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江 宋小平 汪國華
(江蘇省東臺市人民醫(yī)院 南通大學附屬東臺醫(yī)院 普外科,江蘇 東臺 224200)
急性膽源性胰腺炎64例治療體會
何 江 宋小平 汪國華
(江蘇省東臺市人民醫(yī)院 南通大學附屬東臺醫(yī)院 普外科,江蘇 東臺 224200)
目的 探討急性膽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手術時機和手術方式。方法 回顧分析我院2004年8月至2010年7月以來收治的64例膽源性胰腺炎。結果 27例在發(fā)病72h內行急診手術,平均住院(15.37±9.4)d,30例經(jīng)非手術治療癥狀緩解,3周后行延期手術,平均住院(27.13±10.5)d,非手術組7例,平均住院(21.07±10.8)d。早期手術組4例死亡(病死率14.81%),延期手術組7例死亡(病死率23.33%),非手術組死亡2例(病死率28.57%)結論 外科手術在膽源性胰腺炎治療中具有重要地位,對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早期手術是安全可靠的。
膽源性胰腺炎;治療
急性胰腺炎是一種常見的外科急腹癥,發(fā)病因素有膽道疾病,高脂飲食、酒精、外傷等。文獻報道其中膽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占胰腺炎年發(fā)病人數(shù)的50%左右[1]。膽石引起壺腹部梗阻以及膽道感染引起Oddis括約肌水腫痙攣,從而引起膽汁胰液排泌不暢,膽汁逆流進入胰管激活胰酶是其主要原因。近年來,絕大部分研究表明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手術是治療的首選方法,但是對于手術具體方式、手術時機尚無統(tǒng)一標準,仍有一些爭議。本文就我院自2004年8月至2010年7月間收治的64例急性膽源性胰腺炎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共64例,男29例,女35例;年齡22~76歲,中位年齡49歲,其中單純膽囊結石36例,膽總管結石l4例,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10例,膽總管結石合并肝內膽管結石3例。全組首次發(fā)病者41例(64.06%),發(fā)病二次或二次以上者共23例(35.93%),二次發(fā)病間隔時間最長20年,最短約1周。三周內復發(fā)有6例,5周內復發(fā)者8例,7周內復發(fā)者9例,分別占復發(fā)病例的26.09%、34.78%、39.13%。本組64例臨床表現(xiàn)中,其中出現(xiàn)左上腹痛20例,中上腹痛34例,右上腹痛10例。合并有黃疸者40例,伴畏寒發(fā)熱36例。入院后查體左上腹壓痛9例,右上腹壓痛25例,中上腹壓痛30例。伴有肌衛(wèi)29例。血淀粉酶升高58例,血淀粉酶伴尿淀粉酶升高47例。參照中華醫(yī)學會胰腺外科學組關于重癥胰腺炎診斷和分級標準[2],輕型胰腺炎36例,重型胰腺炎28例。
1.2 方法
根據(jù)是否手術及發(fā)病至手術的時間分為早期手術組和延期手術組,早期手術組(在72h內),共27例。延期手術組(超過3周),共30例。非手術組7例。手術組盡可能采用創(chuàng)傷小的手術方法,應避免過多對于胰腺組織本身的手術操作。術前檢查單純膽囊結石者行膽囊切除術,合并有膽管結石則行膽囊切除+膽總管探查T管引流術。對于胰腺炎癥嚴重者,根據(jù)術中具體情況,可適當行胰包膜切開、胰床松解,清除明顯壞死組織,對于術中不能明確是否壞死的部分,不追求徹底的清除,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大量生理鹽水清洗腹腔后常規(guī)在胰頭、胰尾附近各放置一根雙套管,自左右上腹部戳孔引出體外,胰腺下緣、后方經(jīng)文氏孔各放置一粗硅膠引流管,目的是為了術后沖洗胰腺殘留壞死物用,有利于引流通暢。
早期手術組27例,手術方式為膽囊切除,部分另行膽總管探查T管引流,其中7例行胰包膜切開,胰床引流,本組中有6例在腹腔鏡下行膽囊切除+膽道探查T管引流。延期手術組30例均于3周后行膽囊切除術,其中7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后加做膽總管探查T管引流,1例行膽囊切除+膽總管空腸Roux-Y吻合術,l例膽囊切除+膽總管探查T管引流+胰腺囊腫引流術。非手術治療包括禁食、胃腸減壓、抗感染、抑制胃酸分泌,使用胰酶抑制劑(如善得定或施他寧)、改善胰腺微循環(huán)(前列地爾,復方丹參)、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等綜合治療。早期手術組死亡4例(病死率14.81%),延期手術組死亡7例(病死率23.33%),急診手術組與延期手術組病死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非手術組死亡2例(病死率28.57%)。早期手術組并發(fā)切口感染7例(感染率25.93%),延期手術組并發(fā)切口感染9例(感染率26.67%),早期手術組與延期手術組切口感染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早期手術組術后并發(fā)胰腺假性囊腫2例,延期手術組術后胰腺假性囊腫3例,并發(fā)左上腹膈下膿腫3例,非手術組并發(fā)胰腺假性囊腫2例。上述患者經(jīng)后續(xù)治療也均痊愈。全組患者術后平均隨訪1年,手術組未再發(fā)胰腺炎,非手術組有3例復發(fā)。早期手術組平均住院(15.37±9.4)d,延期手術組平均住院(27.13±10.5)d,早期手術組和延期手術組平均住院日相比有顯著差異(P<0.0l),非手術組平均住院(21.07±10.8)d。早期手術組4例死亡(病死率14.81%),延期手術組7例死亡(病死率23.33%),非手術組死亡2例(病死率28.57%),早期手術組病死率和延期手術組病死率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
3.1 治療方式的選擇
ABP的發(fā)病機制主要為膽石引起壺腹部梗阻以及膽道感染引起Oddi括約肌水腫痙攣,從而引起膽汁胰液排泌不暢,膽汁逆流進入胰管激活胰酶,從而誘發(fā)胰腺自身消化[3]。對于非梗阻型膽源性胰腺炎的治療目前意見統(tǒng)一,均認為早期應非手術治療,住院期間擇期再行手術處理膽道病變[4]。而梗阻型膽源性胰腺炎,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會胰腺外科組推薦[5]:急性胰腺炎伴膽道梗阻時,宜急診手術或早期手術,而對于不伴有膽道梗阻者,則宜采用非手術治療。另外,有研究表明,部分合并膽道感染或重癥胰腺炎病例,早期內鏡治療能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病率[6-7]。對于是否必需行膽總管探查,T管引流,尚存在不同觀點:有作者認為膽源性胰腺炎既是膽管結石致共同通道阻塞引起,單純作膽囊切除就有膽管殘余結石和胰腺炎復發(fā)的可能。另有部分病例術前肝功能檢查膽紅素無明顯升高,B超檢查膽總管未見擴張,但是手術中探查膽總管仍可發(fā)現(xiàn)小結石,所以應術中常規(guī)探查膽總管[8]。作者認為對于梗阻型膽源性胰腺炎,應強調早期急診手術探查膽管,盡早去除嵌頓結石,降低膽道壓力緩解膽道梗阻,能防止進行性胰腺壞死,減少病死率。手術方式以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為主,胰腺無明顯壞死者,可不作處理。膽源性胰腺炎早期胰腺壞死組織與正常組織沒有明顯界限,手術難以徹底清除壞死組織,同時術后的全身性炎性反應綜合征可進一步加重ABP急性期的全身損害,增加醫(yī)療風險。條件允許也可急診行內鏡鼻膽管引流或EST,Oddis括約肌切開引流。本組27例膽源性胰腺炎行急診手術,23例有效,有效率85.2%。對于非梗阻型膽源性胰腺炎,應先積極補充血容量,改善胰腺微循環(huán)、維持酸堿、水電解質平衡,抑制胰腺、胃酸分泌,控制膽道感染等非手術治療,等病情得到控制,全身情況改善后再作膽道手術。保守治療期間必須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如果患者腹痛進行性加重,血淀粉酶及尿淀粉酶、膽紅素持續(xù)升高,伴有高熱,影像檢查提示膽道擴張,懷疑有化膿性膽管炎等情況應急診手術。過分強調非手術治療,會使部分原本有條件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失去最佳手術時機而死亡。從本組數(shù)據(jù)可見非手術組病死率28.57%,比手術組高。
3.2 手術時機的探討
ABP患者手術時機的選擇,有學者認為,一般情況下多數(shù)ABP患者經(jīng)積極的非手術治療癥狀可緩解,但是明確伴有膽道梗阻的膽源性胰腺炎、合并膽道感染或經(jīng)24h非手術治療無好轉者,應及時手術。本組研究對象中非手術7例,死亡2例,死亡原因為1例為MODS,1例為老年患者并發(fā)胰腺感染死亡,可見非手術治療對膽源性胰腺炎治療效果并太不理想。筆者認為對于ABP患者,如有充分的影像學檢查(MRCP、CT等)明確有膽管梗阻,以及保守治療癥狀無緩解者應盡早手術。因膽管梗阻持續(xù)存在可加重胰腺局部病理改變以及全身炎性反應,致病情迅速惡化。通過“早期積極”的手術可迅速降低膽道壓力,從而減輕胰腺的損害。手術方式上不追求徹底的清除胰腺壞死組織,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同時盡量避免切開胰包膜,從而保護胰腺屏障,減少全身炎性反應。同時放置多個粗硅膠引流管,充分引流炎癥滲出物,有效減少胰腺囊腫以及胰腺感染形成膿腫等并發(fā)癥。
近年來,多數(shù)學者已趨于認同對ABP采用手術治療[9-10]。我們認為早期手術(72h內)對ABP來說是安全的,通過手術解決膽道梗阻問題,消除胰腺炎誘因、改善胰腺的微循環(huán)、阻斷胰腺繼續(xù)壞死的病理過程、降低并發(fā)癥出現(xiàn)率和病死率,同時也能有效解決ABP復發(fā)問題。關于手術方式選擇,我們認為應依據(jù)個體化原則,即根據(jù)影像學檢查、胰腺局部炎癥情況和全身一般情況而決定具體手術方式,以單純膽道手術,去除病因為目的,術中應引流充分,避免過多對于胰腺組織本身的手術操作,減輕術后的全身性炎性反應綜合征,減少醫(yī)療風險。
[1] 李兆申.胰腺疾病內鏡治療研究進展[J].中華消化雜志,200l,8(21): 17l-173.
[2]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胰腺疾病學組.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草案)[J].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07,3(12):206-208.
[3] Petrov MS,van Santvoort HC,Besselink MG,et a1.Early endose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versus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in 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 without cholangitis: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J].Ann Surg,2008,247(2):250-257.
[4] Rocha FG,Balakrishnan A,Ashley SW,et a1.A historic perspective on the contributions of surgeon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acute pancreatitis[J].Am J stag,2008,196(3):442-449.
[5] 張圣道.重癥急性胰腺炎診治草案[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02,8 (2):110-111.
[6] Moretti A,Papi C,Aratari A,et a1.Is early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useful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Dig Liver Dis,2008,40(5):379-385.
[7] van Santvoort HC,Besselink MG,de Vries AC,et a1.Early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in predicted severe acute biliary pancreatifis[J].Ann Surg,2009,250(1):68-75.
[8] 劉建龍,藺錫侯.膽源性胰腺炎的診斷和治療.肝膽胰外科雜志, 1996,8:84
[9] 安崇貴,馬祖華.膽源性重癥急性胰腺炎的早期手術治療[J].肝膽外科雜志,2001,9(6):173-174.
[10] 孫立新,劉剛,李小濱.重癥急性胰腺炎的早期手術治療(附21例病例分析)[J].肝膽外科雜志,1998,6(6):349-350.
R576
B
1671-8194(2013)33-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