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海濱 趙 瑋 李建文 劉海藝 李 科
廣東陽西縣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 陽西 529800
在高血壓腦出血(HICH)的圍手術期治療過程中,有一個長期困擾臨床醫(yī)師的問題,即病情進展和治療過程中血壓不易控制而發(fā)生再出血,給病情恢復帶來負面影響,圍手術期再出血是腦出血外科治療的研究熱點[1]。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圍手術期再出血與血壓控制不當有關[2-3]。2005-01—2012-02HICH患者手術治療258例,術后再出血32例,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258例,男132例,女126例;年齡34~81歲,平均61.2歲。均有高血壓史,入院時血壓均有明顯升高,并排除因動脈瘤、血管畸形等引起的非HICH,術前均經頭顱CT明確診斷。術前GCS評分:6~8分128例,9~12分102例,>13分28例。術前意識狀態(tài)分級:Ⅱ級46例,Ⅲ級78例,Ⅳ級134例?;缀藚^(qū)出血184例,皮質下區(qū)出血12例,丘腦出血56例,小腦出血6例。其中破入腦室165例,腦室鑄型157例;根據多田公式,幕上血腫量30~50mL 173例,>50mL 79例;幕下血腫量≥10mL 6例。
1.2 HICH手術方法與選擇(1)錐顱或鉆顱血腫清除術:局麻下,根據頭顱CT片簡易三維立體定位法,在最接近血腫的非功能區(qū),避開腦血管密集處,充分估計穿刺點到血腫中心靶點的距離,確定穿刺置管深度,選擇錐顱或鉆顱穿刺方法,將導管F12~14穿刺進入血腫內,經管首次緩慢抽吸出血總量的60%~70%,對剩余部分可分次解決[4],將尿激酶2萬U注入血腫內,夾管2h后開放引流,1~2次/d。(2)YL-1型粉碎針穿刺:YL-1型粉碎針,在電鉆驅動下,鉆透顱骨硬腦膜后,即可拔出針芯,插入塑料針芯,緩慢進入血腫中心,在針體側管上連接塑料管,緩慢抽吸液態(tài)血腫,經針形血腫粉碎器沖洗半固態(tài)血腫,行抽吸后引流液從黑褐色變成淡紅色,向血腫內注入5mL生理鹽水+2萬U尿激酶,尿激酶沖洗引流法同錐顱或鉆顱血腫清除術。伴出血破入腦室者行腦室穿刺引流[5]。本組198例患者,血腫量<50mL或出血破入腦室、靠近內側型出血;部分患者血腫量≥50 mL,但由于經濟、全身情況較差者,均選擇微創(chuàng)術(錐顱114例,鉆顱17例,YL-1型粉碎針穿刺67例)。(3)小骨窗開顱術+尿激酶保留沖洗術[6]:對29例患者血腫量≥50mL,出血位于基底核區(qū)、丘腦區(qū)、無腦疝者,全麻下,根據頭顱CT定位,選擇距血腫最近的體表作5cm直切口,取直徑3cm近圓形小骨窗,分開皮質進入血腫內清除大部分血腫、止血。血腫創(chuàng)腔放置引流管1根,術后沖洗引流法同錐顱或鉆顱血腫清除術。(4)常規(guī)大骨瓣開顱術:對31例血腫巨大,出現腦疝癥狀者,在全麻下,根據頭顱CT定位,在距血腫位置最近處大骨瓣開顱,于腦溝切開皮質,進入血腫內徹底清除血腫,充分止血,血腫腔內留置引流管一根,對危重者同時去骨瓣減壓。
手術時間與再出血:發(fā)病6h內手術33例,再出血12例;7~24h168例,再出血14例;25~72h45例,再出血5例;72h后手術12例,再出血1例;在≤6h與>6h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7~24h組與25~72h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血壓與再出血:患者入院后均連續(xù)監(jiān)測血壓,發(fā)現術后舒張壓≤90mmHg者191例,再出血14例;術后舒張壓>90mmHg者67例,再出血18例;兩者比較有顯著差異(P<0.001)。再出血量:<30 mL者6例,30~50mL者11例,>50mL者15例。再出血部位:位于原血腫部位13例,原血腫臨近部位16例,引流管周圍3例。術后再出血經CT明確診斷后,行二次開顱清除血腫18例(其中去骨瓣減壓16例),血腫再抽吸、尿激酶沖洗引流14例治療,患者生存25例,死亡7例;生存者6月后隨訪療效評價(ADL):Ⅰ級3例,Ⅱ級6例,Ⅲ級8例,Ⅳ級6例,Ⅴ級2例。
高血壓腦出血是非創(chuàng)傷性顱內出血最常見病因,發(fā)病率高,預后差[7],目前外科手術遠期療效優(yōu)于內科保守治療[8]。HICH的病理生理機制復雜,血腫占位效應及血腫對周圍腦組織的直接破壞和續(xù)發(fā)性腦損傷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9];腦組織損傷是漸進過程,隨時間延長而加??;患者在發(fā)病后短期內仍有再卒中的危險,導致病情惡化,再出血常常發(fā)生于第一次出血后的最初24h,特別是6h內﹙本組發(fā)病6h內手術后再出血率顯著增高﹚。經二次開顱血腫清除術、血腫再抽吸、尿激酶沖洗引流術治療,患者病死率為21.9%,療效滿意。HICH手術后經歷一段病情穩(wěn)定期后,出現進行性意識障礙加重等顱內壓增高的表現,應考慮再出血可能性,動態(tài)CT復查發(fā)現腦內有新的血腫可以確診。術后再出血的原因:(1)HICH患者腦動脈末梢枝上有許多粟粒狀微動脈瘤,這些動脈瘤在血壓急劇升高時可破裂出血;手術雖然清除了血腫,但病理基礎未消除,而且使顱內壓或血腫創(chuàng)腔內壓明顯降低,使動脈內外壓力相對失衡,出現再出血危險性[10]。(2)肺部感染使受損的腦組織局部缺血缺氧加重、腦水腫及腦血管痙攣等造成血管損傷再出血。(3)手術操作不當可造成腦組織負損傷。(4)患者術后躁動及體位不當引起顱內血管撕裂出血。本組4例因血壓控制不良,術后再出血腦疝死亡,作者認為:圍手術期血壓控制不良,血壓持續(xù)升高引起術后再出血是患者救治成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圍手術期積極控制血壓尤為重要;若出現煩躁血壓升高可用鎮(zhèn)靜、鎮(zhèn)痛劑,部分高血壓與顱壓未有效控制有關,需注意同時應用脫水降顱壓等藥物[11]。本組2例因手術負損傷及1例患者體位不當術后再出血,經救治無效死亡。我們經驗教訓是:HICH血腫穿刺術者應避開腦血管密集區(qū)、不能血腫抽吸過快、引流過度;開顱者血腫暴露不充分、止血不徹底;血腫較大者,血腫腔壁不應清除干凈,以免造成新的損傷,對粘連過緊的凝血塊可保留,對形成的血腫膜不必處理;對活動性出血,電凝止血或醫(yī)用膠+海綿止血,關閉顱腔前升血壓應稍高于患者的基礎血壓,應觀察有無活動性出血等,提倡微創(chuàng)手術[12];術后患者帶氣管插管回ICU病房,在自然狀態(tài)下清醒后拔管,躁動者給予鎮(zhèn)靜治療,防止患者體位不當使顱內血管撕裂再出血;術前血壓是判斷手術療效的重要指標,若術前血壓≥200/120mmHg,且控制不良者,多不適于手術;收縮壓>術前基礎血壓或病程長的高齡患者再出血率較高;再出血者,病情持續(xù)惡化、出血量大、可能發(fā)生腦疝時,絕不能放棄治療,積極行二次開顱血腫清除術或血腫再抽吸+尿激酶沖洗引流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有學者認為:一般收縮壓維持在術前基礎血壓的2/3較理想[13],本組資料表明舒張壓≤90mmHg與>90mmHg患者比較,>90mm-Hg患者再出血率有顯著增高?;颊哐獕嚎刂埔膊荒苓^低,超過腦血管自動調節(jié)能力下限時,腦血管流量將隨腦灌注壓的下降呈線性減少,最終導致腦缺血梗死,本組1例患者因并發(fā)腦梗死后死亡,應引起重視。手術時機的選擇,王建清等認為在發(fā)病后7~24h較理想,能達到較好的手術療效,同時減少術后再出血的幾率[14],我們研究結果與此點相符。手術方式和療效關系目前不好比較,但從發(fā)展趨勢看,微創(chuàng)手術及穿刺吸除法正在逐漸替代傳統(tǒng)的開顱清除術,外科治療選擇與措施必須針對患者神經功能情況制定個體化方案,根據出血多少和部位、患者年齡以及患者本人和家庭對疾病的關注程度來決定[15],為提高手術成功率,術后再出血對療效的影響不容忽視。
我們的治療經驗是:(1)圍手術期控制血壓對患者的預后至關重要,適當降低血壓有助于改善預后。(2)手術操作精細、止血徹底,微創(chuàng)手術可減少負損傷。(3)術后保持引流管通暢,必要時輔助腰穿腦脊液置換術;若引流中發(fā)現有鮮紅血液,可用腎上腺素冰鹽水反復沖洗血腫腔,并注入立止血,同時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若出血嚴重,立即開顱止血[16]。(4)保持呼吸道通暢,意識障礙較重者應早期行氣管切開,積極預防肺部、顱內、泌尿系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5)降低體溫,防止腦水腫。(6)預防消化道出血等。
總之,HICH術后再出血,經二次開顱血腫清除術或血腫再抽吸+尿激酶沖洗引流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精湛的手術操作、術后控制血壓及防止肺部感染,可以降低患者術后再出血的發(fā)生率;預防并發(fā)癥,行高壓氧艙及中醫(yī)康復等綜合治療,可以提高手術成功率,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1]杜建新 .腦出血外科手術治療的進展[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6,3(4):184-185.
[2]PasseroS,Ciacci G,RossiS.Blood pressure rise in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epiphenomenon or precipitating factor[J].J Hum Hypertens,2003,17:77-79.
[3]張敏,晁志文 .腦出血繼續(xù)出血114例臨床分析[J].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5,8(5):45-46.
[4]王忠誠 .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湖北: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864-870.
[5]幸海濱,劉勝,趙瑋,等 .高血壓腦出血破入腦室31例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3,8(1):60-61.
[6]彭遠強,陳善固,曾勝田 .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治療[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05,4(6):622-623.
[7]夏國道,姚建社,包平,等 .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特點和療效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3,19:231-232.
[8]王宏勤,許世輝,劉曉東,等 .腦出血內、外科治療隨機對照試驗的 Meta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1,27(4):469-472.
[9]孫偉,劉衛(wèi)東 .高血壓腦出血的發(fā)病機制[J].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5,13(10):756-758.
[10]陳錦立,蔡學見,胡開樹,等 .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再出血[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0,13(1):42-43.
[11]楊曉明,冀兵,蔡穎琦,等 .超早期微創(chuàng)傷顯微外科治療高血壓腦出血[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3,19:312-314.
[12]幸海濱,劉勝,趙偉,等 .高血壓腦出血的微創(chuàng)治療[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09,14:39-40.
[13]李國鋒,楊小生,吳小兵 .鎖孔入路超早期顯微手術治療基底節(jié)區(qū)腦出血[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3,8:164-165.
[14]王建清,賈丕豐,全勇 .高血壓腦出血最佳手術時機的研究[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7,23(8):572-573.
[15]李浩,張帆,劉文科,等 .高血壓腦出血手術適應癥分析及療效探討[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1,27(3):240-241.
[16]陳小峰,溫中華,周康勝,等 .錐顱加尿激酶灌注治療高血壓腦出血46例[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05,4(5):50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