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友茂
日前,報紙上刊登了一幅題為《不為民做主被人送紅薯》的新聞照片:廣西籍工人雷玉芳在廣東佛山打工期間受了腰傷,向所在轄區(qū)的禪城區(q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申請工傷認定,卻屢遇部門不作為。一天上午,雷玉芳憤而買來紅薯,送給該局;下午,她又向法院遞交起訴書,狀告禪城人社局。
這幅照片很有意思:我揣摩著,打工女雷玉芳身上肯定有不少幽默細胞,要不然,她怎么能由“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句鄉(xiāng)間俚語受到啟發(fā),變理論為實踐,買上紅薯,奉送給不作為的干部,以這種特有的方式表達自己心中的憤懣之情,同時將對方一軍?我看,以這種方式維權,比鼻涕一把淚兩行地上門哭訴好多了;也決不是跳樓、跳河和自殘、自焚那類極端行為所能比的。更何況,在把紅薯送給當?shù)厝松缇种?,馬上又一紙訴狀,交給當?shù)胤ㄔ骸?/p>
我不是那家人社局的工作人員,無從知道那里邊的人對著雷玉芳送上門的紅薯,會是怎樣一種心情,會采取怎樣的措施改正、補救自己工作的不作為。
我乃一介書生,沒能力也不可能去涉足過問雷玉芳向禪城人社局送紅薯并向法院遞交起訴書后的結(jié)果。但我建議將“被送紅薯”四個字,升格為成語,待以后經(jīng)國家語委等部門審核通過了,《現(xiàn)代漢語詞典》再版時就能將其收錄。三番五次,五次三番,我想了又想,覺得自己的設想是可行的。社會進步了,人們的生存理念、行為方式都在與時俱進,作為“思想外殼”的語言也勢必要與時俱進,新詞的涌現(xiàn)和登堂入室,再正常不過。
從微觀看,第一,有的成語,本身就是一個歷史小故事的濃縮,“被送紅薯”完全具有這種性能;第二,現(xiàn)代漢語里,四個字的成語居多,這一條,“被送紅薯”符合;第三,這些年來,“被代表”、“被簽字”、“被流產(chǎn)”……“被”字頭的說法特別多,這一條,“被送紅薯”有資格步其后塵。具備這三條,“被送紅薯”就不愁挺進不了成語系列。特別是第三條,仔細琢磨一下的話,內(nèi)涵別有洞天:上述“被”字頭的說法,唱主角的都是弱勢群體,唯獨少了政府官員,這明顯不合理。為體現(xiàn)權利對等,也得讓政府人士“被”上一回,“被送紅薯”堪擔此任。再說,“被送紅薯”一旦成為成語,能讓廣大政府官員尤其是能讓那些失職的政府官員和工作人員睡不著覺的時候,好生想想自家對老百姓還有沒有良心、感情,想想自家的所作所為是否對得起雷玉芳那樣的弱者——在不作為的強者面前,弱者傷透了心,一氣之下,以退為進,幽上一默,為強勢者無償送紅薯,可憐啊,好可憐呀!“天若有情天亦老”,那些失職的辦事人員,只要良知未泯,能不慚愧嗎?
【原載2013年5月13日《西安晚報·怪味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