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沐足方聯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35例
目的 觀察糖尿病沐足方聯合血栓通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方法 將70例DNP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飲食控制、運動療法、口服降糖藥或皮下注射胰島素,靜脈注射甲鉆銨,連續(xù)15天;治療組除了按對照組處理外,另加用血栓通注射液靜滴、糖尿病沐足方泡腳。觀察兩組患者自覺癥狀、雙下肢痛溫覺、觸覺、雙下肢運動神經傳導速度變化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自覺癥狀、雙下肢痛溫覺、觸覺及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糖尿病沐足方聯合血栓通治療糖尿病周神經病變能較好的改善患者自覺癥狀及運動神經傳導速度。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沐足方;血栓通注射液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病率高達32.7%[1],并與糖尿病的病程有關,隨著年齡增長其發(fā)生率將逐年升高,病程在l0年以上者患病率為40%~80%。是糖尿病患者致殘的主要因素。其臨床表現多為對稱性肢端感覺異常,尤以下肢為主,伴有痛覺過敏,可出現肌張力減退,肌力減弱或消失,觸覺和溫度覺降低。其發(fā)病機制可能與神經內膜微血管病變導致神經營養(yǎng)障礙、神經軸突和許旺氏細胞內部代謝異常、以及血管病變造成供氧不足有關[2]。DPN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且缺乏特異性治療,因此尋找一種有效的方法治療DPN顯得非常重要。我們于2010年4月至2012年12月采用糖尿病沐足方聯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療DPN患者7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4月至2012年12月本院住院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70例,男38例,女32例;平均年齡(56.2±12.3)歲;平均病程(13±3.1)年;平均空腹血糖(10.3±2.7)mmol/L,餐后血糖(18±6.1)mmol/L。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標準[3]:①肢體末梢感覺異?;蚋杏X障礙,表現為肢體麻木,針刺樣、灼燒樣或刀割樣疼痛,深、淺感覺減退或消失,膝反射、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并排除導致周圍神經病變的其他疾病。②神經電生理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45m/s,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40m/s。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5例,對照組35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血糖、并發(fā)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糖尿病教育、飲食控制等常規(guī)治療,甲鉆銨營養(yǎng)神經,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控制空腹血糖5.0~7.0mmol/L,餐后血糖<7.8mmol/L。治療組處理按對照組處理外,給予血塞通注射液(廣西梧州制藥(集體)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5652,250mg/支),250mg加入250mL生理鹽水靜滴,每日1次。另外用足浴盆每日糖尿病沐足方泡腳。具體方法采用黃芪、川芎、丹參、紅花、赤芍、當歸、制附子各20g,路路通、艾葉、大黃各30g,先用冷水3000ml煎煮,煎至1000ml后置于足浴盆內,將水溫降至40度左右浸泡患者雙下肢,30min/次,1次/天。以上治療均以15天為1療程。
1.3 療效判斷 ①神經癥狀評分:顯效:自覺癥狀明顯好轉或消失,雙下肢痛覺、溫覺、觸覺減退明顯改善;有效:自覺癥狀明顯好轉,雙下肢痛覺、溫覺、觸覺減退明顯較治療前增強;無效:自覺癥狀無好轉,雙下肢痛覺、溫覺、觸覺減退明顯較治療前無改善。②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傳導速度。神經速度檢查,采用丹麥DISA-1500型肌電儀測定。采用手柄或鞍狀刺激電極進行刺激,表面電極記錄,地線置于記錄電極和刺激電極之間。測定參數,主要包括潛伏期、傳導速度和波幅。
1.4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均監(jiān)測血壓、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記錄與藥物相關的不良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用SPSSl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χ±S)
在現代醫(yī)學上,糖尿病周圍神經?。―PN)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其發(fā)病機理較復雜,涉及高血糖、山梨醇旁路、肌醇耗竭、蛋白質非酶糖基化、神經血流減少、缺氧等諸多因素。當血糖增高,胰島素不足時,過高的血糖在葡萄糖醛糖還原酶的作用下,轉化為山梨醇和果糖,而神經組織無果糖激酶,而導致山梨醇和果糖大量沉積,細胞內滲透壓增高,最終導致神經節(jié)脫髓鞘變性、軸突變性等[4]。再者,糖尿病患者因微循環(huán)障礙,可導致神經缺血缺氧,引起原發(fā)性軸索變性和繼發(fā)性脫髓鞘,而加重神經病變[5]。因此,嚴格有效地控制血糖將成為糖尿病神經病變治療的基礎。
糖尿病屬中醫(yī)“消渴”范疇,而糖尿病周圍神經病多屬于“痹證”等范疇。糖尿病沐足方中黃芪、制附子、艾葉均為溫燥制品,可起溫補益陽以治本之功,川芎、丹參、紅花、赤芍、當歸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加之該方使用溫泡之法,可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臟腑功能的作用,是一種典型的一種透皮外治方法。而血塞通注射液主要成分為三七總皂苷,有提高機體耐受力,抑制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抗血栓、抗凝血作用,可改善血流變學及組織器官的灌注,增加營養(yǎng)神經的微血管的血流量,改善供血,提高組織細胞的抗缺氧耐受力,促進組織細胞的修復、再生。故兩者聯合運用可取得較滿意的療效。
[1]Candrilli SD,Davis KL,Kan HJ,et al.Prevalence and the associated burden of illness of symptoms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vropathy and diabetic retinopathy[J].J Diabetes Complications,2007,21(5):306-314.
[2]丁葆英.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海峽藥學,2008,11(20):100.
[3]曹輝,郝齊志,余曉慧.銀杏葉制劑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0,8(2):113.
[4]吳以嶺.脈絡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69.
[5]李廣.燈盞細辛注射液聯合前列腺素E.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J].藥物與臨床,2010,13(17):58.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4.013
1672-2779(2013)-14-0019-02
張文娟
201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