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儒學與儒教分離論*

      2013-01-30 02:59:15孫景壇
      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 2013年2期
      關鍵詞:儒教董仲舒儒學

      孫景壇

      (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哲學部 江蘇 南京 210001)

      儒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從東漢佛教傳入后,儒文化就有儒學與儒教兩說。二者是同一范疇,還是不同范疇,一直沒有明確說法,而是長期混用,或叫“混合儒家”、“泛儒家”。[1]其實,“混合儒家”或“泛儒家”就是將二者當作了同一范疇。筆者認為,這種做法不妥,二者是兩個范疇,應當分離。本文就想對此談點新看法,拋磚引玉,以求教于高明,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儒學與儒教應為兩個范疇的歷史和理論根據(jù)

      把儒學與儒教分離為兩個范疇,無論從歷史還是理論上,都是有科學根據(jù)的。

      第一,儒學與儒教在歷史上就是兩個范疇。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界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儒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當時百家爭鳴的各主要學派,都是“學”,不是“教”。就是說,不否認百家爭鳴中有“教”的存在,但“教”在百家爭鳴中不是思想主流,也未被學術界重視?!敖獭闭嬲恢匾?,或成為思想界的一種重要文化現(xiàn)象,是在秦、漢以后,“儒教”一詞就是在東漢后期產(chǎn)生的。如,“百度百科”的“儒教”條載:蔡邕說:“太尉公承夙緒,世篤儒教,以《歐陽尚書》、《京氏易》誨受四方。學者自遠而至,蓋逾三千。”[2]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儒教”說,后逐漸流行,進而出現(xiàn)“三教并舉”,“三教合一”說。不過,現(xiàn)在一些學者都認為,《史記·游俠列傳》的“魯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俠聞”[3]中的“儒教”二字,是最早“儒教”說,筆者認為不妥。應當說,這里的“教”是動詞,為教育之“教”,不是名詞儒教之“教”。雖然不能否認魯人在進行儒文化教育中,確實教過“儒教”內(nèi)容,但這里的“儒教”內(nèi)容,是包含在名詞“儒”中而不是在動詞“教”中的。因為古人儒學與儒教不分,所以,“魯人皆以儒教”的釋義應為:魯人以儒文化教育人?!叭滩⑴e”,出現(xiàn)在南北朝時期,如《廣弘明集》卷一載有《吳主孫權論述佛道三宗》一文,同時提及儒、道、釋三家。陳寅恪也說:“南北朝時,即有儒釋道三教之目(北周衛(wèi)元嵩撰齊三教論七卷。見舊唐書肆柒經(jīng)籍志下)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4]唐代“貞元十二年四月,德宗誕日,御麟德殿,召給事中徐岱、兵部郎中趙需、禮部郎中許孟容與渠牟及道士萬參成、沙門譚延等十二人,講論儒、道、釋三教?!痹凇杜f唐書》中,“三教”一詞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達24次。[5]“三教合一”最早提出者為隋代的王通,他說:“三教可一”。[6]然而,“三教合一”主要在宋、明時期。如,明代陸隴其說:“今人言三教合一,豈非朱子之所嘆然”;林兆恩甚至創(chuàng)立以儒為主體的“三一教”,宣稱“以三教歸儒之說,三綱復古之旨,而思易天下后世”,并“立廟塑三教之像……縉紳名家亦安然信之奉之?!保?]可見,儒學與儒教在歷史上的存在是客觀的,不可置疑的。

      第二,三次大的“儒學(儒教)是否為宗教”討論的結果也說明二者是兩個范疇?!叭鍖W(儒教)是否為宗教”的討論,第一次發(fā)生在明末清初利瑪竇來華,當時經(jīng)中外學者、神學家包括羅馬教皇、乃至滿清皇帝多方討論,主流觀點認為“儒學(儒教)不是宗教”。到了民國初期,康有為等認為“儒學(儒教)是宗教”,建議立為國教,并成立了“孔教會”。但啟蒙學者和民國文化機關對此都持否定態(tài)度,如陳獨秀認為,儒教之“教”是教化之“教”,不是宗教之“教”。新中國成立后,學術界長期遵循儒學(儒教)是“學”的軌跡,對其糟粕進行過批判。1978年,任繼愈又提出,“儒學(儒教)是宗教?!苯Y果,中外學術界對此又討論了三十多年,絕大多數(shù)學者對此仍持否定態(tài)度。就是說,“儒學(儒教)是否為宗教”的討論,幾乎每次都回到了原點,已陷入思想怪圈。[8]然而,這種討論也從反面告訴我們:儒文化中肯定既包含了儒學,同時又包含了儒教,所以當人們每次從儒學的角度來探討儒文化時,都會產(chǎn)生“宗教”(儒教)說;可當人們每次從“宗教”(儒教)的角度來探討儒文化時,結局又都回到了儒學上。最后,正如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所說:“儒學與儒教并行不悖。”[9]既然儒學與儒教并行不悖,那么,二者無疑就是兩個思想范疇。

      第三,如何正確理解儒學與儒教?應當說,正確理解儒學不難,因為儒學的“學”指的是“人文學說”;而正確理解儒教,則需要認真討論,因為目前學術界對此的爭論十分激烈。如前所述,三次大的“儒教(儒學)是否為宗教”的討論,都把儒教之“教”當成了宗教之“教”,結果都以失敗告終。因為絕大多數(shù)學者都發(fā)現(xiàn),儒教不是宗教學意義上的宗教,如果硬要把儒教說成宗教,不是要改變宗教的內(nèi)涵,就是得給這個宗教加限定詞。如,張岱年認為,“根據(jù)對于宗教的另一種理解,也可以說儒學也是宗教”,這種理解就是“以人為終極關懷”;[10]唐君毅認為,儒教“可以稱為道德的宗教或人文教”等。[11]那么,儒教之“教”到底該怎么解釋?任文利將傳統(tǒng)文化中的“教”,歸納為三種含義,一是教育,二是教化,三是宗教,并作了詳細說明。[12]不過,李申認為:“教化之教就是宗教之教”,“儒教是教化之教,這教化之教就是宗教之教。”[13]而郭齊勇認為,儒教之“教”,“含有‘教化’和‘宗教’兩義”,[14]等。筆者認為,這些看法均不全面。在傳統(tǒng)文化中,“教”至少有四個含義:教育、宗教、信仰、教化。其中,教育之“教”是人文教育;宗教之“教”是宗教信仰;信仰之“教”是一般信仰學意義上的廣義信仰,既包含了宗教信仰,也包含了非宗教信仰;教化之“教”的內(nèi)涵最廣,既包含了教育之“教”,也包含了信仰(宗教信仰和非宗教信仰)之“教”。由此,儒教之“教”,既不能解釋為“教化”之教,也不能解釋為“宗教”之教,而應解釋為信仰學意義的“信仰”。就是說,儒教不是人文學說,而是與儒學(人文學說)相對應的一種信仰學說。

      二、儒學與儒教如何科學分離之我見

      既然儒學與儒教是兩個范疇,那么,應怎樣對二者進行科學分離呢?

      筆者認為,應將百家爭鳴的儒家,如孔子、孟子、曾子學派、孫卿子等的學術性質定為儒學,對應的經(jīng)典為《論語》、《孟子》、《孝經(jīng)》和《孫卿子》,核心思想是:孔子改造過的“禮治”、孔子和孟子的“仁政”、“孝治”、“義政”。[15]其中,“禮治”是孔子前期思想核心,他晚年才提出“仁政”思想萌芽。后世凡與這些學說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并對這些學說主要進行“我注六經(jīng)”式的闡釋的流派,如“漢唐經(jīng)學”(除董仲舒;包括叔孫通的“制禮”,漢武帝的“以孝治天下”;唐代的《五經(jīng)正義》等)、[16]宋代王安石新學、明代啟蒙思想、清代考據(jù)學、民國的“古史辨”等有關儒文化,均為儒學;而將以百家爭鳴儒家的任何一派的核心思想為信仰對象,并對其主要進行“六經(jīng)注我”式的闡釋,同時把該闡釋理想和教條化的派別,其學術性質均定為儒教。如先秦的“禮教”和“義教”,對應的原始經(jīng)典為:《禮運》、《郭店楚簡》。后世凡與這兩個學派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流派,如秦代的《谷梁傳》、《公羊傳》、《大學》、《中庸》均屬儒教。其中《谷梁傳》屬禮教,即以“禮”為核心思想的儒教;《公羊傳》、《大學》、《中庸》屬義教,即以“義”為核心思想的儒教。義教是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儒教,主要代表是董仲舒、二程和朱熹,代表作是《董仲舒集》和《四書集注》等。[17]任繼愈提出的“儒教(儒家)是宗教”問題,主要指的就是董仲舒和宋明理學。不過,在漢代之后,儒教又產(chǎn)生了兩種新思想,一是元代的“孝教”,經(jīng)典是郭居敬的《二十四孝》;二是明代王陽明的“良知”教,即心學,心學是從哲學上來定義該儒教的,主要經(jīng)典是《傳習錄》。后來,民國的康有為,又以“義教”為核心,整合了所有其他儒教思想,創(chuàng)立了孔教(新儒教),主要經(jīng)典是《大同書》等。

      而儒文化的《六經(jīng)》,也應做大致相對的劃分:《六經(jīng)》的“經(jīng)”,都是儒學產(chǎn)生的思想基礎;而“傳”則是儒文化學者對儒學或儒教的發(fā)揮。其中,《詩經(jīng)》和《易經(jīng)》沒有太大爭議,《易傳》是孔子之后的儒文化學者對《易經(jīng)》思想的發(fā)揮;《尚書》的爭議先在古文和今文上,后來《古文尚書》失傳,今存的《古文尚書》是偽作,后發(fā)現(xiàn)的《周書》(包括《佚周書》)等一直未被列為“經(jīng)”;《樂經(jīng)》在漢初即失傳,現(xiàn)存于《禮記》中的《樂記》,或是《樂經(jīng)》殘本,或是后人的發(fā)揮,所以漢人多提《五經(jīng)》,除《樂經(jīng)》;最混亂的是《禮》,最復雜的是《春秋》。《禮》:漢初最早發(fā)現(xiàn)和恢復的是《士禮》,后被增為《儀禮》;再后來是戴德編輯了《大戴禮》、戴圣編輯了《小戴禮》,二書不盡相同,內(nèi)容龐雜,所記不全是“禮治”思想,還包括了其他儒學及儒教思想,但《大戴禮》始終未被列為“經(jīng)”;另,古文經(jīng)的《周官》,被劉歆更名為《周禮》(今本《周禮》的《冬官》是用春秋時期齊國《考工記》增補的),所以《禮》有《三禮》說。不過,《三禮》中的“禮”,純就“禮”而言,既有孔子之前的禮,也有經(jīng)孔子及弟子改造過的禮,還有后世儒文化學者發(fā)揮的“禮學”與“禮教”?!洞呵铩?分為“經(jīng)”和“傳”,多數(shù)學者都認為《春秋經(jīng)》是孔子所作,但此說與《論語》不合,依照《論語》的“孔子‘述而不作’”說,《春秋經(jīng)》應為《魯春秋》(魯國的國史);“傳”有多家,后來被列為“經(jīng)”的有三家,即《公羊傳》、《谷梁傳》和《左傳》;前兩傳主要發(fā)揮的是儒教思想,《左傳》主要發(fā)揮的是儒學思想,即以記述歷史事實為主的史學著作。

      應當說,把孔子等百家爭鳴儒家各主要派別的學術性質確定為儒學,這是絕大多數(shù)學者都能同意的看法。如,陳詠明就曾批評李申,把“儒學是教”說強加到“諸子百家”,他就認為諸子百家學說不屬“教”范疇。[18]不過,對儒學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儒學最根本的核心思想是由孔子提出、孟子完善的“仁政”。第二,“禮治”雖不是儒學最根本的核心思想,但孔子對“禮”的改造不可忽視,“禮”仍是儒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后世“以禮為思想核心”的儒家大有人在。如,漢文帝時期的博士盧植作的《王制》,核心思想就是“禮”。[19]第三,《孝經(jīng)》和“孝治”是儒家的一個流派,《孝經(jīng)》是《十三經(jīng)》之一,其學術和歷史地位應當被肯定。[20]第四,《孫卿子》(《荀子》)一直未被列為“經(jīng)”,儒文化《十三經(jīng)》中沒有《孫卿子》(《荀子》),《孫卿子》(《荀子》)長期以“子”學形式存在,極為不妥,現(xiàn)在應當予以糾正。[21]

      對儒教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把《禮運》、《二十四孝》、宋明理學(除王安石等)等確定為儒教,絕大多數(shù)學者都能同意。因為《禮運》提出了“大同”、“小康”等思想,明顯是一種信仰;《二十四孝》提出了對“孝”的崇拜也是信仰無疑;而宋明理學是“三教合一”的一“教”,是儒教亦無問題。

      第二,為什么要否定董仲舒的儒家性質,將其定為儒教?這里:1.儒教一詞實際上即與董仲舒思想有內(nèi)在聯(lián)系。上引蔡邕說,“世篤儒教,以《歐陽尚書》、《京氏易》誨受四方”。這里的《尚書》、《易》雖不是“儒教”經(jīng)典,但《歐陽尚書》、《京氏易》對《尚書》和《易》的解釋,已“公羊”和“董學(董仲舒)”化了。[22]2.名教就是早期的儒教。名教是儒教,這是學術界普遍接受的觀點,[23]但名教也與董仲舒相連。如“百度百科”的“名教”條說:“西漢大儒董仲舒倡導‘審察名號,教化萬民’。漢武帝把符合封建統(tǒng)治利益的政治觀念、道德規(guī)范等‘立為名分,定為名目,號為名節(jié),制為功名’,用它對百姓進行教化,稱‘以名為教’。內(nèi)容主要就是三綱五常,故也有‘綱常名教’的說法”。[24]3.董仲舒為儒教,根本之點,在于他對《公羊傳》即《公羊春秋》“春秋大義”的發(fā)揮。董仲舒首次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綱”、“公羊(春秋)治獄”、“公羊(春秋)史觀”,并把這些觀點教條化。其中,尤為重要的是“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即“臣要絕對服從于君、子要絕對服從于父、妻要絕對服從于夫”,這是后世義教之儒教占主導地位的核心理論。[25]從名教到儒教,再到程朱理學,直至康有為和現(xiàn)代新儒家(新儒教),“三綱”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條(信條)。4.為什么《公羊傳》是儒教而非儒學?《公羊傳》的核心思想是“公羊(春秋)大義”,而且,這個“義”是嚴格貫徹該書的始終,已成為不可雷池的信條(教條)。[26]5.為什么《郭店楚簡》是義教發(fā)源地?《郭店楚簡》是先秦明確提出“性命”(信仰)思想的著作,該書“性命”信仰的核心思想為義,還明確把義的內(nèi)涵界定為“宜”,“宜”是“義教”對“義”的根本闡釋。[27]6.義教的儒學基礎是什么?傳統(tǒng)至今,學術界都把“義教”即董仲舒和程朱理想的儒學基礎說成孟子或思、孟學派,不妥。其實,義教的真正儒學基礎是《孫卿子》,孫卿子與荀子過去被當作一個人,不確。這里,孫卿子應當是老師,荀子應當是弟子;《孫卿子》的核心思想過去被當作“禮法”,也不確,應當是“義”,但他把“義”解釋為“節(jié)”。所以,義教的儒學基礎是孫卿子(傳統(tǒng)說的荀子)。[28]7.《郭店楚簡》、《公羊傳》、《大學》、《中庸》在義教中的歷史地位各是什么?《郭店楚簡》提出了信仰的核心范疇“義”為“宜”,《公羊傳》將“義”發(fā)展為“春秋大義”的“歷史觀”和“政治觀”,《大學》為“義”的政治信仰奠定了道德基礎,《中庸》為“義”提供了哲學論證。由于《郭店楚簡》失傳,董仲舒主要發(fā)揮的是《公羊傳》的思想;朱熹除了繼承了董仲舒的儒教思想,主要發(fā)揮的是《大學》、《中庸》的思想,《四書集注》中的《論語》和《孟子》已被“義化”。

      第三,王陽明儒教的儒學基礎及意義。王陽明儒教的核心思想是“良知”,“良知”思想直接發(fā)源于孟子,如《孟子·盡心上》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但是,“良知”不是孟子的思想核心。不過,王陽明用“良知”思想來闡釋《大學》,并批評朱熹,具有一定的信仰啟蒙或改革性質。

      第四,儒教不是宗教學意義的宗教?!叭褰蹋ㄈ鍖W)是不是宗教”?這個問題時斷時續(xù)討論了三百多年,已被絕大多數(shù)學者包括神學家所否定,如羅馬教皇就“敕諭”說:中國儒教不是宗教。[29]筆者認為,不能否認,儒教中有宗教思想,但宗教思想在儒教中不占主導地位,所以任繼愈、李申等認為“傳統(tǒng)儒教為宗教”說難于成立(筆者不否定現(xiàn)行有些儒教為宗教,如印度尼西亞的儒教等;也不排除有些國人將來把某一儒教重建為宗教信仰)。

      第五,儒教的準確信仰定性?,F(xiàn)在,學術界凡否定“儒學為宗教學意義的宗教”的學者都認為,儒教是“人文教”,或人文宗教,或道德宗教,或政治宗教,或智慧宗教等。[30]筆者認為,這是對信仰學缺乏研究的表現(xiàn)。根據(jù)信仰學原理,人文信仰是獨立于宗教信仰的另一重要信仰。[31]如前所述,信仰包括多個方面,其中既有宗教信仰,也有人文信仰。所以,人文信仰是非宗教信仰的一種信仰,不能叫人文宗教,因為人文宗教本質還是宗教。這里,一定要理清信仰與宗教的關系:宗教天生是信仰,信仰天生非宗教;只能用信仰涵蓋宗教,不能用宗教涵蓋信仰。用宗教涵蓋信仰,是“西方中心論”的表現(xiàn),因為西方人的信仰主要是宗教信仰,所以他們一談到信仰就用宗教來說明,不妥?,F(xiàn)在,有人一方面反對“西方中心論”,另一方面在信仰上又堅持用“宗教去涵蓋所有信仰”說,如“人文宗教”等說法,實際是陷入“西方中心論”不能自拔的表現(xiàn)。只有承認人文信仰是獨立于宗教信仰之外的信仰,才有利打破“西方中心論”,對完善信仰學原理也是一個巨大貢獻。如果把“儒教”確定為人文信仰,那么,這種人文信仰,到底屬人文信仰中的什么信仰呢?現(xiàn)在有人認為是“道德信仰”,或“智慧信仰”等,其實不妥,應為“以倫理道德信仰為基礎的政治信仰”。因為儒教信仰起始點雖然是“正心、修身、齊家”(道德信仰),但是最終落腳點是“治國、平天下”、或“內(nèi)圣外王”(政治信仰)。

      三、儒學與儒教關系之一瞥

      將儒學與儒教分離后,二者的關系就成了一個亟待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一,二者的淵源關系。過去,認為“儒教是宗教”的學者,如何光滬曾認為,“中國文化之樹的古老的根”是“儒教”,“中國文化之樹上的一朵花”是“儒學”,即“儒教是源,儒學是流;儒教是根,儒學是花”。[32]筆者認為不妥:如前所述,儒學之名,是自孔子始;儒教之名,遠遠遲于孔子,從二者產(chǎn)生的時間看,孰先孰后,應該一目了然。所以,儒學是儒教產(chǎn)生的思想基礎,即必須先有儒學,后有儒教,儒教是對儒學某一思想的發(fā)揮和教條化。而且,儒學與儒教的歷次重建,基本都是儒學在前,儒教在后。如,西漢就是先有叔孫通“制禮”、王臧“絀抑黃老崇尚儒學”,后有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33]

      第二,二者的相互依存關系。雖然儒學是儒教產(chǎn)生的基礎,但儒教一經(jīng)產(chǎn)生,又對儒學有反作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儒學的發(fā)展。如,本來孔子已放棄了對“禮治”思想的堅持,并提出了“仁政”思想,但由于《禮運》將“禮”改造成了“大同”和“小康”的信仰,所以后世儒家又重拾對“禮治”的信心,出現(xiàn)了一批“禮學”文獻,如先秦的《曲禮》、西漢初期盧植的《王制》等。尤其是,叔孫通“制禮”后,對整個儒文化(儒學與儒教)在西漢的復興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被司馬遷稱為“儒者宗”。[34]

      第三,二者的相互斗爭。儒學與儒教雖同屬儒文化,但是二者的矛盾和斗爭也不可忽視,有時甚至相當激烈。如,西漢后期,以《公羊傳》和《谷梁傳》為主體的今文經(jīng)學在思想界占主導地位,劉歆建議立《左傳》博士,遭到了他們的一致反對,被迫離開朝廷,左遷為一地方太守。而當董仲舒發(fā)揮的儒教思想廣泛傳播之際,一些儒家也不贊同,有人就偽托孔子說:“董仲舒亂我書”。[35]尤其是,北宋王安石變法,將儒家的《詩》、《尚書》和《周官》(《周禮》)等三經(jīng)立為“新學”,遭到了司馬光等儒教人士的堅決抵制,最后王安石被罷相,變法也宣告失敗,等。

      第四,二者的主要和根本分歧。二者的主要分歧至少有幾點:一是對《春秋傳》的態(tài)度:儒教主要堅持的是《公羊傳》或《谷梁傳》,儒學是《左傳》。二是對解釋或注經(jīng)的方法:儒教主要是“六經(jīng)注我”,儒學是“我注六經(jīng)”。三是對“三綱”的態(tài)度:儒教強調的是“臣、子、婦對君、父、夫的絕對服從”;儒學是“君、父、夫要對臣、子、妻起積極的主導作用,臣、子、妻也要發(fā)揮一定的能動作用”。[36]過去,學術界包括筆者都將二者當作了一個“三綱”,不妥。四是對漢武帝“尊儒”這一歷史事件的認定:儒教認為,漢武帝“尊儒”是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認為,是采納老師王臧的建議‘絀抑黃老,崇尚儒學’”。[37]其中,最后一點是儒學與儒教的根本分歧。

      第五,儒學與儒教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儒學與儒教在歷史各時期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因為歷史上各尊儒的封建王朝及帝王,對儒學與儒教的態(tài)度不同。如,秦始皇打擊儒家,崇尚儒教(這個問題長期被學術界所忽視);漢武帝崇尚儒學,冷落儒教;唐代主要崇尚儒學,打擊儒教;宋、明是冷落儒學,崇尚儒教,等。就是說,對這個問題要具體分析。

      四、將儒學與儒教分離的意義

      應當說,把儒學與儒教相分離,對儒文化或儒學與儒教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為儒學與儒教研究開辟了新途徑。儒學與儒教是儒文化的兩個方面,只有把二者相分離,再對其分別進行解構,解構儒學時,不引入儒教;解構儒教時,不引入儒學,只有這樣,才能使儒學與儒教研究走上正軌。以往的儒文化研究,儒學與儒教不分,囫圇吞棗,難怪無法取得有價值的成果。

      第二,有利于從理論上加深對儒學與儒教的科學認識。儒學是人文學說,儒教是信仰學說;百家爭鳴的儒文化主要是儒學,董仲舒和宋明理學是儒教;研究儒學用人文方法,研究儒教用信仰方法;儒學與儒教既有聯(lián)系,又有矛盾和斗爭,二者在歷史上交替起主導作用。

      第三,有利于對儒文化的批判與傳承。任何傳統(tǒng)文化都有精華和糟粕,儒文化也是這樣,只有將二者相分離,并對其分別解構,精華和糟粕才容易明了,批判也不會無的放矢,傳承亦不會錯位。如:過去,儒學與儒教不分,將董仲舒、朱熹的“三綱”當孔子思想來批判,既制造了孔學冤案,又妨害了對儒家思想精華的傳承。[38]

      第四,有利于儒學與儒教的重建。儒學是儒教產(chǎn)生的思想基礎,也是歷史上儒教每次重建的思想基礎。要重建儒教,必須先重建儒學,要重建儒學,就必須要肯定儒學的歷史地位和學術貢獻。長期以來,在二者的研究上,儒學被儒教侵吞,主流觀點一直堅持:“董仲舒和宋明理學既是儒學又是儒教”、“漢武帝尊儒就是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將儒學逼入了絕境。沒有儒學的重建,儒教重建絕無可能;儒教必須要向儒學讓世俗地盤,儒學要為儒教清除歷史垃圾?,F(xiàn)在雙方都要實事求是,避免內(nèi)訌,攜手共建。只有這樣,儒學復興才有希望,儒教重建才會出現(xiàn)曙光,否則,二者都會在死胡同中徘徊!

      [1][8][10][13][14][18][29]段德智.近三十年來的“儒學是否宗教”之爭及其學術貢獻[J].晉陽學刊,2009(6).

      [2][4][5][7][32]儒教[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42994.htm.

      [3]孫蘊,劉建忠.芻議儒教的中國特色[J].滄桑,2012,(2).

      [6]李曉潔,李婧涵.淺析王通的“三教可一”思想[J].商業(yè)文化,2012,(1).

      [9][23]解光宇.儒學與儒教并行不?!叭鍖W與儒教關系”學術研討會綜述[J].世界宗教研究,2010,(5).

      [11][30][32]沈偉華.儒教之爭考[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07,(3).

      [12]任文利.儒家哲學中關于“教”的學說[J].中國哲學史,1998,(4).

      [15][27]孫景壇,孫麗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反思新論[M].香港:天馬出版社,2010.191.

      [16]孫景壇.漢代“以孝治天下”初探[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2,(1);唐代“貞觀之治”的儒治問題新探[J].南京社會科學,2006,(6).

      [17][26]孫景壇.董仲舒非儒家論[J].江海學刊,1995(4);宋明理學非儒家論[J].南京社會科學,1996,(4).

      [19]盧植.王制[A].周禮·儀禮·禮記[M].長沙:岳麓書社,1969.328.

      [20]孫景壇,孫麗淑.《史記》之漢武帝正讀[M].香港:天馬出版社,2010.273.

      [21][28]孫景壇.荀子與孫卿子是兩個人,《荀子》應為《孫卿子》[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2,(2);顧兆祿,孫景壇.荀子的學術性質之我見[J].南京社會科學,2001,(12).

      [22]孫景壇.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學”與西漢政權的覆亡[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6,(3).

      [24]名教[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673717.htm.

      [25][36]孫景壇.“三綱”思想的內(nèi)涵、發(fā)明權和產(chǎn)生歷史時期析辨[J].南京社會科學,2013,(1).

      [31]孫景壇.關于信仰基礎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新探[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4(增刊).

      [33]孫景壇.漢武帝采納王臧的建議“絀抑黃老,尊崇儒學”[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7,(1);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子虛烏有[J].南京社會科學,1993,(6).

      [34]司馬遷.劉敬叔孫通列傳[A].史記[M].長沙:岳麓書社,1983.

      [35][37]孫景壇.再論董仲舒非儒家──兼答吳九成、周桂鈿先生[A].張義生.當代中國改革與發(fā)展的思考[C].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9.

      [38]孫景壇.“五四”批孔獻疑[J].南京社會科學,1999,(8).

      猜你喜歡
      儒教董仲舒儒學
      春秋決獄與法律解釋——以董仲舒春秋決獄案例為中心的考察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問題研究述評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9:00
      圖書易學與儒教建構:喻國人思想研究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6:54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無聲之聲:明末清初政統(tǒng)與儒教中的女學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54
      道統(tǒng)的宗教化:王啟元儒教思想研究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50
      春秋“王魯”說芻議:以董仲舒為中心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4:52
      儒學交流在路上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0
      宋代儒學對漢唐儒學的突破
      什么是儒學之本
      學習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01:51:16
      长子县| 青阳县| 芷江| 南康市| 汉寿县| 扶余县| 泸溪县| 赞皇县| 宁国市| 鸡东县| 福鼎市| 叙永县| 民乐县| 耿马| 博野县| 安达市| 清丰县| 平和县| 天台县| 枞阳县| 大丰市| 建昌县| 巴林左旗| 阳高县| 多伦县| 辽阳县| 平湖市| 安图县| 虎林市| 弥渡县| 兴义市| 安阳市| 揭东县| 南平市| 和林格尔县| 滁州市| 乌鲁木齐县| 凤庆县| 龙泉市| 塔城市| 平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