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勝
(貴州省石阡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555100)
豬低溫病是指病豬體溫低于正常溫度范圍(38.5-39.5℃)的一種病癥。筆者采用針灸與藥物結(jié)合治療,取得一定成效,現(xiàn)介紹如下。
營養(yǎng)不良,逐漸消瘦或久病不食,體質(zhì)過度衰弱,還有食物性或藥物性漸進性中毒。
體溫在37℃以下,體表溫度不均,耳、鼻盤、軀干、四肢發(fā)涼,毛粗亂,眼結(jié)膜發(fā)白,食欲減退,喜臥,懶動。病程較長者,體溫更低,為36℃,心音較弱,節(jié)律不齊,脈象虛而細,眼窩下陷。嚴重者往往臥地不起,并不時發(fā)出“吭吭”的呻吟聲,反應極為遲鈍,食欲廢絕,糞便秘結(jié),尿呈棕黃色,并且有難聞的味道。
卡那霉素1萬單位/k g,磺胺對甲氧0.02 g/k g,以上二藥分別肌肉注射。
V B1100~200 m g,V B120.5~1 m g,V C 0.5~1 m g,肌肝 1~2 g,A T P2~5萬單位,以上五種藥混合靜脈注射。
電解多維+紅糖溶水讓豬自由飲用。
用火針刺大椎、六脈、中腕、后海、尾根、后三里。方法是直接用酒精燈把針頭燒紅,或用火針纏上棉花醮上植物油,點燃,讓針燒紅點刺以上穴位。
大椎: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間,即肩胛骨前緣延長線與脊線相交處的凹陷一穴位,刺入5 c m。
六脈:倒數(shù)第1、2、3肋間,背最長肌與髂肋肌之間的肌溝中,左右側(cè)各三穴位,共六穴位,刺入1.7~2.7 c m。
中腕:胸骨后緣與肚臍間正中一穴位,刺入0.7~1 c m。
后海:肛門上、尾根下的凹陷中一穴位,刺入2.7~3.3 c m。
尾根:第2、3尾椎間,就是用手搖尾時所能動的骨節(jié)一穴位,刺入0.7~1 c m。
后三里:小腿外側(cè),膝蓋骨后下方約5 c m處的凹陷中,左右后肢各一穴位,刺入2~3 c m。
2011年9月23 日湯山鎮(zhèn)高樓村周某家有2頭150 k g的肥豬發(fā)病,請當?shù)孬F醫(yī)治療后沒有好轉(zhuǎn),25日發(fā)現(xiàn)糞便干燥,尿發(fā)黃,找到筆者治療。當時診斷發(fā)現(xiàn)皮膚冰涼,食欲廢絕,不愛動,體溫分別36.8℃和36.9℃。筆者用上述藥物和火針治療,藥物每日兩次,火針隔日一次。四天后這兩頭豬開始采食,并且糞便轉(zhuǎn)正常,尿液變清澈。
藥物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補充維生素和能量是讓病豬盡快恢復體質(zhì)。而火針具有止痛、壯陽、補虛的功效。還可使虛弱的脾胃得以鼓舞旺盛。這樣使機體得到充足的營養(yǎng)。點刺的穴位,具有治療感冒、便秘、消化不良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