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麗
(蘭州市體育運動學校,甘肅 蘭州 730000)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與外出務工的父母一方或雙方分離并留守在農村原籍的少年兒童。據統(tǒng)計,我國現有2300萬農村留守兒童正獨自面對生活和成長中的困難和煩惱。許多留守兒童因為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不完整、學校教育的不完善以及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人格的發(fā)展令人擔憂。關注這一問題對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和我國未來社會的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心理學界一般認為,人格是“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它具有結構性、層次性和多側面性,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心理特征獨特而有機地結合構成:(1)完成某些活動的潛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2)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即氣質;(3)對現實穩(wěn)定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即性格;(4)活動的傾向性特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價值觀、世界觀等。
健康人格是指各種人格特質的完備結合,其特征有3點:(1)各種心理特征和諧發(fā)展,即需要和動機、興趣和愛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觀和價值觀、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氣質都向健康方面發(fā)展;(2)能夠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發(fā)展友誼,即在人際交往中顯出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同情和人道等優(yōu)良品質;(3)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運用到學習、工作中,勇于創(chuàng)造、善于創(chuàng)造,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并形成新的興趣和動機等。
構建健康人格是個體心理發(fā)展和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與任務,是個體適應社會、發(fā)展自我的前提條件。
近幾年,國內一些學者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情況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
李寶峰[1](2005)的研究顯示,留守兒童在SCL-90量表中的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強迫癥狀、焦慮、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9個因子上的分值均高于全國常模(P<0.01),其中前4項已達到顯著性差異水平(P<0.001)。
王東宇[2](2005)采用少年版艾森克人格問卷(EPQ)對小學留守兒童的個性特征進行測試,發(fā)現與同齡常模相比,留守兒童較為內向,情緒較不穩(wěn)定,但掩飾性較低。同時還存在著性別差異,男性留守兒童比女性留守兒童更外向,精神質傾向更為明顯。
趙紅[3]等(2006)通過 EPQ(7~15歲)個性問卷和 Piers 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對留守兒童的調查顯示,留守兒童較普通兒童更加內向,對自身的評價明顯偏低,特別是對自己的智力、外貌和幸福滿意度方面。
田小兵[4]等(2003)通過采用《兒童十四種人格因素問卷中國修訂本》(CPQ)和自制的家庭環(huán)境調查表對父母外出打工兩年以上、年齡在6~12歲的四川農村地區(qū)留守兒童及其委托監(jiān)護人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兒童在適應與焦慮、神經過敏性兩方面明顯高于普通兒童,而內向與外向得分低于普通兒童,差異都有顯著性意義。
綜合以上調查結果,我們可以將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的消極特點概括為:(1)人際關系:樂群性低,比較冷淡、孤僻或自閉;(2)情緒:不穩(wěn)定,易緊張、焦慮或抑郁;(3)性格:自卑拘謹,沉默寡言或者比較圓滑世故,少年老成;(4)行為:沖動任性,自控能力不強。
當然,也有為數不多的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之后變得堅強、自信、善解人意、自理能力增強,但這畢竟只是少數[5]。
留守兒童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學校以及留守兒童自身共同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的培養(yǎng)網絡[6]。
3.1.1 加快戶籍制度改革 農村留守兒童的大量產生是我國現行戶籍制度及與此相關的就業(yè)、教育、保障等體制的產物。要從源頭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必須從戶籍制度及其他相關體制的改革入手。
3.1.2 加強對流動兒童教育政策實施過程的監(jiān)督 自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中央和各級政府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與法規(guī),對流動兒童在城市就學起到了積極的政策干預作用。各地政府特別是教育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大對政策實施過程的監(jiān)督,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善流動兒童在城市學校上學的社會政策環(huán)境,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3.1.3 政府應加大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學校的扶持力度 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學校一直是流動兒童在城市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但是,這類學校一直存在著教學質量差、師資水平差、校園環(huán)境差和教學管理差等問題。政府與社會要加大扶持力度,通過注入資金、培訓、檢查監(jiān)督等方式改善“四差”局面,提高流動兒童受教育的質量。
3.2.1 建立農村社區(qū)少年兒童教育和監(jiān)護體系 目前我國農村基層沒有相關的少年兒童社區(qū)教育組織。農村社區(qū)可以考慮由基層學區(qū)和共青團牽頭,聯(lián)合婦聯(lián)、工會、村委會、學校共同構建農村少年兒童健康發(fā)展的教育和監(jiān)護體系。這些社區(qū)機構可由離退休教師、青年志愿者等人員構成,讓留守兒童體會到社區(qū)的溫暖和關愛,對于培養(yǎng)留守兒童健康人格、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都會產生有利的影響。
3.2.2 舉辦代養(yǎng)人培訓班,提高代養(yǎng)人的教育素質 社區(qū)、學??梢月?lián)合舉辦代養(yǎng)人培訓班,宣傳新的教育觀念、科學的教育方法,提高代養(yǎng)人的教育素質,增強代養(yǎng)人的教育責任心,使代養(yǎng)人真正肩負起監(jiān)護人的責任。
3.2.3 積極探索和嘗試新的教育方法 農村社區(qū)與學校還可以根據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嘗試新的監(jiān)護方式,如利用社區(qū)機構組織成立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兒童托管中心、親子園等,實行有償代養(yǎng)。在這樣的組織中,留守兒童之間以兄弟姐妹相稱,相親相愛,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發(fā)揮同伴教育的作用。這樣做能夠滿足留守兒童歸屬與愛的心理需要,讓他們在這個大家庭中,人格得到健康發(fā)展。
3.2.4 組織青年志愿者積極參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 比如,開展和倡導以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為主題的義務支教活動,給留守兒童和代養(yǎng)人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輔導。
當然,以上宏觀措施的具體落實非常復雜,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現實可行的辦法應當是從留守兒童家庭、學校以及留守兒童自身做起。
3.3.1 留守兒童父母(1)糾正不正確的認識。許多留守兒童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存在著明顯的錯誤認識。有的父母認為,為子女儲備教育資金是最重要的;有的父母認為,子女沒有明顯偏離社會的行為就不需要父母在身邊;也有的父母認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對子女學業(yè)不能給予幫助;有的父母甚至認為,孩子的要求就是吃飽穿暖,這些父母根本不了解親情對孩子人格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因此,作為父母,必須認識到家庭是兒童成長的重要環(huán)境,親情的撫慰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所以,外出務工的父母應盡量將子女帶在身邊,盡到做父母的責任。
(2)慎重選擇委托撫養(yǎng)人。如果外出務工的父母實在沒有能力將子女帶在身邊,那就要慎重考慮被委托的撫養(yǎng)人是否具有撫養(yǎng)能力,如身體、責任感、思想品德狀況等。特別要注意的問題是撫養(yǎng)不僅是物質條件的保障,更是心靈的撫慰,是行為上的督促和示范。如果委托撫養(yǎng)人沒有責任心、能力有限甚至品德不良,那么,這種委托不但沒有意義甚至有害。所以,父母應當盡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學習環(huán)境、比較有文化、有一定責任感、能夠更好地監(jiān)督和指導自己子女的親朋好友處。
(3)加強與子女的互動。首先,父母應該利用多種方式和途徑與留守在農村的子女聯(lián)系,如盡量在節(jié)假日回家與子女團聚,平時增加打電話或寫信的次數等。在各種方式的交流過程中,除了問及子女身體、學習情況外,還要多傾聽子女的心聲,體會子女內心情感的變化,了解子女的渴望及要求。其次,父母也要經常主動與子女所在的學校班主任進行聯(lián)系,交換意見,以便及時了解子女的學習、心理變化。最后,父母還要經常與撫養(yǎng)人保持聯(lián)系,鼓勵督促撫養(yǎng)人對自己的子女行使監(jiān)護責任。
(4)重視在外務工經歷背后的教育財富。父母應善于用自己在外務工的經歷來教育子女,比如從積極方面講述自己背井離鄉(xiāng)生活中的辛苦與磨難以及吃苦耐勞、拼搏向上的事跡。這樣做不僅可以拉近彼此間心靈上的距離,而且可以給子女提供真實的榜樣,對培養(yǎng)留守兒童堅強、獨立、積極的個性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3.3.2 撫養(yǎng)人 撫養(yǎng)人應增強角色意識,真正擔負起教育留守兒童的責任和義務。撫養(yǎng)人可以參加一些社會上組織的家長學校、代養(yǎng)人培訓班等,學習教育兒童的新策略、新方法,轉變教育觀念;經常與留守兒童進行思想交流,了解他們的需要及心理狀況;及時與留守兒童的父母、學校保持聯(lián)系,加強多方互動,共同采取措施保證留守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
學校是留守兒童生活的“第二家庭”,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位就需要學校教育補位。因此,作為學校和教師就需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一部分本該由留守兒童父母承擔的責任。
3.4.1 教師(1)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設留守兒童教育的內容。班主任不僅需要了解班級內留守兒童的一般情況,而且應密切關注留守兒童的思想動態(tài)、情緒變化和心理需求,對他們增加情感投入,讓其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應有的心理歸屬;班主任應鼓勵留守兒童積極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在活動中讓他們感受生活的樂趣,培養(yǎng)積極穩(wěn)定的心態(tài);班主任應加強與學校、留守兒童父母以及代養(yǎng)人的溝通與聯(lián)系,充分發(fā)揮橋梁和紐帶作用。
(2)在教師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所有教師都應掌握一些心理輔導的基本技術,幫助留守兒童度過留守期間的心理危機,為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礎。
3.4.2 學校(1)學??梢越M織成立留守兒童成長互助小組。相同的經歷與境遇使留守兒童之間更易產生彼此心理上的融合,形成情感上的相互慰藉與支持。在小組的交往活動中,留守兒童可以分享彼此的快樂,分擔彼此的痛苦與煩惱。這樣不僅可以豐富他們的業(yè)余生活,沖淡他們的孤獨感和對父母的思念,而且在共同的交往活動中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對集體的依戀和歸屬感。
(2)學校要定期開展撫養(yǎng)人家長會,建立良好的“學?!獡狃B(yǎng)人”溝通機制。通過家長會不僅可以改進留守兒童撫養(yǎng)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而且可以讓代理家長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增進他們與留守兒童之間的有效溝通。
(3)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這應當是學校日常管理的基本內容,如檔案中不僅要有父母的姓名,更要有他們的職業(yè)、聯(lián)系方式、外出務工的年限、工種以及收入等資料。這些資料可以幫助班主任和其他教師順利地開展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
(4)在可能的情況下,實施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要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盡力改善寄宿環(huán)境,配備生活指導教師或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教師,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管理,不要給學校與家庭之間留下可能讓留守兒童結交社會不良群體的“真空地帶”。
3.4.3 留守兒童自身 意大利兒童教育專家蒙臺梭利指出,兒童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兒童的能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發(fā)展。唯物辯證法也認為,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內因是根本,外因只能通過內因起作用。所以,留守兒童人格的健康成長過程更需要留守兒童自身的積極努力。
首先,留守兒童要理解父母的選擇、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不要認為自己是被父母拋棄了。要積極與父母聯(lián)系,比如可以經常寫信向父母匯報自己的情況,不要因為空間距離阻礙了親子間的心靈溝通。
其次,用健康的心態(tài)從積極的角度正視現實。留守兒童應當認識到,父母不在身邊這一現實是對自己的鍛煉和考驗,是培養(yǎng)自己獨立、堅強、富有責任感的大好時機,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財富,從而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
當然以上這些認識需要其父母、撫養(yǎng)人以及教師通過各種形式傳遞給留守兒童,使他們感到自己不僅應成為關注的對象,也應成為生活的強者,使他們考慮問題不再單一化。
另外,教育者還應當注重留守兒童的行為訓練與強化,如鼓勵、指導他們積極、主動地面對和解決生活與學習上遇到的各種問題,逐步養(yǎng)成留守兒童獨立、自主、自強、自立的良好行為習慣,從而達到認知與行為的和諧統(tǒng)一。
隨著農村勞動力繼續(xù)向城市流動,留守兒童的隊伍還將進一步擴大。他們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如果任由其人格問題繼續(xù)存在,最終就會演變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長期、復雜和艱巨的過程,必須要由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多方互動、多管齊下以及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才能解決。
[1]李寶峰.農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干預[J].教育探索,2005(5):82-83.
[2]王東宇.小學“留守孩”個性特征及教育對策初探[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5):354-355.
[3]趙紅,羅建國,李作為,等.農村“留守兒童”個性及自我意識狀況的對照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6):633-634.
[4]田小兵,楊正偉,馬靜,等.托管人對外出打工者子女個性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yī)學,2003(5):671-673.
[5]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6]周宗奎,孫曉軍,劉亞,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5(1):71-79.
[7]王東宇,王麗芬.影響中學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學,2005(2):47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