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散文具有重寫實,充滿詩情畫意,注重文采,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等特點,在教學中利用散文這一特點,對學生進行美感教育。可引導學生從散文的意境、語言及結構等方面充分發(fā)掘美的因素,從而使之得到美的熏陶,成為道德高尚、明辨是非、積極向上的21世紀新人才。
[關鍵詞]散文;意境;語言美;結構
傳統(tǒng)的語文學習方法是苦學、苦讀,夜以繼日,用心勞苦。可喜的是幾千年來,也有主張在審美愉悅與精神享受中學習的學者。王筠說:“人皆尋樂,誰肯尋苦?讀書雖不如嬉戲樂,然書中得有樂趣,亦相從矣?!?/p>
文學作品為讀者閱讀而創(chuàng)作,同時又是再現(xiàn)作品過程,受作品潛在功能影響。而中學語文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課文是客體。作為課文的文學作品的娛樂、教育和審美作用,無不需要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來實現(xiàn)。
散文重寫實自由活潑的文學樣式,充滿詩情畫意,其文學性表現(xiàn)在有較強的抒情因素,使用形象語言,注重開拓意境,形式自由靈活,具有“意境美”“語言美”“形式美”的審美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展示散文的這“三美”,引導學生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下面,結合本人的多年執(zhí)教經驗,具體談談在散文教學中對學生如何進行美感教育。
一、激活形象思維,領略散文優(yōu)美的意境
“意境”在許多人心目中似乎只屬詩歌,其實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古有“詩文一家”“文中有畫”之說,這說明了意境美不獨為詩所有,也為散文所有。而現(xiàn)代人有“散文是美文”的界說,這揭示了散文文質相承,形神兼美的內涵,也就揭示了散文用獨具優(yōu)美的語言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以寄托作者的哲理情思。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展示散文所蘊涵的意境美,激發(fā)學生的形象思維,領略優(yōu)美的散文意境,對學生進行美感教育,陶冶學生的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荷塘月色》是語文教材中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名篇。朱自清先生以形象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出了月下荷塘寧靜、朦朧、優(yōu)美的意境。如“月光如流水”一段,給人的美感非同一般。文中先用一比喻寫月光,用“流水”似的“瀉”來形容圓月的普照,給人月華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霧”句看似唐兀,實乃緊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葉反射,白霧便成若有若無之青霧。透過薄霧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朧飄忽,作者便用“像籠著輕紗的夢”句來形容,“夢”為喻體,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實的寫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樹影”都是構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絕不可少的一環(huán)??傊?,在這幅畫面中,月光、荷塘、青霧,造成了繪畫的構圖美,明與暗,層次和色彩造成視覺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給人以音樂美,造成聽覺上的美感。我們由此場景充分領略荷塘月色的美時,心又怎么不能意會到作者此刻面對的幽靜和那般平和寧靜的心境呢?而聯(lián)系上下文,因“噪”而覓“靜”,因“煩”而覓“寧”,這般心境背后的煩憂和“不寧靜”也就見出一斑了。
怎樣把學生帶入散文的意境中去呢?
散文意境的創(chuàng)設,主要有兩種途徑——以形傳神和以神御形,其共性是達到散文意境的融和統(tǒng)一,不可分離。挖掘、鑒賞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達意境的路途,領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場景,從這種場景的或閃爍而過或慢速顯現(xiàn)之間,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綿長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具體方法如下:
第一、緣景入情法。
即通過對散文作品中景物描寫的分析,讓學生接受美感教育。
王國維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客觀的景物,被作者采擷過來寫進作品,不可能像攝像機那樣純客觀地反映景物,它們都融進了作者的主觀感情,表達了作者的美學理想。細細分析這些景色,能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具有美學的教育意義。如姚鼐的《登泰山記》,作者以鮮明的色彩勾勒日出的雄偉、壯麗的景象,教師應讓學生領會字詞句等知識的同時,領會祖國山川的美,從而培養(yǎng)審美情操,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師講授這些作品時,應通過景物描寫技巧,顯現(xiàn)散文的意境,把學生帶入散文優(yōu)美的意境中,讓學生感受祖國崇高美、體驗美、表達美,使他們對景物美的感受上升到對社會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學生高尚的情操。
第二、激發(fā)聯(lián)想和想象,融情于境。
喚起想象,學生才能擁有廣闊的天體,才能調動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構建起與作品接近或相類的意象。沒有想象,就沒有美。語文教師必須調動學生的感官和想象力,讓學生在想象中把文章所描繪的聲、光、色、態(tài)等在頭腦中呈現(xiàn)出來,把單調的文字符號變?yōu)樯鷦有蜗蟮漠嬅?,變?yōu)榱Ⅲw可感的美的形象,認識美,感受美,凈化心靈。
散文的意境不是抽象的,它往往體現(xiàn)在作者所描繪的生動畫面中,它是作者傾注強烈的感情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幅幅色彩鮮明、能引起人們豐富想象、給人以美感的情景交融的藝術畫面。因此,在講課時,要把作者精心描繪的意象再現(xiàn)出來,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的翅膀,進入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去,從中獲得藝術美的享受。
如《荷塘月色》,作者描繪鮮明生動,而且能使人聯(lián)想到在荷塘月色下徘徊踱步、憂思重重的作者;聯(lián)想到月色的寧靜,荷塘的幽香;聯(lián)想到蟬的鳴叫……這都可以啟發(fā)學生閱讀后進行充分的想象,自由聯(lián)想,由此進入一個美妙靜謐的世界中去,從中受到藝術美的熏陶。
第三、借助現(xiàn)代化教育教學技術,把散文美妙意境化作明麗的視覺形象,喚醒學生對美的感受。
教育美學認為,青少年的形象思維比較發(fā)達,他們認識事物總是從感性開始的,而他們的感官無時無刻不在渴望著和諧美,因為美總是伴隨著形象的,并且又離不開情感的體驗。任何事物只有當它激起人們的滿意、愉悅和振奮時,它才能給人以美的感受,才能真正具有價值。而文學作品的娛樂、教育和認識作用都必須通過美感功能來實現(xiàn)。所以,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來把散文的意境美展示出來,領略散文優(yōu)美的意境。
如《春》,可以借助Aumonvare或Powerpoint,將碧草連天、春花爛漫、充滿盎然生機的景象用圖片展現(xiàn)出來,在這一幅幅美奐絕倫的圖片展現(xiàn)中,學生就會進入“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境界,就會展開聯(lián)想的翅膀,馳騁在美麗的春光中,進而激發(fā)起對春天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披文入情,品味散文的語言美
散文的語言美,是作者通過對自然、社會,對風物、人情的觀察、咀嚼、品味,就會自然地產生某種獨特的感受;然后將這種獨特感受運用富有個性色彩的語言傳神地表達出來。因此,散文的語言,往往具有異常動人的情韻美。如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描寫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訓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ǖ乃{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边@里,作者所選景物突出的特征是清、靜、悲涼?!拔荨焙汀氨谘倍际恰捌啤钡?,用反襯的手法“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突出北平秋晨“靜”的特點,牽牛花“以藍色或白色為佳”,“日光”本是暖色調,但在作者筆下卻是“漏”的。白描式的語言,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以美的享受。
怎樣讓學生從特具情韻美的散文語言中獲得美的感受呢?這要引導學生用睿智的眼光、智慧的心靈觀察、咀嚼、體味作者在文中向我們展示的自然、社會,風物、人情,走進作者情感豐富的內心世界,體驗作者的喜怒哀樂。
第一、反復吟詠、感受散文語言的語調美、節(jié)奏美、旋律美。
優(yōu)秀的散文,大都富有節(jié)奏感、音樂性和情韻美;音節(jié)抑揚頓挫,句式錯落有致,格調鮮明生動,讀來瑯瑯上口,賞心悅目。如《我的空中樓閣》“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瓏地立于山脊一個柔和的角度上”,語言流暢而富有節(jié)奏感,句子配置協(xié)調,十分講究語言的音樂美,因而經得起讀,經得起品味。讓學生反復吟詠,才能感受散文的語言美,進而領悟它精粹的思想和雋永的意境。
誦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能產生美感,讀時隨語言的語聲美、語勢美而產生情感曲線的起伏變化;品味誦讀則在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感悟于心的過程中,使學生接受美的熏陶。品味誦讀既可以使學生體驗美感,又能引導學生感知語言的語聲美、達意美、描述美,從而理解課文中人物的心靈美、事物美、境界美和作者表達的情感美,激發(fā)學生仰慕美好的人物,熱愛美好的事物,產生追求美好的明天的崇高的美感。
第二、在美妙的音樂氛圍中欣賞語言美。
音樂是語文美育的橋梁之一。音樂的韻律節(jié)奏給人帶來的是非同一般的心靈感受,能讓學生置身于優(yōu)美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huán)境中,從而體會到散文那獨特的美。
在教學中,適當?shù)貙⒁魳放c課文相結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教《荷塘月色》時,先放一曲德西彪的《月光》,讓教室一開始就沉浸在《月光》的旋律之中,在優(yōu)美的鋼琴曲中,再配上對課文聲情俱茂的朗讀,那如真似幻的荷塘月色,便栩栩如生地隨著樂韻流淌出來了。這就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文中的語言之美,激發(fā)起內心的美感。
總之,在散文教學中,抓住優(yōu)美的語言、重點的詞語進行分析,一方面能突出文章的語言藝術,揭示文章的意境;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同時,抓住散文語言美的特點,引導學生含英咀華,能使他們感受美、理解美,進而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造美。
三、由“形”入“神”,領略散文的結構美
散文結構美的特點在于“形散神聚”?!逗商猎律吩谥\篇布局上看似隨意實則匠心獨具。文章的首尾至少有三處相互照應:一是開頭的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是全文的文眼,其實也是一個懸念。文章的結尾照應的句子回答這個懸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二是開頭的“妻在屋里拍著閏兒,模模糊糊地哼著眠歌”,與結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應。三是開頭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帶上門出去”與結尾處的“輕輕地推門進去”,這兩處的呼應極為緊密,“悄悄”與“輕輕”說明了我的心情并沒有多大改變。首尾的三處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有機統(tǒng)一。正是散文的“形散”中現(xiàn)出其整體美感來,散文也因此更富有情味,令人遐思。
鑒賞散文結構美,從“尋找線索,理清思路”入手。優(yōu)秀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體現(xiàn)在結構上有一條貫串全文的線索,這條線索把一幅幅迥然不同的畫面、一個個縱跨時代的歷史事件和天南海北的風土人情連成有機的整體。線索是結構的核心,抓不住線索,就理不清思路,就弄不清作者行文的初衷。抓線索讀散文的方法是:一要弄清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有時可以在過渡段或過渡句中找到;二要善于辨識體現(xiàn)線索的語言標志,如間隔反復的句子等。
總之,美是人類精神需求的永恒主題,美感是一種生命體驗的感覺,是審美主體在精神上求得的滿足。而在散文教學中,教師則要引導學生去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增長智慧,塑造美好的心靈。只有這樣,才能讓知識與青春相約,使學生成為道德高尚、明辨是非、積極向上的21世紀新人才。
作者簡介:華沙,廣東省英德市職業(yè)技術學校,研究方向: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