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軍
(吉林省大安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吉林 大安 131300)
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道的臨床護理
陳秀軍
(吉林省大安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吉林 大安 131300)
慢性阻塞性肺??;呼吸道;臨床護理
慢性阻塞性肺?。–OPD)以支氣管炎癥,氣道阻塞為主要特征。感染、氣管高反應、痰栓形成、缺氧、二氧化碳潴留、高凝狀態(tài)、肺功能減退等均是呼吸功能改變的病理因素,尤其急性加重期易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加強呼吸道護理是此類患者護理的關鍵。為使COPD患者得以早日康復,作者闡述COPD患者呼吸道的臨床護理措施如下。
喘息型和有明顯呼吸困難的COPD患者應采取吸氧措施,二氧化碳潴留者采用鼻導管低流量持續(xù)吸氧[1]。根據(jù)COPD患者病情的不同,入院后應遵醫(yī)囑以不同的流量吸入不同濃度的氧氣,保證患者正常的呼吸功能。吸氧時應可加用30%~50%酒精[1],這可達到促使肺泡表面張力降低、肺泡通氣換氣功能增強的作用。
在氧氣吸入過程中,護士要注意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的變化,觀察是否出現(xiàn)預期的療效。為避免鼻腔黏膜受到損傷,必須做好鼻腔護理,每日更換鼻孔及氧氣鼻塞。為準確及時調整氧流量和氧濃度,必須定期采血測定血氧飽和度,避免依據(jù)臨床表現(xiàn)來調節(jié)氧流量的缺陷,依據(jù)測定結果實現(xiàn)給氧的合理性和有效行。吸氧過程中,應密切觀察呼吸頻率、深淺度和節(jié)律的異常變化,如果呼吸頻率在10~12次/min以下,呼吸表淺,通氣量降低,缺氧狀態(tài)加重時,應盡早行氣管切開術,必要時使用呼吸機支持呼吸。
COPD患者以老年人居多,由于其小氣道功能相對較差,呼吸道分泌物分泌量較多,加之呼吸道功能下降,痰液不易排出,所以需要協(xié)助排痰,促進呼吸功能的恢復。
2.1 定時翻身叩打胸背部的護理
入院后,如患者生命體征基本平穩(wěn),應對其進行翻身叩背處理,頻次為1次/2~3h,由護士或教會其家屬完成。應緩慢翻身,之前口鼻腔內的分泌物吸盡,促進引流痰液通暢,防止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叩擊是使呼吸道分泌物松脫排出體外的技術,其方法是:患者取坐位或側臥位,操作者將手固定成握杯狀,有節(jié)奏地自下而上,由外向內輕輕叩打胸背部。邊叩邊鼓勵患者咳嗽,隨時觀察面色、呼吸等情況的變化,叩擊時應聽見空洞聲,每天叩擊數(shù)次,每次30~60s。通過叩擊震動患者的背部,可促進痰液排出體外。
2.2 有效咳嗽的護理
囑患者取坐位或半臥位,深吸氣后屏氣3s,在呼氣時用力做爆破性咳嗽,重復數(shù)次,將痰液咳出體外。正確的排痰方法是[2]:指導患者每24h進行一次隨意的深呼吸,在呼吸終末期屏氣片刻,然后做爆發(fā)性咳嗽,促使分泌物自遠端氣道轉移到大氣道,利于痰液咳出,通暢呼吸道。對有傷口等無力咳痰者,先用右手拇指和中指按壓刺激總氣管(相當于天突穴)促使患者咳嗽,或醫(yī)務人員將雙手壓在切口的兩側或胸腹部,囑患者在呼氣時用力咳嗽,促使膈肌反彈力的提高,可獲得較好的排痰效果。
2.3 給予潤肺化痰藥物
如鮮竹瀝配α-糜蛋白酶,經(jīng)口腔用吸管緩慢滴入,每10~15min 1次,每次5~50mL,以達到稀化痰液,利于痰液咯出的目的。
2.4 吸痰的護理
當患者不能通過有效咳嗽排除痰液時,可通過吸痰法幫助患者保持呼吸通暢。將導管徐徐插入口腔、鼻腔和人工氣道,待達到一定深度后,向上提的同時,利用負壓作用,將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暢,以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張、窒息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密切監(jiān)測患者心律、心率、血壓和血氧飽和度的異常變化,如發(fā)生心動過緩、早搏、血壓下降甚或意識不清等變化,則立即吸氧或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必要時,可用注射器或口對口吸痰,解除呼吸道梗阻。
COPD患者呼吸功能低下,加之疾病經(jīng)久不愈,患者出現(xiàn)咳嗽無力之表現(xiàn),氣道被痰液阻塞。此時可利用超聲霧化吸入的方法,藥霧隨著呼吸運動進入到呼吸道內:其霧量大,霧滴小而均勻,吸入時可深達肺泡[3],通過纖毛活動能力的提高,支氣管痙攣得以緩解,黏膜水腫程度得以降低,分泌物不能干涸結痂淤積,促進痰液及其排出體外,起到化痰、解痙、抗感染的作用。此外,藥液在超聲作用下形成的霧滴具有空氣離子的作用。在生理鹽水或消毒蒸餾水中加入α-糜蛋白酶、GM、Dxm等配制成霧化液,用于超聲霧化吸入,頻次為3~4次/d,每次20min。
如吸入常規(guī)濕化氧的時間過長,患者氣道易出現(xiàn)干燥,支氣管內的分泌物黏稠,咳出痰液較為困難,氣道被阻塞而影響呼吸功能,久之易出現(xiàn)肺部感染或其他并發(fā)癥,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吸氧時,為提高氧分子的彌散能力,應在濕化瓶內裝40~60℃的溫水為氧加溫濕化,擴大氣體與肺泡壁的接觸面積,改善氣體交換,促進痰液排出體外,提高糾正缺氧狀態(tài)、促進組織新陳代謝的效果,維持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
對于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的COPD患者,亦可采用從氣管的導管口沿導管的內壁滴入濕化液的方法,包括間斷滴入濕化和持續(xù)滴入濕化2種方法[3]。應注意根據(jù)患者痰液的性質調整微泵速度,或者根據(jù)室溫、空氣濕度以及患者的體溫、通氣量、出入量多痰液量和性質予以適當調整,保證濕化氣道,稀釋痰液。
為達到恢復患者的呼吸功能,改善肺通氣,預防肺不張、墜積性肺炎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的目的,應在做到合理營養(yǎng)的基礎上,指導并協(xié)助患者做有效咳嗽,練習腹式呼吸等呼吸功能鍛煉之活動。
咳嗽的方法:收縮腹肌,內縮腹壁,一次深吸氣后屏氣,呼氣時連咳3聲停止,盡量呼盡余氣。腹式呼吸方法:取立位,體弱者采用半臥位活坐位,將手放在胸部活腹部,放松全身肌肉,靜息呼吸,經(jīng)鼻吸氣,盡力挺腹,胸部不動;從口呼出,腹部收縮,呼氣要緩細勻,吸氣時可鼓起上腹部,呼氣時上腹部內收,胸廓保持最少活動輻度甚至不動,深吸緩呼,7~8次/min,每次10~20min,2次/d,每次10~15min,熟練后逐漸增加次數(shù)和時間。
COPD患者可出現(xiàn)緊張、焦慮、抑郁等心理反應,應給予患者足夠的心理支持,逐步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反應。護士要運用溝通技巧和藝術,鼓勵并促使患者面對現(xiàn)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取得患者家屬的配合和其他資源的支持,使患者早日康復。
通過采取上述COPD患者的呼吸道護理措施,可以達到阻止氣道黏膜干燥、保持氣道通暢,預防感染,加強氣道濕化,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有效氧療,避免并發(fā)癥發(fā)生之目的[3]。
[1] 王子珍,刁忠芳,王秀梅.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呼吸道護理措施[J].臨床肺科雜志,2004,9(6):705.
[2] 梁云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臨床護理查房[J].內科,2009,4(5): 825-826.
[3] 路海燕,梁科峰,沈伊鶴.呼吸道管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應用[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7,23(9):1387-1388.
R473.5
:B
:1671-8194(2013)06-0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