罢摇迸c“覓/覔”的情況恰好相反。最初它可能是個北方方言詞,它對“尋”的替換始于明代中后期,而“王梵志”詩的影響在明代已經(jīng)式微。其后才由北往南逐步擴散,清初成為“尋找”類語義場的主導(dǎo)詞[12],并被保留到現(xiàn)代漢語。

      “王梵志”詩出現(xiàn)了較多唐以前不常見的語言成分,以及新、舊語義在不同來源出處“王梵志”詩中的更替演變與不同分布情況,可為漢語發(fā)展到唐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明顯變化這一結(jié)論再添具體一證。

      三、余 論

      敦煌所出“王梵志”詩,是代表唐代西北方言的重要材料,其在文字、語言組成成分及常用語詞的演變更替上,已表現(xiàn)出與“古江東方言”的不同。近代漢語在文字、詞匯、詞法等方面的某些早期例證,也可上溯到其中。這些都是中土詩話筆記所載“王梵志”詩所不具備的。

      “王梵志”詩的作者構(gòu)成與年代情況非常復(fù)雜,三卷本詩作的年代應(yīng)是最早的,大抵是隋末唐初;法忍抄本踵其后;一卷本再晚之;唐宋詩話筆記所收的“王梵志”詩,大多當為不同作者對上述三個體系“王梵志”詩的模仿。上述情況一定程度上也是對這一結(jié)論的印證。

      在梳理過程中,我們也遇到很多干擾。要達到對實際語言更加客觀的描述,仍需繼續(xù)基于漢語自身的特點進行更多的、個性化的細化研究。但初步看來,從語言組成成分及其比例、常用詞的演變更替及同義異詞等視角,來分析不同來源“王梵志詩”的語言結(jié)構(gòu)、層次的種種精細化差異,結(jié)論是可用作初盛唐在漢語史中被認為是處于中古向近代過渡的語言學(xué)根據(jù)的,也可進一步印證隋唐以后文言白話之間涇渭分明的語言事實。

      [1]向熹.簡明漢語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1.

      [2]黃家全.談?wù)勍蹊笾驹姷膶懽髂甏跩].河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1986(2-3):93.

      [3]Dryer MS.The Greenbergian word order correiations[J].Language,1992,68(1):81-138.

      [4]蔣紹愚,曹廣順.近代漢語語法研究綜述[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406.

      [5]弗里德里?!馗袢馉枺瑵h斯-尤格·施密特.認知語言學(xué)導(dǎo)論:第二版[M].彭利貞,等譯.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9:95.

      [6]符延軍,王啟燕.所指不一致與語義變化的動態(tài)機制[J].東北師大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版,2011(5):79.

      [7][日]志村良治.中國中世語法史研究[M].江藍生,白維國,譯.北京:中華書局,1995:31-32.

      [8]呂叔湘.近代漢語指代詞[M].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1985:3-4.

      [9][日]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M].蔣紹愚,徐昌華,譯.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5:265.

      [10]李宗江.“也”的來源及其對“亦”的歷時替換[J].語言研究,1997(2):60-67.

      [11]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130-139.

      [12]殷曉杰,張家合.“找”、“尋”的歷時替換及相關(guān)問題[J].漢語學(xué)報,2011(3):80-86.

      猜你喜歡
      梵志詩話副詞
      The Wheels on the Bus
      副詞“好容易”及其詞匯化成因
      詩二首(其一)
      閑吟居詩話(五則)
      中華詩詞(2019年10期)2019-09-19 09:00:04
      詩話
      中華詩詞(2019年10期)2019-09-19 09:00:02
      新詩話
      揚子江詩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5:08
      早期大乘佛典書面流傳舉證:“梵志”與“樓至”
      和曾梵志抽雪茄
      博客天下(2014年2期)2014-09-20 02:40:53
      副詞和副詞詞組
      銜月樓詩話選
      昌都县| 西昌市| 神池县| 阳新县| 白银市| 银川市| 盖州市| 兴国县| 太保市| 阿拉尔市| 洱源县| 平顺县| 永康市| 炎陵县| 灌阳县| 息烽县| 临沧市| 大名县| 社会| 台东市| 普宁市| 黔江区| 永顺县| 开封市| 余干县| 常熟市| 隆尧县| 平山县| 双江| 八宿县| 四子王旗| 奎屯市| 新田县| 枣庄市| 广平县| 睢宁县| 湖南省| 舞阳县| 景谷| 晋江市| 特克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