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顏,張曉丹,劉 敏
(大連民族學院 a.圖書館;b.學報編輯部,遼寧大連116605)
從文獻計量學角度來說,期刊刊載論文被引篇數(shù)越多,被引篇次越高,則期刊的學術質量越高、學術影響力越大。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是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開發(fā)研制的引文數(shù)據(jù)庫,用來檢索中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論文收錄和被引用情況。CSSCI系統(tǒng)在為用戶獲取和利用中文文獻信息提供幫助的同時,也為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和學術期刊的評價提供了科學、客觀的工具,在期刊評價實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CSSCI在眾多的社會科學期刊中遴選出小部分期刊(期刊總數(shù)的20%左右)做為來源期刊[1],“CSSCI來源期刊”與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所列社會科學方面核心期刊大多數(shù)重合,是公認的社會科學領域期刊中的翹楚[2]。所以若某一期刊的載文被CSSCI來源期刊多次引用,那么該刊載文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3]。
《大連民族學院學報》創(chuàng)刊于1999年,是刊登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論文的綜合性學術雙月刊。本文依據(jù)CSSCI引文數(shù)據(jù)庫,對《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1~2010年所載論文被CSSCI來源期刊(2000 ~2001、2002 ~2003、2004 ~2005、2006 ~2007、2008~2009、2010 ~2011)引用的基本情況進行統(tǒng)計和計量分析。
在CSSCI數(shù)據(jù)庫中(2001~2010)選擇“被引文獻期刊”途徑,以“大連民族學院學報”為檢索詞,進行精確檢索,得到66篇被引論文(檢索結果數(shù)74篇去掉重復被引8篇),共被引80篇次,見表1。66篇被引論文中,單篇被引1次的54篇,占總篇數(shù)的82%;單篇被引2次以上的12篇,占總篇數(shù)的18%(見表2)。
表1 被引篇數(shù)和篇次
表2 高被引論文
通過對某刊被引文獻的引用期刊分布統(tǒng)計,可大致看出某一期刊的載文被引所涉及的學科范圍及影響范圍。本文提及的“被引文獻”指發(fā)表在《大連民族學院學報》上并被CSSCI來源期刊上發(fā)表的論文引用的論文。“被引文獻的引用期刊”指引用了《大連民族學院學報》上發(fā)表的論文并且是CSSCI來源期刊的期刊。
《大連民族學院學報》十年間被引文獻引用期刊達62種,其中引用5次的(1種)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引用3次的(4種)有廣西民族研究、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圖書館論壇、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引用2次的(6種)有西北民族研究、情報雜志、社會科學戰(zhàn)線、思想戰(zhàn)線、圖書館建設、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引用1次的(51種)略。
表3 引用期刊所屬類別
被引文獻第一作者來自東北地區(qū)的43人次,來自華北地區(qū)的6人次,來自華中地區(qū)的3人次,來自西北地區(qū)的3人次,來自西南地區(qū)的1人次,見表4。高被引作者有:李鴻、南文淵、孫靜、關捷、包和平、王學艷、陳新顏、劉敏、云健、趙秋君、張巨勇、韓麗娜、朱瑞雪、李瑩瑩、劉世玉、徐穎果、周競紅。
表4 被引文獻第一作者分布
引用文獻第一作者來自東北地區(qū)的7人次,來自華北地區(qū)的17人次,來自華中地區(qū)的11人次,來自西北地區(qū)的8人次,來自西南地區(qū)的7人次,來自華南地區(qū)的3人次,來自華東地區(qū)的9人次。
從被CSSCI來源期刊引用情況可以看出,《大連民族學院學報》被引篇數(shù)和篇次不但和那些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名門大刊”無法相提并論,較其他一些社會科學領域期刊也要少很多。究其原因,除了《大連民族學院學報》資歷淺(1999年創(chuàng)刊)、出版周期長(2004年以前為季刊)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大連民族學院學報》作為刊登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研究論文的綜合性學術期刊,文理兼收,尚未設置獨立的社會科學版,載文量被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均分,致使被CSSCI來源期刊引用的機會首先就少了一半。另外,由于是文理交替出版,對于依然習慣使用紙質文獻的作者來說,連續(xù)性差,也會影響其引用。
2001年該刊無一篇論文被引用;2002~2004年,該刊的被引篇數(shù)和篇次都在很低的水平上徘徊;自2005年開始,有了一個較大的飛躍,并維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2008年以后,被引篇數(shù)和篇次每一年都有新的突破,且始終保持向上的勢頭。(由于CSSCI是一個動態(tài)的數(shù)據(jù)庫,2011年和2012年的被引篇數(shù)、篇次還在不穩(wěn)定和變動中,且近年數(shù)據(jù)具有滯后性,所以此次未采集2011年和2012年的數(shù)據(jù)。)作為一個年輕的期刊,《大連民族學院學報》雖然起步較晚,但發(fā)展較快,《大連民族學院學報》所載社會科學論文學術質量越來越高,學術影響力與日俱增,從長遠看具有非常好的發(fā)展勢頭。
一般來說,歷史悠久、知名度高、學術影響力大的社會科學期刊幾乎都是CSSCI的來源期刊,發(fā)表在這些期刊上的論文更容易被其它期刊上發(fā)表的論文引用;反過來說,發(fā)表在知名度不高、也不是CSSCI來源期刊(如《大連民族學院學報》)上的論文能被CSSCI來源期刊發(fā)表論文引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這更需要論文或者在闡述同一主題的論文中,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和理論突破;或者抓住了本學科研究中近期和中期的關鍵性課題及本領域普遍關心的問題,對工作實踐有較大的指導意義;或者在理論上有相對的認識超前性。
從統(tǒng)計結果看,身為高校綜合性學報,且尚未獨立設置社會科學版,《大連民族學院學報》載文近年多次被綜合社會科學、政治學、民族學與文化學、教育學等諸多類CSSCI來源期刊引用,覆蓋了眾多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可見該刊設立的“民族學”“經(jīng)濟學”等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時代特點的欄目推出了眾多有影響力的精品論文,實力不俗。
《大連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科文章被引文獻的著者分布比較廣泛,有來自中國東北、西北、華北、西南、華中等地區(qū)作者的論文被引用,作者機構均為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其中以民族院校為主。
《大連民族學院學報》引用文獻著者的分布更加廣泛,第一作者分布除了東北、西北、華北、西南、華中等地區(qū),還有被引文獻著者不曾覆蓋的華東和華南地區(qū)。可見《大連民族學院學報》的影響廣度、地域分布幾乎覆蓋全國。
被引量是作者在學術研究領域影響力的重要體現(xiàn),被引用次數(shù)多的論文作者一般為該領域內(nèi)有影響的學者,高水平的作者群是期刊高影響力的重要保障。雖然本文所涉及的論文僅僅是2001~2010年發(fā)表在《大連民族學院學報》上并被CSSCI來源期刊所引用,而不是作者這一時段發(fā)表全部論文數(shù)量,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連民族學院學報》的作者群情況。目前,在該刊周圍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學術造詣深,專業(yè)水平高的作者群,這是擁有高質量論文和高引用率最有力的保障。
(1)注重質與量的契合。一方面,增加載文量,如擴版、分版,可以更多地報道科研成果,在不降低論文選擇標準和學術水平的情況下可以增加學報的被引量和學術影響力;另一方面,在載文量不變的前提下,也可以走精品路線,優(yōu)中選優(yōu),把社會科學方面來稿中真正高質量的論文刊登出來,一樣可以提高期刊的學術聲譽度。所以學報要在學術影響力(質)和載文量(量)之間找到適當?shù)钠鹾宵c。
(2)協(xié)調特與弱的關系?!洞筮B民族學院學報》所載社會科學論文近年來多次被CSSCI來源期刊引用,而其中“民族學”“經(jīng)濟學”等學科論文貢獻不小,這和《大連民族學院學報》堅持為少數(shù)民族、民族地區(qū)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的辦刊宗旨是分不開的。在繼續(xù)關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政治、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等相關問題,做大做強“民族學”等特色欄目和優(yōu)勢欄目的同時,還要帶動尚未被CSSCI來源期刊引用的法學、哲學、宗教等類論文水平提高,實現(xiàn)整體的進步。
(3)倡導獎與助互補。對一些有影響力的高水平作者而言,稿費和科研獎勵積分的確是微乎其微。編輯部可以聯(lián)合圖書館為這些作者提供一些輔助工作,如查閱與整理文獻、代為投稿等外圍工作,使他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擅長的科研創(chuàng)作中。甚至可以給他們小小的“特權”,提高他們對《大連民族學院學報》的投稿忠誠度。爭取到他們的支持,對提高刊物的質量和影響力相當重要。對于一些有發(fā)展?jié)摿Φ淖髡?,學報可以通過舉辦學術沙龍等活動,和作者一起探討學術熱點、論文寫作、期刊投稿等話題,拉近與作者的距離。
(4)推動起與承的遞進。文獻的引用代表著科研工作的傳承,如果編輯部能抓住科研項目的源頭,鼓勵作者將科研工作的開篇之作投到本刊,那么其以后投向其他刊物的文章定會引用之前的成果(合理自引),這也是提高期刊引用率的有效手段。
[1]朱劍.“來源期刊”、“核心期刊”不能誤用[N].社會科學報,2012-02-23(005).
[2]蘇新寧.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的設計與應用價值[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9):95-102.
[3]劉穎.基于CSSCI的圖書情報類核心期刊g指數(shù)評價研究[J].現(xiàn)代情報,2012(8):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