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麗
(甘肅政法學院行政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試論激勵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
郭秀麗
(甘肅政法學院行政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為對象的、做人的思想工作的,而動機是人的行為的先導,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運用激勵,使受教育者產(chǎn)生積極的心理動機,發(fā)揮其積極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顯得尤其重要?;谶@一認識,本文闡述了激勵及其相關的激勵理論,并進一步強調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激勵的必要性,及其如何有效地發(fā)揮激勵作用,以消除學生的倦怠心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達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激勵;激勵理論;動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不僅是一個向受教育者灌輸并培養(yǎng)其形成一定社會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過程,而且也是教育者通過各種有益的方法,激發(fā)受教育者產(chǎn)生積極的心理動機,發(fā)揮其積極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一種實踐過程。[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各種激勵手段對人們的行為和動機進行調節(jié),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重要意義。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發(fā)揮學校教師、黨團組織的教育引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盵2]因此,如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激勵,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成為一個值得探究的重要命題。
激勵,從狹義上說,是激發(fā)和鼓勵;從廣義上說,則是運用各種有效的手段,激發(fā)人們的動機、熱情,調動人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和潛能,使其朝著社會所期望的方向前進。[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激勵就是要了解人們的需要,制造外部誘因,激發(fā)內在動機,以引起其心理和思想情感的變化,使其產(chǎn)生社會所期望的行為反應,從而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按照人的動力模式:工作績效=f(能力×激勵)。運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僅取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更取決于受教育者受到的激勵程度。而激勵的出發(fā)點,是激發(fā)人們未滿足的需要。
正是從需要這種人的動機導向出發(fā),引出了關于如何激勵的各種理論。影響較大的激勵理論有需要層次理論、期望理論、公平理論、激勵強化理論和雙因素理論等。
1.1 需要層次理論,通過提供一種未滿足的需要的框架,尋求管理對象激勵效率的理論
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又稱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激勵就是對具體的社會系統(tǒng)中未滿足的需要進行刺激的行為過程。首先,認為人是有需要的動物,其需要取決于得到了什么,還缺什么,只有尚未滿足的需要能夠影響人們的行為,即需要是人行為的基礎;其次,人的需要具有多樣性、層次性、潛在性和可變性,需要的層次應該是由其迫切性來決定,某些需要得到滿足后,另一層需要才出現(xiàn)。在這兩個基本論點的基礎上,將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五個層次。只有在認識了需要的類型和特征的基礎上,才能根據(jù)不同需要進行相應的有效激勵。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激勵時,要注意激勵措施的針對性、層次性、創(chuàng)新性和良好的激勵時機的把握。
1.2 期望理論,只有當人們預期到某一行為能給個人帶來具有吸引力的結果時,個人才會采取特定的行動
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V.弗魯姆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并形成。根據(jù)這一理論人們對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取決于對以下三種聯(lián)系的判斷:努力—績效、績效—獎賞、獎賞—個人目標。在這三種關系的基礎上,員工在工作中的積極性或努力程度(M)是效價(V)和期望值(E)的乘積,即:M=V×E。。效價指目標滿足個人需要的價值。期望值指根據(jù)個人經(jīng)驗判斷達到目標的可能性大小。這表明,良好的激勵效果要以激勵手段的效價和激勵對象獲得這種滿足的期望都同時足夠高為前提,激勵理論的核心是雙向期望。期望理論對于科學地設置目標,有效地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有著一定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應設置合理的目標,并給予一定獎賞,從而在滿足被教育者需要的同時,實現(xiàn)組織目標。
1.3 公平理論,側重于研究誘因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對被激勵者積極性的影響
這是美國的心理學家亞當斯提出的一種激勵理論,也稱為社會比較理論。公平理論指出,人們總是將自己所作的貢獻和所獲的報酬(包括物質上的金錢和福利等,精神上的被賞識、受人尊敬等),與一個和自己條件相當?shù)娜说呢暙I與報酬進行比較。若兩者的比值相等,雙方就有公平感,因而心情舒暢,工作努力;如果比率不相等,他會感到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因而滿腔怨氣,大發(fā)牢騷,影響工作情緒。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要進行激勵,而且要注意激勵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才能達到理想的激勵效果。
1.4 激勵強化理論,研究行為與其結果之間的關系,主要是斯金納的激勵強化理論
認為人的行為是其結果的函數(shù),如果這種結果對他有利,則這種行為就會重復出現(xiàn);若對他不利,這種行為就會減弱直至消逝。強化理論研究如何通過行為的結果引導人們的行為,對行為加以分析和控制,以使人們的行為符合組織的目標。因此要及時采取一定的獎懲手段,修正或改變人們的行為。運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建立并完善獎懲制度,對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其思想與行為朝著社會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
此外,20世紀50年代后期美國心理學家赫茨伯格提出了“保健—激勵理論”,即雙因素理論,包括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那些與人們的不滿情緒有關的因素;激勵因素是指那些與人們的滿意情緒有關的因素。運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要把保健因素和勵因素結合起來,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滿情緒產(chǎn)生,但更重要的是利用激勵因素去激發(fā)人們的熱情,形成奮發(fā)向上的局面,達到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1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fā)揮激勵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適應人的行為活動規(guī)律的需要
根據(jù)人類行為模式圖[4],人的動機是激勵人實現(xiàn)某個目的主觀原因,是人們行為的先導、內驅力,是行為產(chǎn)生的直接原因。而動機的產(chǎn)生依賴于兩個條件,即內在需要和外在刺激。內在需要固然是人的行為的內驅力,是動機的基礎,而外部刺激通過強化或否定人的需要,對動機的形成也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只有既存在內部需要又存在外部刺激的情況下,人們才會產(chǎn)生滿足需要的欲望和沖動,即行為的動機。由此可見,動機對人的積極性和行為的效果有著直接而又十分重要的影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之所以要堅持激勵的原則正是基于人的行為活動的這一規(guī)律提出的。
圖1 人類行為模式圖
2.2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fā)揮激勵作用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為對象的、做人的工作,因人性的復雜性、差異性和多變性,加之教育者面對的情景的多樣性,因此,要根據(jù)教育對象及其面臨的教育情境了解人們的需要,激發(fā)動機,確立適當、合理的目標,及時鼓勵和強化正確的行為,批評和懲罰錯誤的行為,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實現(xiàn)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如在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的選擇上,對于特困生群體,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要比榮譽、表揚等精神獎勵效果更好;對于學生干部群體,表揚與提升反而更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主義激勵時機的把握,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尋找、扶持和發(fā)展積極因素上,激其所需,使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大學生和諧相處,真心相待,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3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fā)揮激勵作用是形成良好的育人氣氛、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激勵有助于形成一種競爭氛圍,對整個組織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為此,通過激勵先進、帶動后進,懲罰后進、推動先進的雙向管理,樹立良好的榜樣作用,對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好育人環(huán)境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激勵有助于消除人們之間可能形成的摩擦和矛盾,使被教育者之間關系融洽、和諧相處,形成歸屬感,為實現(xiàn)組織的目標而努力。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對大學生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確地運用激勵手段,可以使人們的的態(tài)度和行為由被動轉化為主動、由消極轉化為積極、由“要我做”轉化為“我要做”,從而使人們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推動是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
如何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其內在愿望和動機,消除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倦,調動其學習的內驅力?
3.1 目標激勵
目標激勵就是通過目標的設置來激發(fā)人的動機、引導人的行為,是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的個人目標和行為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趨于一致,以激勵被教育對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一定的目標一旦被人們確立起來,就會產(chǎn)生激發(fā)和吸引作用,促使人們?yōu)閷崿F(xiàn)目標而努力。因此,目標激勵的本質是增強人們的自覺能動性。在進行目標激勵時要注意根據(jù)不同激勵對象的實際,選擇所設置不同內容和層次的目標。如對國家為家庭條件困難的學生設立勵志獎學金;對家庭條件相對較好、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設立更大數(shù)額、更高榮譽的國家獎學金。
3.2 獎懲激勵
獎罰激勵法是指利用獎勵或懲罰的方法,對人們的一些行為予以肯定和表揚而對另一些行為予以否定和批評,激發(fā)人們內在動力的激勵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職責就是旗幟鮮明地表揚、獎勵先進,激發(fā)人們學習、效仿先進人物的先進思想和事跡。同時,批評、懲罰錯誤的行為和觀點,激起人們的警覺,引以為戒,從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在使用獎懲激勵時,要注意度的把握,一定要堅持以表揚、獎勵為主,批評、懲罰為輔。表揚、獎勵數(shù)要多一些、面要寬一些;同時要注意實事求是、準確公平,急不可浮夸,也不可縮小,才能服人、服眾。
3.3 競爭激勵
競爭激勵是行為激勵法的一種,就是通過評價、比較造成一種相互競爭、不甘落后,優(yōu)勝劣汰的激勵機制。它根據(jù)人們在貢獻與報酬之間的不平衡性和可比性,利用人們爭強好勝的心里,來激發(fā)動力、鼓勵上進。在運用競爭激勵時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明確的目的,這是搞好競爭激勵的前提和基礎。其次,要有嚴格的標準和明確的要求,這是保證競爭激勵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再次,在競爭激勵中既要鼓勵大家爭優(yōu)取勝,又要發(fā)揚風格,比出干勁,增強集體榮譽感。
[1]陳天翼.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激勵機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3):36.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光明日報:2004-10-15
[3]包國憲,鐘占國.管理學理論與方法[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8.144.
[4]朱立言.領導科學與領導藝術[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8.150.
On ApplicationofEncouragementinCollegeStudents’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
G UO X iul i
(G ansu P ol itical S cienceand L a w I nstitute,S chool of A dminist ration,L an z hou G ansu730070)
T he ob j 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 itical education is human,and the moti v ation is the lead of human’s beha v ior,so encouragement should be used in col 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 itical education toma k e students ha v eacti v emoti v ation tode v elop their enthusiasm,initiati v e, and creati v ity.B ased on this opinion,this ar ticle e x pounds encouragement and its rele v ant theories,fur ther st ress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use encouragement in col 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 itical education,and e x plains ho w to ef fecti v ely play the role of encouragement to remo v e the students'psychological tiredness,enhance the students’enthusiasm,and achie v e good ideological and pol itical educational ef fect.
E ncouragement;E ncouragement T heory;C ol lege S tudents’I deological and P olitical E ducation
G641
A
1672-2094(2013)01-0048-04
責任編輯:鄧榮華
2012-12-20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研究”(項目編號:10Y J A710 002);甘肅政法學院科研資助青年項目“基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G Z F2012X Q N L W34)。
郭秀麗(1982-),女,甘肅平?jīng)鋈耍拭C政法學院行政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