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曉倩
(曲阜師范大學 東方語言與翻譯學院,山東 日照 276800)
四字格的成語是漢語詞匯寶庫中燦爛的明珠,是漢語獨有的特色。帶有數字的四字格成語兼具了中國文化的平衡美和數字獨有的精確性。然而,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習慣的影響,帶有數字的四字格成語又具有著模糊語義的特性,這又大大豐富了其表現力。因此,有著悠久生命力的漢語成語尤其是四字格成語經久不衰。
四字格是漢語中常見的一類現象,如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是以四言格式為主。四字格成語經過錘煉,常常是“意合法”的佳作。另外,成語大多是歷代沿用下來指代重要歷史事件、古籍中的神話寓言,經典名言等。即使是民間俗語,也有不少是自古有之,被使用了上千年,固有文言色彩。能流傳至今者,均久經時間洗禮,都是千錘百煉之作。
漢語四字格受形式上四個字的限制,可大致分為兩類:四字格習語和四字格成語。漢語四字格習語是指由漢語四個字自由組合的短語。而漢語四字格成語是指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由四個字組成的詞組或短句(現代漢語詞典,1978: 135)。
四字格成語受形式的限制,又有著精煉、簡潔、信息容量大的特點。它們使?jié)h語豐富多彩,表現力更加強大。此外,四字格成語本身具有結構平衡,言簡意賅,表意明確,古樸典雅,音節(jié)整齊,韻律協調等特點(張秀艷,2005,3)。四字格成語語勢大氣,讀來鏗鏘有力,和諧悅耳。
數字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工具。公元前五世紀的數學家魯克拉斯說:“哪里有數,哪里就有美”。而漢語四字格成語巧用數字的聯想意義和豐富內涵,會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以“百”打頭的四字格成語具有所有數字四字格成語的優(yōu)點,由于歷來中國人民對“百”的情有獨鐘,以“百”打頭的四字格成語,滿足了人們追求長遠美的期望,如“百年好合”體現了人們對愛情美的追求,“百花齊放”體現了人們對學術、藝術等繁榮的期待,“百世流芳”指的是美名永傳于后世。這些夸張修辭的應用,能讓讀者獲得一種美的、形象的鮮明感受,取得一種其他直抒胸意的言語無法達到的效果。
很多成語故事背后都有美麗的典故作支撐,這就大大增強了成語的可讀性,文化的豐富性,含義的雋永性。如:“百川歸?!钡某烧Z背后有個美麗的典故,在《淮南子》中有一篇《記論訓》中指出,像千百條來自不同源頭的江河,但最后都會歸入大海一樣,個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為了更好地治理社會,過更美好的生活。今來比喻大勢所趨或眾望所歸,也比喻許多分散的事物匯集到一個地方(現代漢語大詞典,1987)。而“百步穿楊”也有一個故事,《史記·周本記》:楚有養(yǎng)由基者,善射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fā)而百中之。在春秋時楚國養(yǎng)由基(湖北襄陽人)善于射箭,能在一百步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后用來形容劍法或槍法非常高明(現代漢語大詞典,1987)。
模糊語言具有不確定性、不精確性以及伴隨而來的無限性和靈活性,再加上四字格成語本身具有表意明確,古樸典雅,韻律協調等特點,給人提供了審美再創(chuàng)造的廣闊空間,任憑人們去體驗、去聯想、去補充,創(chuàng)造出更新更美的形象,獲得審美的快感。
數是觀念和符號的結合,它的基本功能是計算,毫厘分明、精確嚴謹;而在人類心靈的語言世界里,許多數字經過“泛化”,往往并不表示確切的數量概念,它在句中起著抒情達意、渲染氣氛、突出形象、增強語勢的修辭作用。如“百發(fā)百中”、“百思不解”等。除此之外,很多有數字的成語采用實數虛指的方法,達到了模糊語義的目的。如,“百花爭妍”等?!鞍倩庡敝械臄盗吭~并不是實指其數,并不表示一百朵花,“百”只是表示“多”的概念,它表示的數量是象征和抽象的意義。
關海鷗(2007)指出:“模糊性既指客體即認識對象本身客觀存在的類屬與狀態(tài)的不確定性;又指主體對客體即認識對象的不確定的認知,即對客體認知的不確定性;也指主一客體在認識過程中相互作用而呈現的不確定性。從認識論和認知科學的視角而論,語言的模糊性是在對客體、主體、主—客體關系這三種因素的認識進程中形成的?!蓖醣鼩J也認為,“數”除了“計算”這一基本功能外,還有語言上的修辭功能。當一個數不表示具體的實數,而只是一個虛數時,在語義上就會產生模糊的現象,當被放在特殊的語境時,這些數字就會由數量向特定的形象轉變。如:“百煉成鋼”、“百戰(zhàn)百勝”等。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簡潔明了,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鞍贌挸射摗敝?,“百”字表現了人的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堅如磐石的意志;“百戰(zhàn)百勝”中兩個“百”字,烘托出了一個驍勇善戰(zhàn)的將軍的形象。
在人類心靈的語言世界里,四字格成語“無聲”,卻又勝“有聲”。三言兩語不僅只是畫龍點睛式的寫意,還是蜻蜓點水式的勾勒?!鞍佟弊纸涍^“泛化”,往往并不表示確切的數量概念,它在句中起著抒情達意、渲染氣氛、突出形象、增強語勢的修辭作用,體現一種磅礴氣勢與美學意趣。
有關翻譯模糊數字的原則,學術上可謂是眾說紛紜。其中,龔愛華(2008: 1)認為,翻譯模糊數字應遵循三個原則:民族性原則、通俗性原則和形象性原則。而陳琳霞(2007: 1)在《模糊數字英譯的順應性原則》一文中指出,翻譯模糊數字時,應遵循文化順應、語境順應、結構順應這三個原則。杜曉萱(2012: 3)在《論漢語古典詩歌中模糊數字的英譯》中指出:“為保障模糊數字的譯文具有可讀性且能被廣泛接受,我們需要在翻譯過程中遵循以下三條翻譯原則:保持原意、可讀性和形象性?!倍鴮τ谝浴鞍佟弊执蝾^的漢語四字格成語的翻譯,筆者認為翻譯的黃金法則是將其原語與讀者的感覺等值的效果翻譯出來。
1.保留數字直譯法
由于漢英民族對模糊數字的語義和語用功能理解大致相同,在不影響譯文讀者理解的前提下,可以保留數字直譯。如:
百里挑一 one in a hundred
百讀不厭be worth reading a hundred times
百發(fā)百中a hundred shoots, every shot hits the target;
譯文分析:“百里挑一”直譯為“one in a hundred”,指一百個人里面擇優(yōu)錄取,選出一個來,對西方人來說也是不難理解的;“百讀不厭”直譯為“be worth reading a hundred times”指書等有閱讀的價值。
2.舍棄數字意譯法
還有一些數量詞不表示數的概念,而僅僅是習慣說法。翻譯時不宜死板地將數詞的指稱意義譯出,而應著重譯其蘊涵意義,有時為了讓英語讀者獲得與漢語原文讀者相同的感受,只能舍棄原文數字的優(yōu)美結構和生動性而采用意譯法。漢英語言中,對模糊數字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差異,翻譯時需要變動數字以符合譯語的習慣。如:
百依百順obedient in everything, all obedience.
百折不撓Keep on fighting in spite of all setbacks, be dauntless, be indomitable
百廢俱興all that was left undone is now being under taken; all neglected tasks are being undertaken.
譯文分析:翻譯不是字當句對,而是保留語言的總風格和力量,按分量而不是按數量譯詞。因此,在“百依百順”的譯文中,果敢地放棄了對數字“百”的翻譯,而譯成“obedient in everything, all obedience.”在“百折不撓”中,將“百”的意義滲透到譯文中,譯為“Keep on fighting in spite of all setbacks, be dauntless, be indomitable”。
3.等效數字加注法
許淵沖先生的“三化”(淺化、等化、深化)原則對于數字“百”的翻譯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當然,要做到譯文的忠實對等以及風格再現,就要形意兼顧,即:成語的翻譯無論在“形”上還是在“意”上都能完整地傳達原成語。如:
百步穿楊shoot an arrow through a willow leaf from a hundred paces away—shoot with great precision.
百川歸海all rivers flow to the sea—all things tend in one direction—everyone turns to somebody for guidance.
百死不僵a centipede does not topple over even when dead. Or a centipede dies but never falls down.
譯文分析:以上兩個成語在古文中都有出處,因此僅僅直譯或僅是意譯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這時我們就采取等值翻譯加注的方法,以使數字等效為意義,便于理解。因此,“百步穿楊”譯為“shoot an arrow through a willow leaf from a hundred paces away—shoot with great precision.”前半部分說明背景,后半部分解釋意義?!鞍俅w?!钡淖g文,將“百川”等值為“all rivers”譯為“all rivers flow to the sea—all things tend in one direction—everyone turns to somebody for guidance.”先說明典故,后再解釋,譯法可謂是妙筆。
總之,數字是語言科學中的一個特殊領域,涉及多方面的社會文化知識。數字的模糊語義翻譯比一般詞語棘手得多,絕不是簡單的數字對等就能使人理解的,需要我們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換言之,譯者一定要對具體語言環(huán)境,即上下文關系作深入細致的分析,準確判斷數詞的模糊性的運用情況,這樣才能使用適當譯法,使語言表達更鮮明、生動、形象,譯文才能準確而得體。
參考文獻:
[1]蔡宇學.“萬千氣象”譯傳神——論毛澤東詩詞中數字“萬”“千”的英譯策略[J].外語研究, 2012,(10).
[2]陳琳霞.模糊數字英譯的順應性原則[J].寧夏大學學報,2007,(1).
[3]杜曉萱.論漢語古典詩歌中模糊數字的英譯[D].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未發(fā)表的碩士學位論文,2012.
[4]龔愛華.數字的模糊語義及其英譯[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8,(1).
[5]關海鷗.模糊語言學架構下的語義模糊性理解與翻譯策略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2007,(5).
[6]惠宇.新世紀漢英大詞典[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7]秦曉艷.唐詩中語義模糊數字的英譯[J].文化與研究, 2011,(9).
[8]孫夢梅(等).漢語成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2008.
[9] 張秀艷. 漢語四字詞組的翻譯[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5.
[10]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字典編輯室.現代漢語成語大辭典[Z].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