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純, 李君揚
(復旦大學 經濟學院, 上海 200433)
歐債危機從2008年下半年初萌至今已經5年了,綜觀這5年的危機歷程,可以細分為4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的時間跨度為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末,為危機的潛伏期。在此期間,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通過先金融后實體經濟的方式傳導至歐洲,歐盟和成員國為救助瀕臨破產的金融機構和刺激經濟采取了一系列財政擴張舉措[注]①比如2008年11-12月的2000億歐元的經濟刺激計劃。關于刺激政策的詳細內容可參見丁純、王磊:《歐盟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舉措分析》,載《世界經濟情況》,2009年第11期,第4-11頁。,雖然暫時緩解了金融和經濟窘境,但也埋下了財政負擔加重的隱患,形成歐債危機的各種因素在不斷累積。
第二階段從2009年末至2011年秋,是危機的爆發(fā)期,以求援和救助為主線。歐債危機的正式爆發(fā)始自希臘自曝財政黑洞,導致主權信用評級被下調,繼而因無力償付國債被迫請求歐盟、歐央行和IMF援助。因歐盟事先缺乏應急機制,事后難以協(xié)調各成員國間的不同利益,導致應對效率不高,雖籌集7500億歐元救助資金仍難以平復市場的不安,隨著愛爾蘭和葡萄牙的相繼求援而令歐債危機不斷惡化。
第三階段從2011年秋至2013年秋,是危機的危險期,以希臘債務減記始,以金融市場平復、歐債危機出現轉機終。期間,經過艱苦努力,希臘于2011年10月26日達致有序違約,而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國債收益率屢破7%的生死線,西班牙和塞浦路斯亦因銀行問題申請救援。在危機不斷惡化的倒逼下,歐盟救助與治理機制改革也亦步亦趨推進,終于隨著2012年9、10月直接貨幣交易(OMT)和歐洲穩(wěn)定機制(ESM)的相繼推出,市場趨于平復,歐債危機開始出現轉機。
第四階段從2013年秋開始,是危機的康復期。歐盟經濟終于走出二次探底,愛爾蘭和西班牙有望在近期步出救助,意大利等國主權債券的收益率也恢復至危機前水平。雖然歐債危機并未徹底痊愈,但是進入了緩慢的康復期。今后雖可能有反復,但總體趨勢向好。
圖1 歐債危機期間經濟增長情況和危機發(fā)展各階段[注]、④ 資料來源:歐盟統(tǒng)計局,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訪問日期:2013年10月11日。(單位:百分比)
歐債危機期間歐盟經濟表現的主要特點為[注]如無特別說明,本文中歐盟與歐元區(qū)的數據一般系出自歐盟統(tǒng)計局,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
歐盟和歐元區(qū)國家經濟在2009年受到重創(chuàng),-4.5%和-4.4%的跌幅為近二十多年來的最差值。而且,此前歐洲在增長率方面領先美日的局面也被逆轉:分別從2009年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起,美日的經濟增長率開始超過歐洲。[注]日本因受2011年3月11日福島大地震的影響,當年的經濟增長慢于歐洲。
圖2 歐債危機期間歐盟、歐元區(qū)、美國和日本的經濟同比增長率[注]、④ 資料來源:歐盟統(tǒng)計局,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訪問日期:2013年10月11日。 (單位:百分比)
不僅如此,本次危機的持續(xù)時間長、復蘇乏力。按照歐盟統(tǒng)計局的預測,雖然歐洲經濟大體在2013年第二季度起出現了復蘇跡象,但是歐盟和歐元區(qū)經濟的同比增幅依然為負,2013年全年的經濟增長仍將分別為-0.1%和-0.4%,直到明年才能實現1%左右的正增長。從時間跨度看,即便從2009年末歐債危機全面爆發(fā)開始算起,危機也將持續(xù)4年以上,堪比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引起的衰退。
2009年,歐盟和歐元區(qū)的失業(yè)率隨危機爆發(fā)而快速上升至9.0%和9.6%,2010年起歐盟經濟雖有所恢復,但是失業(yè)狀況卻持續(xù)惡化,至2013年8月歐盟和歐元區(qū)的平均失業(yè)率已經分別達到10.9%和12.0%?!皻W豬”[注]“歐豬”是國際經濟媒體對歐債危機中南歐五個表現不佳國家的一種略稱。這五國是指:葡萄牙(Portugal)、愛爾蘭(Ireland)、意大利(Italy)、希臘(Greece)、西班牙(Spain),它們的英文國名首字母組合“PIIGS”與英文單詞“PIGS”即“豬”接近。國家和波羅的海國家的失業(yè)狀況更是觸目驚心,普遍超過10%,其中希臘和西班牙尤為嚴重,平均失業(yè)率達到破天荒的27.9%和26.2%,青年失業(yè)率達到61.5%和56.0%。
橫向比較,歐盟的失業(yè)狀況也大幅劣于美日。日本由于國情特殊,失業(yè)率長期較低,美國雖在2009-2010年間失業(yè)率與歐洲處于同一水平,但自2011年起美國失業(yè)狀況開始逐步緩和,而歐洲由于歐債危機及其伴隨的緊縮政策的影響,失業(yè)率還在上升,導致兩者差距不斷擴大,目前歐元區(qū)與美國的失業(yè)率之差已超過次貸危機前的水平。
圖3 歐債危機期間歐盟、歐元區(qū)、美國和日本的失業(yè)率[注]、②、③ 資料來源:歐盟統(tǒng)計局,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訪問日期:2013年10月11日。 (單位:百分比)
歐盟和歐元區(qū)的財政赤字率自2009年起雙雙惡化,分別從2008年的-2.4%和-2.1%,急劇下降至2009年的-6.9%和-6.4%,愛爾蘭為了救助本國的問題銀行,更是在2010年創(chuàng)下-30.9%的驚人水平。隨著財政赤字升高,債務負擔也開始不斷加重,“歐盟”和歐元區(qū)在2009年的債務率分別達到了74.6%和80.0%。2009年以后,歐盟整體赤字率雖有好轉,但債務負擔仍然持續(xù)加重,“歐豬”國家更為堪憂,平均債務率超過100%。
圖4 2002-2012年歐盟及部分歐盟國家財政赤字率[注]、②、③ 資料來源:歐盟統(tǒng)計局,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訪問日期:2013年10月11日。 (單位:百分比)
目前,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雙雙分別低于3%和60%上限的國家,僅有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盧森堡、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瑞典和芬蘭等少數幾個,連德國也因80%以上的高債務而未達標。
圖5 2002-2012年歐盟及部分歐盟國家公共債務占GDP比重[注]、④ 資料來源:歐盟統(tǒng)計局,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訪問日期:2013年10月11日。(單位:百分比)
對外貿易是歐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歐盟在對外貿易方面長期處于逆差地位。歐債危機以后,歐盟的經常賬戶在2008年大幅逆差后,奇跡般地快速回升,2012年實現了623億歐元的順差。2013年第一和第二季度,歐盟再接再厲分別實現了213億和394億歐元的順差,保持了自2012年下半年起的良好勢頭,而去年同期分別為逆差48億歐元和順差26億歐元。
歐盟實現順差的主要原因是危機導致的內需不振使得貨物進口增幅小于出口增幅,以及歐盟在服務貿易方面的優(yōu)勢繼續(xù)得以保持。按照歐盟統(tǒng)計局的數據,危機前2002-2007年,歐盟貨物進口增幅比出口增幅高出8.5個百分點,而在2007-2012年間,進口增幅反比出口增幅低3個百分點,由此導致2012年經常賬戶下貨物子賬戶的逆差額減少20%以上。服務貿易方面,雖然順差增長的速度有所放緩,但在2007-2012年間順差額依然增加了92%。
圖6 2002-2012年歐盟和歐元區(qū)經常賬戶余額[注] 資料來源:歐盟統(tǒng)計局,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訪問日期:2013年10月17日。 (單位:10億歐元)
在歐債危機期間,德國國債被市場視作歐元區(qū)的避險資產,因此出現危機加重時收益率走低的情形也就不足為奇,尤其在2011年末至2012年中歐債危機處于最危險的時刻,德國國債收益率屢創(chuàng)新低。2013年以后,隨著歐債危機形勢有所緩和,德國國債收益率反而有所升高。
作為“歐豬”國家典型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它們的國債收益率的走勢與德國國債大致相反。在2011年末至2012年中這段時間內連連告急,此后緩慢走低,目前已經降至歐債危機前的水平。
圖7 2009-2013年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曲線[注] 資料來源:Tradingeconomics,http://www.tradingeconom-ics.com/,訪問日期:2013年10月27日。 (單位:百分比)
影響歐元匯率走勢的因素較多,除了歐洲的經濟形勢外,也與美國的貨幣政策及世界經濟形勢息息相關,所以歐元走勢較為復雜。不過,歐債危機形勢惡化時往往會引起歐元匯率走低。比如:希臘求援后不久的2010年6月7日,歐元匯率一度跌破1.19;在歐債危機陷入危急時的2011年末至2012年中,歐元也走出了一波二次探底的行情。總體看,歐債危機期間歐元大致圍繞1.30波動,雖然與1.60以上的歷史高點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歐元在歐債危機期間除了階段性暴跌之外,并未持續(xù)大幅貶值亦是事實。
圖8 歐元最近5年的走勢圖[注] 資料來源:雅虎財經,http://finance.yahoo.com,訪問日期:2013年10月14日。 (單位:美元/歐元)
從經濟指標觀察,各成員國在2009-2012年間受危機影響的程度存在巨大的優(yōu)劣差異。比如經濟增長率,拉脫維亞在2009年以-17.7%的跌幅創(chuàng)下了歐盟內部的最差紀錄,而愛沙尼亞2011年9.6%的增長率則反映了該國在反彈中的優(yōu)異表現;荷蘭2009年3.7%的失業(yè)率顯示出該國在危機爆發(fā)時較為良好的就業(yè)狀況,而西班牙在2012年25.0%的失業(yè)率則代表了“歐豬”國家在危機后期糟糕的就業(yè)現實;財政方面,愛爾蘭2010年-30.8%的財政赤字率和希臘在2011年170.3%的債務率,與某些國家良好的財政狀況也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為了更好地分析這些差異是否對歐盟一體化趨同性產生影響,本文使用Theil指數法進行實證研究。
Theil指數法的基本計算公式為:
其中Vi為第i個成員國某個經濟變量(本文中指GDP、債務、失業(yè)人口)的值,V為該經濟變量的歐盟總值,所以Vi/V也就是第i個成員國某個經濟變量占歐盟總量的比重。
Li為第i個成員國的人口數,L為歐盟的人口總數,Li/L為第i個成員國人口占歐盟總人口的比重;T即為Theil指數的值,數值越小表示差異越小,按時間持續(xù)減小就表明差異不斷變小,即存在趨同現象。
考慮到歐盟成員在2004年與2007年進行了兩次主要針對中東歐和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的擴大,從15國增加至27國,新成員國在入盟后可能存在較強的趨同性。因此,將歐盟27國分為2個組:⑴老成員國組,成員為歐盟15國;⑵新成員國組,成員為新入盟的12國。
對Theil指數進行分解,得到如下計算式:
T=Tc+Tg
其中Tc為不同組之間的差異,Tg為各組組內差異的加權和,權數為各組的某個經濟變量占歐盟總量的比重。經過計算,結果見圖9、圖10和圖11。
從圖9可以看出,危機之前,歐盟27國經濟規(guī)模的整體差異顯著縮小,但是這一差異縮小的主要因素是新成員國的貢獻,歐盟15國的經濟規(guī)模差異在危機之前幾乎沒有變化。
圖9 2002-2012年歐盟27國經濟規(guī)模的差異變化(Theil 指數)
危機之后,歐盟27國經濟規(guī)模的整體趨同性被完全打破。更細致地分析則可以看出:整體差異在2009年有所擴大,但是2010-2011年間起又有所縮小,至2012年由于經濟二次探底的影響,差異再次擴大。
但是危機之后新成員國和老成員國在趨同方面差異較大:(1)由于歐債危機爆發(fā),新成員國經濟趨同的進程在2009年被打破,差異顯著增大,但自2010年開始再次趨同,且2012年的差異程度還小于2008年。(2)老成員國的差異在2009年由于經濟整體變差而有輕微縮小,自2010年起,經濟差異開始不斷擴大。
從圖10可以看出,危機之前:(1)新成員國的債務差異在2006年之前不斷擴大,分析實際債務數據可知,匈牙利和波蘭的債務率持續(xù)擴大,羅馬尼亞、愛沙尼亞、保加利亞、立陶宛持續(xù)縮小,塞浦路斯、馬耳他、拉脫維亞、捷克先升后降。(2)歐盟15國則是大體上呈輕微下降態(tài)勢。(3)由于歐盟15國的權重較大,導致最終結果是歐盟27國的總體債務差距在2004年以后穩(wěn)中有降。(4)2006年后新老成員國債務走勢相反,但不改歐盟債務的整體差異穩(wěn)中有降的格局。
圖10 2002-2012年歐盟27國債務規(guī)模的差異變化(Theil 指數)
歐債危機之后,由于各國債務情況普遍惡化,所以無論歐盟整體,還是新、老成員國,債務差距都在顯著縮小。
從圖11可以看出,危機之前:(1)新成員國的就業(yè)差異在2008年之前顯著縮小,顯示趨同現象明顯。(2)歐盟15國則是先升后降,但是變化幅度不大。(3)導致的結果就是,2007年之前歐盟總體差距顯著縮小,2008年雖然新成員國差距有所縮小,但是老成員國差異擴大,同樣由于權重的關系,使得歐盟整體的就業(yè)差距擴大。
圖11 2002-2012年歐盟27國失業(yè)人口的差異變化(Theil 指數)
歐債危機之后,在老成員國就業(yè)差異顯著加大的強力推動下,歐盟就業(yè)的總體差異不斷擴大,新成員國在2010年前就業(yè)差異也有所擴大,但自2011年起差異又開始縮小。
(1) 無論經濟、債務還是就業(yè),歐盟27國在危機前都存在趨同性,危機后發(fā)生了變化:債務
差異縮小、經濟趨同停滯、失業(yè)差距顯著拉大。
(2) 總體上看,新成員國比老成員國表現出更強的趨同性。
(3) 老成員國在危機前后判若兩人,危機前基本不存在趨同性,危機后經濟差異略有放大、債務差異縮小、失業(yè)差距劇增。
危機爆發(fā)后,歐盟各成員國在嚴重的財政和經濟形勢的不斷逼迫下,亦步亦趨地推進危機治理進程,相互間的激烈博弈雖一再影響到治理措施制定的效率,但是隨機應變、靈活變通的技巧也頗令人贊嘆。至今,較為完善、錯落有致的治理體系得以初步建成,在緊急金融救助、重塑穩(wěn)固財政以及促進競爭力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1) 建立了歐盟層面的金融救助機制
危機爆發(fā)后,歐元區(qū)由于先天缺乏金融救助機制而頗為尷尬,在預計到無法在短期內建成永久性機制的情況下,首先建立起一整套總額為7500億歐元的臨時救助機制,由三部分資金組成:①歐洲金融穩(wěn)定工具(EFSF)通過金融市場發(fā)債籌資4400億歐元。②歐洲金融穩(wěn)定機制(EFSM)提供600億歐元。③IMF提供2500億歐元。至2013年9月末,歐盟已經聯(lián)手歐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承諾為希臘、葡萄牙、愛爾蘭、西班牙、塞浦路斯等國提供累計約5100多億歐元的援助,其中EFSM分別向愛爾蘭和葡萄牙實際支付了217億和221億歐元,EFSF為愛爾蘭、葡萄牙和希臘撥付了154億、211億和1330.4億歐元。[注]①EFSF數據來自EFSF網站,http://www.efsf.europa.eu/about/operations/index.htm,EFSM數據來自歐委會網站,http://ec.europa.eu/economy_finance/eu_borrower/efsm/index_en.htm,訪問日期:2013年10月20日。最后經過長達兩年的多次磋商之后,于2012年10月8日正式啟動了實際信貸能力為5000億歐元的永久性救助基金——歐洲穩(wěn)定機制(ESM),徹底彌補了這一通貨區(qū)沒有緊急金融救助工具的制度性缺陷。
(2) 歐洲央行從危機的“救火隊員”成長為“終結者”
危機爆發(fā)前,歐央行的主要職能是維護歐元的物價穩(wěn)定,通脹率的目標值設定為2%以下。在危機初期,歐央行積極使用常規(guī)手段來不斷“救火”,比如多次、連續(xù)地降息(見圖12),使用TARGET2[注]②TARGET2是歐央行的央行間資金清算和拆借平臺,危機中它對資金余缺的自動調整方式為:資金避險→核心國家商業(yè)銀行→核心國家央行→TARGET2→(貸款給)外圍國家央行→外圍國家商業(yè)銀行。參見徐聰:《從歐債危機看歐洲央行的獨立性困境》,載《歐洲研究》,2012年第4期,第23-25頁。系統(tǒng)調配歐盟內部資金以及稍后的聯(lián)合其他國家央行以貨幣互換方式提供流動性等。
圖12 2008年10月-2013年5月歐洲央行調整利率的情況[注]③資料來源:歐央行網站,http://www.ecb.europa.eu/stats/monetary/rates/html/index.en.html,訪問日期:2013年10月25日。 (單位:百分比)
2010年5月希臘求援后,歐央行以更為明顯的方式不斷突破現有規(guī)制的束縛,逐步趨向金融危機“終結者”的身份:①有意降低標準,接受低等級的希臘債券作為合格抵押品,從而為購買了希臘債券的銀行補充流動性。②推出證券市場計劃,直接購買問題國家國債,但數量有限(2100億歐元)并實施沖銷操作,盡管如此,這在危機之前也是不可想象的。③2011年12月-2012年2月的兩輪共1萬億歐元規(guī)模的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向銀行提供3年期1%利率的低息貸款,極大補充了銀行間的流動性。④考慮到部分銀行將LTRO資金以存款方式交還歐央行等影響流動性的因素,以及金融市場依然持續(xù)動蕩的現實,歐央行在2012年9月推出了更直接的OMT,即無限制購買國債的解決方案,這種歐洲版量化寬松(QE)的解決方式雖較美聯(lián)儲保守,但依然成為解決主權債務危機的“金融核武器”。
此外,歐洲央行還通過銀行業(yè)聯(lián)盟等獲得類似最后貸款人的職責,可直接為歐元區(qū)的問題銀行提供資金幫助,更強化了歐央行作為危機“終結者”的身份。
(1) 促進成員國盡快實現年度預算平衡和削減債務負擔
為解決大多數成員國的高赤字與高負債問題,當務之急在于實現年度預算平衡,歐盟通過“六部立法”,進一步完善與強化了《穩(wěn)定與增長公約》的規(guī)定,具體的措施包括:①將60%GDP的債務上限與3%的赤字率指標并重。②對違反債務或赤字標準的成員國,強制進入過度赤字程序并要求其整改。③設定詳細的罰則,對拒絕或拖延財政整頓的成員國強制繳納0.2%GDP的無利息保證金,對繼續(xù)頑抗者將其保證金轉為罰款。在此基礎上,歐盟進一步以“財政契約”的方式,要求各成員國提供高級的立法承諾,明確將財政收入平衡或有所盈余的內容寫入憲法或相關法律。
(2) 敦促成員國實現中期預算目標
“財政契約”的意義并不止于年度預算平衡,這只是歐盟各國強化財政紀律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強化財政紀律是為了更好解決財政一體化和貨幣一體化之間的沖突。出于此目的,歐盟在“財政契約”中就明確要求成員國實現中期平衡預算目標(MTO),期限一般為3~5年,并在每個年度爭取實現目標或至少趨向于達成目標。修訂后的體系將經濟增長與預算支出相匹配,要求成員國年度開支增長一般不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中期增長率。對于債務負擔已經超過國內生產總值60%的成員國,則規(guī)定了每年遞減5%的具體債務削減目標。對于違反中期預算目標者,可在要求整改的同時要求違反者繳納有利息的保證金。
(3) 建立歐盟范圍的財政監(jiān)督機制
即“歐洲學期”機制,主要是對各國財政預算的制定進行必要的監(jiān)督、規(guī)范與指導,從而更好地落實各項財政制度的執(zhí)行。各成員國根據年初歐盟委員會發(fā)布的《年度增長調查》(AGS),制訂相應的、反映各國實際情況的《穩(wěn)定和融合計劃》(SCP)和《國家改革計劃》(NRP),經過歐盟各機構協(xié)同各成員國政府反復論證,最后由各國議會批準成為正式的財政預算。在預算執(zhí)行過程中,歐盟會實時監(jiān)督,并對出現偏差的國家提出整改意見。
(1) 調整內部經濟結構與建立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
首先,加強金融監(jiān)管,以培育強健的金融體系并防止風險擴散。
歐債危機爆發(fā)前,歐洲的金融監(jiān)管主要遵循的原則是以母國控制為主[注]胡琨、劉東民:《歐債危機下歐盟銀行規(guī)制與監(jiān)管體系的轉型與創(chuàng)新》,載《歐洲研究》,2013年第3期,第75-79頁。,這就難以有效適應貨幣一體化之后的金融現實。為此,歐盟在2011年啟動了“一會三局”的跨國監(jiān)管體系:“一會”為歐洲央行治下的歐洲系統(tǒng)風險委員會(ESRB),負責歐盟范圍內的金融穩(wěn)定和預警;“三局”為歐洲三大監(jiān)管機構,即歐洲銀行業(yè)監(jiān)督局(EBA)、歐洲證券業(yè)和市場監(jiān)管局(ESMA)、歐洲保險業(yè)和養(yǎng)老基金監(jiān)管局(EIOPA),各自分別負責歐盟范圍內銀行、證券和保險機構的跨國監(jiān)管和業(yè)務協(xié)調。
更進一步地,從2013年開始,歐元區(qū)6000多家銀行將逐步形成銀行業(yè)聯(lián)盟,歐央行在獲得監(jiān)督權的同時,承擔一定的救助責任,防止“大而不能倒” 的金融機構在危難時向政府求助,政府因救助而背上債務包袱從而引發(fā)主權債務危機的情況發(fā)生,起到了將金融債和主權債相隔絕的作用[注]有實證研究表明金融危機與主權債務危機之間存在強相關性,比如:Carmen M. Reinhart, and Kenneth S.Rogoff, “From Financial Crash to Debt Crisis”, i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1, 101(5), pp. 1676-1706.。
其次,建立宏觀預警與糾正機制,防范成員國宏觀經濟結構失衡。
與預算平衡直接相關的是宏觀經濟的健康程度。為了更好地防范宏觀經濟失衡,建立合理的經濟結構,歐盟引入“評分表”制度,選擇了內外部共11項指標,其中內部指標包括房屋價格、私人信貸流量、私人債務、政府債務、失業(yè)率、金融債務變動;外部指標是指經常賬戶盈余、凈對外投資頭寸、匯率變動、出口份額變動、單位勞動成本變動。歐盟通過給成員國的各項指標打分,以分值來判斷各國是否存在宏觀經濟缺陷,從而形成一種預警機制。對于宏觀經濟失衡的國家,歐盟將進行深度調查,嚴重失衡者將被要求進入宏觀失衡程序,拒絕或拖延整改者將繳納0.1%GDP的有利息保證金,第二年仍未整改者的保證金將轉為罰款。
第三,籌劃合理可行的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
歐盟早在本世紀初就提出了“里斯本戰(zhàn)略”,將歐盟經濟未來的年增長率設定為3%,并提出了許多其他戰(zhàn)略目標。由于現實的困難,以及危機的爆發(fā),“里斯本戰(zhàn)略”未能達成。危機中,法德提出的競爭力公約以及以此為基礎的《歐元區(qū)附加公約》,都將危機應對拓展到增強經濟競爭力和促進就業(yè)。而更細致的規(guī)劃則反映在“歐洲2020戰(zhàn)略”中。它與之前的“里斯本戰(zhàn)略”最大的區(qū)別是目標務實和重點突出。比如將歐盟經濟未來的年增長率下調至2%,將要點歸納為三大發(fā)展重點、五大量化指標和七項發(fā)展計劃,突出了知識經濟、綠色經濟和社會和諧等方面的內容。
(2) 調整內部社會保障制度以適應全球化與老齡化的挑戰(zhàn)
歐元誕生前后,正值全球化方興未艾之際,歐洲以“兩高”(高福利和高稅收)為特征的社會發(fā)展模式正遭遇新興經濟體的全面挑戰(zhàn)?!皟筛摺碑a生的高成本以及對研發(fā)及教育資金的擠占削弱了歐洲的競爭力,是歐盟國家必須直面的挑戰(zhàn),日益老齡化的歐洲社會更加劇了挑戰(zhàn)的嚴重程度。本輪危機中沉淪的南歐國家,就是濫用加入歐洲一體化的紅利,無視或故意拖延必要的經濟結構調整,反而走上了推高勞動力成本和不惜通過借貸增加私人消費的道路。比如在2000-2007年間,在外部借貸持續(xù)增長的背景下,希臘、愛爾蘭和西班牙國內的實際私人消費增長了20%以上,而同期德國的私人消費增幅很小。[注]彭文生:《經常賬戶失衡與歐債危機》,見深圳市博源經濟研究基金會主編:《解析歐債危機迷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20頁。
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已日益成為歐洲迎接新時代挑戰(zhàn)而被迫進行的又一次自我救贖,這對于促進歐盟內部勞動力要素流通,完善宏觀經濟一體化,進而增強歐洲的長期競爭力的作用不可或缺,而且,危機前的社保改革對德國在歐債危機中的優(yōu)異表現居功至偉,亦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榜樣的作用。[注]德國社保改革的具體內容可參見丁純、李君揚:《未雨綢繆的德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德國經濟一枝獨秀的主因》,載《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2年第5期,第33-39頁。
在勞動力市場上,各國一方面鼓勵自主創(chuàng)業(yè)和靈活就業(yè),加大對就業(yè)培訓和職業(yè)介紹的扶持;另一方面降低就業(yè)保護,縮減失業(yè)救濟水準和領取時間,并且附加失業(yè)金領取者需接受相應工作安排的條件,以堵塞領取者借故長期逃避工作的漏洞。至于“歐豬”國家,如希臘等還采取了裁減公務員等措施來進一步增加勞動力市場的活力;在養(yǎng)老保障方面,多國推出了延長退休年齡的措施,如德國(65~67歲)、希臘(60~65歲)、意大利(66~67歲)、西班牙(65~67歲),同時鼓勵社會建立多層次養(yǎng)老體系,適當增加企業(yè)與個人責任的措施;在醫(yī)療保障方面,削減過于優(yōu)厚的待遇,方便跨國就醫(yī),并探索促進運行效率的方法。
(3) 積極加強對外經濟合作
歐債危機造成歐盟內需不足,歐盟急于通過擴大外需來促進經濟增長。然而,2008年底,有關貿易自由化的多哈回合談判再次擱淺,歐盟不得不另覓出路,轉而采取雙邊談判的方式。不過,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歐盟認為,在WTO框架下以商品自由貿易為主的多邊體系對擁有相對廉價勞動力的新興經濟體有利,難以發(fā)揮自身在服務貿易方面的優(yōu)勢,且無法在對外投資、知識產權保護與政府采購等領域取得突破。因此,重建對己有利的貿易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基于上述兩點,歐盟一方面拓展與一般經濟體的自貿合作,如2010年正式簽署的歐盟-韓國自貿區(qū)、2012年的歐盟-新加坡自貿區(qū)等,以及磋商中的日歐、歐盟-東盟與歐盟-印度自貿區(qū)。另一方面重啟美歐自貿區(qū)議題,歐盟希望能借此達到幾個目的:通過貿易創(chuàng)造和貿易轉移效應來拉動經濟與增加就業(yè);搶先制訂貿易新規(guī)則和新興產業(yè)標準;利用歐美巨大的市場規(guī)模產生的區(qū)域溢出效應在全球新貿易體系建設方面獲得主導權。這些目的恰與美國不謀而合,所以一度被擱置的美歐自貿區(qū)談判方案在大西洋兩岸重獲青睞。
當前,歐債危機的危險期已過,歐盟將進入一段漫長的康復期的看法已悄然為許多學者、民眾和政府官員所認可。但是,歐盟在康復期復蘇緩慢,甚至出現一些反復的可能性較高。因此,筆者對歐盟前景所持的基本觀點是謹慎樂觀。
(1) 歐盟仍是全球的強勢經濟體
雖然歐債危機對歐盟經濟造成了嚴重沖擊,但是危機過后的歐盟仍被視為全球的強勢經濟體,主要的經濟指標印證了這一點:①歐盟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2012年的名義GDP是美國的1.1倍,日本的2.8倍。②觀察對外資本輸出地位,歐盟的對外投資存量是美國的1.9倍,日本的9.3倍。③剖析參與全球貿易活動程度的外貿額,歐盟亦達到美國的3.2倍和日本的8.3倍。[注]GDP和外貿數據來自世界銀行,投資數據來自國際貿易和發(fā)展組織,其中外貿額為2011年數據。
作為歐洲一體化標志的歐元,其作為全球第二大儲備貨幣的地位仍然未被根本動搖,按照IMF的統(tǒng)計:金融危機爆發(fā)前的2007年第一季度,歐元占各國官方儲備的比例為25.03%,在歐債危機爆發(fā)前的2009年第三季度上升至27.98%,之后雖然不斷下降,但是到2013年第一季度底仍占23.68%,比2007年第一季度減少了1.35個百分點;而同期美元的比重則從65.08%下降到62.22%,下降了2.86個百分點。這表明世人對歐元仍然保持一定的信心。
(2) 歐盟依然保持強大的全球競爭力
歐盟的競爭力依然為全球所矚目。在擁有較高知名度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競爭力排名中,歐債危機前的2007-2008年度、2008-2009年度,美國兩度排名第1,日本列第8和第9,北歐國家占據第3、4位,德國是第5和第7;危機后的2012-2013年度,美國反而降至第7位,日本為第10,北歐的優(yōu)勢保持,德國進至第6。[注]Klaus Schwab,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8-2009, 2009-2010, 2012-2013, http://www.weforum.org/reports.
具體到產業(yè),歐盟在工業(yè)方面雖面臨巨大挑戰(zhàn),但仍然擁有較強的競爭能力,其中德國的汽車制造、法國的高速鐵路、英國的石油開采等仍處于世界前列。更重要的是,歐盟在新興產業(yè)方面的能力亦不容小覷。
綠色環(huán)保產業(yè)就是歐盟搶占全球技術制高點的范例,也是歐盟極為關注并積極支持的新興行業(yè)。以風電行業(yè)為例,歐盟在2007-2001年間的行業(yè)雇傭人數增加了30%,達到24萬人,而同期歐盟的失業(yè)率上升了9.6%,同時歐盟風電行業(yè)提供的工作崗位超過全球同行業(yè)的三分之一。[注]資料來源:世界風能協(xié)會(GWEC)網站,http://www.gwec.net/,訪問日期:2013-10-25。不僅如此,歐盟在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方面也起到了良好的表率帶頭作用:縱向看,2010年歐盟27國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供應的比重比2009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達到10.1%,保持了近年來持續(xù)快速上升的勢頭;橫向看,歐盟高于發(fā)達經濟和合作發(fā)展組織的平均值7.8%,也遠超美國的5.6%和日本的3.3%。[注]資料來源:OECD網站,http://stats.oecd.org/index.aspx?,訪問日期:2013-10-25。
作為制造業(yè)大國的德國亦不甘人后,它曾成功實施了魯爾老工業(yè)區(qū)的轉型,近年來在發(fā)展可再生能源方面亦不遺余力。根據德國聯(lián)邦能源和水資源協(xié)會(BDEW)的統(tǒng)計,2012年德國國內的可再生能源的總發(fā)電量已經達到1362億千瓦時,比2011年增加了10%,滿足了德國國內電力總需求的23%,而2011年這一比例僅為20.5%,其中太陽能發(fā)電的發(fā)展最為迅猛,2011年和2012年的同比增幅分別達到65%和45%。[注]資料來源:德國BDEW網站,http://www.bdew.de/internet.nsf/id/97KC8N-stromerzeugung-aus-erneuerbaren-energien-de?open&ccm=500010045,訪問日期:2013年10月25日。
(3) 經濟治理為長遠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歐盟在危機催逼下實施的經濟治理,不僅幫助歐盟暫渡難關,而且為今后的長遠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首先表現為歐洲一體化進程取得顯著進展,主要是一方面通過簽訂《財政契約》等一系列法律文件推進了財政一體化,部分彌合了財政和貨幣一體化脫節(jié)的弊病,另一方面以犧牲歐洲央行政策的獨立性為代價強化了貨幣一體化進程,歐央行取得了某些最后貸款人的權利并承擔相應的責任;其次表現為經濟治理中融入了促進長期競爭力的措施,雖難言成效究竟幾何,但畢竟是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最后是彌補了危機防范與救助的機制缺陷,有效降低危機發(fā)生的幾率與減輕危機發(fā)生的危害,將有利于經濟的健康發(fā)展。
(1) 核心與外圍國家之間的差距難以迅速縮小將妨礙政策協(xié)調
核心國家和外圍國家在危機期間差距依然。外圍國家若想通過經濟增長來消除差距,在短期內恐無指望,危機期間它們與核心國家在競爭力方面的差距有所擴大即為佐證(見表1),同時今年第二季度德國GDP同比增長0.5%,而“歐豬”五國除愛爾蘭沒有數據外,其他四國依然為負,希臘更是達到-4.6%。另一方面,外圍國家的債務負擔日益沉重,“歐豬”五國2013年第二季度的債務負擔比2012年底又有較大上升,其中絕對升幅最大的希臘從156.9%升至169.1%,達12.2個百分點,絕對升幅最小的西班牙和意大利也各有6.3個百分點,反之德國在同期下降了1.2個百分點。
統(tǒng)一經濟體內各國經濟地位不一致通常會帶來政策協(xié)調的困難,這在當前采取何種政策來削減債務方面表現得較為明顯。作為強勢方的德國,雖在緊縮的力度方面有所松動,但其維持緊縮的決心并未根本改變,德國前財長朔伊布勒的言論就頗具代表性,他認為放松緊縮無異于爬山的人選擇了下山的道路,與縮減債務的目標南轅北轍。[注]Claire Jones, and Peter Spiegel, “Sch?uble and Lagarde Clash over Austerity”, in: Financial Times, 2012-10-11, http://www.ft.com/intl/cms/s/0/09a54140-13ba-11e2-8260-00144feabdc0.html#axzz2iWzx47oj.
然而緊縮無疑將對“歐豬”國家的經濟復蘇造成很大的拖累。2010年IMF的一項研究表明,實施相當于1%的GDP的緊縮,將在兩年內使GDP增速下降0.5個百分點,失業(yè)率升高0.3個百分點,國內需求(包括消費和投資)萎縮1個百分點。[注]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Recovery, Risk and Rebalancing, October 2010, p.94,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0/02/.因此,作為弱勢方的南歐國家,甚至包括法國在內,不斷呼吁將經濟治理的天平向刺激政策傾斜,以增長來擴大分母,最終達到降低債務指標(以“債務/GDP”的方式來衡量)的目的。
表1 主權債務危機以來部分歐盟國家競爭力指數排名變化[注] 資料來源:Klaus Schwab,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9-2010,2012-2013。
目前來看,法國所倡導的刺激政策開始逐漸與德國力推的緊縮政策形成分庭抗禮之勢,但這也必然會影響到各成員國的預算制定和歐盟整體的政策協(xié)調,不利于歐洲盡快走出危機。
(2) 危機緩解將減弱繼續(xù)治理的動力
目前危機局勢漸趨緩解,苦于經濟治理而尋求放松的呼聲也就時有所聞。典型者如即將退出“三駕馬車”救助計劃的愛爾蘭?;厥走^去,愛爾蘭自2008年以來已連續(xù)實施了7個緊縮計劃,以增稅和縮減支出的方式累計減赤280億歐元,而在今年的10月15日,財政部長努南向議會提交了2014年預算案,在這份被認為是第8個緊縮計劃的預算案中,愛爾蘭政府為安撫國內民眾對緊縮的不滿情緒和照顧執(zhí)政聯(lián)盟中其他黨派的利益,將赤字削減規(guī)模下調至25億歐元,比救助計劃規(guī)定的31億歐元目標減少了6億歐元。[注]“Ireland: The Eighth Austerity Budget”, in: The Economist, October 19th, 2013, p.26.
歐盟層面亦有此傾向。自2013年起,歐盟在治理方面的動作就顯得相對較小,主要成就是在今年5月通過的“二部立法”,內容也是強化預算監(jiān)督,確保過度赤字程序的糾正,以及對遭遇困難的成員國實施財政援助。
如果歐洲經濟在2013年末或2014年持續(xù)開始改善,那么歐盟或某些國家拖延部分經濟治理措施落實的可能性較高。
(3) 歐洲認同感下降影響到推進歐洲一體化的動能
歐洲認同感的下降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原因:在成員國內,危機的長期持續(xù)導致民眾生活水平下降,經濟治理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加劇了經濟萎縮的程度,并且改革僵化的勞動力市場(包括裁減龐大的公務員隊伍)以及高福利體制也會使得失業(yè)增加。生活水平下降與失業(yè)增加使得普通民眾對政治精英所描繪的歐洲一體化的美好前景產生疑問,國內的“民主赤字”擴大,不時發(fā)生社會動蕩和政府更迭,如意大利總理蒙蒂的辭職和法國總統(tǒng)奧朗德的當選即為明證。
在成員國之間,迥異的經濟狀況和在救援中的不同地位擴大了彼此之間的裂痕。典型表現是歐元區(qū)外圍國家因為承擔了大部分緊縮的痛苦而對核心國家的“吝嗇”頗為不滿;另一方面核心國家的民眾也對救援的不斷升級頗有微詞,只顧自家“門前雪”的呼聲有所增強,如“德國另類選擇黨”在大選中的異軍突起。
認同感下降的后果就是歐盟內部“離心離德”傾向加重,開始呈現從目標相同但速度不同的“多速歐洲”向目標也不盡相同的“多層歐洲”的轉化,如英國國內出現了脫離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傾向等。這無疑與推進一體化的目的背道而馳,長此以往,不僅繼續(xù)推進歐洲一體化將面臨重重阻力,出現重大倒退亦有可能。
綜合上述幾年來歐債危機的表現、影響、治理與展望,筆者的結論是,鑒于一系列救助與經濟治理措施的接連出臺,主權債務危機已經大致告一段落,然而要重塑歐盟的競爭力、實現更高層次的一體化依然是任重道遠。唯有以繼續(xù)推進一體化為目標,不斷改革舊有弊端,才是歐盟最終走出危機的正途。