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國文
〔關鍵詞〕 校本教研;專業(yè)發(fā)展;教育理論;反思;實踐;意義
〔中圖分類號〕 G6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
02—0019—01
學校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鼓勵教師針對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開展教學研究,重視不同學科教師的交流與研討,建設有利于引導教師創(chuàng)造性實施課程的環(huán)境,使課程的實施過程成為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過程。近些年,我國的校本教研發(fā)展也非常迅速,主要依托教育行政部門,通過工作規(guī)劃、部門協(xié)調、經費保障、教師培訓、過程監(jiān)控及資源統(tǒng)籌和督導評估等方面的組織、指導和管理。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設過程可以通過專業(yè)研究人員與教師合作共建、相互學習、相互依存、互惠共享的過程,在教師隊伍中建設專家團隊,形成以課程、教學、教研為中心的研究、指導、服務職能,提升教師專業(yè)能力。
1.以課堂教學為載體的課例式教研。教師培訓要面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大部分教師很難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日常的課堂教學上。在長期的教學實踐探索中,通過課例為載體,實行“課例——研討——實踐”等環(huán)節(jié),圍繞課堂教學,開展集中討論,形成新的課例設計,然后按照新的教學設計進行課堂教學,聽課教師再次進行研討分析和評價,對比教學效果。形成新的課堂教學設計,再次運用于課堂教學。經過反復的教學實踐,形成最終的課堂教學設計。并由學校將這些教學設計推廣到同類型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再去對比效果。
2.以科研為載體的課題研究式教研。傳統(tǒng)的繼續(xù)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jié),教育的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都渴望在教育理論的研究與實踐之間尋求一種融合。實現這種融合最佳的途徑:以校本教研為核心,一線教師為主體,教育研究機構廣泛參與。從學校實際教學為出發(fā)點,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為目標。
學校通過調研,每年確立開展一些課題研究,通過與大學、教研機構的合作,對教學中的問題,作為學校的課題,通過“教育理論——教學案例——科研成果”三個步驟培養(yǎng)教師,首先幫助教師提高對教學問題的認識,善于發(fā)現日常工作中的問題;其次學校定期請校內外有經驗的教師、教育專家、學者,甚至學生及家長來校開展教育教學系列理論講座、研討和座談等活動,為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最后是通過教學案例,組織教師開展教研活動,在教研合作機構的參與下,使教師能從實踐到理論,從理論再到實踐,完成認識的質的飛躍,推進教師理論、科研水平的真正提高。
3.以教師自我提高的校本教研。教師加強學習,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內涵。要反復學習、理解、內化、實踐,將新的教育理念自覺轉化為教學行為。要結合教學實踐,隨時用新的理念和觀點剖析典型案例和教學細節(jié)。教師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行為、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在反思過程中,不斷發(fā)現、提出、分析、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逐步培養(yǎng)自己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單純的教學者向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轉變。教師要堅持寫反思記錄,在不斷學習——實踐——反思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專業(yè)化水平。
校本教研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的意義。校本教研的意義:校本教研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自學能力。教學是人類一項復雜的社會活動,需要教師不斷作出反思,推行校本教研制度促使教師經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其教學能力,從教學實踐中學習領悟教學教學方法。教師將自己的教學活動和課堂情境作為認知的對象,對教學行為和教學過程進行有意識地分析與再認識,這種反思性教學是教師創(chuàng)造性實施新課程所必需的,也是推行校本教研的一個積極的結果。
4.校本教研制度有助于培養(yǎng)教師的課程設計的能力。在校本教研制度下,教師會有意識地對課程設計和授課過程進行理解和體會。能夠從不同角度分析思考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設計開發(fā)出符合實際的教學案例。使教師從傳統(tǒng)的按照教材照本宣科的方式變?yōu)橥ㄟ^校本教研展開教學,重新對教材理解和學習,對課程設計進行二次開發(fā),教師結合實際教學的需要,對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做適當的調整,更好地適應實際教學需要。有利于學生將課程的知識吸收和轉化,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共同成長。 編輯:馬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