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楊 劉朝霞 傅 念 陽學風 吳 清
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yī)院消化內科,湖南衡陽 421002
腸內營養(yǎng)是臨床上一種安全有效的營養(yǎng)支持方法。由于它符合機體的生理狀態(tài),能有效維護腸道黏膜的完整性,減少腸道菌群的移位而降低感染的發(fā)生,因此,在臨床營養(yǎng)支持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對于各種原因引起的進食困難患者,以往常常采取的方法為放置鼻胃管,但該方法存在諸多缺陷,如患者不適感嚴重,胃管移位,易并發(fā)食管炎以及誘發(fā)胃食管反流等。而胃造瘺術可有效改善以上問題,患者更易于耐受,因此,廣泛應用于各種原因需要長期行腸內營養(yǎng)的患者。而在此基礎上開展的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per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tomy,PEG)是一項無需開腹及全身麻醉的微創(chuàng)胃腸瘺技術,是為患者建立胃腸營養(yǎng)的一種新途徑,具有創(chuàng)傷小、方法簡單等優(yōu)點[1]。PEG保證了各種原因引起的吞咽困難患者的營養(yǎng)問題,而且較少或無胃內容物反流[2]。吞咽障礙是由于下頜、雙唇、舌、軟腭、咽喉、食管括約肌或食管功能受損,從而不能將食物安全有效地由口送入胃內引起的一種進食困難[3]。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以及各種疾病和傷害的增加,使得吞咽障礙的發(fā)生率日益增高。吞咽障礙不僅會導致患者營養(yǎng)狀況低下,同時也可造成各種心理問題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對18例因多種原因引起的吞咽障礙患者實施了PEG。旨在研究PEG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取得較滿意的療效。
2010年6 月~2013年1月于我院消化內科采用PEG治療的18例吞咽障礙患者,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齡 57~76 歲,平均(68.3±8.5)歲。其中吞咽障礙原發(fā)病包括:食管癌4例,喉癌3例,腦血管后遺癥10例,食管-縱隔瘺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不能進食或僅能進少量流質,伴有輕度至重度營養(yǎng)不良,不能耐受手術切除,不宜行食管支架置入術。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肺疾病患者;②消化道穿孔;③胃前壁存在各種病變或胃癌;④存在食管賁門狹窄;⑤胃解剖異常;⑥危重病或疾病急性期;⑦精神失常。所有患者入院后留置鼻胃管鼻飼和輔助腸外營養(yǎng)治療,30 d后行PEG,在開展治療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其治療方法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本研究采用的電子胃鏡為奧林巴斯GIF-v70,以及Wilson-Cook公司生產的PEG-24-PULL系統(tǒng)。
1.3.1 術前準備 PEG治療前患者均行上腹CT檢查,排除肝左葉腫大、橫位結腸及胃壁、腹壁靜脈曲張。常規(guī)行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心電圖及胸部X片等檢查。有吸入性肺炎患者先控制感染,且無明顯手術禁忌證。開展PEG前停止鼻飼不少于8 h,并注射山茛菪堿10 mg。常規(guī)給予咽部利多卡因膠漿麻醉,行脈搏、血氧飽和度、血壓、心電監(jiān)護。
1.3.2 手術方法 患者平臥于胃鏡檢查床,上身及頭部抬高15°。按外科手術常規(guī)上腹部皮膚消毒鋪巾,穿刺部位通常在左上腹,距左肋緣下4~6 cm處胃的相應部位。監(jiān)測脈搏、血氧飽和度、血壓及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口腔分泌物。胃鏡插入后注入氣體使胃膨脹。另一操作人員選取血管較少的位點進行穿刺,并結合腹外食指按壓點的壓跡加以確認。造瘺部位消毒鋪巾,利多卡因麻醉后做皮膚切口約0.5 cm,直視下將16號套管穿刺針經皮膚切口垂直經腹壁穿入胃內。拔出針芯后置入導絲插入胃腔,用活檢鉗夾住導絲,連同內鏡經食管退出口腔。待導絲與胃造瘺管順利連接后,從腹壁牽引導絲使胃造瘺管經口腔、食管進入胃腔,并于內鏡下再次觀察造瘺情況。當胃前壁與腹壁緊密接觸后,固定并剪斷造瘺管尾端,外接連接頭。造瘺24 h后即可輸入營養(yǎng)液,首先從等滲液葡萄糖鹽水開始,2~3 d后逐步增加場內營養(yǎng)的質和量。
本組18例患者均常規(guī)完成了PEG術。平均手術時間15 min?;颊咝g后均停止靜脈營養(yǎng)補液,采用腸內營養(yǎng),通過積極治療原發(fā)病,1個月后隨訪結果顯示,8例重癥營養(yǎng)不良患者營養(yǎng)狀況明顯改善,9例輕中度營養(yǎng)不良患者恢復正常。此外,1例腦血管后遺癥患者由于于頑固性顱內壓增高,術后10 d死亡。
2例患者PEG術后在瘺管處出現(xiàn)紅腫并有膿性分泌物,給予局部換藥后恢復正常。1例患者造瘺管周圍出現(xiàn)較多肉芽組織,無菌條件下給予清除,并用石碳酸燒灼后恢復正常。所有患者均未出現(xiàn)造瘺管脫出,無壞死性筋膜炎、腹膜炎、胃腸道穿孔出血及吸入性肺炎等嚴重并發(fā)癥。
吞咽障礙除了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還會引起誤吸從而造成呼吸道感染,嚴重者可導致窒息。對吞咽功能障礙或喪失但消化道功能正常的患者,鼻-胃營養(yǎng)管是最常用的方法[4]。但其缺點是易發(fā)生反流性食管炎、吸入性肺炎等嚴重并發(fā)癥,而且部分患者難以忍受長期留置營養(yǎng)管,常自行拔除[5]。而傳統(tǒng)的胃造瘺術涉及到麻醉和開放性手術,這無疑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手術風險[6-7]。PEG作為一種新型的微創(chuàng)技術,不但有效避免了以上方法導致的呼吸道感染以及食管反流等并發(fā)癥的可能,同時也有效減少了各種胃腸手術造瘺帶來的創(chuàng)傷[8-9]。PEG除了技術上的優(yōu)勢外,非常適合那些體質和營養(yǎng)情況差,以及病危病重的患者[10-11]。PEG下開展的腸內營養(yǎng)不僅可以維持胃腸道的生理功能,對膿毒血癥的防治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也有重要意義[12]。本研究對我院18例吞咽困難的患者實施了PEG,幫助患者行腸內營養(yǎng),除1例患者因頑固性顱內壓增高死亡,其他17例患者在隨訪1個月期間,9例重癥營養(yǎng)不良患者狀況明顯改善,8例輕中度營養(yǎng)不良患者也恢復正常,可見胃造瘺術對改善患者營養(yǎng)狀況效果明顯。PEG適應證廣泛,且最適合于吞咽困難而胃腸功能良好的患者。但對于病情進展迅速或預測的生存期短的患者,實施PEG可能并不能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胃腔經充氣后若無法使胃壁與腹壁接觸的患者不適合PEG。此外,凝血功能障礙、腹膜炎、腹水、曾行胃大部切除術、腹壁肥胖影響穿刺以及有幽門或腸梗阻的患者也是PEG的禁忌證[13]。傳統(tǒng)的鼻胃管飼因管徑小易發(fā)生堵塞,我院18例患者中,無一例PEG發(fā)生導管堵塞,有文獻報道,腦血管病、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鼻胃管飼引起的吸入性肺炎發(fā)生率可高達43%[14]。造瘺口感染是PEG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其原因可能與造瘺口皮膚固定不合理而導致局部血流障礙,或者造瘺管移位而導致管內容物漏出有關。此外,術前或術中污染也可導致造瘺口周圍感染。因此,在操作時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對降低造瘺口感染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此外,術后密切留意造瘺口周圍皮膚的變化,保持創(chuàng)口的清潔也非常重要。做好術前、術中、術后全方面的準備,有利于經皮內鏡下胃造瘺手術的患者早日康復[15-16]。本研究所行PEG的18例患者當中,2例患者PEG術后在瘺管處出現(xiàn)紅腫并有膿性分泌物,給予局部換藥后恢復正常。1例患者造瘺管周圍出現(xiàn)較多肉芽組織,無菌條件下給予清除,并用石碳酸燒灼后恢復正常。無壞死性筋膜炎、腹膜炎、胃腸道穿孔出血及吸入性肺炎等嚴重并發(fā)癥。
在開展PEG過程中,通常應先進行常規(guī)消毒、鋪巾。進胃鏡后直接選取穿刺點進行穿刺,此方法可以減少胃鏡滯留時間。氣管切開患者,胃鏡進入時可能存在一定阻力,此時可適當抽出氣管插管球囊氣體。當然,對于胃鏡無法插入,以及胃前壁和腹壁不能貼近者而言,此時不適合采用PEG,而胃造瘺術可能更加適合。
[1]Dwolatzky T,Berezovski S,F(xiàn)riedmann R,et al.A 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the use of nasogastric and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tubes for long-term enteral feeding in older people[J].Clin Nutr,2001,20(6):535-540.
[2]Chiang WJ,Lin YJ,Chang CH,et al.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overview and nursing care[J].Hu Li Za Zhi,2012,59(4):94-98.
[3]Geeganage C,Beavan J,Ellender S,et al.Interventions for dysphagia and nutritional support in acute and subacute stroke[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2,17(10):76-81.
[4]Maitines G,Ugenti I,Memeo R,et al.Endoscopic gastrostomy for enteral nutrition in neurogenic dysphagia:Application of a nasogastric tube 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J].Chir Ital,2009,61(1):33-38.
[5]姚全軍,胡鴻濤,黎海亮,等.X線引導下經皮胃造瘺術和鼻-胃營養(yǎng)管置入術的療效比較[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2,21(12):1007-1010.
[6]葉曉芬,靖陜零.經皮內鏡胃造瘺術的臨床應用[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2,19(2):106-107.
[7]Dinkel HP,Beer KT,Zbaren P,et al.Establishing radiological percutaneous gastrostomy with balloon-retained tubes as an alternative to endoscopic and surgical gastrostomy in patients with tumours of the head and neck or oesophagus [J].Br J Radiol,2002,75(892):371-377.
[8]Teriaky A,Gregor J,Chande N.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tube placement for end-stage palliation of malignant gastrointestinal obstructions[J].Saudi J Gastroenterol, 2012,18(2):95-98.
[9]何院娟,胡建平,林方才,等.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合理應用的意義[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6):3874-3875.
[10]吳清,謝妮,傅念,等.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和胃空腸造瘺術在危重患者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內鏡雜志,2012,18(8):829-831.
[11]江家贊,程宏輝,梁曉海.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臨床應用[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1,27(14):2621-2622.
[12]黎介壽.腸內營養(yǎng)——外科臨床營養(yǎng)支持的首選途徑[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03,10(2):6-7.
[13]許樂,羅慶鋒.內鏡下經皮胃造瘺對老年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7,15(3):294-297.
[14]Ciocon JO,Silverstone FA,Graver LM,et al.Tube feedings in elderly patients.Indications, benefits,and complications[J].Arch Intern Med,1988,148(2):429-433.
[15]李艷榮,辛靜.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的護理[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20):147-148.
[16]劉艷紅,張宏,王翠玉,等.高齡患者經皮內鏡引導下胃造口術的護理[J].臨床誤診誤治,201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