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上過正規(guī)大學的公安局局長,卻成為29所高校的熱聘人物。在這29所大學里,他有教授、碩導、博導等等頭銜;他所涉獵的領域,既有與他相關的刑偵、心理、法醫(yī)、法學、顱面鑒定,也有與他職務和專業(yè)無關的人力資源、資本運營、哲學、書法、美學、服裝設計、建筑學等等。
我們看不出這個公安局局長在如此之多的領域都具備教授、博導的學識和學術成就。他之所以被諸多高校聘請,顯然是因為他的職位和光環(huán)。
沖著職務和光環(huán)而爭相聘請某人,當他們的職務旁落光環(huán)暗淡時,就將面臨爭相“消磁”了。據(jù)報道,那位公安局長犯事之后,這些學校就悄然撤下了關于這個局長教授的報道;在研究生導師列表中,也已見不到局長導師的名字了。
如果聘請局長教授名正言順,那么無論他現(xiàn)在如何淪落,他的學者身份和學術地位仍在,大可不必“位去茶涼”,立即擦洗他的痕跡。如此匆忙撇清與他的關系,不正說明當時聘請他理不直氣不壯?
大學是知識分子的聚集地,本應是培養(yǎng)獨立思考精神、產出良好價值觀念和思想品格的地方,但這樣的教育傳統(tǒng)已經被世俗功利所取代。現(xiàn)在高校里的一些領導和教師,媚官、媚商還媚星。那些在重要位置上有一官半職的官員,那些有點名氣的富商,那些文體演藝明星,在高校里如果沒有一些頭銜,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成功人士了。
高度行政化矮化了高校的學術精神和學者尊嚴,嚴重的精神“缺鈣”,導致高校熱衷于傍高官、傍大腕、傍大款,這無論對學生還是對社會都是一種負價值的灌輸和傳導。當那些被傍的人犯事之后,高校的管理者又匆匆忙忙移除他們留下的聘書、題詞、講話等等記錄,就再次強化了成王敗寇世態(tài)炎涼的功利價值觀。
過去我們常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現(xiàn)在桃李樹下的小路已成大道,只是這個大道已變成通向國外學校的長途。父母們?yōu)楹尾幌ЩㄙM巨資舍近求遠紛紛把子女送到國外求學?原因很簡單,國內的學校不能為他們提供滿意的教育。這種教育抽去了思想、學問和創(chuàng)新的豐實底座,剩下的就只有跪拜和仰望了。
公安局局長成為全能教授,就是對高等學府的極大諷刺。
(摘自《羊城晚報》 作者: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