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夫高
(天津外國語大學(xué)日語學(xué)院,天津 300204)
中國古典文學(xué)對日本中世軍記物語《平家物語》的影響非常深遠。日本學(xué)者御橋德言(1973)、松尾葦江等對《平家物語》中借鑒引用的中國文學(xué)作品做了較為詳實的考證。其中,《長恨歌》和《長恨歌傳》對《平家物語》的影響一直受到廣泛關(guān)注?!堕L恨歌》是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120句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傳》是陳鴻創(chuàng)作的敘事散文,兩部作品均謳歌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悲戀故事,內(nèi)容取材于史實而加以鋪張渲染,表達了唐玄宗痛失楊貴妃的悲哀,主題是“長恨”,寓有勸戒諷喻之意。兩部作品基本同時傳入日本,《平家物語》中對唐玄宗與楊貴妃悲戀故事的借鑒主要集中在這兩部作品上。
《平家物語》版本眾多,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擁有150多個版本。每個版本的主題構(gòu)思與形成特點均有區(qū)別,對《長恨歌(傳)》的借鑒方法也存在較大差異。綜觀《長恨歌(傳)》影響的先行研究,多集中在被認為是最古版本的延慶本。并且基本都是對局部章節(jié)的影響研究,缺乏對某一版本的整體論證。
在眾多版本中,覺一本①作為最廣泛流傳的標準讀本,近年來在主題構(gòu)思研究方面?zhèn)涫苤匾?。本文以覺一本《平家物語》為研究對象,通過文本考察和實證分析,探討覺一本《平家物語》中《長恨歌(傳)》的借鑒方法。
覺一本《平家物語》中共有9處借鑒了《長恨歌(傳)》。
(1)對平家惡行無人敢言
六波羅殿の禿といひてンしかば、道を過ぐる馬車もよぎてぞとほりける。禁門を出入すといへども、姓名を?qū)い椁毪毪思挨肖?、京師の長吏、これが為に目を側(cè)むとみえたり。(巻一「禿髮」)
「禿髮」描寫了外戚平家一門的驕橫無理。平清盛精心挑選了300名精壯少年四處探聽訪查,一旦發(fā)現(xiàn)說平家壞話的人,立刻嚴格取締。對于平家的惡行,人們雖然心中憤慨不平,卻不敢說三道四。由此引用了“出入禁門不問,京師長吏為之側(cè)目”。(《長恨歌傳》)的詩句將平家的驕奢與楊氏一門的跋扈聯(lián)系在一起,諷喻平家的惡行?!付d髮」位于昭示平家吉兆的「鱸」和描繪平家榮華的「吾身栄花」這兩個章節(jié)之間。此時,由于平清盛女兒平德子貴為高倉天皇的皇后,平家一門的榮華可謂如日中天。將平家比喻為在安史之亂中遭遇滅門之災(zāi)的外戚楊氏一門,給日漸昌盛的平家命運蒙上了一層陰影。
(2)二條天皇強娶故近衛(wèi)天皇的皇后
しかれども、天下第一の美人の聞えましましければ、主上色にのみそめる御心にて、ひそかに高力士に詔して、外宮にひき求めしむるに及んで、此大宮へ御艶書あり。(巻一「二代后」)
「二代后」描寫了不穩(wěn)定的社會局面以及院政末期皇權(quán)皇威的衰退。后白河法皇與二條天皇雖為親生父子,卻摩擦不斷。沉溺于女色的二條天皇不理朝政,因強娶故近衛(wèi)天皇的皇后,受到后白河法皇的反對以及天下人的譴責。文中借鑒了“詔高力士潛搜外宮,得弘農(nóng)楊玄琰女于壽邸,既笄矣。”《長恨歌傳》為二條天皇的荒唐行徑尋找歷史依據(jù)。由此可見日本古代在有異常情況發(fā)生時,有參照中國先例,尋求解釋依據(jù)的傳統(tǒng)。日本中世初期在思想和文化上尊崇中國古典文化的習(xí)俗可見一斑。
(3)高倉天皇即位鞏固平家昌盛
楊貴妃が幸ひし時、楊國忠が盛えしが如し。世のおぼえ、時のきら、めでたかりき。入道相國、天下の大小事を宣ひあはせられければ、時の人、平関白とぞ申しける。(巻一「東宮立」)
「東宮立」描寫了高倉天皇登基,鞏固了平家昌盛。原來,高倉天皇的生母平滋子是平清盛正妻的妹妹,備受后白河法皇寵愛。文中借鑒了“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長恨歌》)?!笆甯咐サ芙粤形磺遒F,爵為通侯。姊妹封國夫人,富埒王宮,車服邸第,與大長公主侔矣?!钡仍娋洌ā堕L恨歌傳》),將平滋子比喻為楊貴妃,將平清盛、平時忠等人比喻為楊國忠。然而,楊國忠等人的榮華并非長久,這樣的借鑒使人不禁對平家的命運心存隱憂。由于平滋子的皇子即位,更加鞏固了平家作為外戚的地位,天下大事皆聽命于平清盛和平時忠等外戚。
(4)平德子承受妊娠之苦
かかりし程に、中宮は月のかさなるに隨つて、御身を苦しうせさせ給ふ?!皮螚钯F妃、梨花一枝春の雨を帶び、芙蓉の風にしをれ、女郎花の露おもげなるよりも、猶いたはしき御樣なり。(巻三「赦文」)
在平清盛的一手策劃下,清盛的女兒平德子成為高倉天皇的皇后?;楹蟮诹辏谄郊乙婚T的翹首期待中,平德子終于懷孕,即將誕生龍子。該段文字形象的描寫了平德子懷孕期間備受妊娠之苦,其凄婉的樣子猶若楊貴妃的“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長恨歌》)。在日本古典文學(xué)作品中,描繪美人的容貌及姿態(tài)時,經(jīng)常會引用中國古典名篇中的詩句加以渲染。此處將平德子的身體疾苦與楊貴妃思念玄宗而不得相見的精神痛苦重疊在一起,將平德子隱喻為楊貴妃。平德子產(chǎn)下皇子,母憑子貴,平家一門更加權(quán)傾一時,在平清盛的斡旋下,該皇子年僅3歲便登基,成為年幼的安德天皇。
(5)高倉天皇寵愛葵前
「女をうんでも悲慘する事なかれ。男をうんでも喜歡する事なかれ。男は侯にだも封ぜられず。女は妃たり。」とて、后に立つと云へり。(巻六「葵前」)
「葵前」描寫了高倉天皇的一段風流韻事??半m然身份低微,但卻受到高倉天皇的寵愛。于是有人借用“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長恨歌》)。故當時謠詠有云:“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歡。”又曰:“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卻為門上楣。”等詩句 (《長恨歌傳》),傳言說葵前可能會升格為“女御”。而高倉天皇卻因為顧忌這樣的傳言,再也不敢寵幸葵前了。
(6)后白河法皇痛失平滋子
天に住まば比翼の鳥、地に住まば連理の枝とならんと、漢河の星をさして、御契あさからざりし、建春門院、秋の霧にをかされて、朝の露と消させ給ひぬ。(巻六「小督」)
后白河法皇身邊令人悲傷的事情不斷發(fā)生。曾經(jīng)海誓山盟“在天愿作比翼鳥, 在地愿為連理枝”(《長恨歌》)。的平滋子也香消玉損。此處將平滋子比喻為楊貴妃,將玄宗痛失貴妃的心情與后白河法皇痛失平滋子的悲切之情重疊在一起。
(7)后白河法皇思念平滋子
まづ故建春門院の御方を御覧ずれば、岸の松、汀の柳年へにけりとおぼえて、木だかくなれるにつけても、太液の芙蓉、未央の柳、これにむかふに、いかんが涙すすまざらん。彼南內(nèi)西宮のむかしの跡、今こそおぼしめし知られけれ。(巻六「祇園女御」)
該段文字先是借用“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長恨歌》)。詩句對故平滋子居處的景觀進行了寫意式的描寫。進而通過“南內(nèi)西宮”的描寫,引出“西宮南苑多秋草,秋雨梧桐葉落時”的悲傷意境(《長恨歌》)。與例句(6)相呼應(yīng),再次將玄宗痛失貴妃的心境與后白河法皇痛失平滋子的思念之情交織在一起。通過借鑒《長恨歌(傳)》的詩句,將寫景、敘事和抒情有效地結(jié)合在一起。綜上,通過例句 (3),(6),(7)確定了將平滋子比喻為楊貴妃的“長恨歌結(jié)構(gòu)”。
(8)龍口入道勸導(dǎo)維盛往生
彼驪山宮の秋の夕の契も遂には心を摧くはしとなり、甘泉殿の生前の恩も終なきにしもあらず。(巻十「維盛入水」)
平家一門逃離京都后,一直流離在外,屢戰(zhàn)屢敗。對未來徹底絕望的平家嫡孫平維盛意圖投水往生,然而關(guān)鍵時刻卻不能割斷對愛妻的留戀。于是龍口入道引用“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菜宮中日月長?!钡脑娋洌ā堕L恨歌》),通過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悲劇結(jié)局,闡述“生者必滅,會者定離”的佛教思想理念,勸導(dǎo)平維盛斷絕塵念,決意投水往生。
(9)平德子的賢良與專寵
女院は、十五にて女御の宣旨をくだされ、十六にて后妃の位に備り、君王の傍に候はせ給ひて、朝には朝政をすすめ、よるは夜を?qū)煠椁摔方oへり。廿二にて皇子御誕生、皇太子にたち、位につかせ給ひしかば、院號蒙らせ給ひて、建禮門院とぞ申しける。(潅頂巻「女院出家」)
「潅頂巻」中總括女院平德子的一生,化用“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長恨歌》)。這一詩句講述平德子常侍高倉天皇身側(cè),晨間助理朝政,夜幕歡宴專寵。將平德子塑造為既賢明識大體,又得到天皇專寵的“楊貴妃”。與例句(1)和(4)結(jié)合在一起,勾勒出平滋子之后的第二個“長恨歌結(jié)構(gòu)”。
通過以上九例研究,可見《平家物語》中多層次多角度的引用和借鑒了《長恨歌(傳)》的要素。
首先是先例的借鑒。例句(2)顯示,日本古代在有悖常理的異常情況發(fā)生時,有參照中國先例,尋求歷史依據(jù)的傳統(tǒng)。例句(8)中龍口入道借用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戀情悲劇闡釋情愛無常的佛教思想。
其次是感傷情感的抒發(fā)。例句(4),(6),(7)中,通過借鑒《長恨歌(傳)》的詩句,將人物造型、寫景、敘事和抒情巧妙的結(jié)合在一起,使感傷情感的抒發(fā)更加具有渲染力。對此,吳芳齡指出,《平家物語》借鑒白詩的主要目的在于強化其對感傷情感的抒發(fā)。這一特點與《源氏物語》等平安文學(xué)作品驚人一致,由此可見其對平安以來“物哀”文學(xué)傳統(tǒng)的繼承。
例句(4),(6),(7)中雖然有感傷情感抒發(fā)的成分,但是筆者認為,其更重要的作用是,通過例句(3),(6),(7)與例句(1),(4),(9)的描寫,形成的圍繞在平滋子與平德子這兩代平家女性身上的雙重 “長恨歌結(jié)構(gòu)”,該雙重“長恨歌結(jié)構(gòu)”的形成與作品的主題即“平家滅亡的命運”緊密相連。
綜觀《平家物語》對《長恨歌(傳)》的借鑒,可以發(fā)現(xiàn)《平家物語》通過借鑒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形成了后白河法皇與平滋子、高倉天皇與平德子的雙重“長恨歌結(jié)構(gòu)”。
然而,結(jié)合史料重新審視《平家物語》中形成的雙重“長恨歌結(jié)構(gòu)”與《長恨歌(傳)》,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在“專寵”與“皇嗣”問題上存在很大差別。
首先是“專寵”問題?!镀郊椅镎Z》的第一重“長恨歌結(jié)構(gòu)”描寫了后白河法皇與平滋子的恩愛。后白河法皇對平滋子的寵愛在《玉葉》等中亦有記載。然而在第二重 “長恨歌結(jié)構(gòu)”中描寫高倉天皇與平德子的恩愛時,運用了虛構(gòu)的描寫手法。
按照《山槐記》記載,治承2年(1178年)6月28日平德子“御年廿四”,她應(yīng)該生于久壽2年(1155年),比永歷2年(1161年)出生的高倉天皇大六歲。也就是說,承安元年(1171年)平德子入宮時已經(jīng)16歲,而高倉天皇年僅10歲。因此,兩個人的結(jié)合絕非 《長恨歌》中所描述的“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cè)?!辈⑶?,婚后第五年,高倉天皇首先與藤原公重的女兒生下第一個皇女功子內(nèi)親王?;楹蟮诹?,平德子才終于懷孕,生下了平家一門翹首企盼的男嬰,即未來的安德天皇。
此外,通過例句5中高倉天皇寵愛葵前的故事,也可以看出的高倉天皇的風流多情。而且,《平家物語》的「小督」中,還描寫了高倉天皇深深迷戀美貌的小督的故事。平清盛因為害怕小督會搶先誕下皇子,曾經(jīng)兩度逼迫其離開高倉天皇,小督最終出家為尼。由此可見高倉天皇可謂是多情種子,虛構(gòu)平德子的專寵將其比喻為楊貴妃只是為了模仿《長恨歌(傳)》的情節(jié),確立第二重“長恨歌結(jié)構(gòu)”。平德子與高倉天皇的結(jié)合其實是平清盛一手包辦的政策婚姻。
其次是“皇嗣”問題。對比《長恨歌(傳)》可以發(fā)現(xiàn),楊氏一門的榮華富貴,皆因唐玄宗對貴妃的專寵,楊貴妃并未生下皇子。而《平家物語》中皇嗣對平家一門的榮華富貴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例句3和例句4分別描寫平滋子和平德子生下皇子,受到寵愛,將其比喻為楊貴妃。平家昌盛的軌跡正是與這兩位皇子緊密相連。
作為桓武天皇的后裔,平安末期平家已經(jīng)淪為一介武士集團的首領(lǐng)。雖然平忠盛、平清盛父子追隨后白河法皇,在保元之亂、平治之亂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平清盛也一度官拜太政大臣,擁有了武士迄今為止所不能企及的榮華富貴。然而平清盛并不能滿足。首先,平清盛策劃讓妻妹平滋子成為后白河法皇寵妃,平滋子生下后來的高倉天皇。接下來,平清盛讓自己的女兒平德子成為高倉天皇的皇后,生下后來的安德天皇。終于平清盛在安德天皇3歲時讓他即位,實現(xiàn)了作為天皇外公執(zhí)掌政權(quán)的野心。平清盛通過一手策劃的兩代以皇嗣為中心的“長恨歌結(jié)構(gòu)”,終于成為天皇外公,取得了攝政關(guān)白的地位,實現(xiàn)了對皇權(quán)的控制。
綜上可見,與《長恨歌(傳)》中因貴妃專寵而帶來的楊氏一門的榮華富貴不同,在《平家物語》中兩代平家女子生下皇子,母憑子貴,平家終于控制了皇權(quán)。但是,《平家物語》通過虛構(gòu)平德子的專寵,淡化兩代平家女子的母憑子貴的事實,模仿《長恨歌(傳)》中恩愛的描寫,確立了特殊的雙重 “長恨歌結(jié)構(gòu)”?!镀郊椅镎Z》與《長恨歌(傳)》中的長恨歌故事的側(cè)重點存在很大差異?!堕L恨歌(傳)》的主題是帝王與妃子之間由悲戀產(chǎn)生的 “長恨”。而《平家物語》的主題則集中在平家一門的興衰,用《長恨歌(傳)》中的人物關(guān)系來解讀,即為楊氏一門的悲劇命運。楊氏一門雖因貴妃得寵而一時雞犬升天,但終因安史之亂而繁華凋零。因此,可以說《平家物語》中形成的這一雙重 “長恨歌結(jié)構(gòu)”,旨在借喻楊氏一門的凋零,為平家的命運蒙上一層悲劇色彩,詮釋平家的興衰,闡述平家一門的富貴終難長久,暗示平家滅亡命運的作品主題。
《平家物語》中多處借鑒《長恨歌(傳)》,借鑒的手法既有局部構(gòu)思的借用,如先例借鑒、闡述佛教道理、抒情敘景等,也構(gòu)建了體現(xiàn)平家命運這一主題的雙重“長恨歌結(jié)構(gòu)”,暗示了平家滅亡的命運?!镀郊椅镎Z》對《長恨歌(傳)》的借鑒是遵從其作品主題構(gòu)思的一種學(xué)習(xí)和吸收?!伴L恨歌結(jié)構(gòu)”在引入《平家物語》中時,主題已經(jīng)從“長恨”轉(zhuǎn)為“暗示平家即將滅亡的命運”。
《平家物語》借鑒《長恨歌(傳)》的方式能夠反映出日本古典文學(xué)在接受中國文學(xué)影響時,并不僅僅只是表面的接受和全盤的學(xué)習(xí),而是多側(cè)面、多角度的吸收和借鑒,體現(xiàn)了日本古代對中國文學(xué)文化借鑒的復(fù)雜性與延伸性。
覺一本《平家物語》對長恨歌的借鑒方式從一個側(cè)面印證了覺一本在表現(xiàn)形式上具備藝術(shù)完整性。今后筆者將通過探討不同版本對中國古典文學(xué)借鑒的差異,摸索出各自的主題構(gòu)思特征,以期明確《平家物語》 從“歷史事件記載”發(fā)展成為“歷史文學(xué)作品”的軌跡。
注釋:
① 論文中的原文引用均根據(jù) 《平家物語》(1994)。
[1]御橋德言.平家物語略解[M].日本: 藝林舍再版,1973.
[2]松尾葦江.平家物語論究[M].日本: 明治書院,1985.
[3]市古貞次.平家物語(新編日本古典文學(xué)全集45)[M].日本:小學(xué)館, 1994.
[4]吳芳齡.綿綿長恨也哀也美 ——試論《平家物語》對《長恨歌》的借鑒[J].福建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3, (5):101-105.
[5]藤原兼實.玉葉[M].日本:國書刊行會,1906.
[6]中山忠親.山槐記[M].日本:史料大成,1935.
[7]金文京.軍記物語和中國文學(xué)[J].日語學(xué)習(xí)與研究,2009, (2): 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