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紅
(吉林省吉林市中心醫(yī)院中醫(yī)科,吉林市 132011)
應用《黃帝內(nèi)經(jīng)》氣機理論治療疑難病※
楊世紅
(吉林省吉林市中心醫(yī)院中醫(yī)科,吉林市 132011)
黃帝內(nèi)經(jīng);氣機理論;中醫(yī)藥療法
氣是構(gòu)成人體的基本物質(zhì),氣機的升降出入是人體的生理功能活動為基本運動形式之一?!饵S帝內(nèi)經(jīng)》用氣機升降理論闡述人體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說明藥物性能和治療方法,對指導臨床有特殊意義,現(xiàn)就本人學習及臨床應用體會,總結(jié)如下。
《素問·六微旨大論》曰:“升降出入,無器不有?!闭f明人體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各個臟腑都在進行著升降出入活動,而且各臟腑、經(jīng)絡、氣血之間,也都存在著升降出入活動,這種升降活動又是相互為用,相互制約,相互生化的。
升降出入是臟腑功能活動的基本形式,正是由于運動不斷地進行,人身的陰精、陽氣、營血津液才能進行正常的功能活動,從而維持正常的生命[1]。故 《素問·六微旨大論》說:“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p>
升降失調(diào)是病理變化的關(guān)鍵,氣機升降失常,標志著臟腑功能活動失調(diào),每個臟腑都各有自己的活動規(guī)律,如“肝主升,肺主降,……心主動,……腎主靜,……脾臟居中,為上下升降之樞紐”(何夢瑤 《醫(yī)碥》)。若其動靜升降功能失調(diào),就會導致部分或整體的氣機升降失常,而變生諸?。?]?!端貑枴ち⒅即笳摗吩疲骸俺鋈霃U,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所以升降出入一旦失常,可涉及五臟六腑、表里內(nèi)外、四肢九竅而發(fā)生種種病變。
人在正常生理情況下是升降平衡,病理情況下則是升降失衡,治病用藥補偏救弊,以期于平,唯在升降之得其平衡而己。故協(xié)調(diào)升降平衡是治療立法的重點。
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等各種致病因素均可影響臟腑氣機,使臟腑升降失調(diào)、出入無序,故臨床治療中亦應以調(diào)整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為基本原則,治病立法宜順應臟腑升降出入之性。
中藥的性能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jīng)等。而其中尤以升降浮沉為重,臨床大凡有溫熱之性和辛甘之味的藥物多有升散之力;有寒涼之性和酸苦咸澀之味的藥物多有沉降之力。而以臟腑經(jīng)絡理論為基礎的歸經(jīng)理論,使藥物和各臟腑直接或間接地聯(lián)系起來[3]。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到的治法有:“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這些正是臟腑生理、病理與藥物的升降出入之性的結(jié)合總結(jié)所得。另外,我們也要注意中藥炮制對藥物升降出入之性的影響。
總之,人體臟腑的生理病理及中藥的升降浮沉都為臨床方藥配伍奠定了充分的物質(zhì)基礎。遣藥組方時應以此為基礎,順臟腑升降出入之生理,熟藥物升降浮沉之特性,以藥味升降浮沉糾正臟腑氣機升降出入之偏向。
4.1 辛開苦降治痞證 患者張某,女,6歲,2012年5月12日初診。胃脘部痞悶不舒,晨起惡心,嘔吐 (吐物為食物和痰涎)2年,食少納呆,體瘦,便秘。診見:舌淡,苔白,脈弦細。此屬脾胃虛弱寒熱互結(jié),升降失調(diào),中阻致痞。治宜寒熱平調(diào),辛開苦降。選用半夏瀉心湯加減。處方:清半夏5g,黨參7.5g,黃連2.5g,黃芩2.5g,干姜5g,白術(shù)7.5g,茯苓7.5g,砂仁5g,甘草2.5g,陳皮7.5g,桃仁5g,玉竹7.5g,大棗2枚。4劑。服藥后胃脘部痞悶、惡心、嘔吐明顯減輕,以半夏瀉心湯為基礎方加減治療15天痊愈。
按:在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脾主運化而升清,把水谷精微之氣上歸于肺,肺朝百脈而內(nèi)充臟腑,外概經(jīng)絡以滋養(yǎng)全身。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而降濁,使糟粕穢獨之物下降腸道而排出體外.脾胃升降協(xié)調(diào)則功能正常。兒童年幼往往飲食不當,不避寒涼,饑飽失常,脾失運化,胃失和降,日久脾胃虛弱,上下升降轉(zhuǎn)輸?shù)臉袡C就會失去應有的動態(tài)平衡,寒熱互結(jié),痞塞不通,發(fā)為痞證。針對其脾胃氣機升降失調(diào)的病理機制,選用具有辛開苦降,消痞散結(jié),寒溫并用,消補兼施作用的半夏瀉心湯進行治療,達到了調(diào)理脾胃,調(diào)暢氣機的目的,藥到病除。
4.2 提壺揭蓋治癃閉 患者劉某,男性,68歲,農(nóng)民,1999年11月20日初診。2年前出現(xiàn)小便不利,淋漓不爽,小腹墜脹,自服用消炎利尿藥治療,癥狀略有好轉(zhuǎn)。但經(jīng)常反復,曾到吉林市中醫(yī)院治療,多以補腎治療,收效甚微。半月前因著涼,突然發(fā)熱,小腹墜脹疼痛,漸致小便不通,故來我院住院治療。西醫(yī)診為前列腺肥大并尿潴留,囑長期保留尿管,患者因其痛苦難忍,請中醫(yī)會診。診見:除有上述見癥外,咳嗽、咯痰、便秘,舌紅苔膩微黃,脈滑數(shù)。證屬:風寒束肺,肺失宣降,肺閉水停,調(diào)控失職,濕熱閉阻膀胱。當治以解表宣肺,清熱利濕。處方:紫蘇葉15g,黃芩15g,桑白皮20g,麥冬20g,杏仁15g,車前子 (包煎)20g,萹蓄15g,土茯苓50g,桔梗15g,牛膝15g,蟬蛻15g,甘草10g。4劑。
二診:服上方后,汗出,寒熱已解,稍有咳嗽,小腹墜脹減輕,小便稍通,但尿頻數(shù)、尿急、余瀝不盡,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滑。上方減紫蘇葉,加王不留行20g。6劑。
三診:咳嗽、咯痰消失,小腹墜脹明顯減輕,小便基本通暢,尿量增加,排尿次數(shù)減少,大便通暢,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弦。肺氣通調(diào),水道暢通,膀胱濕熱排出。以益氣健脾利濕法鞏固。處方:黃芪25g,梔子15g,桑白皮20g,麥冬20g,桃仁15g,車前子 (包煎)20g,白術(shù)15g,土茯苓50g,桔梗15g,牛膝15g,大腹皮15g,甘草10g。服6劑后小腹墜脹消失,小便基本正常。
按:患者年老體弱,又因感受風寒之邪束肺,肺失宣降,肺閉水停,調(diào)控失職水道不通,濕熱閉阻膀胱以致癃閉,即上竅閉而下竅亦塞。故用 “病在下而求之于上”之法[4],以開提肺氣的方法,使肺氣通暢,則濁陰易降,朱丹溪云:“肺為上焦,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下竅之水出焉。”本方以紫蘇葉、桔梗、杏仁、蟬蛻開提肺氣,發(fā)汗解表;土茯苓、萹蓄、車前子清利濕熱,所以諸藥合用宣肺通上竅,俾上竅得通,下竅自暢,即開提肺氣,小便通利也。
劉某,女,18歲,2012年11月25日初診。左耳鳴,聽力下降半個月,頭昏,口苦,便秘。電測聽示左耳輕度混合性耳聾。西醫(yī)診為:神經(jīng)性耳聾。該患為高三學生,考慮學習緊張,精神壓力大診斷為肝膽濕熱,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10天口苦、便秘減輕,但耳鳴、耳聾不減。仔細診察發(fā)現(xiàn)患者精神不振,面色萎黃不華,食少納呆,舌淡紅,苔薄,脈沉細。重新辨證為中氣不足,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治以益氣升清,降濁通竅。藥用黃芪30g,白術(shù)15g,黨參15g,茯神20g,黃芩10g,百合15g,山藥20g,升麻10g,葛根15g,蟬衣15g,遠志15g,石菖蒲10g,當歸15g,甘草5g。調(diào)理月余,癥狀消失,精力充沛,食欲增進,學習成績提高。
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也就是說,陽主氣,輕清上升,使頭面諸竅得以空清爽朗,耳聰目明;陰主形,沉重下降。若清陽不升,濁陰必然不降而上潛,氣機升降失常,則頭面諸竅被濁陰之氣彌漫籠罩,導致清空之竅不空不清,發(fā)生耳鳴、耳聾。因此,治以補中益氣,升清降濁,投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方,以恢復脾胃之升清降濁之功能,調(diào)整人體氣機,使之歸于 “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的正常狀態(tài)中。
[1]貫漢章,潘毓華.談機體的升降出入及其臨床意義[J].中醫(yī)藥研究,1993,04:45.
[2]劉東輝.中醫(yī)關(guān)于“升降出入”機制的探討[J].中醫(yī)雜志,2009,50(12):43.
[3]譚方,李曉君,周蕾.臟腑氣機升降出入理論探微[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16(01):29-31.
[4]馮曙光.清源通閉飲治療癃閉[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3,12(05):481.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1.087
1672-2779(2013)-11-0129-0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第三批全國優(yōu)秀中醫(y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
(本文校對:張文娟
201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