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印
(臨沂職業(yè)學院,山東 臨沂 276017)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朱自清的散文以其樸實、細膩、清新的風格獨樹一幟,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范”,這已是學界的共識。然而仔細品讀,便會發(fā)現(xiàn)另一個獨特的看點,即蘊涵其中的濃郁的女性情結,這也許更加值得我們揣摩、玩味和探究。
朱自清散文中的女性情結,主要顯現(xiàn)他在文本中運用了大量的女性意象:或以女性意象設喻,或以女性化筆觸寫景狀物,或以女性形象為寫作對象,從而使其散文作品散發(fā)出特有的審美趣味和抒情風格。我們跟隨朱自清的足跡,流連紫藤花下,那花“臨風婀娜,真像嘻嘻哈哈的小姑娘,真像凝妝的少婦”(《一封信》);仰觀一輪新月,“彎彎的眉眼,貯滿了笑意,像一個小小的女孩”(《讀月》)。
朱自清的散文,不但善于運用女性意象設喻,而且還擅長用女性化的語言摹景狀物,從而創(chuàng)設出一種清幽、獨特的意境。譬如,散文《綠》其實就寫了一潭汪汪的碧水,但在作者筆下,卻成了“藝術的女人的聚會”(《女人》)。作者首先使用了女性意象從視覺、觸覺、幻覺等各個角度,全方位地描寫了梅雨潭“醉人”、“奇異”的“綠”:其外形,像“松松的皺纈著”的“少婦拖著的裙幅”;其質(zhì)感,“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其色澤,像“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的女性的皮膚。然后,把梅雨潭的“綠”直接當成一位美麗純潔、充滿生命力的女子來寫:“可愛的,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我“舍不得”“裁你以為帶”、“挹你以為眼”;“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最后,作者禁不住送給她一個高雅的獨創(chuàng)的名字——“女兒綠”。在這里,作者把內(nèi)心的情感完全融化在梅雨潭的“綠”上,把她動情地演繹成一個絕色佳人的形象。
朱自清還有許多描寫女性形象的散文,如《女人》、《阿河》、《給亡婦》、《房東太太》、《劉云波女醫(yī)師》、《生命的價格——七毛錢》等等。那么,朱自清散文緣何會出現(xiàn)如此多的女性情結,換句話說,為什么文本中有如此多的女性意象呢?
由于長期以來受個性氣質(zhì)、性格特征、教育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朱自清形成了獨特的女性化審美傾向,這是朱自清區(qū)別于其他作家的審美情趣。當他帶著這種獨特的審美情趣去感知、想象和描繪自然景物和社會時,就會自然而然地調(diào)動起這種特殊的審美情趣和經(jīng)驗,把它與“藝術的女人”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鮮活的女性意象。
所以,作者漫步荷塘邊,自然聯(lián)想起神話中的凌波仙子,腦海中浮現(xiàn)出這樣一幅神奇的畫面:朦朧的月光下,一群仙女正在荷塘里忘情地沐浴,沐浴完畢,她們坐在塘邊重整云鬢,再披霓裳,一個個是那么裊娜,那么羞澀;然后便翩翩起舞,那舒展的荷葉是她們美麗的長裙?那脈脈的流水是她們含情的眼神?舞罷,她們便低聲歌唱,那渺茫的歌聲混合著淡淡的荷香,在微風中蕩漾。是仙女?是荷花?兩者已然融為一體。(《荷塘月色》)
泛舟秦淮河上,作者眼中的月兒早已幻化成一位嬌羞無比、含情脈脈的小姑娘,岸邊三株兩株垂楊樹則變成了幾位清麗、飄逸的美人。小姑娘晚妝才罷,顯得那么精神,那么嫵媚,她盈盈細步來到柳樹下,幾位美人纏著、挽著她、簇擁著她,在低低密語——她們也被秦淮河的美景所感染了吧?(《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總之,在朱自清筆下,山川、瀑布、溪流、湖泊、歌聲、月光、燈光、葉子、花朵、樹枝、色彩、漣漪、微風,甚至于夜景或夢境,這些大自然的景物,由于作者獨特的審美感受,都和女性的體態(tài)、容顏、服飾、韻味、臂膀、肌膚、舉止等聯(lián)系起來,賦予其美的內(nèi)涵,營造出美的意境。
郁達夫曾敏銳地指出:“現(xiàn)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xiàn)的個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我們只消把現(xiàn)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則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習慣等等,無不活潑潑地顯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1](P206)朱自清在《背影·序》中也說過:“我意在表現(xiàn)自己,盡了自己的力便行?!保?](P31)仔細品讀朱自清的散文,探析散文中女性意象所蘊含的復雜感情,其心路歷程則展露無遺。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寫于五四運動退潮、新文化運動陣營出現(xiàn)分化之時。朱自清在寫給友人的信中,對于“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3](P482),感到迷惘
和彷徨,他嘆息說“除非在夢中,在醉后,在瘋狂時”[4](P128),才能使自己的感情漩渦得以暫時的平恬。文中運用了大量的女性意象,含蓄地表現(xiàn)了自己復雜迷茫的心情:“晚妝才罷”的月兒在藍天的映襯下,“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垂楊樹柔細的枝條浴著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纏著,挽著;又像是月兒披著的發(fā)。而月兒偶然也從它們的交叉處偷偷窺看我們,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樣子”。秦淮河的美景把作者帶入了夢幻般的世界中,暫時忘卻了白日的煩惱,那顆“枯澀”“脆弱”的心,被“潤澤”得“瘋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歌妓船的糾纏,又把他拉回到現(xiàn)實中來,作者只好在“幻滅的情思”中上了岸。
《荷塘月色》寫于1927 年。國民黨繼上?!八摹ひ欢狈锤锩兒?,又在廣州發(fā)動了“四·一五”大屠殺,中國的天空布滿了烏云。他震驚,“殺了那么些人,燒了那么些家屋,也許是大恐怖的開始吧!”他感嘆,“這時代如閃電般,或如游絲般……你不能不或多或少感著它的威脅?!保?](P6)因此,作者“心里頗不寧靜”,就到荷塘邊走一走,如夢如幻、美輪美奐的荷塘月色深深吸引了作者:舞女的裙似的荷葉,裊娜地開著、羞澀地打著朵兒、像剛出浴的美人的荷花,渺茫歌聲似的荷香,閃電般的荷波,脈脈的流水,流水般的月色,給作者心靈帶來了片刻的慰藉,“便覺是個自由的人”、“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了,然而作者畢竟不能真正超然,蟬聲和蛙聲的聒噪勾起了他的愁思,于是在嘆息中進了家門。
由此,我們可以大致得出這樣的結論:作者愈是在苦悶彷徨、找不到出路的時候,作品中就會出現(xiàn)大量的女性意象,且描繪得非常完美,這是作者尋求精神慰藉、心理平衡和排遣心中塊壘的需要。古人常常用美人來寄托情感,同樣,苦悶孤高的朱自清也是借助作品中虛擬的女性意象來達到情感的寄托和安慰。
朱自清生于江蘇東海。由于他的兩個哥哥早夭,作為家中長子,父母對他呵護有加。但父母還是怕他不易長大,按當?shù)仫L俗給他穿了耳孔,戴上了鐘形金耳環(huán)(類似于少年閏土的項圈),男扮女裝,“瞞騙閻羅王”。他在北京大學讀書時都沒摘去,直到結婚前才在母親的同意下摘掉耳環(huán)。這無疑在潛意識中影響了他,逐漸形成了一種女性認同感。朱自清說過:“童年的記憶最單純最真切,影響最深最久?!保?](P176)這是朱自清女性情結形成的最根本、最原始的因素。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 年,視揚州為他的第二故鄉(xiāng),“我家跟揚州的關系,大概夠得上古人說的‘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了”[6](P174),他曾寫過《揚州的夏日》《夸揚州》《我是揚州人》三篇文章,可見他與揚州的不解情緣了。“揚州出美女”,已成為中國人的審美共識。受揚州美女文化的濡養(yǎng)和浸潤,朱自清和普通的揚州人一樣,生成了對女性的崇拜,也成為他散文創(chuàng)作中女性審美傾向的又一動力。
朱自清自幼生活在一個封建官僚家庭,受到嚴格的封建家庭教育。父親朱鴻鈞對他要求十分嚴格。據(jù)記載,朱自清一家搬到揚州后,父親便把他送到私塾接受傳統(tǒng)的教育,甚至常常因為朱自清文章中字句圈去太多,尾后有私塾先生責備的評語,便要埋怨兒子,甚至動起氣來,把文章投在火爐里燒掉,這時小自清就會忍不住哭了起來,這使得他變得十分敏感和細膩,逐漸形成了溫柔敦厚、謹慎小心、沉靜內(nèi)向的性格特征。這是朱自清女性情結形成的心理基礎。
朱自清在北京求學時,正值五四運動的浪潮席卷全國。作為文學研究會重要成員之一的朱自清和當時的其他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一樣,秉持著“文學為人生”的大旗,吶喊人性解放,特別是婦女個性解放,充分肯定人的價值、尊嚴及人格的獨立。時代的變革,女性個性的解放,為朱自清描寫女性,特別是下層貧困婦女身上所蘊含的美德以及她們不堪忍受的重壓和痛苦,高頻率地使用女性意象進行散文創(chuàng)作提供了可能性。
我國自古就有以佳人自況、以香草美人喻高潔品格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人意象的創(chuàng)始者是愛國詩人屈原,他在詩歌中大量使用美人意象,表達自己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其后,歷代文人或用美人以自比,或用美人喻君,以抒發(fā)其孤高自傲、堅貞自由的主觀情感,以及空谷佳人般的高尚情操。以女性意象喻高潔人格的審美傾向已經(jīng)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靈魂深處,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頗深的朱自清自然深諳此道。朱自清自小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后來又長期研究古典文學,國學功底相當深厚,他曾說過:“國學是我的職業(yè),文學是我的娛樂。”[7](P135)他的審美意識已被這種積淀在民族文化審美心理深層結構中的香草美人意識所同化,并成為他散文創(chuàng)作的一種自覺追求。
朱自清散文中的女性意象無不彰顯著他的高尚人格和理想。在他散文的女性意象群中,朱自清更偏愛使用小姑娘、少女、處女、女孩意象。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朱自清散文中的近30 多處女性意象比喻中,用小姑娘、少女、處女、女孩作喻的有十六七處之多。這是因為小姑娘、少女們是純潔、質(zhì)樸、含蓄的象征,這一點是和朱自清的人格追求何其相似!朱自清曾在《女人》一文中明確了“藝術的女人”的界線:“這里有一塊天然的界碑,我所說的只是處女;少婦,中年婦人,那些老太太們,為她們的年歲所侵蝕,已上了凋零和枯萎的路途,在這一件上,已是落伍者了?!笨蔀樽糇C。
為此,我們就不難理解作者為什么“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因為她“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如一個可愛的“十二三歲的小姑娘”,那么多情,那么神秘,那樣純潔,“不雜些兒塵滓”,這不正包含了作者對真善美的追求和潭水般“不雜些兒塵滓”的明凈的心嗎?春天花紅柳綠,萬物復蘇,充滿朝氣與活力,不正像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的小姑娘嗎?而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像剛出浴的美人”,潔白無瑕,不正是朱自清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zhì)的寫照嗎?
生活中的朱自清是一個“歡喜女人的人”(《女人》),他散文中的女性情結,是他真性情的自然流露。關于這一點,似乎很少有論者提及,可能認為如此便降低了他的人格,殊不知,只有這樣,才能還原作者一個真實本色的自我,才能更全面地剖析朱自清散文女性情結的原因。
窺探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莫過于他的日記了。朱自清在日記中曾多次提及女人,下面僅舉幾例。(引號內(nèi)為日記原文)
1924 年9 月5 日,由溫州乘船赴寧波任教?!按幸娨粙D人。臉甚美,著肉絲襪,肉色瑩然可見。腰肢亦細,有弱柳臨風之態(tài)?!?/p>
1932 年6 月25 日,在德國游覽期間,“車中遇一醫(yī)生(Cadness)小姐,活潑可愛,不似英人,使人頗有好感。”
1932 年8 月16 日,蜜月中游完普陀,“到上海,赴六妹處,遇鄧明芳女士,頗有標格。”
1943 年10 月2 日,“參加紹谷晚餐會,甚愉快……有不少年輕人,羅、程、張之女兒容貌平常,但張小姐甚純潔可愛……莘田唱昆曲,嗓音甜美,一如張小姐?!?/p>
1945 年2 月4 日,“下午應唐慶永夫婦之邀,至其家跳舞與橋戲,并進晚餐?!撂萍矣龅跃驄D,翟妻甚美?!?/p>
1947 年5 月7 日,賀俞平伯父親壽,送一紅色降落傘做幔蟑,“平伯侄女郭小姐甚美?!保?](P66~67)
可見,無論是在年輕還是年老時,是和平還是在抗戰(zhàn)時期,是在國內(nèi)還是國外,甚至在和他的第二任妻子陳竹隱的蜜月旅行途中,朱自清只要見到漂亮或心儀的女性,都會被深深地吸引住,說明他確實是一個喜歡女性的人。
朱自清于1925 年2 月寫成的《女人》一文,可看作他生活中喜歡女性的自白書。在文章中,朱自清借友人白水的口吻,毫不掩飾地說:“我到無論什么地方,第一總是用我的眼睛去尋找女人?!碑斎?,朱自清這里所說的女人,絕不是登徒子之徒心目里的女人,而是“藝術的女人”、“是女人中最為藝術的,是女人的藝術的一面,是我們以藝術的眼去看女人”。朱自清正是以這種“藝術的眼”去看女性,認為“藝術的女人”本身就是大自然一道亮麗的風景,“洋溢著詩與畫與無聲的音樂”,是“一種奇跡”,自然而然地,在其散文中表現(xiàn)為用女性的美來描寫自然事物的美就不難理解了。
朱自清這么喜歡女性,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卻不僅不是一個風流文人,反而是一個與女性交流有些障礙的男士。一則他喜歡的“藝術的女人”是真善美的化身,是高雅、純潔、自由的象征,已超越了性別的界線,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難以尋覓到的;二則他是一個嚴謹不茍、極度自律的人,一切行動中規(guī)中矩,絕對不會做出背離道德標準的事情來;三則由于朱自清受中國正統(tǒng)文化的影響非常深,加之他本人的外貌條件相對比較一般,個頭也不高(一米五七),性格也很拘謹,是一個“見了生人照例說不出話”[2](P136)的人,所有這些,都導致他一直處于一種心理失衡的狀態(tài)。如何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如何把內(nèi)心熾熱的浪漫情懷宣泄出來?用他那枝生花的妙筆在作品中對虛擬的女性進行大量的描繪,恐怕是一個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辦法了。
[1]蔡元培,等.中國新文學大系導論集[M].上海:上海書店,1982.
[2]朱自清.朱自清人生筆記(一)[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1.
[3]王培元.魯迅作品新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4]朱自清.朱自清全集(11 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5]蔡清富.朱自清散文選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6]朱自清.朱自清人生筆記(二)[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1.
[7]陳孝全.朱自清傳[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1.
[8]韓石山.民國文人風骨[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