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煒 申廣生 海 洋 牛 柯 楊慧敏 張成文
(河南省南陽仲景醫(yī)院,南陽473060)
豬苓湯治療陰虛型小兒急性腹瀉病205例※
張 煒 申廣生 海 洋 牛 柯 楊慧敏 張成文
(河南省南陽仲景醫(yī)院,南陽473060)
目的 探討豬苓湯以及養(yǎng)陰利水法治療陰虛型小兒急性腹瀉病臨床療效。方法 治療組205例,在對照組治療方法基礎上去掉腸蠕動抑制劑、腸道分泌抑制劑,加用豬苓湯加味;對照組179例采用病因治療、糾正水電解質酸堿紊亂、部分靜脈營養(yǎng)(PPN)、保護腸粘膜、恢復腸道菌群、腸蠕動抑制劑、腸道分泌抑制劑。結果 ①三日內治愈率:治療組為80%,對照組為77.65%,χ2檢驗二者相當,說明豬苓湯和養(yǎng)陰利水法是治療腹瀉的有效的方法。②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4.46%,對照組為85.47%,二者有顯著的差異,提示豬苓湯和養(yǎng)陰利水法治療腹瀉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③睡眠障礙改善方面:治療組治愈率79.02%,好轉17.07%;對照組治愈率32.40%,好轉43.56%,χ2檢驗二者有顯著的差異,說明豬苓湯除了有良好的止瀉作用外,對控制患兒的煩躁哭鬧、不能入寐,有西藥不可替代的作用。結論 豬苓湯、養(yǎng)陰利水法是中醫(yī)治療小兒陰虛型急性腹瀉病有效的新方法、新思路,是對中醫(yī)兒科泄瀉理論的補充和完善。
小兒;急性腹瀉;豬苓湯;陰虛;中西醫(yī)結合療法
1.1 一般資料全部病例為我院兒二病區(qū)2005年6月至2007年12月的住院病人。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兩組中醫(yī)證型均屬陰虛泄瀉。治療組205例,男106例,女99例;年齡4~36個月,平均10.5個月;病程6~96小時,平均13小時。對照組179例,男87例,女92例;年齡4~34個月,平均10個月;病程9~99小時,平均14.5小時。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χ2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合并脫水的比較,無差異,χ2=1.152,ν=3,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合并脫水的比較(n)
1.2 診斷標準
1.2.1 腹瀉病診斷標準參照《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1]。
1.2.2 納入標準①6個月~3歲嬰幼兒;②急性起病,病程在2周以內;③大便次數(shù)多、量多、水分大,黃色水樣或蛋花樣便,伴或不伴少量粘液膿血便;尿少,煩躁哭鬧、日哺到前半夜尤甚,下半夜安然入睡,口渴思飲,舌紅少苔,脈微細;④或伴發(fā)熱和呼吸道感染癥狀;⑤或伴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
1.2.3 排除標準①三歲以上;②嬰兒菌痢,粘液膿血便為主者;③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④急性胃腸道功能衰竭。
1.2.4 水、電解質、酸堿紊亂診斷標準參照《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1]
1.2.5 腹瀉病因診斷標準輪狀病毒病原學診斷,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2]檢測糞便輪狀病毒抗原,試劑盒由珠江生物高科技中心提供,由本院檢驗科按照產(chǎn)品說明操作;其他一些腹瀉病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兒科學》[3]。
1.2.6 中醫(yī)證型診斷標準陰虛泄瀉,屬于陰虛津虧證,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4]及《傷寒論》“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三條論述制定如下,具備以下特征:噴射狀大量稀水蛋花湯樣便,每日4~20次;尿量減少;煩躁哭鬧,不能入睡,以午后3時~夜間11時為主,子時以后稍安入睡;口渴引飲但又惡心、嘔吐胃內容物;或伴咳嗽;舌瘦紅少苔而干;脈微。
1.2.7 睡眠障礙診斷標準參照《兒童睡眠與睡眠障礙·嬰幼兒睡眠不安》[5]的標準。
1.2.8 觀察方法兩組病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分組方法參考《醫(yī)學統(tǒng)計學》[6]。觀察3日內腹瀉治愈率(顯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睡眠障礙改善情況。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對照組去⑥⑦兩項基礎上,加用豬苓湯加味:豬苓8g,茯苓15g,澤瀉8g,阿膠6g(烊化),滑石6g,黃連6g,白芍6g,車前草20g,烏梅15g,訶子20g,生姜4g,甘草6g。每劑煎兩次,每次加水300ml,煎至100ml。服用方法:小于1歲者,10ml/(kg·d),一日內分8~10次服完;1~2歲,15ml/(kg·d),一日內分8~10次服完。
2.2 對照組①病因治療:感染性腹瀉抗感染。輪狀病毒及其他病毒性腸炎,利巴韋林(Ribavirine)10~15mg/(kg·d)+阿昔洛韋(Acycilovir)10~15mg/(kg·d),加5%~10% GS或含鈉液體ivgtt,qd;大腸桿菌腸炎、耶爾森氏菌腸炎、志賀氏菌屬感染,妥布霉素(Tobramycin)4~6mg/(kg·d)或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e)15~20mg/(kg·d)加5%~10%GS或含鈉液體ivgtt,qd;空腸彎曲菌腸炎,阿奇霉素(Azithromycine)10~15mg/(kg·d),加5%~10%GS或含鈉液體ivgtt,qd;癥狀性腹瀉治療原發(fā)病。繼發(fā)性乳糖酶缺乏癥,改用去乳糖奶粉(安兒寧)喂養(yǎng)。②糾正水、電解質、酸堿紊亂。脫水者按不同的脫水性質、脫水程度,給予不同張力液體和入量;合并鉀、鈣、鎂紊亂者予以糾正;血氣分析pH<7.25者,用5%NaHCO3(ml)=(BE-3)×0.5×體重(kg),稀釋后靜脈點滴;pH>7.50者,用25%鹽酸精氨酸(ml)=BE×0.3×0.8×體重(kg),稀釋后靜脈點滴;③部分靜脈營養(yǎng)(PPN),脂肪乳劑、17-氨基酸各0.5~1g/(kg·d)。④保護腸粘膜:口服鞣酸蛋白,0.15~0.3g/次,Tid。⑤恢復腸道菌群:金雙歧片或思連康片,1~2片/次,Tid;葉酸片5~10mg/次,Tid;⑥抑制腸蠕動:復方地芬諾脂片,2.5mg/片,(kg-1)片共分12次服完,Tid;⑦抑制腸道分泌:消旋卡多曲片1~1.5mg/(kg·次),tid,po。
2.1 療效標準
2.1.1 腹瀉療效標準參照1993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織委員會《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7]制訂。顯效:治療72小時內糞便性狀及次數(shù)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小時時糞便性狀及次數(shù)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小時時糞便性狀、次數(shù)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
2.1.2 睡眠障礙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不寐》[8]并修改為:治愈:24小時內煩躁哭鬧消失,睡眠正常;好轉:48小時內煩躁哭鬧消失,睡眠正常;未愈:72小時后煩躁哭鬧消失,睡眠正常。
2.2 臨床療效
2.2.1 三日內治愈率治療組共205例,三日內治愈率為80%(164/205),對照組179例,三日內治愈率為77.65%(139/179),χ2檢驗結果χ2=1.91,P>0.05,二者相當,說明豬苓湯和養(yǎng)陰利水法是治療腹瀉的有效的方法。見表2。
表2 三日內治愈率對照[n(%)]
2.2.2 總有效率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46%[(164+ 30)/205],對照組為85.47%[(139+14)/179],χ2檢驗χ2=12.29,P<0.005,二者有極其顯著的差異,提示豬苓湯和養(yǎng)陰利水法治療腹瀉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應提倡中醫(yī)藥的的使用。見表3。
表3 總有效率(n)
2.2.3 睡眠障礙改善情況治療組治愈率79.02%(162/205),好轉17.07%(35/205);對照組治愈率32.40%(58/179),好轉43.56%(78/179),χ2檢驗χ2=88.32,ν=2,P<0.005,二者有極其顯著的差異。說明豬苓湯除了有良好的止瀉作用外,對控制患兒的煩躁哭鬧、不能入寐,有西藥不可替代的作用。見表4。
表4 睡眠障礙改善的比較(n)
中醫(yī)兒科歷來認為“泄瀉”有傷食瀉、濕熱瀉、寒濕瀉、脾虛瀉、脾腎陽虛瀉、傷陰證、傷陽證、陰陽兩傷證等諸種證型[9-1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泄瀉》[12]也分為以上類型,最新的中醫(yī)藥學高級叢書《中醫(yī)兒科學》[13]的分類方法也如此。
但臨床上有一種泄瀉病,是教科書上沒有的證型,臨床表現(xiàn)為暴瀉如水,尿量減少,煩躁哭鬧,不能入睡,以午后3時~夜間11時為主,子時以后稍安入睡;口渴引飲但又惡心、嘔吐胃內容物;或伴咳嗽;舌瘦紅少苔而干;脈微。具備下利、小便不利、咳、嘔、渴、煩、不得眠、脈微八大特點,與《傷寒論》“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少陰之為病,脈微細”的論述十分吻合,并且尤其常見于輪狀病毒性腸炎,這種證型我們把它稱為“陰虛泄瀉”,屬于少陰熱化證,病理本質是腎陰虧虛,腎氣衰微,水不氣化,水飲泛濫。
其發(fā)病機制是:外邪侵襲,脾胃升降失調,但外邪迅即由表入里,自太陽、陽明、太陰傳至少陰;少陰陰虛,致腎氣虛弱,不能溫化水液,水液不得氣化而為飲,在下水走腸間,洞瀉入注;在上肺失濡潤,失于霧露之溉,小便量少,咳而口渴;陰虛陽亢,胃氣上逆而嘔惡;心火熾盛而躁擾哭鬧,不能入睡。病在腎,證屬虛,邪為水飲。
傳統(tǒng)的治法有十:清腸泄熱法、淡滲分利法、辟穢燥濕法、健脾運化法、益氣升提法、和中消導法、酸收固澀法、溫陽祛寒法、酸甘化陰、回陽救逆法[10],這些都不是陰虛泄瀉的治療方法。根據(jù)《傷寒論》的論述,及“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傷寒論》),當用豬苓湯為主合黃連阿膠湯,以養(yǎng)陰利水為原則治療之。
豬苓湯中,豬苓甘淡性平,入腎走膀胱經(jīng),利水瀉飲、滲濕燥土,“治鼓蕩之水不從陰化者”(《本經(jīng)疏證》),“滲利泄水,較之茯苓更捷”(《長沙藥解》),止渴除煩、止嘔降逆,甘能補益,有益腎之功;茯苓甘淡而性平,化飲止嘔,降肺胃之逆氣,歸心經(jīng)寧心安神而“主憂憤驚邪、恐悸……煩滿”(《神農本草經(jīng)》)有定悸之能,入脾經(jīng)“功在中土而升清陽”(《本經(jīng)疏證》),健脾補中,“起陰從陽、布陽化陰”(《傷寒用藥研究》)而止渴,“入足少陰腎”(《長沙藥解》),化氣導水而利小便,且“茯苓長陰”(《名醫(yī)別錄》)有滋補腎陰的作用,是健脾利水、補腎養(yǎng)陰、降逆寧心之良藥;“澤瀉利水通淋而補陰不足”(《珍珠囊藥性賦》),“能起水陰之氣上滋中土”(《本經(jīng)疏證》),甘淡而性涼,止渴除煩、泄熱瀉火,乃補腎利水之品;滑石甘淡而寒涼,清熱止渴、利水瀉濕兼“益精氣”(《神農本草經(jīng)》);阿膠甘平而性溫,走肺肝腎三經(jīng),補血潤肺、滋陰降火、“添精益腎”(《本草綱目拾遺》)“滋腎益氣”(《本草備要》),雖“其性滋潤凝滯,最敗脾胃而滑大腸”(《長沙藥解》),然有茯苓之健脾補中、澤瀉之滲濕燥土,佐之而無礙。全方淡滲利水、滋養(yǎng)腎陰,是一首無可替代的利水養(yǎng)陰名方,用于少陰熱化證的陰虛泄瀉恰到好處。
此類泄瀉常伴有“心中煩,不得臥”,故又合用黃連阿膠雞子黃湯,取黃連清心瀉火又厚腸止瀉之功;而白芍“入肝家而清風,走膽府而瀉熱,善調心中煩悸,最消腹里痛滿”(《長沙藥解》),“止痛,利小便”(《神農本草經(jīng)》),“入脾補中焦,乃下利必用之藥”(張元素);加車前草利水止瀉而不傷陰;加烏梅、訶子,一酸一澀而止瀉;加生姜以反佐黃連、滑石之寒涼,使之寒不傷中;加甘草使之諸藥調和。
全方師仲景又習后世之法,配伍嚴緊。
研究證實:以養(yǎng)陰利水法為代表的豬苓湯治療腹瀉是有效的方法和方劑,而且優(yōu)于西藥治療,對改善患兒的煩躁哭鬧、夜不寐有西藥不可替代的作用。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①治療組三日內治愈率為80%,對照組為77.65%,χ2檢驗結果χ2=1.91,P>0.05,二者相當(表3、圖1)。②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46%,對照組為85.47%,χ2檢驗χ2=12.29,P<0.005,二者有極其顯著的差異,提示豬苓湯和養(yǎng)陰利水法治療腹瀉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見表4,圖2)。③睡眠障礙改善方面:治療組治愈率79.02%,好轉17.07%;對照組治愈率32.40%,好轉43.56%,χ2檢驗χ2=88.32,P<0.005,二者也有極其顯著的差異(見表5,圖3),說明豬苓湯除了有良好的止瀉作用外,對控制患兒的煩躁哭鬧、不能入寐,有非常好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表明,以養(yǎng)陰利水法為原則,用豬苓湯治療腹瀉,是治療腹瀉的新方法,是對中醫(yī)兒科理論的補充和完善。說明陰虛型小兒急性腹瀉病是客觀存在的,養(yǎng)陰利水法治療泄瀉是正確的。
[1]方鶴松.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1-384.
[2]常汝虛,何翠娟,朱冰,等.腹瀉患兒糞便標本中輪狀病毒檢測方法的比較[J].中華兒科雜志,2000,38(11):703-704.
[3]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上冊[M].7版.2002,12:1286-1299.
[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7:4.
[5]沈曉明.兒童睡眠與睡眠障礙·嬰幼兒睡眠不安[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5:134-139.
[6]倪宗瓚.醫(yī)學統(tǒng)計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5:17-20,37-46.
[7]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織委員會.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S].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4.
[8]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不寐[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31.
[9]江育仁,張奇文.實用中醫(yī)兒科學[M].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2:198-202.
[10]王伯岳,江育人.中醫(yī)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4,6:432-440.
[11]汪受傳.中醫(yī)兒科學(新世紀第二版)[J].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3):100-106.
[1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泄瀉[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290.
[13]汪受傳.中醫(yī)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12:682-697.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9.047
1672-2779(2013)-09-0076-03
蘇 玲
2013-04-09)
河南省中醫(yī)管理局科技項目[No:2012-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