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濤
近代以來,英國一直以列強帶頭人的身份出現(xiàn)在中國。1937年中國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南京國民政府希望能從英國獲取援助,并希望英國及其把持下的國聯(lián)能夠調(diào)停中日戰(zhàn)爭,以體面地結束戰(zhàn)爭。但英國為了避免東西兩線作戰(zhàn),于1938年5月2日背著中國與日本簽訂了關于中國海關的非法協(xié)定,嚴重損害了中國的海關主權。對于英日的非法行為,當時中國民眾堅決予以反對,中國民眾在反對對英妥協(xié)、維護主權和國家利益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近代以來,中國海關就在以英國為首的帝國主義控制之下,成為列強侵略中國的工具。英國長期霸占中國的海關行政權,并掌控中國海關總稅務司一職長達數(shù)十年之久。由于“英國之對華借款”,“均以關稅為擔保”[1],且其對華貿(mào)易數(shù)額遠遠超過其他國家,故其極為重視對中國海關的控制。
位于上海的江海關,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每年經(jīng)過江海關的貿(mào)易總額,常占到全國總貿(mào)易額的一半以上”,因此“江海關在中國的海關中,不論從貿(mào)易或財政的觀點上,都占到最重要的地位”[2]。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后,日本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后盾,于1937年10月下旬侵占上海;為了削弱中國的抗日作戰(zhàn)能力,并攫奪中國的海關控制權,日本駐上??傤I事岡本便向英國提出江海關控制權問題,迫使英國坐到了該問題的談判桌上。
英日談判是由英外交部大使與日方代表分別在上海和東京進行的,會談的第一個階段始于1937年11月,到1938年1月結束。在此階段,英方簡單地認為“只要外債,外國債券持有人和海關本身的經(jīng)費得到保障,就無妨以此為基礎與日方談判”[3](P462)。并認為只要能“在對有關各國都有利的基礎上保全海關機構”,就無妨讓日本控制稅款。因此,當日本領事曾根益向江海關總稅務司羅福德提出,將江海關稅款存入日本正金銀行等五項建議時,英國表示“這些建議是可以考慮的”。[4](P51、P61)但是,此舉卻是中國人民所不能接受的,并且美、法等國也不希望英國輕易做出讓步,于是在各方的壓力下英日首次談判未獲實際進展。
第二階段談判從1938年2月開始,至5月2日英日簽訂非法協(xié)定后結束。談判雙方是英駐日大使克萊琪與日本外務省官員,談判地點改在日本東京,談判內(nèi)容也由江海關問題擴大到整個淪陷區(qū)的海關事務上來。此時,英國把中國排斥在談判之外,只與美、法等有涉及在華利益的國家協(xié)商,而中國唯一可以擁有的權利是英國駐華大使許閣森許諾的“談判發(fā)展有涉及他國關系者,將竭力使該關系國預聞”[5](P94)。中國儼然成了一個聽任于英國及列強們擺布的局外人。
事實上,由于各國之間的利益沖突,英日談判在2月7日就已經(jīng)陷入僵局:一方面,英國政府不愿輕易讓步,使得日本欲將關稅收入繳存正金銀行的企圖不能如期得逞;另一方面,美國堅決主張“維持門戶開放政策,任何日貨不得享受特優(yōu)待遇”,同時,法國亦“決然反對將關稅收入移交日本銀行”。[6]鑒于此種情形,急于求成的岡本于次日致函羅福德,強行要求將全部關稅存入正金銀行,其態(tài)度十分強硬。[4](P72)
隨著日軍對中國侵略的逐步推進以及在海關問題上的步步緊逼,英方感到如果對岡本的警告不予理睬,將可能導致日方以武力攫奪海關,從而損害英國的利益,因此英方?jīng)Q定對日本做出妥協(xié)。雙方于2月底便“成立諒解”,至3月初就有報道稱:“在日政府擔保由關稅內(nèi)撥付外債,對于中國在上海方面之海關行政,不加干涉”的前提下,英日已達成初步協(xié)定。[7]英國對日妥協(xié)的態(tài)度決定了雙方最終在1938年5月2日簽下嚴重損害中國主權的非法協(xié)定。
英日關于中國海關問題的談判引起了中國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中有新聞界對談判內(nèi)容和進展的及時報道,以及國民政府海關當局許多措辭激烈的通電等。自1937年11月底就有報紙披露日本提出“上海海關行政全部由日方接受”、“將稅收營余存入正金銀行”等無理要求,輿論指出“此舉如成事實,則英國在上海勢力即將減弱”。[8]然而,英國政府并不認為日本此舉“為高壓手段”,反而表示將視“合理程度,徇從日方要求”。[9]英國的妥協(xié)態(tài)度導致談判形勢對中國極為不利,因此當時中國輿論強烈呼吁,“當前最緊迫、最不可終日的問題一是組織民眾問題,一是確定外交國策問題”[10]。
在新聞媒體的宣傳和公眾輿論的推動下,一些自發(fā)維護海關主權的運動開始醞釀。中華海員工會①首先擔負起了維護海關主權的重任,工會在《告世界海員書》中告知各地海員:“日本軍閥恃大隊兵艦,封鎖我沿??诎叮刮掖徊荒芡ㄐ?,海員全部失業(yè)”,日本對我國海關的掠奪,對我國主權的侵犯,其狼子野心,是有目共睹的,希望各國海員“不為國籍所限,一面拒絕日本一切軍需品及貨品的運輸,一面以有效方法促起各國政府對暴日的嚴厲制裁”。[11]工會的呼聲為民眾通過合法手段爭取海關主權和維護民族利益起到了積極作用。
身處上海的江海關海員們對于英日海關問題談判極為關切,對英方的妥協(xié)態(tài)度很不滿,上海淪陷后,海員們被迫“在日本鐵甲車機關槍的威脅下緝私”,“那種被輕視侮辱的滋味嘗得頂夠。所以,他們抗日的情緒、希望國家強盛的心,并不比任何人差一分”。[12]服務于英國“雪爾克華斯”號輪船上的36名中國海員也“激于愛國情緒,不愿供人利用,相率辭職”,表示要歸國效力。[13]中國民眾強烈的抗日情緒及反對英方對日妥協(xié)的堅決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英日第一階段的談判,迫使英日雙方“為了排除中國的‘干擾’,把談判轉到了東京進行”[14](P217)。
中國民眾對英日第二階段的談判表現(xiàn)了更為強烈的關注,由于談判改在日本東京進行,海內(nèi)外媒體便成了傳遞談判進展情況的“樞紐”。對于談判易所之事,中國民眾對英國把一個完全屬于中國主權的問題變成了英日之間的問題極為憤怒,遂提出“開展以民眾為基礎的國民外交”的口號。[15]在輿論的推動下,民眾運動的力量已從普通海員、船員擴大至包括工、商、學在內(nèi)的更廣泛的社會團體和組織。
1938年5月2日英日簽訂非法協(xié)定的消息傳出后,中國各方對此反應十分強烈?!缎氯A日報》、《大公報》、《申報》、《文匯報》等各大報紙紛紛發(fā)表評論聲討英日非法協(xié)定對中國主權的侵犯。鑒于國內(nèi)民眾輿論的強大壓力,重慶國民政府接到協(xié)定簽訂的消息后,立即表示“政府在法律上絕對不受該協(xié)定之束縛,對其變更現(xiàn)狀之舉措,保留一切應有之權利及采取任何行動之自由”[16]。蔣介石也致電英國政府,表示“任何協(xié)定如不得中國政府之承諾,無論在法律上,在事實上均系毫不能生效”。在蔣正式表態(tài)后,國統(tǒng)區(qū)其他報紙也紛紛表示,“英日協(xié)定根本違法,不能生效”。但由于此時國民政府正迫切需要得到英國在財力和物力方面的援助,過于強硬的言論恐會給其自身利益帶來很大影響,故蔣又用較溫和的姿態(tài)向英國表示:吾人“不能想像英國能真正與日本妥協(xié)”,“余深信英國政府必能迅速履行其對中國所負之義務”,切望“貴國立即停止與日本之談判”。[5](P102)
當時盡管國統(tǒng)區(qū)及香港一些受國民政府控制的官方媒體都沒有大張旗鼓地攻擊英國,它們除了轉載各國政府和輿論界的反應外,所發(fā)表的意見還是較為克制的。但是,普通民眾對于英日簽訂非法協(xié)定所闡發(fā)的言論卻是非常憤怒的,民眾輿論的主要內(nèi)容有:
抗議協(xié)定侵犯中國主權,對英國的妥協(xié)政策表示強烈不滿,并支持國民政府立場對協(xié)定拒不承認,這是民眾輿論的主流之一。《大公報》發(fā)表評論,謂英國此舉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呼吁“政府對于日本在非法占領區(qū)域內(nèi)任何行為,概不承認”。[17]《申報》(香港)也指出:“英政府締結此項協(xié)定動機,雖在求保障外債持票人之利益,并系維持海關組織之完整,但海關為我國行政機構之重要部分,未便由英日政府進行訂立協(xié)定,而日本且正對我進行其侵略”,任何對于日本之讓步,無異于幫助日本侵略,即使英國欲作暫時的讓步,亦無異于以血肉喂猛虎。[18]
提出相應對策,并呼吁立即開展民眾運動。《文匯報》發(fā)表時論,稱自從日軍武力侵占上海以來,“外界之壓迫則與日俱增,今日方竟欲以武力強行接收海關矣。初有少數(shù)自華北調(diào)來之日籍關員,后則有高級日人榮任要職?!抑腥A民國之人民,關員,豈能袖手旁觀一任祖國之利益出賣他人乎?”當然不能!眼下我們必須要和政府一道,力爭做到“一保持海關宗主權及行政之完整,二為內(nèi)外債之賠償擔保。此為中國全體人民之意見”,亦是全國民眾共同的奮斗目標。[19]同時,反映民眾心聲的《戰(zhàn)時論壇》也向國民政府疾呼:“十年以來國民黨曾經(jīng)一貫執(zhí)行‘統(tǒng)制’民眾運動的政策,其結果是:一方面,民眾自發(fā)的運動違反了超越了這個‘統(tǒng)制’;另一方面,官方支持的所謂民眾組織只是一個空架子,不能有真正的民眾基礎?!币虼耍艾F(xiàn)在是停止‘限制民眾運動’政策的時候了”。[20]
分析國內(nèi)外形勢,對英國的援助仍寄以希望,并期待美、法等國予以道義上的支持。輿論指出,“英國在中國的經(jīng)營有百年之久,投資數(shù)目甚大,對其本國的經(jīng)濟關系,自很重要”。而如今日本正“千方百計,謀侵占英國的經(jīng)濟勢力,何況在日本勢力范圍之內(nèi)”,“英國怎能希望日本在其征服的土地之內(nèi),給予英國以商業(yè)機會均等的待遇呢”。因此“英國是無冒昧和日本妥協(xié)之理的”。[21]
同時輿論認為,美國“孤立主義的真諦,乃在反對加入任何軍事同盟,避免卷進戰(zhàn)爭”。因此美國“提議限制軍備,締結九國公約及非戰(zhàn)公約,并且時常準備參加各種促進和平秩序的工作與運動”。[22]
激憤的民眾輿論是民眾運動發(fā)起的先聲,民眾的憤怒情緒隨著英日非法協(xié)定的簽訂而激化,最終一場以江海關關員為主的,包括工、商、學等各界民眾在內(nèi)的爭取海關主權運動爆發(fā)了。
在英日簽訂中國海關非法協(xié)定后不久,日本又謀劃利用華中偽組織這個“欺騙中國民眾和全世界人類的工具”[23]來接收江海關。當偽海關監(jiān)督李建南于5月6日挾偽命接收江海關時,江海關的中國籍工作人員于次日便成立了全體華員護關會,大會發(fā)表護關會宣言,號召全體華員“對于違反國家民族利益之偽組織,誓承以往光榮奮斗歷史,決不合作”[24]。7日下午江海關華籍員工“宣布一致罷工,并急電漢口財政部,謂渠等不欲與漢奸同事,決請求調(diào)任”。隨后,義憤填膺的關員們一致決定要為爭回國家主權發(fā)起護關運動。[25]
海關關員們的義舉得到了上海民眾的聲援和支持。上海市職業(yè)界發(fā)表援助宣言道:日人指使“維新政府”這個傀儡組織來強行接收江海關,企圖“破壞中國主權的完整,幸吾愛國關員不為勢力所屈服……堅決奮斗,實行怠工”,他們“此種崇高的愛國精神,光明的正義行動,正是每個中國人的楷?!?,并呼吁上海各界同胞共同援助海關華員的護關運動。[26]在海關華員和上海工商界的影響下,上海學生會亦發(fā)表了反對偽組織接收宣言。學生們高呼“我們大、中小學數(shù)萬青年學子……誓做江海關全體華員的后盾”。在學生的感染下,上海市民紛紛起而響應護關運動,并以《上海全體市民宣言》的名義表示:海關主權事關全市民眾之生息,他們決心要“同舟共濟,為維護關權而斗爭”[27]。
在護關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的同時,上海郵局職工反對偽組織接收的護郵運動也在積極進行。上海郵局職工“抱定主張倡導不合作運動、堅決與敵寇進行斗爭”的決心,表示“必要時便以全體總罷工來對付”。[28]此外,在澳洲碼頭的中國工人在裝卸廢鐵時,擔心廢鐵運到日本后“將制造侵略中國之軍火”,便堅決拒絕裝卸,碼頭工人的義舉得到了其他愛國團體的極力擁護。[29]與此同時,由英國各界名流組成的中國宣傳運動委員會亦發(fā)起游行,“參加者手持標語”,并在“沿途高呼‘抵制日貨’,‘勿以煤油售予日本’等口號”,全世界人民反侵略、爭和平的呼聲愈加高漲。[30]
值得注意的是,民眾在運動中是上下一心的,處于社會底層的民眾“固然有堅強的斗爭情緒”,然而居于上層社會之人士感憤于國權的喪失,亦具有堅決斗爭之意志。隨著運動的發(fā)展,民眾深刻地認識到斗爭的意義在于“積極的杜絕裹糧資敵的途徑,以支持政府,達到抗戰(zhàn)到底”的目的。同時,各界民眾為了得到外界的支持,還積極與國外民眾團體進行聯(lián)系,“使外界的同情能夠變成事實上的援助”[4](P208-209)??紤]到要想使護關運動深入開展下去,經(jīng)濟困難的民眾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們還發(fā)起了救助和接濟經(jīng)濟力量薄弱同志的行動,從而為運動的順利進行保證了組織上的完整性。[31]
1938年正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是當時的主要矛盾。同時,由于日本對中國一系列的侵略行動嚴重威脅了英國在華利益,英日間的矛盾也因此不斷加深。面對這種局勢,英國本應該同正在與日本浴血奮戰(zhàn)的中國人民站在一起,然而英國卻向日本妥協(xié)、背著中國同日本簽訂了關于中國海關的非法協(xié)定,嚴重地損害了中國主權。盡管在英日關于中國海關問題談判的前后,國民政府當局由于種種原因被排斥在交涉之外,但普通民眾對談判表示了熱切的關注,對談判中損害中國主權的行為表達了強烈的不滿,民眾所闡發(fā)的言論和開展的運動使得這一時期的外交斗爭進行得頗具聲色。民眾參與該事件并最終成為影響時局的重要力量,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民眾輿論對國民政府當局的積極影響。由于國民政府被排斥在中國海關問題交涉之外,其憤恨情形流露于國民政府的官方媒體和相關電文上。故此時國民政府輿論與民眾輿論的論調(diào)較為和諧,當時諸如《新華日報》、《大公報》和《申報》等各大主流報紙所載文章都采取了一致對外的態(tài)度。
盡管如此,民眾與國民政府在言論發(fā)起的時間上并非一致。從當時各方媒體的宣傳情況來看,通常在民眾對英日談判表達強烈不滿和嚴厲批評之后,國民政府的官方媒體才出現(xiàn)類似的言論??梢?,關于民眾輿論和官方輿論表態(tài)的先后反映了民眾輿論對國民政府當局的積極影響。
二是民眾運動促使國民政府對其外交政策進行了較為積極的調(diào)整。英日簽訂中國海關非法協(xié)定后,激憤的民眾發(fā)起了聲勢浩大的運動,國民政府對民眾運動給予了一定的支持,民眾與國民政府之間也因此產(chǎn)生了一種互動關系,但此時國民政府對民眾的要求只是做了一些被動的回應。隨后,當江海關華人員工在發(fā)起護關運動后,便以護關會名義向蔣介石報告了護關運動的經(jīng)過,表示“深盼政府發(fā)揮自主外交,堅決否認英日海關協(xié)定”[32]。普通民眾采取了諸如抵制外貨、發(fā)動國外人士向其所在國政府提出實施對日強硬外交政策等行動,并在產(chǎn)生了一定的聲勢之后,國民政府才對民眾的行動做出表態(tài)。因此,國民政府的這種被動回應也是與民眾的影響分不開的。
三是民眾影響了英、美等國政府外交政策的轉變。這次事件不僅引起了中國國內(nèi)民眾的廣泛參與,而且國內(nèi)民眾還與國外民主人士、國外民眾團體以及海外華人聯(lián)系起來,通過抵制日貨、拒不服務于與日本有來往的公司,以及發(fā)動所在國的政府議員或政要向政府當權者施壓,來爭取所在國政府對日態(tài)度趨于強硬。由于這些力量主要來源于包括各國華裔工人、海事船員、學生團體和各國民主人士等在內(nèi)的普通民眾,他們能夠行動迅速,所采取的行動針對性強且破壞力大,因此對所在國政府的影響和觸動,往往更直接,更起作用。
注釋:
①中華海員工會最初是陳炳生發(fā)起成立的“中華海員公益社”,1921年該社發(fā)展成“中華海員工業(yè)聯(lián)合總會”,后更名為“中華海員工會”。參見:張愛平《中華海員工會與香港海員大罷工回憶》,《檔案與史學》,1995年第2期。
[1]英國之在華利益[N].時與潮,1938-05 -01.
[2]江海關被攫與英日協(xié)定[N].東方雜志,1938-05-16.
[3]吳東之.中國外交史(第2冊)[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4]中國近代經(jīng)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一九三八年英日關于中國海關的非法協(xié)定[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秦孝儀.戰(zhàn)時外交(二)[A].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zhàn)時期(第三編)[C].臺北:文物供應社,1981.
[6]滬海關問題各國談判已成僵局[N].申報(漢口),1938-02-07.
[7]我國關稅英日竟成立協(xié)議[N].申報(香港),1938-03-12.
[8]敵人謀攫奪滬海關[N].大公報(天津),1937-12-19.
[9]日向租界提出要求[N].申報(上海),1937-11-25.
[10]當前的兩個緊迫問題[N].戰(zhàn)時論壇,1938-01-01.
[11]中華海員工會告世界海員書[N].新華日報,1938-01-25.
[12]海關關員奮起救國[N].新華日報,1938-05-12.
[13]英碼頭工人拒絕裝卸日貨[N].申報,1937-12-06.
[14]徐藍.英國與中日戰(zhàn)爭1931—1941[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15]關于國民外交[N].反侵略周刊,1938-07-01.
[16]英日所訂關稅協(xié)定我不受約束[N].申報(漢口),1938-05-06.
[17]上海海關問題英日談商結果發(fā)表[N].大公報,1938-05-05.
[18]英日訂立協(xié)定我政府深表遺憾[N].申報(香港),1938-05-07.
[19]海關接收聲中海員應有之態(tài)度[N].文匯報,1938-05-05.
[20]現(xiàn)在是停止限制民眾運動政策的時候了[N].戰(zhàn)時論壇,1938-01-01.
[21]英日關系的展望[N].國際周報,1938-06-26.
[22]英美對外政策的比較[N].世界知識,1938-10-16.
[23]日寇在華北成立傀儡組織[N].解放,1938-01-11.
[24]江海關華員抗日護關會宣言[N].文匯報,1938-05-08.
[25]滬海關華籍職工昨宣布罷工[N].大公報,1938-05-08.
[26]滬職業(yè)界援助海關華員護關宣言[N].華美晚報,1938-05-08.
[27]上海學生為援助江海關華員反對偽組織接收宣言[N].文匯報,1938-05-12.
[28]上海郵工反對敵偽接收[N].新華日報,1938-05-18.
[29]澳勞工之偉大同情堅拒運鐵赴日[N].大公報,1938-05-19.
[30]英反日運動[N].大公報,1938-06-15.
[31]救濟及援助職工問題[N].新華日報,1938-05-30.
[32]滬護關會呈蔣委員長報告抗爭經(jīng)過[N].申報(香港),1938-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