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利富,孫建剛,王 振
(大連民族學院 土木建筑工程學院,遼寧 大連116605)
豎向剛度突變結構振型復雜[1-2],并會產(chǎn)生復雜的扭轉振動,如結構布置不當,豎向剛度突變、扭轉振動反應及高振型影響將會加劇,其振動特性、受力性能、破壞形式、分析模型及計算方法要比一般高層建筑復雜得多。層間隔震技術的發(fā)展,為豎向剛度突變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與研究開辟了一個新途徑[3-4]。本文選取一幢底盤為2 層,上部為5 層的塔樓建筑,基于ETABS 有限元分析程序[5],在剛度突變處加入隔震層進行模擬,給出層間隔震的地震響應,驗證層間隔震降低地震響應的可行性。
本算例使用簡化的框架模型,為體現(xiàn)結構剛度沿豎向分布突變,選擇大底盤塔樓結構布置,同時為了減少干擾因素,結構只在Y 方向的立面有縮進,剛度發(fā)生突變,X 方向上沒有突變。結構形式為框架結構,底盤為2 層,層高3.30 m,上部為一幢5 層的塔樓,層高也為3.30 m。柱網(wǎng)尺寸為3 500 mm×6 000 mm,底盤Y 方向上7 根柱子,間距3 500 mm,X 方向上3 根柱子,間距6 000 mm。上部塔樓Y 方向上3 根柱子,間距3 500 mm,X 方向上3 根柱子,間距6 000 mm。柱子使用C30 的混凝土,截面尺寸為500 mm ×500 mm,梁采用C30 混凝土,截面尺寸為350 mm ×600 mm,板采用C30 混凝土,板厚100 mm。場地類型為Ⅱ類場地,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二組,7 度抗震設防。在剛度突變處設置隔震層,結構簡圖如圖1。
圖1 層間隔震結構簡圖
本算例采用鉛芯橡膠支座系統(tǒng)(如圖2),其滯回曲線如圖3,圖中Ku,Kd為在軸壓應力設計值下的屈服前剛度和屈服后剛度。將其簡化為彈簧阻尼系統(tǒng),其簡化的隔震系統(tǒng)如圖4。初步設定隔震系統(tǒng)的周期為2 s,隔震層阻尼比取為0.1?;贓TABS 有限元分析程序,在模型的上部塔樓和下部大底盤結構的連接處設置橡膠墊,采用beam 單元模擬梁柱。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如圖5。
圖2 鉛芯疊層橡膠支座形狀與構造
圖3 鉛芯疊層橡膠墊滯回曲線
圖4 鉛芯疊層橡膠支座隔震系統(tǒng)簡圖
圖5 豎向剛度突變結構層間隔震計算模型
層間隔震結構與非隔震結構周期見表1,一階振型如圖6。
表1 隔震結構與非隔震結構的基本周期
圖6 一階振型圖比較
表1 表明,層間隔震結構的周期明顯延長,能夠避開場地的特征周期,避免“類共振”的發(fā)生,起到減震的目的。由圖6 一階振型的比較可看出,隔震結構的變形明顯小于非隔震結構的變形,近似于整體平動,避免了激烈放大效應的發(fā)生。
選取Elcentro 波作為地震動輸入,采用非線性時程分析法,其加速度峰值反應及減震率見表2,其沿結構高度的變化如圖7。
表2 隔震結構與非隔震結構加速度
圖7 隔震與非隔震結構時程分析所得加速度
從表2 和圖7 中可以看出,非隔震結構隨著樓層的增加,加速度迅速增加,層間隔震結構從1層到2 層加速度增加,2 層到3 層的加速度急劇減少,3 層以后的加速度近似平動。層間隔震結構各層的加速度比非隔震結構有明顯下降,說明層間隔震對豎向突變結構的地震響應有一定的減震作用。
隔震結構與非隔震結構的層間位移角見表3,其沿高度的變化如圖8。
表3 時程分析所得隔震結構與非隔震結構層間位移角
圖8 隔震與非隔震結構的X 方向層間位移角
表3 和圖8 表明,隔震結構的樓層位移角及層間位移明顯降低,例如7 層的層間位移角及層間位移減小了88 %,3 層的層間位移角及層間位移減小了86.1 %,1 層的層間位移角及層間位移減小了90.8 %。這也證明隔震裝置起到了明顯的隔震作用。非隔震結構第2 層由于剛度有突變,所以位移角及層間位移也有突變,而隔震結構則近似整體平動。
本文選取一豎向剛度突變結構,基于ETABS建筑結構分析程序,引入層間隔震技術,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對其進行固有特性和地震響應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1)層間隔震裝置能增大豎向剛度突變結構自振周期,從而使建筑物避開場地的卓越周期;隔震結構的變形明顯小于非隔震結構的變形,層間隔震裝置使隔震層上部變形主要以整體平動為主,結構位移主要發(fā)生在結構的隔震層,上部結構的層間位移減小,避免激烈放大效應的發(fā)生。
(2)非隔震結構加速度反應隨著層數(shù)的增加而急劇增加,而層間隔震結構從1 層到2 層加速度增加,2 層到3 層的加速度急劇減少,3 層以后的加速度幾乎沒有增加。表明層間隔震裝置能減小豎向剛度突變結構地震加速度。
(3)層間隔震結構的層間位移角遠遠小于非層間隔震結構,也遠遠小于規(guī)范規(guī)定的層間位移角限值。相同樓層,層間隔震結構層間位移角最大僅為非層間隔震結構的20.0 %。
[1]祁皚.層間隔震技術評述[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4,24(6):239 -243.
[2]李黎,李健,唐家祥,等. 用隔震技術提高已有建筑的抗震能力[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2,19(1):68 -72.
[3]王鑫,閆振國. 層間隔震結構減震機理的數(shù)值模擬分析[J].蘭州理工大學學報,2012,38(4):109 -114.
[4]張穎,譚平,李祥秀. 帶智能磁流變阻尼器的層間隔震混合控制研究[J].華南地震,2013,3(1):26 -32.
[5]崔利富,孫建剛,郭巍,等. 基于ETABS 結構分析軟件的框架結構基礎隔震分析[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8,10(1):70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