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芳 盧少鵬
蘇格蘭啟蒙運動是一場約興起于18世紀20年代、持續(xù)近百年的思想文化運動,亞瑟·赫曼曾高度評價該運動不僅“創(chuàng)造出了現(xiàn)代性的基本思想”,還“使世界變得更美好”。[1](P16)一些學者在追溯該運動的根源時,一般集中于探討170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合并給蘇格蘭發(fā)展帶來的機遇以及18世紀蘇格蘭大學自身的優(yōu)異性。
恰如亞瑟·赫曼所示,蘇格蘭啟蒙運動包含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是啟蒙主體與客體、啟蒙思想家與普通民眾之間有效互動的產(chǎn)物。蘇格蘭的學校教育又是孕育這對主客體的溫床。因此,以蘇格蘭的整個學校教育發(fā)展進程為切入點,即從18世紀向前追溯到學校教育體系初步形成的12、13世紀,由大學擴展到包括初中等學校在內(nèi)的整個教育體系,不失為探討蘇格蘭啟蒙運動之源的一個有效視角。
19世紀初,約翰·辛克萊爵士對過去蘇格蘭的教育體制給予了崇高贊譽:“從前,蘇格蘭普通大眾……被視為歐洲那個階層中最文明的人?!盵2](P83)事實的確如此。早在蘇格蘭宗教改革運動爆發(fā)(1559年)之前,蘇格蘭已為未來的啟蒙運動播下了種子,初步具備了從初、中等到高等的學校教育網(wǎng)絡。
12、13世紀時,蘇格蘭已經(jīng)出現(xiàn)教區(qū)學校和文法學校。教區(qū)學校(parish school),是教區(qū)教堂開辦的學校,設在鄉(xiāng)村教區(qū),為該教區(qū)內(nèi)的孩子承擔初等教育,學校的資金來自教俗兩界,招收的學生一般家境較為貧困。
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附屬于主教所在的大教堂,著落于重要市鎮(zhèn),此類學校主要是為貴族和地產(chǎn)階級的后代提供中等教育。這一時期,蘇格蘭的學校教育普及狀況可以通過1496年蘇格蘭議會頒布的一個章程窺知,該章程規(guī)定,所有貴族和終身保有不動產(chǎn)者,在其長子或繼承人八九歲時,都須將之送至學校,且要在文法學校學習直到掌握拉丁文為止。[3](P2-3)
15世紀前,由于蘇格蘭還沒有建立任何大學,且英格蘭和蘇格蘭長期處于敵對狀態(tài),學生們要想繼續(xù)深造,一般不得不求學于歐陸的一些著名學術中心,如巴黎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帕多瓦大學等。
15世紀時,蘇格蘭的三所大學,圣·安德魯斯大學(1411年)、格拉斯哥大學(1451年)以及阿伯丁的國王學院(1495年),相繼建立起以來。該時期的蘇格蘭大學,和西歐其他大學一樣,旨在為教會培養(yǎng)高素質(zhì)的神職人員。
宗教改革之前,蘇格蘭由于貧窮落后,大學的組織結構比較單一,無法和巴黎、牛津和博羅尼亞大學比肩,后者已經(jīng)成為綜合性的學術中心。此外,蘇格蘭大學實行的是講師制。講師是大學里的唯一教員,承擔一個班級在大學期間的全部課程。造成這一制度的根源是蘇格蘭貧困落后,師資缺乏。為了吸引學生,大學允許學生在年幼時就可以進入大學 (最小的只有10歲),這些學生不僅需要教師進行知識教導,還需要教師對其生活和道德予以監(jiān)管。這種分工不明的非專家制度造成蘇格蘭大學教研水平長期滯后。[4](P49)
值得注意的是,自中世紀以來,蘇格蘭一直是歐洲學者共同體的一部分。從巴黎大學建立(1257年)到宗教改革前的近三百余年里,約有十七八名蘇格蘭人曾在巴黎大學任教。這一時期包括教區(qū)學校在內(nèi)的教師,很多都有出國學習的經(jīng)歷。這種可貴的世界主義傳統(tǒng),不僅為以后蘇格蘭學校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視野和開放的心態(tài)[5](P71),還預示著18世紀蘇格蘭啟蒙運動的國際性特征和開創(chuàng)性成就。
蘇格蘭的宗教改革運動是蘇格蘭教育發(fā)展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從該運動起至18世紀末,蘇格蘭初、中級學校教育機構由單一化向多樣化發(fā)展,并且在教學、管理與成效方面呈現(xiàn)出許多進步性特征。
蘇格蘭宗教戰(zhàn)爭爆發(fā)后,宗教改革者為了傳播新教信仰,起草了《第一戒律書》(1560年)[6](P117),將發(fā)展學校教育和提高大眾的讀寫能力置于改革計劃之中心。改革者的初衷并不是解放大眾的心智,而是將新教的基本戒律有效灌輸給年輕人,最終培養(yǎng)他們的美德和虔敬。[7](P51)此外,改革者們還有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將教區(qū)學校與文法學校、大學聯(lián)合起來,將其發(fā)展成一個有機整體。
1567年,蘇格蘭正式成為信奉加爾文宗的新教國家,教權從政權中獨立出來,這就為新教實施上述宏偉計劃提供了廣闊的政治平臺。此外,蘇格蘭教會還力爭贏得國家對他們的教育計劃的支持。在他們的積極努力下,蘇格蘭樞密院和議會在17世紀相繼頒布了四個教育法案,其中1696年法案尤為重要,這主要體現(xiàn)在它明確規(guī)定了教育經(jīng)費的供給問題,即土地所有者有責任建造一所校舍和支付教師工資;工資不足部分由家長所付的學費補充;牧師和長老負責考察教育質(zhì)量及教區(qū)學校的教師。[8](P215-216)該法案標志著蘇格蘭國家支持教區(qū)教育的進程達到了高峰。此外,鄉(xiāng)村人非常重視教育,即使學校教育既非免費又非強制,他們都愿意讓孩子接受學校教育。[9](P10)當然,他們讓孩子學會讀寫,只是為了讓其具備閱讀經(jīng)文的能力,否則他們會感到丟臉。
在教會、國家、地主和家長的多重努力下,長老教會的上述計劃取得很大成效。17世紀后期,在幾個低地地區(qū),每個教區(qū)建立一所學校的理想已經(jīng)取得很大進展。其中,洛西恩和東北部一些郡,進展尤為明顯。17世紀90年代,洛西恩的65個教區(qū)中至少有61個已經(jīng)建立了學校,安格斯的44個教區(qū)中有42個建立了學校。[5](P92)到了18世紀90年代,低地的教區(qū)學校網(wǎng)絡已經(jīng)完成。在高地和北部島嶼這些經(jīng)濟落后的偏遠地區(qū),也非像以前所認為的那樣是教育荒漠地帶。[4](P45)
與鄉(xiāng)村教區(qū)學校由教會控制不同,市鎮(zhèn)范圍的學校教育由市鎮(zhèn)委員會來掌管。該委員會主要關心提供中等教育的文法學校,在那里,拉丁語為課程的主要內(nèi)容,并為學生進入大學做好前期準備。此外它們也經(jīng)常支持“英語”學校,這些學校主要講授閱讀和算術。隨著18世紀中后期蘇格蘭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遷入大城市。這些大城市針對普通民眾的基礎教育比鄉(xiāng)村要差,因為一個城鎮(zhèn)建立一所學校的規(guī)則,無法滿足高密度人口的需要。相反,在人口較少的小市鎮(zhèn),大眾受教育的機會和鄉(xiāng)村教區(qū)差不多。[5](P93)
18世紀,蘇格蘭的一些大城市出現(xiàn)了城市??茖W校(town academies),它是一種職業(yè)學校,旨在以比大學更低的學費,滿足越來越多的商業(yè)和專業(yè)人士的最新需求,即為他們提供現(xiàn)代科學方面的強化教育。它們在大城市的學校教育中最有活力。第一個??茖W校誕生于1761年的珀斯。此后的半個世紀里,相繼有8個城市建立了這類學校。這些學校由捐獻基金維持,管理歸當?shù)厥墟?zhèn)委員會或受其影響。[5](P94)
這一時期,鄉(xiāng)村和城鎮(zhèn)還廣泛存在私立學校(private fee-paying school)。[4](P46)在鄉(xiāng)村,由于蘇格蘭的一些教區(qū)太大,且隨著人口的自然增殖以及教區(qū)之間移民的顯著增加,1750年后,一個教區(qū)設一所教區(qū)學校的舊制,難以滿足大眾需求。于是,鄉(xiāng)村私立學校的數(shù)目激增。在城鎮(zhèn),由于市政委員會不承擔普通大眾的基礎教育職責,只承擔為中上層社會的子弟提供中等教育 (文法學校),于是,城市也和鄉(xiāng)村一樣出現(xiàn)了許多私立學校。到1818年,私立學校的學生人數(shù)超過了教區(qū)學校的學生人數(shù),二者分別占所有在校學生的43%和31%。[10](P256)
18世紀,在高地和一些大城市,慈善學校 (charity schools)很發(fā)達,培養(yǎng)的學生非常多。這些學校由蘇格蘭基督教知識傳播協(xié)會(1709年)這樣的團體經(jīng)營。這類學校,最初是為了通過用英語講授真正的宗教和教義,同化蘇格蘭高地的野蠻文化。該組織建立的學校數(shù)目劇增,從1711年的5所上升到1758年的176所,招收學生近6500人。[5](P95)此外,還有許多類似的宗教社團相繼建立并發(fā)揮著同樣的文明開化功能。
在18世紀的蘇格蘭還有一種非正規(guī)的學校,“主婦”學校(“dame”schools)。這是一種婦女在她們的家中進行學習的學校,這種形式主要出現(xiàn)在遠離教區(qū)學校的偏遠鄉(xiāng)村。在這些地方,父母們聯(lián)合起來,短期性地雇傭流動教師,進行家庭內(nèi)的教導,尤其是對女兒的教導,對她們而言,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不在優(yōu)先考慮之列。[5](P94)
第一,教育科目不斷拓寬,這與教師薪俸制度有關。早在1749年,教師們迫于處境困難向市政委員會請求解決辦法,后來他們被允許通過講述一些“新”學科如地理、法語、簿記等,來增加收入,因為他們可以在這些新科目上收取高一點的學費。一些與職業(yè)直接相關的科目不僅出現(xiàn)在教區(qū)學校,且在文法學校和??茖W校中變得更加重要。
第二,普通大眾很容易獲得基礎教育。除了地主納稅提供教師薪俸和學校校舍,使得教區(qū)學校的學費低廉外,蘇格蘭教會還資助本教區(qū)的窮人,并在整個18世紀都不愿增加像讀寫這樣一些關鍵性科目的學費。
第三,在教區(qū)體制內(nèi),全日制學校教育歷時較短,對于窮學生持續(xù)不超一到兩年,對于大多數(shù)人不到四年或五年。恰如教會自己規(guī)定的:兩年“足以學會完全閱讀,回答教義問答,入門初步的文法”[5](P96)。
第四,蘇格蘭教會的教育霸權,在18世紀,隨著私立學校的強勁發(fā)展以及城鎮(zhèn)的擴張,正在走向瓦解。
接受教育的學生實際取得的讀寫能力,在不同的地區(qū)、性別和社會階層中,差異較大。19世紀20年代的一份調(diào)查顯示,蘇格蘭經(jīng)濟較發(fā)達的中、東部一些郡,有閱讀能力的人很普遍,但是在遙遠的西部和赫布里底群島的許多地方,由于貧困和位置偏僻,水平遠低于低地鄉(xiāng)村。有學者根據(jù)文件上的簽名來推測,在18世紀50年代,有讀寫能力的男人達到65%,女性僅占25%~30%。[8](P216)此外,書寫能力,在地產(chǎn)者、專業(yè)人士和商人中很普遍[11](P25),但在社會地位低的人中間則少得多。[12](P226)在18世紀的蘇格蘭,書寫,由于學費相對高且實踐價值相對低,還不是個得到普遍發(fā)展的技能。然而,閱讀并沒有受到限制。[13](P8)
1826年,一位蘇格蘭人十分中肯而自豪地評價了蘇格蘭的這種形式多樣、普遍可得的初、中級學校教育:“我認為從整體上說這個體系是非常好的,因為它使相當多的人得以學習知識(當然不是很深的學習……),而這些知識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有助于解放大部分人的思想?!盵14](P18)這意味著有一定讀寫能力和知識基礎的啟蒙客體已經(jīng)形成。
如果說初中等學校教育的完善與普及化,為培育蘇格蘭啟蒙運動的客體或受眾提供了搖籃,那么蘇格蘭高等教育的優(yōu)異,則為孕育群星薈萃的蘇格蘭啟蒙思想家提供了溫床。二者的對接,在18世紀后期真正促成了啟蒙思想家的思想啟蒙和社會改良的理想。
具體而言,蘇格蘭的大學,從宗教改革到18世紀末,獲得了重大發(fā)展。其發(fā)展,可以1707年英蘇議會合并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大學進行革新與突破的階段,后一階段是大學充當蘇格蘭啟蒙運動的主要陣地并推動社會改良的階段。
宗教改革后,蘇格蘭在原有的三所大學基礎上又增設了兩所,愛丁堡大學(1581年)和阿伯丁的馬歇爾學院(1593年)。從宗教改革運動至1707年英蘇合并的百余年里,蘇格蘭的各所大學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害,一是,新舊教勢力之間的爭斗與較量導致社會動蕩不安;二是,一些貴族趁混亂之際侵奪學校的財產(chǎn)。但是,在這不安靜的百余年里,蘇格蘭的五所大學依然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一些革新,取得了一些新突破。
這些革新與突破體現(xiàn)在,第一,課程設置有所變化,學科門類有所增多,世俗化傾向加強。除了學習拉丁文、希臘文、修辭學、邏輯學、辯證法等傳統(tǒng)課程外,還增加了一些實用的課程,如天文學、地理學、數(shù)學、醫(yī)學、植物學等。第二,教學內(nèi)容帶有前沿性。洛克的《人類理解論》(1689年),在17世紀90年代已經(jīng)走進蘇格蘭大學課堂,而在法國和瑞典直到18世紀晚期才取得進展;1710年,牛頓學說(1687年)就已成為蘇格蘭各大學的自然哲學教程的重點,這比劍橋、萊頓這樣的世界性學術中心要早好幾年。[5](P68)第三,教學方法有了改進。以往采用講師制,宗教改革后教授制開始萌芽。宗教改革后一位教師只負責某一學科的內(nèi)容,教師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提高教研水平。第四,管理日益世俗化。比如取消寄宿制、共同就餐制和穿著統(tǒng)一的神職服飾等,學校和社會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第五,經(jīng)過16世紀下半期和17世紀的改革和發(fā)展,蘇格蘭大學的教學質(zhì)量得到提升,聲望越來越高,招生規(guī)模也相應擴大。
此時毗鄰的英格蘭,依然只有牛津和劍橋兩所大學,并且這兩所大學由于宗教、政治原因,逐漸走向衰落,“變得越來越褊狹、古板和不合時宜”[15](P18)。這兩所大學沒有像蘇格蘭那樣,引入新的學科、教學方法和理論,在課堂里占支配地位的依然是傳統(tǒng)的古典學科和經(jīng)院知識,前者培養(yǎng)紳士,后者培養(yǎng)牧師。這種故步自封的態(tài)度使得兩所大學的生源越來越少。[16](P269、P271-272)這樣一種頹勢直到18世紀上半葉依然沒有得到扭轉(zhuǎn),亞當·斯密在牛津呆了六年后悄悄離校,愛德華·吉本在牛津中途輟學就是明證。[17](P2)
蘇格蘭大學在這一百余年的新突破,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宗教改革運動后,長老教會存在大力發(fā)展教育的客觀需要和主觀愿望。其次,宗教改革運動后,世俗貴族和地主的政治經(jīng)濟地位提升,他們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商界、司法界和政界中出人頭地,這種職業(yè)的世俗化傾向,極大地推動了大學教育的世俗化趨勢。再者,蘇格蘭的知識界長期存在世界主義傳統(tǒng),18世紀之前,蘇格蘭人到萊頓、布魯日、烏特勒支、里昂等大學學習法學,到萊頓學習醫(yī)學,到羅馬學習繪畫和雕塑。
170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合并之后,蘇格蘭大學的優(yōu)勢進一步彰顯出來,奠定了大學作為蘇格蘭啟蒙運動主要陣地的基礎。這些優(yōu)勢體現(xiàn)在如下五個方面:
第一,進入蘇格蘭大學的機會,比西歐其他大學更多更開放。這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蘇格蘭大學的學費更便宜,一般僅為牛津和劍橋的1/5到1/10。[4](P50)二是除了拉丁語,進入大學沒有其他限制條件。
第二,更加重視與職業(yè)直接相關的學科。例如,格拉斯哥大學能夠吸引對實用教育感興趣的批發(fā)商和零售商階層。在18世紀40年代,來自這個群體的比例為26%,此后該比例一直上升,到了19世紀30年代達到50% 左右。[4](P77-78)
第三,神學教育極大地推動了一些世俗學科的發(fā)展。這根源于加爾文教關心與上帝意志相關的人類道德。于是哲學家們和歷史學家們竭盡全力發(fā)展“人的科學”,認為這門科學是其他科學的根本基礎。正是這種人性學的神學根源,使蘇格蘭大學的世俗學科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非凡的活力。18世紀,蘇格蘭的大學向有著廣闊教育目標的機構轉(zhuǎn)型。在這一時期,在神學領域幾乎沒有出現(xiàn)非常有創(chuàng)意的著作,與之相反,在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歷史學和自然科學領域則出現(xiàn)了許多優(yōu)異的出版物。[5](P79)
蘇格蘭大學的神學教育還極大地推動了宗教風氣由嚴苛褊狹趨向仁慈和寬容。弗朗西斯·哈奇森是這方面的功臣。他于1729—1746年在格拉斯哥大學任教,對整整一代在格拉斯哥大學接受教育的牧師都施加了強大影響。[18](P321)亞歷山大·卡萊爾曾對他及其繼任者的影響有過中肯評價:“新的學派在蘇格蘭的西部省份建立起來……他們打開和充實了學生的心靈,這很快使他們轉(zhuǎn)向自由的探討,其結果是在他們中形成公正而慷慨的情感。”[19](P93-94)
第四,在教學方法上,這一時期的蘇格蘭大學實施了一個關鍵性改革,即徹底拋棄講師制度,采用教授制。[4](P49)這一改革來自荷蘭的經(jīng)驗。愛丁堡大學的校長威廉·卡斯塔斯,曾經(jīng)在荷蘭學習,有機會了解荷蘭大學的教授制的優(yōu)點。1708年,他在愛丁堡廢除講師制,實施教授制。此后,蘇格蘭其他大學在該世紀皆效仿之,從而使這些大學在當時領先于英格蘭的牛津和劍橋。[20](P316)
蘇格蘭大學的教授不僅以英語為教學媒介,還避免在課堂上生搬硬套地口述課本內(nèi)容,允許采用更加散漫的思索型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能起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啟蒙運動的一些巨著有許多就誕生于大學課堂,最有名的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以及約翰·米勒的《等級區(qū)別的起源》,它們最初都是以講稿形式出現(xiàn)。這個時期,優(yōu)良的教學是蘇格蘭大學的一大特征。
除了正式演講外,一些教授還進行“問答式教學”,包括就先前的演講進行討論和提問。這種優(yōu)異的教學模式,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蘇格蘭大學獨特的教授薪俸機制,教授的收入分兩部分:較低的固定薪俸和依靠每個學生所付的學費。[21](P320)這種競爭機制激發(fā)了教師的勤勉鉆研精神。許多著名教師,弗朗西斯·哈奇森、威廉·卡倫、亞當·斯密、約翰·米勒等,他們啟迪人心的講座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第五,蘇格蘭大學一般位于重要城市 (圣安德魯斯大學除外),大學和城市之間,高雅學術和公共文化之間能夠進行良性互動,這種互動在18世紀中后期蘇格蘭城市化進程加速時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一方面,大學能夠依托城市的力量來壯大自己的辦學實力,愛丁堡的醫(yī)學院在歐洲取得顯赫地位,首先得益于解剖學教授亞歷山大·蒙羅和該市市長喬治·德拉蒙德的親密關系。[22](P95)另一方面,大學的學術可以走出課堂,向廣闊的公共領域拓展,使知識成為啟蒙大眾和改良社會的工具。18世紀50年代,格拉斯哥大學的自然哲學教授,羅伯特·迪克和他的繼任者約翰·安德森,堅持向該市市民講授物理和天文方面的通俗課程。[5](P79)此外,大學教授借助于城市這個公共文化空間,成就了18世紀這個啟蒙時代的歡樂特性,學者和市民在港口、酒館、俱樂部以及一些非正式的聚會中,自由而歡暢地探討和爭論一些議題。
正是上述生機勃勃的氣象,18世紀的蘇格蘭大學孕育了一大批杰出的啟蒙思想家,后者通過占據(jù)教授席位,將啟蒙運動的改良思想和學術成果傳播給新一代的牧師、教師、醫(yī)生、律師以及未來的商人、企業(yè)主和農(nóng)場主。
“改良”成了當時時尚,得到包括啟蒙思想家在內(nèi)的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改良的事例不勝枚舉。1723年,在以凱姆斯勛爵為首的啟蒙思想家的推動下,“改良者榮譽協(xié)會”成立,目的是系統(tǒng)改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經(jīng)營管理。[23](P13)40年代,格拉斯哥的富商安德魯·科克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政治經(jīng)濟學俱樂部。該俱樂部成功地將商人和經(jīng)濟學家二者的興趣聯(lián)合起來,探討實際的經(jīng)濟問題及其解決辦法。1754年,休謨、斯密等啟蒙思想家創(chuàng)立了愛丁堡擇優(yōu)學會,該協(xié)會把促進蘇格蘭藝術、科學、制造業(yè)和農(nóng)業(yè)作為其宗旨。
在這種優(yōu)良的教學方法、濃郁的學術氛圍以及積極促進社會進步的改良精神的推動下,在18世紀,蘇格蘭大學入校學生的增長速度高于該國人口的實際增殖速度。從1700年的1000人上升到1820年的4400人。[4](P49)五所大學中只有圣安德魯斯大學沒有受到影響。別的大學形勢蒸蒸日上,學校學生迅速增加。[4](P77)此外蘇格蘭大學招收的學生,和牛津劍橋相比,社會階層要廣泛得多。后者主要吸引地主、教會和有專業(yè)背景的學生。在蘇格蘭,以格拉斯哥大學為例,該校在1740—1893年間錄取的學生中幾乎有一半來自工商業(yè)。[4](P50)因此,大學起到了幫助中低階層的人獲得職業(yè)發(fā)展的機會。
隨著蘇格蘭大學在西歐聲名鵲起,蘇格蘭人到歐洲大學學習的傳統(tǒng)在衰落,反之,蘇格蘭的教育機構開始吸引北愛爾蘭的許多信奉長老教的學生以及英格蘭的不順從國教者。因為這些人的信仰決定了他們無法進入劍橋、牛津或都柏林讀書。
18世紀,蘇格蘭大學之所以躍升為當時舉世聞名的學問中心和啟蒙運動的主要陣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如前所述,蘇格蘭人善于向其他學問中心學習的世界主義傳統(tǒng)。[5](P71)二是,蘇格蘭的加爾文主義具有潛在的啟蒙傾向,含有求助于大腦多于求助于心靈的強大知識成分,當時的大學教授很多都是信教者。三是,蘇格蘭在18世紀中后期處于城市化高速發(fā)展期,而蘇格蘭的絕大多數(shù)大學位于重要的城市,于是大學與城市、學術與公共文化之間形成很好的互動和對話。[24](P66)四是,1688—1689年光榮革命和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合并,為蘇格蘭大學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相對平靜的政治環(huán)境。[25](P208-209)在過去,知識分子會被迫偏袒某一派,現(xiàn)在他們更有可能進行文明、客觀的爭論以及包容不同的觀點。此外,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自12、13世紀以來,蘇格蘭已經(jīng)形成了深厚、優(yōu)良的學校教育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在蘇格蘭這個貧窮落后、偏居一隅的小國背景下尤其引人注目。
的確,如果沒有1707年合并為蘇格蘭的飛速發(fā)展帶來的機遇,很難有蘇格蘭啟蒙運動的出現(xiàn)。但是,如果蘇格蘭沒有自12、13世紀以來相對完善的學校教育體系;如果蘇格蘭的學校教育完全由政府壟斷,排斥其他社會力量的參與和推動,則不可能有教育的普及化以及充滿活力的教學與管理,相應的,也就不可能出現(xiàn)群星薈萃的啟蒙思想家。前者的啟蒙價值觀和學術成果也不會如此有效地向大學之外的廣闊社會傳播,使學術實踐與社會進步形成良性互動,最終促成原本貧困落后的蘇格蘭作為歐洲啟蒙運動領跑者和工業(yè)革命領頭羊的地位。
[1]Arthur Herman.How the Scots Invented the Modern World.New York:Three Rivers Press,2001.
[2]Sir John Sinclair.Analysis of the Statistical Accountof Scotland.Edinburgh:Longman & co.London,1831.
[3]John Kerr.Scottish Education,School and University:From Early Times to 1908.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13.
[4]T.M.Devine,ed.Improvement and Enlightenment.Edinburgh:John Donald Publishers Ltd,1989.
[5]T.M.Devine.The Scottish Nation:1700—2000.London:Penguin Press,2000.
[6]Rosanlind Mitchison.A History of Scotland.London:Taylor&Francis Group,2002.
[7]William Croft Dickinson.John Knox's History of the Reformation in Scotland.VI, Introduction,New York:Philosophical Library,1950.
[8]T.G.K.Bryce and W.M.Humes.Scottish Education.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9.
[9]L.M.Cullen and T.C.Smout,eds.Comparative Aspects of Scottish and Irish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1600—1900.Edingurgh,1998.
[10]T.W.Laqueur.The cultural origins of popular literacy in England,1500—1850.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1976).
[11]T.M.Devine and R.Mitchison,eds.People and Society in Scotland,Volume1,1760—1830.Edinburgh,1988.
[12]T.M.Devine and J.R.Young, eds.Eighteenth Century Scotland:New Prespectives.East Linton:Tuckwell,1999.
[13]R.D.Aderson.Education and Opportunity in VictorianScotland:School&University.Oxford:Clarendon Press, 1983.
[14]A.L.Brow and Michael Moss.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1451—1996.Edinburgh Uniersity Press,1996.
[15]Sheldon Rothblatt.The Revolution of the Dons.London:Faber and Faber Ltd, 1968.
[16]R.O’Day.Education and society,1500—1800.London,1982.
[17](英)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M].黃宜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18]T.M.Devine and G.Jackon,eds.Glasgow Volume 1:Beginnings to 1830.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5.
[19]John Hill Burton,ed.The Autobiography of Dr Alexander Carlyle of Inveresk 1722—1805.London,1910.
[20](英)斯圖亞特·布朗.英國哲學和啟蒙時代[M].高新民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1](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zhì)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2](英)亞歷山大·布羅迪.蘇格蘭啟蒙運動[M].賈寧,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23](英)克里斯托弗·J.貝瑞.蘇格蘭啟蒙運動的社會理論[M].馬慶,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24](英)約翰·雷.亞當·斯密傳[M].胡企林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5]I.Deane.Jones.The English Revolution:A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History,1603—1714.London:William Heinemann Ltd,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