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躍琴
實踐總結證實:人們在日常飲食與藥物服用治療之間,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問題,一般均按藥物說明來服用,不注意與飲食之間的理化性變化,因此降低或抵消了藥效,有的還會產(chǎn)生副作用,正確的飲食服藥,是治療疾病促進健康的重要保證之一。
1.1 維生素類藥它們不宜或空腹服用,水溶性維生素B1、B2、C等宜餐后服用,因此類維生素會較快地通過胃腸道,如果空腹服用,則很可能在人體組織未充分吸收利用之前就被排出。此外,脂溶性維生素A、D、E等也應在餐后服用,因餐后胃腸道有較充足的油脂,有利于它們的溶解,促進這類維生素更容易吸收。
1.2 抗生素及其他藥物:四環(huán)素、阿米卡星等抗生素用時忌食強量的堿性食物如豆類、胡蘿卜、蘇打餅干等的大量食用。因此類藥在酸性環(huán)境中殺菌強,相反減弱藥效。鈣鎂等金屬離子的堿性食物會與四環(huán)素等藥物形成不宜被吸收的結合物,降低抗菌療效,抗結核類藥物也有類同。相反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氨基甙類抗生素、紅霉素等在用藥期切不可同食魚、雞、酸菜、山楂、果汁等酸性較高的食物。服用抗結核藥異煙肼時,不宜吃魚,因為前者可干擾魚類所含蛋白質的分解,使其中間產(chǎn)物酪氨在人體內(nèi)集聚,發(fā)生中毒,出現(xiàn)頭暈、頭疼、結膜充血、心悸、麻木等癥狀??雇达L藥不宜與魚、濃肉湯、豆制品、蘑菇含嘌呤高單位食物同食,因此類患者體內(nèi)嘌呤代謝紊亂,尿酸增加,同食會加重病情。為便于吸收,避免對食管和胃的刺激,口服雙磷酸鹽時應于早晨空腹給藥。保持坐位或立位,服后30 min內(nèi)不宜進食和臥床,不宜和牛奶,咖啡、茶、和含鈣的飲料。
2.1 飲酒 酒的主要成分為乙醇,飲用后人體先是興奮,隨之對中樞神經(jīng)出現(xiàn)抑制,并擴張血管,刺激或抑制肝藥酶代謝系統(tǒng);另外,有些藥也可延遲酒的代謝和分解??傮w上,藥與酒的相互作用結果有二:一是降低藥效;二是增加發(fā)生不靈反應的幾率。因此服藥前后,宜注意飲酒對藥物療效的影響。
乙醇在體內(nèi)經(jīng)乙醇脫氫酶的作用代謝,為乙醛,有些藥抑制酶的活性,干擾乙醇的代謝,使血中的乙醇濃度增高,出現(xiàn)“雙硫侖樣反應”[1],表現(xiàn)有面部潮紅、頭痛、眩暈、腹痛、胃痛、惡性、嘔吐、氣促、嗜睡、血壓降低、幻覺等癥狀,所以在使用抗滴蟲藥甲硝唑、替硝唑、抗生素、頭孢曲松、頭孢哌酮、抗精神藥氯丙嗪等期間應避免飲酒。
2.2 喝茶 茶葉中的鞣酸與四環(huán)素、米諾環(huán)素、多西環(huán)素、大環(huán)內(nèi)酯抗生素(螺旋霉素、麥迪霉素、交沙霉素、羅紅霉素、阿奇霉素)相結合而影響抗菌活性;反之四環(huán)素、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同時也可抑制茶堿的代謝,增加茶堿的毒性,常致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因此服用上述兩類抗生素時不宜飲茶。
服用抗結核藥利福平時不宜喝茶,以免妨礙其吸收。濃茶中的咖啡因和茶堿能興奮中樞神經(jīng),加快心率,不但加重心臟負擔,且易引起失眠、與抗心律失常藥物的作用相悖。
2.3 食鹽[1]食鹽即氯化鈉,對某些藥物和某些疾病有一定的影響,正常人體內(nèi)的總鈉量為150 g,維持血壓的容量和滲透壓,但吃菜過咸或攝入過多,既可增加體內(nèi)的血容量,使血壓升高,又可誘發(fā)高鈉血癥。由于鹽的滲透壓作用可是血容量增加,促發(fā)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高血壓,其次,食鹽過多導致尿量減少,是利尿藥的療效降低,因此,有腎炎、風濕病伴有心臟損害,高血壓患者,要嚴格限制食鹽的攝取,建議1 d的攝入量在6 g以下。
2.4 食醋 服用抗痛風藥時不宜多食醋,宜同時服用碳酸氫鈉,以減少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和利于尿酸的排泄。食醋與磺胺藥同服,后者在酸性條件下溶解度降低,可在尿中形成磺胺結晶,對尿路產(chǎn)生刺激,出現(xiàn)尿閉和血尿。應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時宜使尿液呈堿性,其目的二:一是在堿性環(huán)境下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增加。二是此類抗生素對腎臟的毒性大,在堿性尿液中可避免解離。宜多喝水并加快藥物的排泄,食醋則會加重其毒性作用。
綜上所述,在日常治療用藥與飲食之間確實存在著理化性的變化,所以必須在合理用藥的同時,注意飲食與藥物的關系,科學合理用藥和飲食,以提高治愈率,促進健康。
[1]李大魁.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