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莉
影視同期書是伴隨著影視劇的熱播而出現的,其通常意義上是出版社在影視劇熱播的過程中或其剛剛結束不久,利用觀眾對于影視劇情節(jié)和人物命運發(fā)展的“好奇”和“先睹為快”的心理,及時出版發(fā)行的影視劇的文字“克隆版”。[1]隨著影視同期書的不斷出版和熱銷,人們對影視同期書的定義有了更為寬泛的內容,如先影視后圖書(如《闖關東》),先圖書后影視(如《甄嬛傳》),還有圖書影視同步發(fā)行(如《鄉(xiāng)村愛情》)等,這幾種類型統(tǒng)稱為影視同期書。隨著影視劇的熱播,相應的書籍便迅速擠占了各大書店最為顯眼的地方,暢銷一時。但是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影視同期書的熱銷在促進文化繁榮的同時,也有著需要反思的一面。
當前,影視同期書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時尚,如在電視劇《步步驚心》上映的時候,如果某個人沒有看過電視,也沒有讀過這本書,不知道桐華是誰,那么很有可能被身邊的朋友嘲笑落伍,這便是影視的力量。影視小說本身的名聲和影響力使其搬上銀幕成為可能,而影視的熱播,又再次將作品推向高潮。
出版社對市場發(fā)出的信號是極為敏感的。在很多影視熱播的同時,出版社就開始聯(lián)系一些作家進行影視同期書的創(chuàng)作,來滿足市場的需要,獲得經濟上的收益。美國在20世紀初期就出現了類似于影視同期書的“電影—小說”模式,如“加勒比海盜”系列等。而中國的影視同期書的出現相對較晚,一般以六位作家為張藝謀創(chuàng)作《武則天》的事件來作為標志。[2]2009年《我的團長我的團》的熱播,使得原著小說由原來的默默無聞?chuàng)u身一變,躋身暢銷書榜。
影視同期書中不乏一些比較優(yōu)秀的作品,但是也有很多屬于“速成品”,質量堪憂。讀者由影視作品而對文學作品產生興趣的閱讀指向,成為出版商對文本的選擇的一個標尺,這似乎無可厚非。但是在影視作品火爆之后,不同的出版商爭相搶奪影視作品的文字版權,甚至書店里一度出現某影視作品的小說版、劇本版等不同版本的鬧劇。這顯然是滿足大眾趣味的商業(yè)性投機行為,以文學的標準來說,這種熱銷則是一種虛假的文化繁榮,對文學創(chuàng)作和出版業(yè)發(fā)展無益。
影視同期書的熱銷帶來的影響不一而論,影視同期書的熱銷,本身就是文化現象的一部分,它對文化有著雙面影響。
影視同期書相對于純文學而言,更能體現和滿足著大眾文化的需求。從中國文學的發(fā)展來看,每一次文學的變革和進步都是從大眾文化中發(fā)展而來的?!霸~”曾經是下里巴人的文化,是大眾的、民間的文化,但是隨著詞的發(fā)展,這一寫作體裁變成了風雅之物,成為中國文化中與“詩歌”并駕齊驅的重要體裁。毫無疑問,影視同期書有積極的一面。有很多曾經被埋沒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就是因為影視作品的熱播而重新出現在讀者的面前。2010年,姜文將一篇默默無聞的小說改編成為英雄主義彌漫的電影作品——《讓子彈飛》,它的熱映使得原著重新煥發(fā)了光彩。這部作品改自馬識途小說《夜譚十記》之《盜官記》,是作者寫于上世紀60年代的作品,并不為大眾所熟知?!蹲屪訌楋w》的熱播讓原著《夜譚十記》一時洛陽紙貴。[3]重印后,一個星期內又加印了3次,并且兩天內被搶購1萬冊。這便是電影熱播帶動同期書熱銷的成功案例。
影視同期書的熱銷,與消費社會中大眾文化的普及是分不開的。大眾文化是大眾消費社會中通過傳媒所承載、傳遞的產物, 有標準化和類像化的特點。[4]大眾文化的興起和發(fā)展帶動了視覺文化的繁榮, 通過幽默的故事, 令人眩暈的視聽為人們創(chuàng)造了一種表淺“擬態(tài)世界”, 受眾借此得以宣泄內心的焦慮。純文學強調其深刻和含蓄,這種深刻和含蓄使其高高在上,缺乏滿足大眾的基本需要。僅僅從影視作品來說,它是受人歡迎的,令人感興趣的,是大眾可以接受并喜愛的,這使影視同期書在最初便擁有著一定的受眾群。影視同期書在影視熱播的基礎上將其文字化,或者是將文字出版后利用現代營銷手段推向大眾,從聲像的影視走向文字,其大眾化和娛樂化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而觀眾對于影視熱播中的人物命運的關注以及先睹為快的心理,使得影視同期書變得炙手可熱。
影視同期書的影響有優(yōu)有劣,而一旦只是為了實現經濟上的收益,只是為了短期的視覺迷戀的滿足,而不是對優(yōu)秀的作品和文化的傳播,那么其性質就變成了一種急功近利的快餐文化。如湖南衛(wèi)視在“超級女聲”熱播的同時,很多書店也推出了不少與超女題材相關的書籍,以“超女”為主題的有《我為“超女”狂》《超級女聲寶典》《超級女聲寫真系列》等 7 種圖書,一些讀者毫不吝嗇地將它們全部收入囊中。這種現象從表面來看似乎是一種文化的繁榮和昌盛,但是,這種急功近利的熱銷,更多的是一種視覺的迷戀,而那些精美制作的書籍,在短期的熱潮過后,只能落得被壓在倉庫中的命運。
此外,影視同期書里面良莠不齊,有優(yōu)秀作品,也有很多粗制濫造的作品,這些作品作為影視節(jié)目的補充來說,有著娛樂的功效,但是不能算作文化藝術作品。如隨著影視的熱播而快速上市的同期書,并沒有將之轉化為文學的小說語言,而是將劇本改頭換面一番就當做同期書進行出版。但是,影視同期書與文學作品相比,還是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小說和劇本有嚴格的區(qū)分,文學作品中的時間地點轉換是需要語言的描述和提示的,但是鏡頭語言則不需要這種提示。小說是語言藝術,描寫很重要。影視劇本是視覺藝術,對話是視覺工具。影視同期書嚴格說來不算純文學小說,因為它的文學性是有疑問的。[5]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雖然有著共通之處,但是,文學作品中的許多東西是影視作品難以企及和無法替代的。
影視同期書對于文化有著雙刃劍的作用,它有助于推動圖書市場的繁榮,但是其良莠不齊的現象,也對文化的發(fā)展有著不利的一面。一旦影視作品熱潮過后,相應的書籍難免塵封。從影視同期書的長遠發(fā)展來看,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影視同期書如果一味追求商業(yè)利益,將之粗制濫造就倉促上架銷售,固然可以在短期內有一定的收益,但是,隨著讀者對書籍的要求的提高,這類作品勢必會造成經濟和名譽的損失。所以,在影視同期書的出版和發(fā)行中,應該考慮到文學藝術和影視藝術之間的區(qū)別,不能單純的將影視作品克隆一下便包裝為影視同期書出版,而是需要將影視作品轉換為文學的東西,使其具有語言的魅力,富含文學的色彩。只有這樣,才能打造精品,避免曇花一現,成為聯(lián)系影視和文學的獨特藝術作品。如根據網絡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步步驚心》,在電視劇火爆的同時,同名書的出版,也因為其故事情節(jié)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和文學性,而得到了很多觀眾的贊賞。
有的書籍出版為了搭上“影視熱播”這班順風車,所以不停地加班趕進度,一切以吸引眼球、滿足觀眾的心理為目的,馬馬虎虎就寫完了。這導致在影視同期書的出版中,有些拙劣模仿的痕跡。在2011年宮廷戲走紅,于是導致影視作品的一窩蜂全部扎根到了清廷戲中,導致到處都是“九子奪嫡”的電視劇,以至于有人戲謔“四爺很忙”。而影視同期書的發(fā)行,也導致嚴重的題材重復和審美疲勞。
在影視同期書的出版和發(fā)行中,應該避免和降低這種個性化不足的局面,凸顯影視同期書的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開發(fā)和出版一些具有特色的影視同期書。如隨著穿越劇的熱播,一窩蜂地去做穿越的圖書,而隨著諜戰(zhàn)劇的熱播,大家又都去做諜戰(zhàn)劇,這種急功近利的惡性競爭,不僅無法打造出版社的品牌,而且也難以贏得長遠的經濟效益。簡單跟風、注重短期的市場效益,而忽略出版的策劃工作,忽視對于自我品牌的開發(fā),這也是制約我國的影視同期書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國的影視同期書在文化的爭議和現實的熱潮中不斷的發(fā)展著,我們要正視目前的影視同期書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采取相應的對策來不斷提高其的質量和水平,而不是僅僅將之作為市場上的一件贏利工具。這需要作家和編輯共同努力——作家打造出更好的作品,編輯把關一部書的質量。只有這樣,才能在不斷擴大受眾群的同時,滿足讀者日益提高的閱讀水平。
[1]薛月兵.“影視同期書”現象的冷思考[J].滄桑,2008,(02)
[2]張文明.透視影視同期書的出版熱潮[J].編輯之友,2010,(03)
[3]歐陽沛.影視給力圖書觀影視同期書的銷售之道——以《盜官記》改編成《讓子彈飛》等為例[J].今傳媒,2011,(04)
[4]魏萍.文學與影視之間——就“影視同期書”現象采訪葛紅兵教授[J]. 電影評介,2006,(12)
[5]盧佃明.新時期小說的“影視化”焦慮[D].延邊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