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及藝術。它是漢字書寫的一種法則,是一種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古人在揮毫潑墨中抒情達意、修身養(yǎng)性。他們用這種“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展現(xiàn)內心的豪情壯志與細致柔情?,F(xiàn)如今,中國大力推廣漢語,與之密切相關的中國文化也傳播到世界各地,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在書法教學中的教學對象、原則和方法、注意事項等問題上闡釋了一些淺薄的見解。
[關鍵字]對外漢語;書法;漢字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是教學的主要目標,而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正所謂“言者意之聲,書者言之記”,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的教學也是必不可少的。書法與漢字是密不可分的,書法因漢字而產(chǎn)生,并因以漢字為表現(xiàn)形式而獨具魅力;漢字又因書法藝術的傳承與演義而更加精彩。所以,將書法元素融入到對外漢語教學中是可行的。但是,書法這一非常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該怎么樣與對外漢語教學相融呢?外國人是否真的能夠喜歡和接受書法,這是需要我們今后繼續(xù)努力研究的方向。
一、教學對象
1、教學對象的漢語水平
將書法融入到對外漢語教學中是一件非常難掌握的事,首先學習對象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可將學習對象分為漢語初級,漢語中級和漢語高級水平的學生。本人認為漢語水平在中、高級階段的學生可以學習書法這門藝術。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要為語言教學服務,與語言教學的階段相適應,與學生的語言水平和交際需要相適應。漢語初級水平的學生剛接觸漢語和中國,漢語的詞匯量非常的不足,如果在這一階段引進書法教學,可能會產(chǎn)生喧賓奪主的不良效果,甚至有可能會產(chǎn)生“文化休克”和“負遷移”。書法精髓之深是連有些中國人都很難駕御得了的,更何況是對一些剛到中國的時間屈指可數(shù)的外國人,如果他們一旦覺得書法太難,可能會導致失去學習漢語的興趣和積極性,這正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所擔憂的事情。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的教學是難點之一。書法與漢字相輔相成,漢語初級階段的外國人主要的學習目標是簡單的口語交際和一些基礎的語音,詞匯和語法。漢字對于初級階段的學生來說顯然是一大難關。書法的字體千變萬化,像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雖然是同一個字,但是字的表現(xiàn)形式卻是不同的,初級階段的外國人掌握簡體字是一大難點,更何況是書法那變化豐富的字體了。所以,在初級階段的漢語課堂中,不應大篇幅的學習書法,但對書法的簡單介紹是可行的。中、高級階段的學生對中國的文化和漢語有了一定的認識,在這一階段引進書法教學有利于漢字的學習和文化的學習。
2、漢字文化圈和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
文化圈是由文化傳播形成的一種文化場,是具有相同文化特質、文化群體所構成的人文地理區(qū)域(馮天瑜,2004;林龍飛,2006;王玉德,2006:83-84)。漢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漢字或曾經(jīng)使用漢字并承襲漢字文化傳統(tǒng)的民族與國家。這一文化場在地理分布和構成上以中國大陸為主體,以中印半島東側、朝鮮半島為兩翼,日本列島等地為外援。非漢字文化圈,這一概念廣為接受的是對外漢語教學領域,即漢字文化圈外的國家和地區(qū)這樣一個空間概念,來自這些地方的學生不具備漢字文化圈學生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有漢字背景的學生讀寫技能要比沒有漢字背景的學生要強,所以在對外漢語書法教學中要因材施教,比如,像朝鮮、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地區(qū)的留學生,在教書法的時候主要側重中外對比。在上述國家,有的留學生可能從小學習書法或接觸過書法,無論是書寫本國文字還是漢字,他們比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要更了解書法,所以在教學的時候,從中國書法和本國書法的對比入手,用異同點來激發(fā)學習中國書法的興趣,達到文化教學目標;像來自歐美國家等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可能只是來到中國以后才接觸到中國書法,在文化教學中,應側重突出中國書法的精髓,重點講解和練習,達到文化教學的目的。
二、書法教學
1、在對外漢語課堂中運用書法元素的教學
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應將漢字的教學與書法教學結合起來,書法離不開漢字,漢字又因書法體現(xiàn)出來。二者結合可以讓學生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興趣來激發(fā)學習漢字的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而且,在對外漢語課堂中使用書法,可以使課堂教學氛圍更加輕松愉快,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漢字,有利于漢字的學習。如何將書法元素融入到漢字教學中呢?比如,將一組偏旁都是“提手旁”的字,像“打、扔、拉、提、抬、抓”等幾個常見的動作動詞,老師可以在講課之前用毛筆寫出每一個字,這時學生們會好奇老師的動作,產(chǎn)生想要了解的心理動機。然后老師可以將這些字的紙疊加在一起,只露出“提手旁”部分,引入今天的漢字教學。如果用現(xiàn)代感很強的PPT或傳統(tǒng)的板書來演示,雖然同樣直觀,但是缺乏了趣味性。所以書法元素的引進可以增加漢字教學的趣味性與直觀性,激發(fā)學習興趣,達到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的有機結合。
2、作為選修課的書法課堂教學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書法教學一直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存在。即便是選修課,書法教學也應當遵守對外漢語教學的原則,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原則。在書法教學課堂中,教師應指導每一位學生學習書法。教師要在黑板上或利用PPT來講解筆順,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逐一指導。面向留學生的書法教學,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應注意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觀察、臨摹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
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原則。書法有一定的“法度”,教師應在學生有一定的書法基礎后,適時、適量地講解一些書法的章法,如一幅作品的三個有機構成部分,即“正文、題款、印章”。教師在教不同字體的時候,不同的字體有不同的運筆方式,教學過程中適當?shù)闹v解,提高學生的書法技能和文化知識。
三、書法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書法的字體問題
本人認為,在對外漢語的書法教學中,教授楷書最為合適。我們在教之前要了解教學對象是誰,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人,他們學習的漢字是簡體字,如果教授他們行書、篆書或草書,會形成先入為主的效果,產(chǎn)生負遷移,誤導學生寫錯字或錯誤地記憶漢字;關于隸書,可能很多學過書法的人大概都有這種體會:隸書于其他字體而言相對簡單些,但是隸書對于剛學漢字的留學生不太適合,因為隸書中的很多筆畫在行筆過程會發(fā)生一些變形,如學習《石門頌》中的字,有些偏旁會發(fā)生變形,如“走之旁”,這與學生的課本或考試中的楷體或宋體的寫法是不一致的。對于有一定漢字書法基礎的學生,可以根據(jù)個人興趣,學習其他字體,如篆書,有的學生對篆書的線條特別感興趣,在教學中可以個別指導。
2、古今字的問題
在教留學生學習書法的時候,所學漢字應來自《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或留學生正在學習的漢語課本,不能教留學生一些字帖中生僻的漢字、繁體字和因書寫需要而變形的錯字。漢字教學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難點,漢字難學、難寫、難認,《大綱》中要求的漢字對于留學生來說已經(jīng)是非常難學的難點,如果在書法教學中教授繁體字或生僻字,勢必會增加留學生的學習負擔,更甚者會對漢字產(chǎn)生厭煩情緒,改變學習策略,產(chǎn)生漢字學習的負遷移,這樣反而會阻礙漢語的學習,適得其反。所以在書法教學中,臨摹字帖的時候應盡量避開這些不符合《大綱》的字。
四、結語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書法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促進學生對漢字的認識和記憶,還可以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播出去。所以面向留學生的書法教學是很有必要的。在對外漢語教學界,重視本體研究的同時也應當更多的關注中國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文化、藝術的教學研究,更好的推廣漢語國際教育。
作者簡介:薛晨,吉林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