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子騫
(中國政法大學 民商經濟法學院,北京 100088)
在英美民事訴訟中,陪審團往往通過對證人的可靠性作出評價來決定案件真實。他們會對誰勝誰負,誰好誰壞作出預測性的判斷。陪審團常常在審判的初期,甚至早在被告還沒有機會傳喚一個證人的時候就作出了自己的評判。陪審團通常會對作為原告的個人產生更多同情,而不是被告。在開場陳詞中,被告律師會提綱性地陳述其當事人的意見,并為案件設定基調。之后,該律師會在交叉詢問環(huán)節(jié)對原告證人提出其充分準備的富有力度的問題,以此來獲得細節(jié)充實其當事人的陳述。很多時候,等到被告方傳喚自己的證人時案件勝負已經分出。被告對原告證人的交叉詢問進行得越成功,其所需要的已方證人就越少,由此便能夠剝奪原告律師在陪審團面前反詢問被告證人的機會。
本文旨在呈現一系列可能對被告有用的交叉詢問技巧,并論述如何運用心理學手段來改進傳統(tǒng)的交叉詢問方法,并為在訴訟程序中發(fā)現真實提供幫助。
在英美民事訴訟的法庭辯論,交叉詢問和直接詢問共同構成詢問證人的環(huán)節(jié)。[1](P2)直接詢問又稱主詢問,是英美法庭開庭審理中詢問證人的第一階段所采取的方式。直接詢問中,由提供證人的一方對其傳喚的證人進行詢問。此時,雙方均會提出有利于己方的問題,不會對證人進行壓迫或恐嚇,氣氛相對輕松,結果也不甚有懸念。
直接詢問結束后,馬上進行的是交叉詢問環(huán)節(jié)。由雙方當事人或律師向對方提供的證人進行提問。此環(huán)節(jié)的設置目的是通過對方當事人或律師的提問,暴露證人所提供證言中不真實的因素,從而更加充分地發(fā)現案件真實。通常交叉詢問中,進行詢問的對方當事人或律師力圖通過有針對性的提問或證明對方陳述事實的虛假或錯誤,或使證人作出有利于詢問者一方的陳述。[2](P32~33)
交叉詢問一般有兩個首要目標,根據這兩種目標分為破壞性交叉詢問和建設性交叉詢問:
破壞性交叉詢問:破壞性交叉詢問的目標是質疑對方證人。此類交叉詢問專為降低對方證人或證據的可信度而設置。[3](P27)對指責性的證據材料的使用是破壞性交叉詢問的關鍵,因為此類證據材料能夠攻擊和質疑對方證人之陳述或觀點的基礎。詢問者的目標是實現對證人以及陪審團的心理的掌控。
建設性交叉詢問:建設性交叉詢問是被告律師陳述對案件事實的已方觀點和向陪審團提出重要論點的機會。[4](P40)關于陪審團的調查顯示,陪審團其實往往在審理的初期就已經作出了勝負決定。被告律師一般不應該等到提出已方證據時才展開自己的辯論,因為那樣往往為時已晚。調查還顯示,陪審團成員對交叉詢問的關注度超過了案件審理的其他任何環(huán)節(jié)。建設性交叉詢問應當被用來支持詢問者自己一方的說法,陳述被告的意見。此類交叉詢問應當針對直接詢問中未展開的對于已方有利的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當一個證人被傳喚后,他便成了原被告雙方公平角逐的平臺。交叉詢問亦可能從事實證人口中套出對方在直接詢問過程中謹慎地避免的有利于己方的證言。因此,對于被告律師而言,有效的交叉詢問應該導致被告方無須提供更多的證人。論策略而言,被告律師因為如下原因應當盡量少地傳喚證人:[5](P36)
1. 避免重復已經清楚陳述的事實細節(jié);2. 將訴訟順利推向終結而不顯得拖延;3. 只傳喚那些能夠在交叉詢問中獨善其身的關鍵性證人;4. 避免給對方律師在自己的證人上得分的機會。
在進行交叉詢問前,律師應進行策略上的思考。是否對每一個證人都有交叉詢問的必要?答桌是否定的。顯然,要在法庭上放棄提出問題是困難的,而多數律師都會上鉤。但事實上,律師應當先問自己“這個證人證言對我有損害嗎?如果有的話,對他進行詢問會加重損失嗎?”只有當詢問會使情況轉向有利時,律師才能展開交叉詢問。
通常情況下,在死亡或重傷案件中,對受害人家庭成員的交叉詢問會對被告造成不利。陪審團會對他們產生同情。除非實在沒有其他途徑可以獲得反對證據,否則應盡量減少對此類證人的詢問。陪審團很清楚家庭成員可能夸大了對案件的陳述,被告律師就無須再指出了。
典型的情況是,陪審團會對中立的事實證人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偏愛傾向。在直接詢問結束時,陪審團極有可能會對事實證人產生熟悉和親切感?;谶@個原因,在交叉詢問事實證人時需要十分謹慎地把握說話態(tài)度。對此類證人的嚴厲詢問一般不會受到陪審團的歡迎,即使該證人對被告方表現出敵意。
所有的交叉詢問都應該對每一個證人進行單獨的評估并設立一個目標。確定證人屬于哪一種類:敵對的,有利的,還是中立的。確定在每一個證人身上需要證明的事實。確定若能通過原告的事實證人或專家證人充實你自己的辯論,是否能減少你方需要傳喚的證人數量。審理的每一環(huán)節(jié)都需要相互聯(lián)系和促進。交叉詢問是能夠幫助你讓陪審團理解你的當事人對案件的陳述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每一次交叉詢問都應該有一個目標,而總體的目標必須是為了推進訴訟目的的實現。
提出只需要回答“是”或“否”的誘導性問題是交叉詢問中的普遍手法。每一個問題都是為了推進辯護律師已經為該特定證人設置的目標。并且每一個問題都需要與交叉詢問的整體計劃相符。在大多數案件中,陪審團會拒絕聽取一個不愿意簡單地回答簡單的問題的證人閃爍其詞的證言。交叉詢問的成功不僅在于當問的要問,還在于不該問的不要問。
在為每個證人(包括事實證人)制定計劃的時候,律師需要先列出在該證人身上需要辯論的論點。思考怎樣對該證人進行交叉詢問才能有利于被告的陳述和基調。如果該證人不愿意陳述任何有利于你的信息,那就通過交叉詢問來顯示該證人有偏向性,以降低原告陳述的可信度。若該證人的偏向性表現得十分明顯,則可以通過展開其消極證言來顯示該證言與陪審團的經驗相反因而不能被相信。
“對于發(fā)現真實來說,沒有比交叉詢問更適合的手段了。只要是為了發(fā)現真實,交叉詢問就不應當被縮減或限制?!保?](P119)交叉詢問是法律體制用來保障準確和真實的主要方法之一。盡管重要,交叉詢問卻一直是最難以有效利用的技巧之一。
近年來,經驗豐富的訴訟律師們已經利用了人的行為和心理中可量化的方面來提高交叉詢問的技術。一個犀利的律師能夠利用哪怕人類心理學中最基礎的知識以達到在法庭上的理想效果。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大多數人在面對某些刺激時所給予的反應是可預測且可量化的。將社會心理學的原則融入到傳統(tǒng)的庭審技巧中,能夠對舊方法產生新見解,幫助訴訟當事人對人的行為和認識偏好得到更現代的理解,從而在訴訟中為自己所用。
對受交叉詢問的證人的心理學研究注重人際互動方面,而陪審團心理學注重與說服技巧相關的理論和研究。[7](P45)用心理學方法從證人口中套出有利的證言能夠得到相當好的效果。在嘗試從不太合作的證人口中得到積極的證言時,若能夠理解人們對于提問方式和內容會作出什么反應,并以肢體語言、姿勢、以及語調相配合,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對于陪審團心理的研究已經揭示了至少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那就是對于證人施加恐嚇和控制的做法應當有所收斂,因為沒有人喜歡惡霸。[8](P31)
交叉詢問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實施詢問的律師應當有自我控制。直接詢問中陪審團的注意力集中在證人身上,而交叉詢問中,實施詢問的律師卻會將陪審團的注意力吸引到其自己身上來。交叉詢問不應只被用來降低對方證人或證言的可信度,也應當被用來提取對詢問律師有利的證言。因而,實施交叉詢問的律師應當對談話施加控制,盡量著重對對方有害的事實和運用心理學技巧使證人作出對自己有利的反應。[9](P44~45)
訴訟律師可以通過進入對方證人的私人空間來增加其焦慮程度。[10](P58~59)研究顯示,當律師侵入證人的私人空間時,這種入侵暗示著控制權,并會增加證人的緊張和焦慮。反過來,緊張和焦慮使得證人更加受律師詢問的控制,證人是難以自信地回答問題的。
同樣,像法庭布置這樣無關緊要的因素也能向證人傳達強大的信號。專家建議,在交叉詢問時,律師要避免使用講臺、筆記本、標準簿紙以及其他輔助工具。這類工具是律師和證人之間的障礙,會降低證人的焦慮度。比如講臺就是律師和證人之間的標志性屏障。如果不用講臺,證人就受到更少的保護,更多地暴露在律師面前。在心理上,這類屏障的缺乏能夠造成證人高度的焦慮從而使其回答顯得不夠自信。再者,證人在缺乏安全感的時候更容易配合律師的誘導性提問。
在英美民事訴訟中,陪審團是法庭組成中最重要的成員。很多律師會犯這樣的錯誤,即過分著重通過心理學技巧來影響證人的回答而忽視了陪審團可能對這一操縱過程產生何種看法。很多技巧雖然有用,卻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用心理學技巧來控制證人并不是一個單一的行為。相反,控制證人的目的是為了從陪審團那里獲得好印象。畢竟,如果陪審團對你的努力無動于衷的話,在交叉詢問過程中讓一個證人顯得很難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一個律師可能成功地嚴厲質問證人而使得其作出相矛盾的陳述或者崩潰,但是對證人進行恐嚇卻不會為詢問者加分。有效的詢問技巧應當既能從證人處得到理想的結果又能從陪審團處獲得理想的反應。因此,對陪審團心理的理解對于理解整個交叉詢問心理學至關重要。
陪審員們對于律師的用詞、語言模式和整個陳述的風格都十分敏感。這些因素對于陪審團對可信度的評判有深刻影響,是交叉詢問中強有力的工具。[11](P1399)社會學家發(fā)現,律師可以通過操語言和風格的“強度”來影響陪審員的認識。
盡管在交叉詢問中掌控法庭很重要,很多研究顯示陪審團對冒犯性的行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如果他們不喜歡說話人,陪審團常常會不理會其說話內容。
1987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律師的攻擊行為與陪審團對其產生的消極印象之間有極大聯(lián)系。這項研究旨在對比律師對證人的敵意行為和非敵意行為,誘導性提問和非誘導性提問所產生的不同效果。在研究中,四位律師分別采用不同的方法。其中一名律師運用敵意態(tài)度,并只提誘導性問題;一名律師既無敵意也不提誘導性問題;另外兩名律師或只采取敵意態(tài)度或只提誘導性問題。試驗對象則充當陪審員。該研究發(fā)現,獲得最佳效果的律師運用了敵意態(tài)度和誘導性問題中的一個,但并不是同時運用。既無敵意也不提誘導性問題的律師被視為無能,而同時運用這兩個技巧的律師被認為是惡霸。研究作者認為他們的發(fā)現支持了這個觀點:盡管強勢的詢問風格使得律師顯得更有能力,但陪審團對律師的攻擊性的縱容是有限度的。[12](P65)
對交叉詢問策略中心理學技巧的理解能夠幫助每一個律師達到成功地詢問一個有敵意的對方證人的目的。有效的交叉詢問需要在控制證人和取悅陪審團之間尋求平衡。要同時實現這兩個目標很難做到,但理解人們行為背后的原因能夠幫助經驗豐富的律師完成這一走鋼絲般的任務。
綜上,筆者認為,交叉詢問的技巧雖然難以把握,也不是無機可循。首先,律師在作出傳喚證人的決定時,以及詢問對方證人和事實證人時,應當十分明確進行交叉詢問的目標,從而確定采取破壞性的交叉詢問方式還是建設性的交叉詢問方式。基于策略上的考慮,被告律師應當盡量少地傳喚己方證人,而多利用對方證人。其次,在充分評估每一個證人的特點和類型基礎上,律師應當結合其預期達到的詢問目標,制定詢問計劃。最后,同等重要的是,律師在法庭上作出任何的行為舉止都應當充分考慮到證人以及陪審團的心理因素,力求其提問的內容、語氣、態(tài)度、氣勢等達到這樣一種平衡:即既有效地控制了對方證人,對其施加影響,又不至于失利于陪審團;既不被認為于法庭上無能,又不被認為過于強制和有破壞性。上述對交叉詢問技術的闡述作為法學、心理學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發(fā)揮,是英美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利用交叉詢問這一制度設計,取得訴訟勝利的重要手段。
[1]弗蘭西斯·威爾曼.交叉詢問的藝術[M].北京:紅旗出版社,1999.
[2]張衛(wèi)平.訴訟構架與程式——民事訴訟的法理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3]朱曉莉,武鳳麗.論交叉詢問方式[J].法學研究,2006,(1).
[4]小林秀之.美國民事訴訟法[M].日本:弘文堂,1985.
[5]陳佑治.交互詰問之理論與實務[J].月旦法學,1998,(73).
[6]Lee Ziffer,Kuchler Polk Schell Weiner & Richeson,On the Use of Psychology in Cross-Examination[M]. LLC in New Orlean,Louisiana,1989.
[7]Jansen Voss,The Science of Persuasion:An Exploration of Advocacy and the Science Behind the Art of Persuasion in the Courtroom[J]. Law & Psychol,2005,29.
[8]李德恩,葉新發(fā).交叉詢問的價值分析[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9]Mark R. Kosieradski,The Impressive Cross-Examination[M]. California,2009.
[10]Stanley L. Brodsky et al.,Attorney Invasion of Witness Space[J]. Law & Psychol,1999,49.
[11]John M. Conley et al.,The Power of Language:Presentational Style in the Courtroom[J]. Duke Law Journal,1978,1375.
[12]Victor Gold,Covert Advocacy,Reflections on the Use of Psychological Persuasion Techniques in the Courtroom[J]. N.C. L.,198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