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新品種引進 紅辣椒品種的選擇首先考慮商品性狀符合加工類型的需要,紅辣椒形狀美,色澤好、果面光、色素含量高,株型緊湊,結(jié)果集中,椒果易干,抗病能力強。主要應用的羊角形紅辣椒是從韓國引進的金塔、超級金塔及遼寧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育成品種園藝5號、園藝6號。每667 m2紅鮮椒產(chǎn)量3 000 kg以上,干椒最高產(chǎn)量可達450 kg。
1.2 集約化育苗 使用連棟大棚或連片大拱棚集中育苗。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育苗播種。選用3 a(年)以上未種過茄科蔬菜的肥沃園田土,與充分腐熟優(yōu)質(zhì)雞糞、馬糞按5∶2∶3 比例混合均勻,每立方米加氮磷鉀復合肥2 kg 混合配制苗床土,床土厚8~10 cm,并進行床土消毒。種子用拌種劑或高錳酸鉀消毒后,撒播于苗床中并覆土。育苗期間統(tǒng)一肥水管理。
1.3 定植前準備 選擇前茬為非茄科類蔬菜,土壤
肥沃,易灌易排澇的地塊。深耕耙平后做壟,壟高10~15 cm,壟面寬10~15 cm,壟距50 cm。一般每667 m2施腐熟有機肥3 000~5 000 kg、過磷酸鈣50 kg、磷酸二銨30 kg,或施入腐熟雞糞1 000 kg、氮磷鉀三元復合肥50 kg。
1.4 定植 定植期在5月中旬以后,日平均氣溫達到18℃,最低氣溫15℃以上。盡量早栽,以爭取在高溫來臨之前辣椒可以封壟。定植前一天要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功夫)乳油、蚜螨凈等滅蚜藥劑和鹽酸嗎啉胍(病毒靈)500倍液防病防蚜。定植時采用高畦雙行栽培,合理密植,株距25 cm,每667 m2定植4 500~5 500株。定植時為避免溫度過高,應選擇在晴天下午15:00 以后或陰天進行。起苗時盡量多帶苗床土,以減少傷根。隨栽隨澆水,栽后3~4d(天)再澆1次緩苗水。
1.5 水肥管理 膜下滴灌,一膜一管2 行,采用幅寬100 cm 的地膜,每膜下面鋪一條毛管,種2 行辣椒。辣椒生長所需的水分和肥料均通過膜下滴灌來完成,水肥同步,按辣椒不同發(fā)育階段對水分和養(yǎng)分的需要,合理供應。一般根據(jù)土壤含水量7~10d(天)滴1次水,全生育期滴水11~12次,果實膨大初期和盛果期,每667 m2隨滴灌滴施尿素3~4 kg、磷酸二氫鉀1~2 kg。
1.6 化學催紅 紅辣椒拔秧前10~15d(天)(9月下旬)噴施40%乙烯利(上海產(chǎn))700~800倍液,每667 m2椒田用原液150~250 g。在陰天或傍晚弱光下噴施,要噴灑細致、均勻,使全株果、葉著藥。5~7d(天)后大部分綠葉變黃,紅椒果變深紅,綠椒果變鮮紅,青嫩幼小椒果變?yōu)闇\黃。比不噴藥椒田提前拔秧5~7d(天),紅果率增加18%以上。
1.7 采收 最好分批采收,紅熟一批采收一批,在果實全紅熟而未干縮變軟時采收。果實沒有充分成熟時采收,晾干后果皮會發(fā)黃、發(fā)綠,影響質(zhì)量。應在晴天進行采收,以便及時挑選晾曬。一次性采收要在全株紅熟后再整株拔下,放在地里晾曬,待秧曬干落葉后,把辣椒秧根對根地捆成小捆,用玉米秸稈作垛底,把捆好的辣椒秧碼垛,每8~10d(天)翻動1次,11月底或12月初風干后采摘。
在紅辣椒生產(chǎn)過程中,引進的豐產(chǎn)、優(yōu)質(zhì)、抗病新品種,抗病能力強、持續(xù)坐果率高,單株坐果最多可達50~60個,紅辣椒新品種的干椒產(chǎn)量可提高50%~100%;通過集約化育苗,不但可以獲得健康無毒壯苗,而且相比農(nóng)民自己育苗,在設施、人工、種子等支出上可節(jié)約成本10%;通過膜下滴灌的使用,可直接將農(nóng)藥和化肥送達辣椒根部,減少揮發(fā)與淋失,提高了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一般可省水60%、省肥30%;通過施用乙烯利化學催紅,干椒轉(zhuǎn)色均勻,顏色深紅,表皮光亮,不但可比不噴藥椒田提前拔秧騰茬5~7d(天),優(yōu)質(zhì)紅果率也增加18%以上。通過以上技術的實施,在北票市紅辣椒生產(chǎn)中,農(nóng)民節(jié)本增收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