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捷
(葫蘆島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葫蘆島 125001)
抗氧化劑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范 捷
(葫蘆島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葫蘆島 125001)
人類生存需要氧氣、水,和從食物中獲取養(yǎng)料經(jīng)氧化磷酸化獲得ATP,作為能量的來源。盡管氧化劑和氧化應激在對抗感染、組織修復和信號傳導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氧化和抗氧化的長期平衡對保護肝臟至關重要??寡趸瘎┰谌梭w的生理和病理性過程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很多藥物本身就是或具備抗氧化劑的成分。對抗氧化劑的充分了解,對我們的基礎研究、臨床應用和藥物開發(fā)都具有重要作用。
抗氧化劑;毒性;尿酸
人類生存離不開氧的儲存、轉(zhuǎn)化成水、在線粒體自由基的電子轉(zhuǎn)運而釋放等過程[1],氧化磷酸化過程后,以形成ATP為最終產(chǎn)物和直接能量資源。除了氧-自由基,還存在氮-、碳-、氯-、硫等形式的自由基。在氧化過程中,電子或H從一個分子轉(zhuǎn)運到另一個分子,后者的作用就相當于抗氧化劑。由此看出,抗氧化劑可以阻止自由基的形成和阻斷鏈式反應,而有些自由基和鏈式反應會引起細胞損傷甚至死亡。與一氧化氮、二氧化硫類似,活性氧作為細胞第二信使和通路調(diào)控分子起著重要作用。
人體獲得抗氧化劑包括內(nèi)源性和外源性的途徑:主要經(jīng)食物攝取、在體內(nèi)經(jīng)酶和非酶系統(tǒng)合成。尿酸,是嘌呤的代謝產(chǎn)物,是人體血液中的主要的抗氧化劑,部分依賴于食物攝取。血液中其他的抗氧化劑主要是可溶性維生素C,谷胱甘肽,硫辛酸,脂溶性類胡蘿卜素,維生素E,泛醇等[2]。脂溶性維生素能維持膜脂蛋白功能,防止其被氧化,甚至連維生素D(食物攝取,經(jīng)日光照射合成)也對膜蛋白起到抗氧化的保護作用。泛醇參與線粒體電子轉(zhuǎn)運過程,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褪黑素是水溶性的抗氧化劑,可以穿過血腦屏障,但不參與氧化還原循環(huán)。氧化還原的循環(huán)過程中,尿酸受到了人們的普遍研究興趣,其他動物體內(nèi)的尿酸氧化酶可將尿酸轉(zhuǎn)化為尿囊素,而靈長類的尿酸氧化酶確實沒有功能的。人們認為這種額外的抗氧化功能使得人類進化維持人腦的高度能量消耗。水果中的果糖可刺激尿酸合成,這是水果的營養(yǎng)價值所在,但是較甜的蔬菜卻可能引起人體代謝的危險[3]。如果尿酸蓄積過量,會引起骨關節(jié)、皮膚和腎損傷,還與高血壓和胰島素抵抗有關。
通常把一些可以檢測的危險因素,作為一些疾病發(fā)生或預后評判的依據(jù),即生物學標記。如一直以來把血壓和脂蛋白濃度作為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的依據(jù),肥胖和血糖作為糖尿病發(fā)生的指標。而如今,飲食結(jié)構(gòu)、代謝產(chǎn)物、基因易感性等因素也成為了疾病和預后的生物學標記。然而氧化劑作為生物學標記,有著多種作用,有時甚至會產(chǎn)生不同的解釋。如代表損傷的生物學標記,在組織中有可能會帶來益處:如糖尿病并發(fā)癥的預測指標HbA1c和AGEs(高級聚糖化終產(chǎn)物),受損傷的DNA和脂蛋白功能障礙的過氧化脂質(zhì)。
抗氧化劑的毒性主要與對氧化劑的拮抗有關,而某些氧化劑可通過抗菌、引起細胞凋亡對人體健康起到保護作用。有些抗氧化劑比如維生素C會把正常的代謝誤認為是有害的過程。一些臨床實驗顯示,作為抗氧化劑組分的β-胡羅卜素,是維生素A的前體,當把它分離后單獨使用后可以增加發(fā)生癌癥的風險。在APPP項目中,給予小麥和/或β-類胡蘿卜素對受試對象低脂飲食,結(jié)果顯示二者聯(lián)合應用可以減少大型腺瘤樣息肉的復發(fā),但β-類胡蘿卜素能夠增加女性各種洗息肉的復發(fā)率。
對于抗氧化劑的作用機制一度引起了廣泛的興趣,這有助于解釋膳食質(zhì)量與人體健康的關系。比如水果和蔬菜混合使用可提高血漿中抗氧化劑的效能,同時提高了葉酸濃度,降低了果酸濃度;說明著每種食品成分本身或混合后具有多個效能。而且,也確實很有可能每種食物的某種組分對特定組織、功能具有靶向性,比如漿果中的花青甙類與大腦的認知和記憶有關。而對于飲食過程的探尋分析,也可以給我我們提供所需的抗氧化劑信息以及炎性反應、腫瘤形成、免疫應答、能量調(diào)控和衰老等相關過程。
對抗氧化劑作用機制的研究,可極大促進人們對臨床藥物的開發(fā)和應用。許多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褪黑素、谷胱甘肽(GSH)等,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一些抗冠心病藥如丙丁酚,降壓藥如卡托普利、維拉帕米、地爾硫卓,解熱鎮(zhèn)痛藥如阿司匹林等,也有抗氧化活性。
目前有研究報告抗氧化劑化合物包括白藜蘆醇可以誘導DNA破壞和細胞死亡,這有可能引起抗癌藥物的改進。研究者通過對4000多種化合物篩選發(fā)現(xiàn):有99種活性分子中包括22種抗氧化劑,具有破壞DNA的能力,這一性質(zhì)可能表明它們有可能作為化學療法藥物的有效成分。同時研究者正在對其中一些抗氧化劑的抗衰老的潛力以及治療包括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在內(nèi)的各種疾病的能力進行使用和研究。用其中三種抗氧化劑-白藜蘆醇、大豆異黃酮和黃芩素-來處理的正在分裂的細胞時出現(xiàn)了DNA破壞和細胞死亡。進一步的分析表明,與許多傳統(tǒng)的抗癌藥物不同,這些化合物不是誘變劑。白藜蘆醇和大豆異黃酮還能夠選擇性地殺死耐多藥癌細胞,這讓它們成為了絕佳的化療候選藥物。
[1] B,H.Free radicals and other reactive species in disease[M].Nature Publishing Group,2001.
[2] Halliwell B.Reactive species and antioxidants. Redox biology is a fundamental theme of aerobic life[J].Plant Physiol,2006,141(2):312-322.
[3] Lustig RH,Schmidt LA,Brindis CD.Public health: The toxic truth about sugar[J].Nature,2012,482(7383):27-29.
R-03
A
1671-8194(2013)33-02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