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軼飛
(遼寧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沒有認知,就沒有詞匯。沒有詞匯,就沒有語言。研究網絡語言及其詞匯,有必要從語言產生的解析源頭切入,即解析人類認知加工過程。
網絡流行語(簡稱網語)是網絡時代的標簽。在物欲橫流、價值觀跌宕、生存和就業(yè)壓力重重的網絡時代,正如羅蘭·巴特所說:“活在我們這個矛盾已達極限的時代,何妨任諷刺、挖苦成為真理的代言?!保?]漢語網絡流行語(含網絡術語、杜撰詞、拼音縮略詞、數字詞、拼音諧音詞、漢英諧音詞、英漢混合詞及轉義詞),從某種意義看,既是網絡時代人類宣泄情感的語言載體,又是心理減壓閥。
在漢語千年語言發(fā)展長河中,語言發(fā)展相對平穩(wěn),出樣的激流并不多?!霸谌祟惖陌l(fā)展史上,新的語言通信方式的出現并不常見?!保?]網絡改變了語言,催生了網絡流行語。網語是新千年語言發(fā)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因為它促使?jié)h語語言出現了第三次(白話、漢字簡化和網語)革命性的變化。
網絡語言是一種具有奇特邏輯構思的、另類的語言。其發(fā)展速度之快、變異形式之多,都是史無前例的。英語網語是世界其他網語的鼻祖。漢語網語,在某種程度上,堪稱英語網語的克隆體。
但值得一提的是,漢語網絡流行語(簡稱漢語網語)雖為克隆體,其發(fā)展勢頭之迅猛,令語言學家始料不及。如今雖然常瀏覽英語新聞網站的讀者仍能發(fā)現,諸如ITpro、sexting、BB users 之類的英語網絡流行語(含縮略語)出現在英語新聞標題中,但在數量上和使用頻率上,漢語網絡流行語的影響力遠遠超過網絡英語。
如今人們只要登錄各種新聞網站,就會被各種網絡流行語雷倒,微生物、萌照、屌絲、逆襲、高富帥、白富美、飆淚、坑爹、腦殘等比比皆是。神馬都是浮云、給力等竟然堂而皇之地登上主要官方新聞媒體。一向以嚴肅、嚴謹著稱的《人民日報》,《江蘇給力“文化強省”》(2010.11.10)一文采用“潮”詞作為標題,讓人難以置信?!段膮R報》采用《現實,永遠不可能“神馬都是浮云”》(2010.11.18)作為標題,讓人大跌眼鏡。部分網匯正在進軍全民核心詞匯。
隨著網絡的發(fā)展,英語網語對漢語網語的沖擊日趨明顯。根據類型學,人類語言可分為三種常用語序:VSO(謂主賓)、SVO(主謂賓)和SOV(主賓謂)。因為英語和漢語中的語序同屬前兩種,英語網語的影響不僅僅折射在詞匯層面,而且波及和深化到語法和語序層面。諸上種種原因,使得網語在人類數千年的語言發(fā)展史上,更具研究價值。這是歷史賦予人類的千載難逢的、不容錯過的語言研究的契機。
盡管近些年來,學者對網語及其詞匯的研究數量急劇增加,但從認知視角展開的研究仍顯薄弱。截至2012年8月,根據萬方數據庫統(tǒng)計,與認知相關的網語研究論文不足20 篇,認知理據性研究論文不足5 篇,而從現實表征、心理表征和語言表征著手的研究論文僅1 篇。
然而,語言離不開認知,沒有認知就沒有語言。認知詞匯學的本質就是根據對人類心智的理解,解析語言中的詞匯特點、語用特點和構詞規(guī)律。
人們對漢語網匯是如何認知的?在閱讀中網語詞匯又是如何從大腦中被提取出來的?為什么文化程度高的青年人提取得快,而文化層次低的老年人,對該方面詞匯木訥,甚至排斥和拒絕?對此類實際問題,從認知視角,進行多方位的、多維度的探究,極具學術價值。
語言既是一種認知活動,又是以認知為基礎的。[3]55“語言既是基于身體經驗和認知加工的產物,又是人類認知的工具?!保?]32網絡流行語的產生及認知均與人的心理密不可分。根據認知心理學,“表征是在知覺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感性形象”[3]46。表征分為三種:現實表征、心理表征和語言表征。三種表征是密不可分的三個概念?!艾F實表征是客觀世界的存在樣式,但它不是自在的客觀世界,而是以人的活動為前提的自為的客觀存在,所以我們稱之為現實表征;心理表征以現實表征為基礎,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現,是一種概念化的存在;語言表征是心理表征的語言實現,它包括表征為單個概念的詞和表征為復雜概念的詞組、句子等。”[4]現實表征、心理表征和語言表征對各類網匯的認知加工過程有極好的解釋力。
英漢兩種語言的造字(詞)法相同,即兩種語言均有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兩種造字法。[3]55根據六書,漢語有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和假借六種造詞方法。如今的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等同于前四種,是較常見的漢語造詞法。漢語流行語中杜撰詞語占很大一部分。
近兩年的網絡流行語尤其多,流行趨勢越來越強。根據維基百科,“屌絲”(吊死)一詞源于“雷霆三巨頭吧”針對“李毅吧”粉絲嘲笑、諷刺和惡搞所創(chuàng)造的網匯新詞。百度“李毅吧”粉絲自稱“毅絲不掛”(一絲不掛),簡稱“毅絲”,故后被“雷霆三巨頭吧”粉絲諷刺為“屌絲”(或許可解讀為:太丟人了,不如吊死算了,故又為“吊死”)。該詞屬諧音造詞,即假借(以同音字“屌絲”替代“吊死”)造詞法。
該詞迅速躥紅網絡,受到年輕人喜愛。截至2012年8月15日,Google 搜索結果達到8.6 億。新浪微博搜索結果已超過4960 萬條微博或微信。該詞也成為近兩年眾多中國男青年(后來也用于女青年)自嘲的常用語。有人將此上升為“屌絲文化”,也有人認為是“一場語言的狂歡”,是群體的焦慮情緒的發(fā)泄,是社會價值觀崩塌、人倫底線逐漸淪喪的標志?,F以“屌絲”(吊死)一詞為例,分析三種表征關系如下。
現實表征:相貌丑陋,體貌特征為“矮、窮、矬”的男青年,并非指現實生活中某個具體的男青年。
心理表征:以搬磚等為職業(yè)的男性青年群體;藍領、相貌丑陋、無女友或收入不高的男青年;自卑、收入低微、沉浸于網絡、幻想美女、懦弱和善,但又缺乏自我反思、缺乏毅力及改變生活的能力和勇氣的青年人。
語言表征:“屌絲”一詞的發(fā)音或書寫形式。
現實表征是心理表征和語言表征的基礎。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前者決定后者,后者實現前者,屬一種依次實現的辯證關系,即
現實表征←心理表征←語言表征
“現實表征不能越過心理表征與語言表征直接發(fā)生關系,語言表征也不能直接作用于現實表征。”[3]54
在現實語用中該詞是如何被提取的呢?
例1 屌絲:庶民文化的勝利
例2 屌絲:貧民的狂歡
“屌絲”一詞中的“屌”屬生僻字,其合成詞“屌絲”絕非是通過漢語新華字典能查到的詞。而“屌絲”一詞,因詞義生僻,即便放到上述語境中,仍很難通過語言表征激活心理表征。即便借助身體經驗也無效,因為該詞屬詞義怪癖的網絡流行語,無經驗可借鑒。
文化層次低的人,尤其是老年人,自身對網絡和流行語木訥,缺乏敏感性,因此,當聽到或看到該詞時,認知加工十分困難。當他們從語音檔、語義檔、語法檔反復提取,仍無法有效提取到其詞條信息,與整句信息聯系起來,且借助詞典意義又失敗時,這一群體往往會放棄對諸如此類句子的理解。而經常關注網絡的年輕人,卻與老年人大相徑庭。他們在借助經驗無效時,可通過網絡,添加相關的語料(即通過網絡搜索相關信息),最終激活心理表征,完成認知加工,達到對上述例句的理解。
漢語網語中諧音創(chuàng)造的詞很多,如驢友(旅游)、神馬(什么)、童鞋(同學)、有木有(有沒有)、腫么辦(怎么辦)、小盆友(小朋友)、洗具(喜劇)、餐具(慘劇)、杯具(悲劇)等。以“杯具”一詞為例,其認知加工和信息提取過程較“屌絲”要簡單得多。
例如:人生是一張茶幾,上面擺滿了杯具。
杯具1 =(字典意義的)杯具
現實表征1:各種大大小小、顏色和款式不同的茶杯、水杯等,并非指某一具體茶杯、咖啡杯等。
心理表征1:裝(水、牛奶、咖啡、飲品等)的器皿。
語言表征1:“杯具”的發(fā)音或書寫形式。
當讀者按照詞典(原意)語言表征,無法激活心理表征并理解該句時,基于語言知識和以往經驗,或許讀者會聯想到與“杯具”發(fā)音相同的“悲劇”,二次提取信息。因為“知覺有‘定向’抽取,與記憶中的知識相對照,然后再定向,再抽取特征,再對照,直到明確知覺對象的意義”[3]44,當語言表征1 無法激活格式塔時,讀者會根據經驗(網匯很多詞是由諧音造詞法創(chuàng)造出來的)得出,只有杯具2 的語言表征,即“悲劇”,方可與句意吻合。
杯具2 =悲劇
現實表征2:各種凄慘的一幕、一幕情景。
心理表征2:因社會、個人等原因造成的個人的毀滅、悲慘的結局。
語言表征2:“悲劇”一詞的發(fā)音或書寫形式。
語言表征2 可激活例句的心理表征,達到對整句信息的理解。
數字和鍵盤字符表語義是網語的首創(chuàng)之處,該構詞法開辟了語言發(fā)展史的先河。英語和漢語在這一點上相同。但不同之處是:英語網語中數字和字母混合詞較多,而純數字詞極少,而漢語數字詞比英語要多得多。這些數字詞與傳統(tǒng)中的數字詞,如“二百五”、“三三兩兩”概念大不相同。
如今數字代表意義也為“數字詞”。根據百度數字代表意義的數字詞大全,漢語表意的數字詞有200 多個,其中典型的如1314(一生一世)、587(我抱歉)、837(別生氣)、165(原諒我)等。
隨著全民英語素養(yǎng)的提高,漢語數字流行語中以諧音造詞法杜撰的詞很多。部分與漢語拼音諧音,部分與漢語地方話諧音,還有一小部分與英語單詞諧音。以與英語單詞“bye-bye”諧音的88 為例。
現實表征:再見的各種動作與舉止。
心理表征:即將分離,以后再見。
語言表征:“88”的發(fā)音或書寫形式。
例句1 88,一會兒再聊。
例句2 88,下周見。
聽話人聽到“88”一詞時,尤其是當聊天結束,聽到該詞時,因其發(fā)音與英語的“bye-bye”有一定相似性,很容易發(fā)生聯想,激活心理表征,而理解對方的意思。因為純數字“88”(八十八)與此語境不發(fā)生任何關系,提取無效,只有再提取“再見”的意思,方產生意義并與語境吻合,激活心理表征,完成認知加工。
心理表征是以現實表征為基礎的,是現實表征在人腦中的內化。[3]49內化的能力取決于不同人的認知加工能力。認知加工過程離不開三種表征,只有當語言表征激活心理表征時,方能理解網語詞匯或語句。當人類的身體經驗無法激活知識的格式塔時,需借助網絡,添加更多相關語料,反復提取,反復對照,才能激活心理表征,最終理解這些網絡流行語。
然而網語構詞另類,某些網匯語義怪癖。年輕人認知能力強,文化水平相對高,對網語的認知加工能力高,對網匯吸納得快。相比之下,老年人的以往經驗無法激活一些晦澀網匯的心理表征,難免被拒之門外,有落伍感。網語相關的認知問題,研究空間仍很大,筆者對此僅做嘗試性研究。
[1]巴特.神話——大眾文化詮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
[2]克里斯特爾.語言與因特網[M].倫敦:劍橋大學出版社,2001:174.
[3]陳建生.認知詞匯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4]劉玉梅,沈志和.認知詞匯學[J].外語學刊,2010(5):31-35.
[5]劉宇紅.認知語言學理論與應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