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巧珍
侵犯未成年女性性犯罪的若干問題初探
文◎盛巧珍*
*貴州省貴陽市開陽縣人民檢察院[550300]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未成年女性因為父母外出打工、離異或者上學、務工等因素暫時脫離父母的監(jiān)管,成為犯罪分子侵害的對象,越來越多的未成年女性遭受性侵犯案件不斷被曝光,引起民眾、社會、國家的重視,但對于此類案件缺乏規(guī)范的制度支撐,少有專門針對性的研究。本文以開陽縣人民檢察院受理的類案中遇到的困境為基礎,對此類案件的基本情況、特點及應對等方面做初步探究。
2011年7月至2013年2月,開陽縣人民檢察院受理的53件女性遭受性侵害案件中,34件的被害人是未成年人,其中有33件強奸案、1件強迫賣淫案,占了案件總數(shù)的64.15%;在被害人系成年人的案件中,被害人系弱智的案件10件,占案件總數(shù)的18.86%,被害人系有一定防御能力的成年人的案件9件,占案件總數(shù)16.98%。開陽縣人民檢察院受理的未成年女性遭受性侵犯案件是具有一定防御能力的成年女性遭受性侵犯案件的近5倍,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此類案件呈以下特點:
在開陽縣人民檢察院受理的34件未成年女性遭受性侵害案件中,被害人系14周歲以下幼女(最小年齡5歲)有16件16人,被害人系15周歲至18周歲女性有18件29人。雖然兩個年齡段的案件數(shù)量相差不多,但是涉案人數(shù)相差近一半,被害人系15周歲至18周歲年齡段的多數(shù)案件中被害人是二人或者二人以上,基本存在輪奸情節(jié)。如諶某某、熊某被強奸案中,二人均為15歲,因為上學在外租房,被三個犯罪分子騙出,在一偏僻路邊的車上將二人強奸,其中諶某某被二人輪奸。
該類型案件大多數(shù)為 “熟人作案”,95%以上的被害人與加害人相識,有的甚至是至親。大多數(shù)未成年被害人因沒有基本的自我保護意識,案發(fā)后,由于恐懼、害怕等原因不能及時告發(fā),往往遭受長時間、連續(xù)性的侵犯。比如劉某某被其親生父親強奸案中,劉某某父親坐牢后母親離家出走,其一直跟著伯伯一家生活;父親回來后,劉某某與父親同住一間房間,從8歲到11歲多次遭受父親強奸,無人過問,直到其懂事后跑到外祖家,才得以逃脫厄運。
該類型案件的被害人具有一個共性,即無健全的家庭為生活依仗。此類被害人可以概括為三類:一類是父母外出打工,其和老人或者親戚共同生活,這種被害人多數(shù)為14周歲以下的幼女。二類是家庭不完整,父母離異或者已故,其只能跟隨祖父母或者獨自生活,比如13歲何某某晚上在家睡覺時被其叔公強奸一案,何某某的父親坐牢、母親改嫁,其只能獨自生活。三類是父母沒有盡到監(jiān)管責任,未成年女性放學途中或者在外租房上學,是極容易被侵害的弱勢群體,如上文所述的諶某某、熊某被強奸案。
開陽縣人民檢察院受理的34件案件中,無一位被害人請了辯護人或者被法院指定辯護人;98%的被害人未提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狀要求賠償或者向司法機關提出需要加害人賠償,只有極少數(shù)被害人家屬主動找到加害人要求賠償,這都僅僅是在案件未向司法機關告發(fā)之前,案發(fā)后,被害人家屬反而不了了之。案發(fā)后,這45位被害人均未得到國家的司法救助,包括賠償、心理治療、基層社區(qū)機構管理幫扶等救助。
未成年女性年幼,缺少自我保護能力。由于生理、心理發(fā)育不成熟,難以辨別他人行為的真?zhèn)?也難以弄清自身行為的對錯,甚至受到社會及生活經(jīng)驗所限,自我保護意識十分薄弱,這些特點使其容易成為被犯罪分子緊盯的對象。如上文所述劉某某被其親生父親強奸案中,劉某某自8歲起至11歲一直被父親強奸,盡管幼小心里滿是害怕、恐懼,但其沒有能力保護自己,也不能真正理解父親對自己的行為;劉某某父親也是因為劉某某長期無旁人過問,甚至可能沒有女性長輩告知一些生理知識,所以才會這樣肆無忌憚,多次強奸女兒。一直到劉某某11歲到外祖家時,該案才被揭發(fā)。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大量農(nóng)村人口外出打工、農(nóng)村父母送孩子進城接受教育以及離婚現(xiàn)象的普遍存在等因素使得更多的未成年女性暫時脫離父母監(jiān)管,成為犯罪分子極易選擇的加害對象。由于年輕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學校教育則成為未成年女性認識外界的主要途徑,而學校因為師資、財力等因素沒有對未成年女性進行基本的性保護、面對犯罪行為的自救措施等方面的教育,導致多數(shù)未成年女性缺少自我保護的應對。如上文所述的諶某某、熊某被強奸案中,諶某某、熊某晚上沒有上晚自習,學校基本沒有過問,案發(fā)后,熊某沒有任何應對能力,犯罪分子將其送回學校后離開,熊某某獨自回學校后亦沒有向老師、同學求助,延誤救助時機,以致諶某某在被輪奸后又被帶至賓館強奸,直到第二天諶某某重獲自由后自己向公安機關告發(fā)。
在農(nóng)村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方,村居社會治安較差,基層機構管理疏忽,沒有給未成年孩子安全的提供保障。開陽縣人民檢察院受理的34件未成年女性遭受性侵害案件中,發(fā)生在農(nóng)村的占60%以上,這些地方村民居住稀落,被害人家中人口少,甚至有的只有被害人一人生活,多數(shù)被害人需要到山上、田地里干活,甚至上學需要經(jīng)過很長的人煙稀少的地方,這些都給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機。同時,基層司法機關鑒于對未成年女性的保護,沒有對該類型案件的打擊進行公開處理,甚至因為許多案件由于不被未成年女性及其家屬告發(fā)未能得到及時發(fā)現(xiàn)、制止和懲治,易成惡劣的示范效應。
目前,基層司法機關對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已形成較為成熟的實踐做法,對于女性遭受性侵害案件也有一定經(jīng)驗,但是對于未成年女性遭受性侵害案件僅僅停留在案發(fā)后保護未成年人的角度,以及基于實踐中處理女性遭受性侵犯案件的經(jīng)驗辦理該類型案件。隨著該類型案件逐漸占據(jù)女性遭受性侵犯案件的大部分,甚至有急劇上升的趨勢,基層司法機關對于該案件的應對需要以挽救與預防相結合,更快的形成可操作的做法。
1.實踐中司法機關往往按照女性遭受性侵害案件辦理。開陽縣人民檢察院受理的34件未成年女性遭受性侵害案件中,偵查階段均沒有女性偵查人員參與;審查起訴階段公訴人除證據(jù)有重大出入情況幾乎不接觸被害人及其家屬;審判階段法官鑒于保護未成年被害人幾乎不讓被害人及其家屬出庭觀審。鑒于目前法律制度不支持該類型案件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司法機關也就沒有做關于賠償?shù)男淌潞徒夤ぷ鳎矝]有為被害人的未成年人指定辯護人。案件審結后,司法機關也沒有與被害人家屬、學校溝通了解被害人狀況。整個案件處理過程中,司法機關打擊了犯罪分子,卻沒有對被害人進行安撫、挽救。
2.司法機關法制宣傳不到位,達不到震懾犯罪分子,預防犯罪的效果。開陽縣人民檢察院受理的34件該類型案件中,近60%的加害人存在不被發(fā)現(xiàn)、處罰的僥幸心理,近30%的加害人法制意識淡薄,不害怕法律的懲罰。司法機關在辦理該類型案件過程中純粹的就案辦案,沒有將被害人的情況與其所在的學校、社區(qū)(村委)溝通,共同救助被害人。
1.高度重視女性司法工作人員參與案件處理的意義。未成年女性不成熟的身心特點往往造成案發(fā)時間滯后、取證難,面對突然降臨的傷害產(chǎn)生各種情緒,面對司法機關的各種發(fā)問、調查,難免有其復雜的心理,因此,由女工作人員參與,介于其相同性別、女性細膩耐心的特點,容易得到未成年女性的信任、促進案件順利辦好;同時能夠緩解被害人羞恥、害怕等困境,借機安撫被害人。
2.盡量避免辦案方式的不當給未成年女性造成二次傷害。辦理此類型案件可以兼顧法律規(guī)定與被害人的切身利益,避免司法過程對被害人造成二次傷害。調查詢問時應對其言語足夠重視,采取由最初接到報案的機構對其口供以錄音錄像的方式“一次成像”,避免反復詢問給未成年女性帶來的傷害。在實踐中,應避免開警車前往被害人的居所、學校,調查取證時,盡可能控制影響范圍等。在寄發(fā)各種文書告知時,避免可能泄露被害人遭受性侵犯的事實。保護未成年女性隱私的同時,應積極建立被害成年女性檔案,與其父母、所在的學校、社區(qū)、村委保持溝通,共同為未成年女性受害人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不讓其因為社會觀念、輿論受到連續(xù)傷害,或者破罐子破摔自己走向犯罪道路。
3.積極提供被害人及其家屬參與案件進程、維護未成年女性權益的渠道。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為未成年女性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的法律規(guī)定,但理論上受害人是可以在“經(jīng)濟困難”時通過申請程序獲得法律援助的。但實踐中由于未成年女性受害人多系弱勢群體,一方面缺乏申請援助的意識,另一方面也缺乏對法律援助申請程序的了解,所以司法機關在處理此類型案件時,應該主動、積極給予未成年女性受害人及其家屬溝通、提供必要的法律幫助。比如充分聽取被害人及其家屬的意見、為其提供法律援助、告知法律援助申請程序、申請國家的司法救助補償?shù)取?/p>
4.加強法制宣傳,提高全社會對未成年女性權利的法律保護意識和未成年女性的自我保護意識,注重預防與挽救。一是將一些典型的案例隱去被害人和被告人的真實信息,通過基層社區(qū)、村委、學校給未成年人及其家屬進行法制教育,給家長和未成年人普及法律知識自我保護意識。二是通過在公共場合,特別是農(nóng)村地區(qū)張貼該類案例(隱去真實信息),強調法律對該類犯罪的打擊和嚴懲,震懾犯罪分子,預防此類案件發(fā)生。三是聯(lián)合公安派出所、基層社區(qū)、村委、學校等基本單位以登記、調查方式構建未成年女性檔案,對那些沒有父母監(jiān)護或者監(jiān)護不力的未成年女性實行定期的談話、走訪,強化社會監(jiān)管,防止案件發(fā)生。
對于未成年被害人應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樣,建立專門的制度,檢察院、法院專門組成部門,由具備業(yè)務能力、心理知識,集教師、醫(yī)生、司法人員為一體的綜合型執(zhí)法人員辦理此類型案件,保護未成年女性被害人,以實現(xiàn)對未成年人全方位的保護。
我國刑事訴訟法對未成年被告人規(guī)定了指定辯護制度,但對未成年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卻沒有強制性規(guī)定,這沒有考慮未成年女性被害人的權益,給辦理此類型案件帶來弊端,使得未成年女性被害人權益被忽視,容易引起社會矛盾,因此,建立完善相關制度確有必要。為了保護未成年女性被害人的權益,公安機關在偵查階段必須有至少一名女性偵查人員參與偵查,并對被害人信息進行保密;偵查機關取證避免透露相關案情,致使被害人處于輿論中心。檢察機關可以提前介入案件偵查程序,可以根據(jù)被害人及其家屬的意愿為其指定法律援助的律師;審查起訴階段,檢察機關可以根據(jù)被害人及其家屬的意愿開展一定范圍的刑事和解工作,為其爭取賠償,并將賠償作為被告人的量刑情節(jié)之一;提起公訴及庭審中,檢察機關舉證應盡量避免透露被害人的相關信息,可以采取電話,視頻會見方式舉證。法院處理該類型案件,盡量避免擴大影響,造成對被害人不良社會輿論。同時,將未成年女性被害人的損失范圍擴大到精神損害,支持附帶民事訴訟,將雙方和解或者司法刑事和解納入量刑情節(jié)考慮范圍。案件處理過程中,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及法院可以聯(lián)合建立被害人檔案,跟蹤、關注被害人生活、學習,為其提供幫助。
雖然現(xiàn)實中已出現(xiàn)許多關于針對未成年被害人的司法救助,主要是給予被害人一定的金錢救助,但是針對未成年女性遭受性侵犯的特點和現(xiàn)狀,僅僅經(jīng)濟方面的救助遠遠不夠,還包括監(jiān)管環(huán)境、心理創(chuàng)傷恢復、案件結束后面臨的學習生活能力等各方面幫助。近年來,未成年女性遭受性侵犯案件發(fā)生率急劇上升,案件發(fā)生范圍普遍擴大,對此類案件的預防已經(jīng)十分必要。這些救助及預防的制度及措施涉及的范疇已遠遠超出純粹刑事案件的范圍,參與的部門還應包括司法行政機關、兒童保護機構、社區(qū)基層單位等。因此,國家應建立相應的專門制度,各機構相互配合,以便更好保護未成年女性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